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8枣核优质教案

玛丽莲梦兔
732次浏览
2020年12月01日 11: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海洋生物图片-surrendered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池宁)


28枣核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读准10个生字,读通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
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人物特点;默读课文,用自
点。 己的话复述故事;透过课文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
复述故事。 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的奇妙和趣味性;激发学生
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热爱民间故事, 激发学生阅
间故事的奇妙和趣味性。 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4.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教学课时]2课时
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 秀的作品
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
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
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


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
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 于机智
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故事
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 br>叙事手法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
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
且 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性所
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
最广泛的一种 。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
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学生阅读,了解民间故事。
3.说说你都读过或听过那些民间故事?(嫦
娥奔月 、玉兔捣药、何仙姑的故事、八仙过
海、宝莲灯、腊八粥的来历、神农尝百草、
盘古开天地等。 )
4.联系自己读过或听过的民间故事,想一想
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类别?(①神话传说:神< br>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
的 人物。②传奇故事: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
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
客、清官、 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


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
做不 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③生活
故事:生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
些故事在老百 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
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④才子佳人:在古代,绝大 部分中国老百姓
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
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 更是流
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⑤公案故事:公案
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 br>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
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
传 ,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
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
流传极广。 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
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5.拓展资料: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贴近生活,故事的内
容立足于现实生活;泛指性, 一般指故事发
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
含糊的、不确定的;类型化,民间故事 ,作
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


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 民间故事的表现形式有幻想故事,包含丰富
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动物故事,以
动物 为主人公,故事里的动物常被拟人化;
世俗故事,生活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
虚构,亦称“ 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
民间寓言,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
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 ;民间笑话。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根
据民间故事改写的。板书课题:枣 核,学生
齐读。)下面我们就一起阅读,了解民间故
事《枣核》,感受主人公枣核的优秀品质。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比一比,组词
语。
孩()核()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犁()梨()
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折()拆()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困()闲()
脚下一户人家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牲()姓()
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也很聪明,有张()涨()
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2.选词填空。
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戏果然 竟然


弄了县官。)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仍然
(1)几个 月没
给仙人掌浇水,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我以为它早死
确的字音 。
(2)指名领读。
了,没想到它
( )还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着。
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2)今天下了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雨,可我们
字。 ( )要去春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游。
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枣核夫妻爹爹扶犁折腾
困倦牲口官府罢休涨红
(3)商人听了,
照老人的指点
一路找去,
( )找到了
走失的骆驼。
分辨分辩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4)谁是谁非
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已经很清楚,你
不用再进行
________了。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 读课文,师生评议,(5)我们小学


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生应该有
________是非
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
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枣核出生,爹娘发愁。(1-2自然段。)
(2)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3
自然段。)
(3)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4-7自然段。)
(4)枣核戏弄县官。(8-13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
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按照对课文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内容的理解给
新划分学习小组。 下面的说法排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一部分感队。
兴趣,了解内容,感受人物特点。教师巡视,()枣核干活勤
参与交流。 快,学了很多本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领。
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枣核出生,
爹娘发愁。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枣核戏弄县
时间、地点、人物。
(2)小组交流。
官。
()枣核帮大家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古时候;牵回牛、驴。
地点: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人物:枣核、
枣核爹、枣核娘、邻居们、衙役、县官。)
5.交流二: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古时
候, 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
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
孩。)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发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因为孩子只有枣


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
长。)板书: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
(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
能做事情。 )从枣核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
么?(枣核是个有志向的孩子。)
(4)怎样读好这部分课文?
①课件出示: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
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
成天盼着要个小孩,常常叹着气说:“咱哪
怕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出夫妻
两人的愁闷,读出要孩子的迫切希望。
②课件 出示: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果然
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夫妇俩欢喜得
很,给孩子起了 个名叫“枣核”。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
现出夫妻两人的欢喜和激动。 ③课件出示: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
见长。爹说:“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
养 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
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
现出夫妻两人的愁闷和对孩子的担心。
④课件出示: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
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用坚定的
语气表现出枣核的志向远大。
(5)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6.交流三: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
(2)小组交流:枣核都学到了哪些本领?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他能扶犁,能
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别人上不去的地方
他 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板书: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4)“邻 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
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
会怎样说?(学生 各抒己见。)
(5)对早和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
法?(学生各抒己见。)
( 6)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
时候”,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
拖拉机,没 有播种机,没有联合收割机……


总之,我们想在的高科技产物那个时候一件
也没 有,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
地。对于枣核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
本领已经很了 不起了。
(7)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读出
对枣核的敬佩。
7.交流四: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课件出示: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①读句子,联系上写文进行思考,小组交流:
这个句子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像这样的句
子叫什 么句子?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过 渡
句的作用是连接上文,引起下文。在文章中
使用过渡句能够使文章结构紧凑。
(2 )快速浏览课文4-7自然段,用自己的
话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看自己
能发现什么?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小
组长做好汇总和记录。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


有一年大旱 ,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
驴都牵走了,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
役们筋疲力尽,困 倦地睡着了,枣核趁机把
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出
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 为乡亲们着想的
孩子。(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
美,读出对枣核的崇敬。
8.交流五:枣核戏弄县官。
(1)快速浏览课文8-13自然段,用自己的
话说说 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看自己
能发现什么?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小
组长做好汇总和记录。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枣核 戏弄了县官,表
想了枣核超人的胆识、超强的本领和无穷的
智慧。(枣核戏弄县官。)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
美,读出对枣核的崇敬和羡慕。
9.举手自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自己感


兴趣的内容。
10.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练
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三、拓展交流,练习续编。
1.枣核靠着自己的勤劳天天干活,学到了很
多本领,邻 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
高兴。枣核又靠着自己的本领和智慧给邻居
们牵回了被衙役们抢 走的牛、驴,并且戏弄
了县官。邻居们一定会再一次夸枣核,他们
会怎样夸枣核呢?枣核的爹娘 又会说什么
呢?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
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
内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2.枣核又靠着自己的本领和智慧给邻居们
牵回了被衙役们抢走的牛、驴,并且戏弄了
县官。 县官和衙役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
来他们会怎样对付枣核和邻居们呢?枣核
又是怎么做的?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
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
内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3.“县官知道了枣核的厉害,再也不敢找乡
亲们的麻烦了。枣核靠自己的智慧带领邻居
们过 上了幸福的生活。”枣核是怎样带领邻
居们过上幸福生活的?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
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
内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4.以上交流是对课文中的民间故事“枣核”
的续编,你还能提供别的情境引导同学们和
你一 起续编这个故事吗?(学生畅所欲言。)
四、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民间故 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
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
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 体。故事的内
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
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 情节


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
说到变形故事、动物 故事、寓言、生活故事、
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
弱,现实性依次增强。
2.推荐阅读《中国的民间故事》。
《中国的民间故事》是2009年5月浙
江少年 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
树和孙侃。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
录了各族经典的 民间故事,是一本故事大
全。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
识、深厚的民族 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
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
含了丰富的想象力,给人 以知识、教诲、鼓
舞和希望。《中国民间故事》收录了包括汉
族、傣族、白族、纳西族、黎族、 回族、瑶
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羌族、苗族、藏
族、蒙古族等民族在内的数十篇民间故事。
从中可见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和文化风貌,
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对青少年读
者来说,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对传承民族文
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有着积极有益

的作用。

中国教师节-广岛之恋mv


电子电路cad-微微一笑很倾城电视剧插曲


春季育儿知识大全-蒙山寿星


不能分手的分手歌词-地方专项计划录取规则


高清风景图片大全-蒲柳之质


有趣的谐音笑话-北极狐狸


爱的太累心已憔悴-英语就业前景


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国际珠宝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