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 古诗词

萌到你眼炸
679次浏览
2020年12月01日 05: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幼儿保健-产品设计开发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曹莹)


少年行
王维【唐】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注释:1.擘:开弓。雕弧:有雕饰彩绘的弓。
2.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
3.五单于:《汉书·宣帝纪》:“匈奴 虚闾权渠单于请求和亲,病死,右贤王屠耆堂代立。骨肉大臣立虚闾权渠单于子为
呼韩邪单于,击杀屠耆 堂。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此处泛指敌人的许多首领。

解说:这首诗写少年们既有勇气,又有技艺,出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 少年们因武
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出生入死的战 场被诗人写成了少年英
雄们表演武艺的竞技场,铁血之战竟然充满了诗意的美感。“一身能擘两雕弧,虏 骑千重只似无。”这句是说,一个人
左右开弓,能拉开两张雕弧,敌阵上纵有千重骑兵,在自己的眼里也 像是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这句是说,偏坐在金鞍上,我调准那白色羽毛的长箭, 敌人纷纷落马,竟射杀了五个单于!

赏析:首句“一身能擘两雕弧”,状其射技超群 。诗人摄取了少年的一个造型:英雄力大无比,技高绝伦,可左右开
弓,两手同时掰开两张硬弓。如此技 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虏骑千重只似无”,状其临阵胆气。“虏骑千重”,
少年英雄豪气冲天,闯 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这两句内容上互为因果,一个气贯斗牛、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
上。第三句 “偏坐金鞍调白羽”,摹其战斗风姿。诗人以“金鞍”为映衬,镜头对准“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
羽”(箭在弦上)这一特写镜头,突出了诗中主人公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纷纷射杀五单于”,绘其赫赫战果。 借五
单于纷纷被射下马鞍的画面,再现少年英雄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战绩。全诗借助四幅 有内在联系的画
面,分别从少年的“技”、“胆”、“姿”、“绩”方面下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 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武艺超群、刚猛顽 强、勇于杀敌、战功显赫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显然,在这少年英雄的身上寄寓了诗人早年的理想、豪情。


李贺【唐】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马》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 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
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 ,在
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 有异乎寻常的吸
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 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
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 、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
“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 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
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 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 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
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 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
意思,就是企盼把 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显 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 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
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 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
以钩喻月,也是比; 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
丰富了诗 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
“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 骏马
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 》)。所以字句的
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3)相:相互。 (4)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
月光融为一体。 (5)潭面:泛指水面。 (6)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 ,水平
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7)山水色:青山、湖水翠绿之色。 (8)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 (9)青螺:青色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群山像青螺。 (10)第三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 翠“原应为”色“,”翠“是后人修改过的。因此也可读”遥望洞庭山水色”。
译文:洞庭湖的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 潭面上没有一丝风,静得像一面未磨的铜镜。 远远望
去,洞庭湖的景色十分秀丽。 湖中那群山就好像白银盘上的一个青螺。
作品鉴赏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àn)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 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
如果天黑就 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 汉语中
“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 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
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 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
和谐 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 br>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 描绘湖上
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 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
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 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 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
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 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
体 ,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
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 美术珍品,
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 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
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 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
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 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
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 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
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 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 的情思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应:应该。 3.值:遇。 4.怜:怜惜,爱惜。 5.屐齿 :木屐(古
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本文指木底鞋踩在地上,留下的印子。 6.苍苔:生长在阴
暗潮湿地方的苔藓植物 7.小扣:轻轻地敲。 8.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柴门。
【解读】诗人想去朋友的花园中 观赏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门,也没有人来开。主人大概不在家。也许是担心游人踏
坏了地面的青苔,故意 不开门。但是一扇柴门,虽然关住了游人,却关不住满园春色,一只红色的杏花,早已探出墙
来。表达了 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 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


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今译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 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柴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满园子的
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 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满园”两句,或实写景致,或暗喻所访之人德行(满园春色)既为己所 知见(一枝红杏),久之必为人所知。 正
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 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
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这样 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不在
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 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 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
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 招呼呢。诗人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
关它不住!“春 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
绚丽 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 br>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 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创造,读 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
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 。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作者
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
诗词鉴赏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 ,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
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 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
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 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
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 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 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
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 “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
的事物也是 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 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
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 。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
客、远离尘嚣的清 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
春天 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见
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
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 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
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 “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
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 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
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 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
此诗点化了 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
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 光
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 名作,非名家
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也可能出现奇迹。
名句赏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以“游园不值”为题,本是说自己游园的目的没有达到。可 是诗
人却由此生发感想。他想,这可能是因为主人怕踩坏园中的青苔,怕破坏了园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让 自己进来的缘故
罢。短短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善解人意,也写出了他那一片怜春惜春的情怀!但这首诗更 为脍炙人口的还是后两句。
柴门虽然不开,满园春色却难以关住,你看一枝红杏探出墙头,不正在向人们 炫耀着春天的美丽吗?“关不住”、“出
墙来”,简单的几个字,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 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
主人没有访到,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 色完全占满了!1.突然,有惊喜之情。2.包含哲理:某种生机活
力不可限制;“见微知著”。
中心思想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未遂,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表现 了春天有压抑不了的生机,流
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 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


的事物,一切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 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答辩自述-举案齐眉的意思


牵着我的你是谁-制作幻灯片软件


ppt转换成word软件-最有诗意的名字


幻想曲-bullied


旅游贴士-酒店厨房管理


保护牙齿-下雪幽默句子


qq安全中心网站-三寸日光歌词


劲舞团歌曲下载-心口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