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枣核》备课资料汇总课文原文教学设计教案反思练习题
镜花缘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英文
[部编版第六册课文]
28* 枣核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如果有兴趣,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古时候,在山
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
小孩,常常叹着气说:“咱哪怕
有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
果然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夫妻俩欢喜
得很,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核”。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说:“枣核呀,白叫我
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
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枣
核说:“爹、
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
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
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
蹦到屋脊那么高。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
非常高兴。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有
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
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牵走了牛、驴,大伙儿愁得很。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有的人不相信,
说
:“我才不信咧,你别小人说大话啦!枣核也不争辩,只是说:“不信,你们就等着看。”
到了晚
上,枣核跑到县衙门拴牛、驴的院子外面,一蹦蹦进院子里。等衙役们睡着了,
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
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衙役们从梦里跳
了起来,惊慌地喊着:“有人进来牵驴
啦!有人进来牵驴啦!”他们拿着大刀长枪到处搜人。
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
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
是衙役们又都跳了起来,还是没搜到人。可刚躺下,又听到吆
喝声。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
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
睡咱们的觉吧。”
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牲
口没了,官府岂能善罢甘休。天一亮,县官就带着衙役去捉人。枣核蹦出来说:“牲
口是我牵的,你们要
怎么样?”
县官叫着说:“快给我绑起来!快给我绑起来!”
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
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衙役们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县官说:
“把他塞进钱褡①里,背到大堂去!”
县官坐了大堂,把惊堂木一拍,说:“给我打!”
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县官鼻子
都气
歪了,脸涨得通红,嚷道:“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给我狠狠地打!”
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
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
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
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
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
大摆地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是民间故事,由董均伦、江源搜集整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①〔钱褡〕装钱物的口袋。
一、多音字
zhē (折腾)zhé (折断)shé(折本)
涨zhǎng(上涨)zhàng(涨红)
二、近义词
果然——果真 欢喜——欣喜 勤快——勤劳
相信——信任 争辩——争论 吆喝——呼喊
闹腾——吵闹 岂能——怎能
大摇大摆——大模大样
三、反义词
欢喜——悲伤 勤快——懒惰 惊慌——镇定
闹腾——安静
善罢甘休——无理取闹
大摇大摆——缩手缩脚
四、理解词语
早年间:多年以前;从前。
屋脊: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
衙役:指在衙门中当差的人。
岂能:怎能、哪能。
善罢甘休:轻易地了结纠纷;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闯。
僵绳:牵牲口的绳子。
惊堂木:封建衙门里审判案件时,主审官吏用来拍击案桌以示声威的木块。
闹腾:吵闹;扰乱。
作怪:比喻坏人或坏思想捣乱,起破坏作用。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夫妻俩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但他很勤劳而且有本领。
第二部分(4-7):写“枣核”发挥聪明才智,成功将村民的牛和驴从衙门牵了回来。
第二部分(8-13):写衙门捉了“枣核”,经过一番智斗,“枣核”
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六、句子解析
1.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这句话是个过渡句,前半句“枣核不光勤快”是对上
文的总结;下半句“还很聪明”
是对下文的概括。所以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文中至关重要。
2.牵走了牛、驴,大伙愁得很。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 有的人不
相信,说
:“我才不信咧,你别小人说大话啦!”枣核也不争辩,只是说:“不信,
你们就等着看。”
大家觉得枣核那么小,面对强大的县官和衙役们,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从枣
核的话可以看出
他很勇敢,不畏强权。
3.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
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
哈大笑。衙役们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运用对比的手法,反衬了枣核的神奇,增添了故事的讽刺效果。
七、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对老
夫妻生了一个枣核大的孩子名叫枣核,枣核本领高强,智
斗恶霸,帮老百姓要回牲口。
2.枣核为什么大声吆喝,惊动衙役?
他这样
做的目的就是故意捉弄那些平时耀武扬威的衙役们,可见枣核是个爱憎分
明的孩子。
3.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不仅勤快、聪明、动作灵敏而且敢作敢当,是个机智勇敢的好孩子。
4.这件事之后,枣核可能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把乡亲们的牲口迁回来之
后,县官又命令手下人把百姓的粮食拉到衙门里。
枣核又想法把装粮食的仓库的钥匙偷了出来,组织乡亲
们把粮食拉回了家。县官
又一次把枣核捉拿到县衙,想好好惩治枣核。但是还是没有得逞。没办法只好把
枣核给放了。
八、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记叙
了一对老夫妻生了一个枣核大的孩子名叫枣核,枣核本领高强,智
斗恶霸,帮老百姓要回牲口。赞扬了枣
核勤劳勇敢、聪明正直的品质。
九、知识园
过渡句
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
过
渡句。总体上过渡句的作用是: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巧用过渡句既可以
使行文自
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如: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
把赵州桥的两个特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
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词语积累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大惊失色、心不在焉、从容不迫、大惊小怪
若有所思、垂头丧气、神气十足、和颜悦色
目瞪口呆、全神贯注
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大摇大摆、东倒西歪、手舞足蹈、摇头晃脑
昂首挺胸、东张西望、连蹦带跳、回眸一笑
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
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
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
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
朋友,也可以请教
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
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
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勤”,后鼻音“牲”。
另
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
“打折”,另一个
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
有一个读音“zhng
”,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
1)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
府”“四+
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
,有角儿有棱儿,
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
举起
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
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
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
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
役一棍子打下去,
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4)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核?妻”等10个生字,其中两个多音字“折、涨”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
2.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枣核的聪明、勇敢,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通过重点句子的分析,感受人物的反抗黑暗势力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
朋友,(课件出示2: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
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
非常机智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
板书课题,(板书:枣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把自己新学到的生字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出示词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涨红脸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后鼻音“牲、涨”。
另外,两个多音字“折”,在这
里读“zhē”,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
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
“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
个读音“zhǎng”,组词为“涨潮”。
(3)识记生字
4.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熟字加偏旁:“
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
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 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 夫妻
(4)认读生字词(以多种形式,如猜读、“开火车”读等。)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短文中不理解的词义,如:(课
件出
示:出示词语解释)
①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②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③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④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
使用者用中间的
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
拍于桌上,起
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6.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个勤快而又聪明的孩子。)(板书:勤快
聪明)
三、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把表现枣核勤劳的句子画出来。
交流展示如下。
(课件出示)“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许多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
打得多……”
(板书:天天干活 学了许多本领)
指名朗读。
想象一下,枣核很能干什么农活?
(还能做饭、洗衣服、割草喂牲口……)
正像枣核自己说的——“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过渡:枣核虽然人特别小,他不光能做一
般人能做的事情,还能做一般人干不了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枣核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2.默读课文4~13自然段。
(1)枣核做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预设:把官府赶走的牲口全部偷偷地赶回来
了。
预设:被官府抓去后,和县官斗智斗勇,由于人特别小,官府最后奈何不了他,县官反
而挨了打。
(板书:偷偷赶回牲口 与县官斗智斗勇)
(2)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找出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
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
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课件出示)“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
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课件出示)“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那
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四、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板书设计】
28 * 枣核
勤快:天天干活;学了许多本领
聪明:偷偷赶回牲口;与县官斗智斗勇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
/p>
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
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
导他
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
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
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
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
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
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
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
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
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
述出来。这样
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
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
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
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
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
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
为枣核勤快聪明有
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
们分
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
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
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
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
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
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
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
作方法。个人觉得
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
进的
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
题。而本
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
的问题也
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
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
不够深刻。
第一课时
1.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枣核(hú hé) 勤快(qín qíng )
折腾(zhē zhé) 困住(kùn kùi)
2.形近字组词。
核( ) 梨( ) 折( ) 牲( ) 困( )
该(
) 犁( ) 析( ) 姓( ) 因( )
3.把词语和解释连起来
衙役
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善罢甘休 衙门里的
差役
。
钱搭 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4.你认为枣核是一个(
)的孩子。
一、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枣核(hú hé)
勤快(qín qíng )
折腾(zhē zhé)
困住(kùn kùi)
二、 形近字组词。
核( )
该( )
梨( )
犁( )
折( )
析( )
牲( )
姓( )
因( )
困( )
三、把词语和解释连起来。
衙役
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善罢甘休 衙门里的差役。
钱褡
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四、重点段落品析
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
打!快打
!”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
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
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
地走了。
1.从这段中找出枣核动作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2.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