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教学设计
描写风景的古诗-苏州园林课文
图形的旋转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
够运用
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
度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
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
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
性质。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
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呈现生活实例,引出研究问题
(1)出示生活图片,认识物体在做旋转运动。
问题:看一看图上哪些物体在运动?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描述一下它们
在做怎样运动?
(2)师生举例,温故引新
①学生举例。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学习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能
举几个例子吗?
②教师举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动态)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选择你喜欢的一
个,说说它是怎么旋转的?
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什么样的运动就是旋转?
出示课题:看来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
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今天我们
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图形旋转到底有哪些特
征。
2.借助钟面指针,明确旋转三要素
(1)认识旋转要素——旋转方向。
什么叫顺时针旋转,谁能解释一下,能用箭头表示一下吗?
与顺时针相反的方向叫什么?用箭头怎么表示?
导入:通过观察时钟指针和水车旋转,我们发
现旋转要具备的一个特
征是要按一定方向旋转。旋转还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从大家最
熟悉
的表针旋转入手研究。为了研究方便,只从中选取一根指针来研
究。
(2)认识旋转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
动态出示指针从“12”到“1”、从“2”到“6”。
注意观察,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分
别是怎么旋转的?任意选择一个
钟面来说一说指针的旋转过程。:两个钟面上都是指针在旋转,在旋转过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有相同的地方吗?
问题4:你是怎么知道甲钟面上的指针旋转了30°?
问题5: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怎样就能把指针的旋转表述清楚?
小结: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
动了多少度”这几点。
(3)想象操作,加深理解。
问题1:想象一下,指针如果从“6”到“9”,你知道是怎么旋转的
吗?一边演示一边说。
问题2:指针只能从“6”顺时针旋转到“9”吗?一边演示一边说。
问题3:同学们又是怎么知道是逆时针旋转270度呢?
(4)借助教具,突破难点。
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旋转?
二、新授知识
1.研究线段的旋转
问题:
我们能够清楚地描述指针的旋转了,如果把指针看作一条线段,
用OA来表示,想想看,线段能旋转吗?
可以怎么旋转?可以绕点O,
也可以绕点A;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
(2)画中理解。
问题:想象一下,线段OA如果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会旋转到什
么位置,并把它画在方格纸中。
2.研究面的旋转
课件动态演示风车旋转过程。
三、巩固练习
1.欣赏图案,感受旋转创造的美
(1)动态呈现:菱形旋转、等边三角形旋转、圆形旋转。
(2)多角度观察图形,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
2.拓展延伸,感受旋转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3、自己当小小设计师,利用七巧板中的一块通过旋转设计一幅美丽
的图案。并展示出来。
板书设计:
起点
教学反思:
图形的运动——旋转
旋转中心 旋转方向 旋转角度
终点
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
验给与支撑,对感知
图形变换这样的抽象概念尤其需要。通过课前调研,教师从学生的生
活入手
,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有意识地引
导学生探讨旋转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请
学生先想象,再操作,至
此学生对旋转要素有了全面的认识。想象与操作有机结合,在操作过
程
中,鼓励学生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初步体会了图
形旋转的基本要素,解决问题的策略是
多样的、开放的。教师设计了
在带有方格的桌面上操作小三角形旋转90°的活动。首先,请学生
想象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到方格的什么位置?其
次,利用三角形学具,在有方格的
桌面上操作,对刚才的想象进行验
证。将想象与操作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习图形<
br>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
在感受旋转的应用的阶段,教
师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
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图案以及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
换
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涵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意鼓
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
形,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
之后,形成了同一个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美妙,同时也激发
了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自己动手创作简单的图案,展示评价。为后面利用图
形运动自己设计、制
作稍复杂的图案做了孕伏。
不足之处:
板书时把起点和终点都写成了位置。语言表
述上有时混淆概念,
不很清楚。在突破难点时有些不足,特别是旋转三要素没能给学生加
深理解,形成概念。如果有钟面给学生操作该会更好,风车的旋转研
究时有些仓促,
教师讲得多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还不够,
没能做到循循善诱,突破重难点,就把答案给说破了
。各个环节的衔
接上做的不好,整个课堂不够流畅。时间安排上有些仓促和紧张。望
以后改进,
望老师们多给批评指正,以待提高。谢谢!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1-06-12 10:20:47)
标签:
杂谈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望龙小学:刘影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
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
动,体会数学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设计理念
1、更换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探究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挑战性,计算的方法更加开放。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认知的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
后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让方法不
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复习。
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
(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
2.情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生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揭示课题。
(1)、情境: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我想你们一定盼望很久了吧?为了渲
染出更欢乐的
节日气氛,学校手工小组的同学决定做40面彩旗,装扮我们的校园。
(2)、信息:
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男同
学已经做好了20面,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他们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女同
学做好了16面,又完
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
(3)、问题:
师:如果只用这两条有关分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什么算式来解答?
生汇报,师板书。
(4)、揭题: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计算,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感知体验
1、初步感知,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直觉猜测并质疑。
(1)猜测:
师:第一
题是一道分数加法(12+25),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你认为结果可能是多少?
你是怎么想的?
生:(37)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2)质疑:
师:科学
探究从来不会、也不应该只停留在猜想这一步上,它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验证!所
有的同学都深入地再想
一想,37对吗?(不对)
师: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结果不可能是37的?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
减?(分数单位
不一样。)
2、深层体验,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如此看来,直接相加的这个经验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新问题了。
师:它究竟等于多少呢
?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思考,在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解法,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
三、互动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预设的方案:通分、化成小数、化成整数。
2、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突出“转化”思想,优化算法。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生汇报)
师:虽然方法不同,但思路却差不多,都是?
生:转化。
师:也就是要?
生:统一计数单位。
师:比较各种不同的转化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原因。
生:(通分,因为即简单,又准确)。
3、整理法则:
(1).启发学生讨
论:根据上面做题的过程,怎样把异分母加法法则和异分母减法法则
合并成一个法则。
(2).汇报讨论结果并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师:我们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3、完成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实现方法的迁移。
师:你能像加法一样,用“通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计算出这道减法的结果吗?(12—25)
4、提醒学生验算,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5、从更新的视角解决整数与分数的减法问题,突出分母相同的必要性。
(1)问题:那么你能不能算出还剩下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1—910)
(2)深化:师:分母为什么用10,而不用其它数呢?
生:统一计数单位。
四、巩固练习.
1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1)158+910 A
16140 B 21又2140 C 31440
(2)235-110 A
1710 B 2510 C 3122.
2、涂一涂,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练习十四第1题,将图中
的划分线去掉,由学生思考应平均分成几份,在对比中明确分数单
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3、 判断
(1) 114+13=27
(2)
213+524=824-524=324
(3) 334-16=912-212=712
4、练一练,在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增强应用意识。
练习十四第4题,先从图中隐去小军家的位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计算,你还能知道什么?
如果小军家离学校15千米,那么他从家
到体育馆要走多少千米?他的家还有可能在哪?这
时,他从家到体育馆又要走多少千米?
5、思考:( )()+( )( )=1112
五、课堂总结。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想与同学们共享。由学生说一说。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
,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
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
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
认为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提高。如:让学
生自根据信息出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法;在碰
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相与诘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
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
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
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
学生自己,学
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高,激
发起再创造的欲望。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
学生
,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
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
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
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
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其次以开放性的内容
作引导,开启
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分数问题,然后
在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
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
算理。整个教
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
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大气的、开放的。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一次有意义的旅程,没有权
威,没有必须遵
循的固定路线;通向目的地可以有多种途径,也可能发现意外的收获与发现。
(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人的内心深
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
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
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上了这一节课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例如:这节课在同分母分
数加减法的
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发现了解<
br>法的正误,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会更加的
深刻。
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
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产生主动探索的
愿望,学生才
会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
角度的探索,想出较多解决
新问题的方法;也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
于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
、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才会从中体会到数学思
考的乐趣,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教材内容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课堂上让学生
充分参与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
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活动,怎样处理好教材中知识点的落实,这是我
思考的问题之一,我
们让孩子们停下探索的脚步参与练习,这又恐怕不合适,我们让孩子们不停地去探索
,而不
管知识落实情况,可能也不恰当,那我们该怎么办?
2、在计算课的教学中如何
把握算法多样化的问题。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要不要总
结出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师的“教”;如何处理
好动手操作、自主探
索与教师引导的时间;……
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困惑,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相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而言,异分母分数
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
用得更普遍。因此,它是分数加减法单元的学习重点,也是整册教材的学习
重点。本小节内
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了只有相同单位的数
相
加减的算理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学生自主尝试体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
2.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受到环保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正确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回忆旧知,做好铺垫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通分,对于通分你都了解哪些知识(课件)
2.设趣导入,提出问题
学生自报最简分数
师:现在,闭上眼睛,想好一个自己喜欢的最简分数。好了吗?谁来说一个?(及时板书)
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师:如果选择这两个分数,(圈出两个异分母分数)我们可以研究他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
继续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
3.组合算式,培养能力
组合算式
师:请看黑板,在这几个分数中,任意选两个组成加法和减法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
上。(写
出算式就可以了,不必算出答案。)
汇报算式:
4.引导比较,揭示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跟前面刚学的
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异分母
二、自主探究,尝试体验,得出方法
(一)质疑问题,渗透方法
师: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碰到新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二)初次尝试,体验方法
师:那么请大家选择第一道来做一做。
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结果.(师:谁来说一下?)
两种情况:
A: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研究通分
师:(指着通分过程问。)这一步我们在干吗?
为什么要通分?(强调:只有计数单位相同
才可以相加减。)
B:化成小数
师:谁
还有不同的方法?(板书学生回答并提问:怎么算的?最后比较:这个小数就是几分
之几。)
3.总结多种方法
师:我们班同学真了不起!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了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或转化成了
小数加减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算一下第二道题(还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
(三)二次尝试,熟悉方法(计算第二题)
1、学生独立尝试。
2、汇报结果。
(四)三次尝试,优化方法
1.提出问题。
师:如果是这两个分数(连线一下,出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又该怎么求他们的和呢?
2.反馈交流。
师:谁来反馈一下,同时板书。追问:有化成小数计算的吗?你发现了什么?
(五)自选计算,巩固方法。
师:下面,就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任选一题做在自己本子上,注意格式!
汇报反馈(学生口答形式)
(六)引导验算,培养习惯
师:要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做
对,可以怎么办?怎么验算?(挑最后一道题验算)学生说,教
师板书。
三、回顾课堂,整理知识,增强意识
师: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怎么算的?为了保
证计算正确,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
大家?
过渡:看来我们班同学真的很会学习!老师真佩服你
们!下面,就让我们一鼓作气,来看看
今天的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请看大屏幕。
四、联系实际,应用知识,提升能力 (课件出示)
1.【生活题】:
根据图上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生活垃圾。从图中你发
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根据图
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吗?
2.【对比题】:
是非审判庭。逐题出示
23-49=29( ) 710-35=45( )
35+47=712(
)12+37=1314( )
师:对的请你说说怎么算的?错的说明理由。
3.【拓展题】:
比比谁算得快
A、发现规律
、教师出一题,学生做一
题,(题目类型是分子是1,分母是互质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如:
13+14 15-16)
、让学生出题(4题过后)
师问:你也能像老师那样来说几个算式吗?学生说,其他人解答。
追问:为什么有些人算得那么快?有什么奥秘吗?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
B、应用规律:教师出题,学生回答;学生相互出题
五、小结与提高
这节课我们学
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学们通过积极探索和互相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
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方法,找
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老
师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
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