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说课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丢车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说课稿异分母
分数加减法
说课稿设计内容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
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
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
起点。本节
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
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
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
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
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
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
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
生养
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
第1页共8页
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
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
的数学活
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
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
构——巩固内化,
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
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
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
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
第2页共8页
坐缆车要 小时
爬山要 小时
宾馆 游船码头
乘汽车要 小时
骑自行车要 小时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
所需的时间。
得出:12+ 13 58 +7812+78 58+13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
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
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
给学生
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
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
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
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
的
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
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
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第3页共8页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
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
能出现以下的算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
分计算(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
导学
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
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
: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
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
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
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6、 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路线
【设
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
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
位得到
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
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
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
使学
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最后通过
第4页共8页
对计算结
果的比较,再次请学生选择哪种登山方式,并说明
你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乘缆车,这样节省时间;也有
的学
生会说爬山,这样可以节省金钱。这一小小的环节,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解决现实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一次让
学生在选择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的魅
力。】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
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设计意图: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
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
是通分。接下
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在
这个大情景中又包含了
3个层次的练习。】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
图书。
(1)
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 14
科技书占总数的 16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
出 14+16 14-16
第5页共8页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巩固新知,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计算时出现有12、24作公分母时,通过比较,感悟出用最小公倍
数作公分母最简便。】
(2) 综合练习: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
的
15。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2个异分母分数扩展到3个,这是知
识的又一次拓展,也是对教材进行整合;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
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3) 思考练习;
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
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
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
题。如果学生不能当场解决,可让学
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
后去思考。】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
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6页共8页
(五)板书设计 通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转化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
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
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
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
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设计意
思:通过学生的回顾总结,再次让
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
法是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不断完美学生
的认知结构
。】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
“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
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
讲师”。
第7页共8页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
“宗学”“律
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
即已设立了,主
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
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
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
)一科的“助教”,其身价
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
还
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
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
念。在学习方
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
仅
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
的学习过程。
教师范读
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
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
,边
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
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
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
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