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下语文《枣核》教学反思共2篇
怎么写好文章-林娥原型
部编版三下语文《枣核》教学反思(共2
篇)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篇民间故事,讲述的是一夫妻俩生了一
个叫
枣核的孩子。枣核利用自己身材小巧灵活惩治了县
官,为民解恨的事。一副勤劳聪明、不畏强暴的小英雄
形象跃然纸上。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枣核是如何惩治县官的。
2.通过描写枣核的动作描写,感受枣核的小英雄形
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巧设表格,突破重难点。
本堂课的重难点是枣核惩治县官妙处在哪里。为了
突
破重难点,我紧紧抓住课文重点段落,抓住枣核的语
言、动作描写,以枣核利用自身身材小巧灵活惩治了
县
官、教训了衙役们、为百姓们报仇雪恨的经过,创设表
格,逐层递进,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枣核这一人物形
象顿时跃然纸上。在讲解表格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
抓住枣核
语言动作中的重点词,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和情感,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深入地朗读,既培养了语感,又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2.巧补空白,拓展训练。
在语文
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
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
文内容,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当教到枣核惩治县官时,我
适时地
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围观庄稼人亲眼目睹此情此景会说
些什么。然后出示设计的写话练习
。我引导学生走进人
物的内心世界,去想象他们最想说的话。学生兴趣盎然,
思绪如泉涌流淌于
笔尖。不一会,一段段精彩、动情的
人物内心独白跃然纸上,妙语如珠,入情入境,想象合
情合
理,符合人物当时的心境。
3.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设计了一个枣核送匾额的环
节
,让学生思考一下匾额上会写些什么,然后动笔写下
来。旨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揭示文章的主旨,丰满人
物
的形象。
4、让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感受人物的同时,再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和语言表现出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联想是
桥梁,想象是翅膀。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
生合理想象,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写作水平都是非
常重要的。
三、不足之处
1.时间没把
握好,前松后紧,读写结合没有在课上
完成。在复习检测时可省略有关内容把节省下的时间用
到
学习下面主要内容上面来。
2.朗读欠缺,只注重朗读指导,忽略了学生尝试朗
读
,应让学生亲自体验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巧妙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设
置悬念,揭示课题。接着初读课文,
感知引疑。请同学
们自由课文,读完后仔细思考: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然后合作探究、美读
课文。小组讨论枣核是如何惩治县
官为民解恨的?全班交流。最后深化专题,体验情感。
用自己
的话试着复述课文。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
俗易懂,但却
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
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
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
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
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
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
断,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
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
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
又聪明,
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
生的
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
堂上用一组图片导
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
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
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
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
人的故
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
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
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
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
了人
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
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
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
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
的内容谈自己
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
母淳朴善良
,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
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
大部分学生能有理
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
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
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
在这节课上
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
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
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
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
改进的
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
引导学生
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
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
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
我所设计
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
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
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
挖掘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