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西师大版
论持久战全文-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
的题目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内容选自西师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第三
单元第一课时。下面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
必须建立的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以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
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的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
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
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要相
信学生的
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本课的
教学中设计了探索性教
学的课堂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操作感知——应用巩固——交
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基础上,进
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
研究立
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是进一步学
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
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知识基础。学生已能从生活中
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
一些基本特征。
并且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
一
定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
技能: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正
方体的长、宽、高,理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以及关系
的过
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1
五、重难点的确立:
1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六、教学用具
本堂课我用到的教学用具有: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电脑课件。
学生需要准备的学具
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小组准备橡皮泥、小棒(每种颜色小棒各四
根长度相同)
七、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
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
新型的教学结构。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创设情境、探究发
现、讨论交
流、小组合作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
br>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通
过一系列有序活动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
法,我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动作操作、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学
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
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
习成就感和信心,从而获取知识、体
验成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八、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
为主
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以下四个流程。
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
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指出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
学困生给予鼓励
。体现长方体、正方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是立体图形,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
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我分了5个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
(1)教师先用长方体模型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拿着自己准备好的实物也跟
着一边摸,
一边叙述。
(2)让学生拿出正方体实物,同桌互相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实践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的准确位置,为
下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特征做好铺垫。
第二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2)小组交流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情况下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3)师问:还有其他发现吗?
(4)汇报:牙膏盒有4个面,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也是相等的。
(5)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面的特征,并板书(相对的面相等)。
教师提出利用
上面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面的特征。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
同总结,教师板书。课件演示正方
体、顶点和棱长。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
思考能
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直观的感受。
第三个知识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和顶点的特征。
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模型,说一说用了几根小棒,几颗珠子连接成的。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和珠子,小组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a、讨论交流,你搭建的长方体用了几根小棒,几颗珠子?生回答(12根小棒,8颗珠子.)
师:也就是说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
b、围成这个长方体的小棒长短有什么特征?生(相对的小棒都相等),师:相对的棱相等。
c、课件演示老师归纳总结的长方体棱的特征。
(2)、师:如果老师要制作一个正方体框架
模型,需几根小棒,几颗珠子,对小棒的长度有
什么要求?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激发探索新知的欲望。感
受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逐步提高。
第四个知识点:总结归纳特征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完成学生手中的表格,学生将长方体
和正方体特征整理在表中,
边填表格,边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由此可以看出,正方体具备长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用集合图表示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板书(课件出示)
3
<
br>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梳理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正方
体也叫立方体,意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第五个知识点:认识长、宽、高
1、教师指导学生摸出手中长方体纸盒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同桌互指,指名演示。
2、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课件演示)
3、学生亲自动手摸正方体纸盒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同桌互指
师:有什么发现?
生:相交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
教师明确:正方体的长、宽、高统称为正方体的棱
长,所以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叫做正方
体的棱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使学生了
解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图形中的数据大小
无关,而是与图形的位置有关。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出示课件中的表格,让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设计意图
: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所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交流评价,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
学习,获得了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全方位得到发
展,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在
愉快的交流中再次感受数学的魅力,交换意见与看法。一
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
同的财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
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
,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九、板书设计。
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明朗、突出
重点,抓住特点,通过比较,使学生很容易
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
目的。
总之,本课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
有分析
,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
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整节课的教学,我和我的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获得了发现,在激烈的
讨论中明白了道理,
在愉悦的合作中享受了成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