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五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小本投资项目-神农架旅游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
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
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
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
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
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
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
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
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
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
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
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
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
即
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
童可能是想舒展
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
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
有景、有情,有人
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
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
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
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
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
,也让读
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
p>
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
br>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
中,牧
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
言朴直清新,明白如
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赏析
此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白
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
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
想。这里有作者
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
: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
了作者心中由此
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
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
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
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
,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
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
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
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
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
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
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
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
同
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
对儿童的喜爱之
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
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
达了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
赏析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是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
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
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
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
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
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
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
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
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
孩没下雨也张
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
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
也
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竹篙,停
下船桨,张
开了伞。而诗人悟到了两个小孩之所以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
br>让船前进。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
用儿童
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
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
赏。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
农村有生机、有情
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
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
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
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
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
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
“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
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
所谓“相媚好”),
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
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
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
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
,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
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
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
明,意境耐人
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
庄
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
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
给读者留下
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
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
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
首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
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
清新”、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
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
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
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
得维妙维肖,
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
清澈
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
小溪、青草组成的
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
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
闲自得的画面,这
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
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
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
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
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
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
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
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
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
动,所以在家
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
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尤其
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
神来之笔,古今一
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
真、活泼、顽皮的劲儿,
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
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
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
,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
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
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
,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
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
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
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
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
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
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
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
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
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
的,词作描写农村
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
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
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
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
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
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
现实生活的反映。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第一单元)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
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
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
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
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
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
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
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
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
: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
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
到这里。
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
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
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
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
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
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
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
,使我们在追逐
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
家做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旬子》
第三单元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
第四单元: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第五单元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第七单元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第八单元: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让
预言的号角
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果实的事业是珍贵的,
花的事业是甜美
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业的事业吧.印度(泰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