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

别妄想泡我
756次浏览
2020年12月01日 13: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校风学风建设-一字师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郎绍安)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案)
1.观潮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 文先写了潮
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 br>写潮过后余波奔涌,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学情分析:
四年 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联系上下
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
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 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
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 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
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建议: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由于课文 结构清晰,
层次分明,所以在教学时,可以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理清文
章的脉络,边读边想象画面,再以“奇”字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体会
江 潮的变化,体会观潮者心情的变化,进而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
壮观的景 象。
难点
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
1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观景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 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犹如
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 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
笼罩(lǒnɡ zhào)
薄雾(báo)
横贯(ɡuàn)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齐读课文,讨论并明确:作者是按时间和空间顺序来描写的。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
时→ 潮去时。空间顺序: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顺序,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2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
去时景象的 具体描绘,展现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丽,抒发了作者热爱
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 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现在,我们来仔细阅读课文,按作者观
察的时间顺序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1)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思考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平静。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板书:平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非常开阔)
师: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
构成了一幅多 么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
候,声音应该轻点儿,速度 应该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学生齐读,教师指导
纠正)
(3)“江潮还没有来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诉
了我们什么?
明确: “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昂首东
望”说明潮从东边 来,人们心情急切。“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切。(板书:昂首东望)
2.老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昂首东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回忆作者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
接下来,我们继续随作者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 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现在请
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下 列问题。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人们知 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明了钱塘江大潮
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第4自然段:近处。
(3)第3自然段写了大潮在 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如
何分层。
明确: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第二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顺序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了什么?
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讨论明确:人群非常喧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⑤思考:“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逼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
老师总结:第3自 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把江潮发出的声
音、形状和人们的情绪变化写得 清清楚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
4



明确:因为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颤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明确:写出了江潮气势之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山崩地裂)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一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 一自然段,
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势。(齐读)
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作者是按由远及
近的顺序来写 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观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平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平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
动。”作者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情况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 。这期间人们的
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雄伟气势。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 浪
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 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作
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顺序,非常清楚 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气势。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 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
的情景,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 自内心地
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板书设计:
5





教学反思:



2.走月亮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散文。写了“我”和阿妈在洒 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展现了月光
下美丽的景象,体现了“我”和阿妈浓浓的亲情。读着这篇文章,使人 不由自主地走进一幅如
诗、如梦、如世外田园的画卷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抒情散文的机会很少,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再力
争以学生为主 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设情境,促进感悟。这样学生不仅能感悟到温
馨、快乐、幸福的亲情美, 而且还体会可以到月色下的意境美。

教学建议:
学习本文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 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读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体
会课文“哪儿美,怎么美”。抓住重点词语 、句子,品味语言,体会月色下的静谧、祥和、人
与自然交融和谐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描写的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2.阅读和想象、品味语言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以及“我”的幸福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6



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的美,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难点
体会文中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月亮船》的歌曲。
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古诗或一些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月亮图片)同学们,看到月亮,谁能吟诵几句有关月亮的诗词?
2.古人仰望柔情 似水的月亮,埋头创作了许多流芳百世的诗词,也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遐
想。除了这些古诗,还有许多美 妙的歌曲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你们想听吗?老师今天给大家
带来了一首动听的《月亮船》,希望大家静下 心来,认真地听,细细地品,让月夜的温馨、
月光下妈妈浓浓的爱走近你我的心田。(播放《月亮船》)
吟过古诗,赏完歌曲,我们的心情也如同月夜一样平静,伴着妈妈的笑眼弯弯,我们感觉好
幸福 !让我们在这种心境下跟随作者一起到月光下去散步,一起走月亮吧!
3.板书课题:走月亮。
4.齐读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文字障碍。
2.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
3.点名分段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三、集体交流
教师向学 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出示有关云南风景的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
初步的印象。
7



1.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3.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
走月亮
走月亮:月下散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3.体会“我”和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我”获得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走月亮”中“走”的含义,感受情美、景美。
难点
理解并初步运用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仔细品味,感受月光下的
美。

二、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用“——”标记出来。
②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用“——”标记下来。
2.引导学生汇报:
①教师相机板书:“我”和阿妈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
②“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 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
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1 .引导理解“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重点体会“从洱海那边”
升起来的意 境。
①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文中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
②月亮已经 升起来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说“从花园
那边升起来了”?
③引导体会美景: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随波荡漾。
④齐读这几句话。
8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重点体 会:“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
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①下面,我需要教室特别的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四个“照亮了”,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
从远处照 到近处了,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了?
②生回答。
③师引导:远处的景物在朦胧的月光下能看 得清吗?所以看起来模模糊糊,照到村头的大青
树就看得清楚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
④再次指名读。
3.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是怎样的 ?把你的感受读
出来。
4.学生配乐朗读。总结:多么温馨的月光小夜曲呀!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 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
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 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
闻,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描写小溪流香的句子。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想到了什么?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小 结: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
到幸福!
4.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第6~9自然段)。
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 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
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
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 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
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 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
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5.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明确:课文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
悦之情。
(四)整体回顾。
《 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果园、稻田,走过了
许许多多的地方 ,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
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 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四、播放歌曲《母亲》,升华情感
9



看到文中的孩子和阿妈在一起度过的幸福时光,不禁也让我们 想起了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时
刻。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就会发现, 无论是大人还是
孩子,我们都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让我们怀着甜蜜、幸福、感恩一起来欣赏一段歌曲《 母
亲》,一起回忆妈妈带给我们的温馨、快乐、幸福、无畏……

板书设计:
走月亮

教学反思:



3.现代诗二首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 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
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江边秋天 黄昏时的
景象。
《花牛歌》全诗四节,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花牛在草地 里坐”“花牛在草
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轻快活泼、一咏三 叹的诗句形
式,将草丛中的花牛行动、景象巧妙生动地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崇。

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诗歌的吟诵,进行诗的熏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诗 的种子,无疑是一件非
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时老师要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 解课文内
容,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

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
10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 的喜爱。同时,
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首诗的内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 br>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这样
美得景 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归巢 驮着 斜阳 头白 芦苇 妆成 一瞬 红颜
5.帮一帮:四人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6.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诗歌,比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11



三、研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及原因,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每一小节诗写了什么,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1节。
2.教师示范,配图配乐朗诵。
3.思考问题:
(1)鸟儿要干什么?是怎样的状态? (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
(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4.配图配乐齐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
2.学生说说这一小节描绘的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
3.学生自主学习,在书中画有关的景物,组内交流后汇报。
4.思考问题:
(1)“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2)“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5.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6.指名诵读、赛读。

四、整体感受诗歌内涵
1.从诗中描绘的景色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无比欣悦)
2.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呢?(观察,感受,描绘,想象)
3.过渡:让我们用发现 美的眼睛,充满诗意的心,一起感受秋天吧。闭上眼睛,想象秋天,
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呢?和同 学一起交流一下。

五、激情朗诵,升华情感
全班展示朗读、赛读。师生共同评价,评出“全班最佳朗读奖”。

六、自悟自得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学习感悟。

板书设计:

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仿照课文再续编一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一幅秋天晚上的美丽画卷,这节课我们 来读一首徐志摩笔下描
写花牛的诗。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诗歌
1.自读感知。
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 提示:可以从诗中的关键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
的形式上去感受 ,也可以从诗的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指导学生抓住“压扁”“霸占”“甩”“偷渡”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
子边读边想象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
这首简短的小诗,我们要边读边想象,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朗 读,看看谁能通过朗
读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领悟写法:
(1)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
A.每节第一行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起首 ——“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
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用简单明朗、 轻快活泼、一咏三叹的诗句形式,读起来朗朗
上口。(结构一致)
B.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 准确,“压”“霸占”“甩”“偷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
形象。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 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13



板书设计:
花牛歌


教学反思:



4.繁星
教材分析:
《繁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巴金先生在三 个不同时期,不同的地方所看到的繁星,
表达了作者观看星天时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此,可以通过教学 让学生感受文章语言清新明快、形象生动的特
点。尤其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仿 佛进入一个梦幻境界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分析揣摩中对海上夜的宁静和柔美产生鲜明深刻的感受。

教学建议: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美丽的星空和作者巴金及作品等来填补 学生的知识空白。利用
表格理清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14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
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 巨匠巴金爷
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 部曲》(《家》《春》《秋》),
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 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
___________ 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 ____________,感觉到
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 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 br>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15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 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
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 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
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
醉的感受 ,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
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 ( ) ( )
2.复习词语。
纳凉 星群密布 静寂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 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
文有对星空真实的 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
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 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 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 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板书设计:
繁星
16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一:我们与环境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日新 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我们人类
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人为破坏,我们人类面临着极大 的生存危机,从而弄明白什么是
环境保护,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该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学情分析:
经过这一单元四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的学习,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一 定的增强,这对进行以
环保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让他 们通过观
察说出垃圾的来源应该说问题不大,但要让他们说清楚如何处理垃圾却并不容易,因此结合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要引导他们图文结合,使学生在形象的生活环
境中认识 周围事物,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实现说与听的共同发展。

教学建议:
四年级学生在谈自己的想法时,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多,可能会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受威胁这方
面感 受不够深刻。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前准备大量的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另外,在课外调 查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处理信息的方法,帮他
们扩大调查内容的范围,加深 保护环境的意识。 老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看电视, 玩电脑游戏
入手, 利用现代设备教育引导学生看科 教片,教学生上网收集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
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眼界,逐步喜欢阅读有关环境保 护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关注周围环
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它正在遭到各种污染,环境污染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讨论怎样保护环境。
3.懂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参与活动,讨论、发表对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的见解;耐心听别人的发言,简 明扼要地说,
通过多方评价规范口头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7



重点
1.指导学生在情境中讨论交流时的条理性、应对性和合作性。
2.懂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难点
1.尊重、理解对方,学会倾听。培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的能力,探究能力。
2.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不做污染环境的事,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美丽的环境录像和被破坏的环境视频。
学生:调查家乡的环境现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各组把要展示的标语版、手抄报、建议书等张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2.同学们已经积 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大家都了解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就
来交流一下。看到我们生活的环 境,你们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首先进行一次展示会,把所
有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就同一主题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2.小组成员整理本组成员收集的材料。
3.推举代表,小组成员就本组的调查主题准备进行全班交流。

三、全班展示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以“我们与环境”为主题,结合本组的展示台内容先进行充分讲解。
(2)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把了解到的情况说具体。
(3)讲的时候要有感情,把本组对环境保护的看法讲出来,使听的人了解情况并受到感染。
(4)其他同学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听众,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5)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在同学发言完毕后做补充。
(6)各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小组可提问。
2.教师引导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1) 小组轮流展示。(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展示,如采用文字、图片、实物或表演
等形式)
(2)小组之间互相观摩,“代言人”要向其他小组做集中介绍。
(3)每位同学都要认真倾 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展示,感受、了解我们身边的环境,并准备对
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或提出问 题。
3.多方评价,深化主题。
通过各组同学评议:本次交流展示活动中哪个小组表现比较出色?(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
见)
(1)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18



(2)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四、总结、引导讨论
1.引导讨论:面对家乡的环境状况,我们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呢?
2.评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交际范例
用一诺: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 以这样做,用水后及时关紧水龙头;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
伐;尽量多走楼梯,少乘电梯,健康又环保; 垃圾分类回收。

六、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真正行动起来,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 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
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板书设计:
我们与环境
环境的重要性 参与环保活动
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反思:



习作一: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材分析:
这次习作的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达到使别人读了文章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关键是要
抓住 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这次习作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学生乐于表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接触了写景的习作训练,写作水平已有一定的基 础。但有一部分学生还
没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再加上对习作的畏惧心理导致他们在习作时经常错字连篇 ,语句不
通,标点符号乱打,内容空洞,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清楚。因此,写好写景作文的难度还较大。

教学建议:
推荐一个好地方,重点就是介绍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听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能与他人交换修改。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法、示范法、谈话法。
1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写喜欢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把景物写具体。
难点
启发学生介绍更多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并写出这个地方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己喜欢的地方的图片或游玩的照片,以及描写景色的好词、好句、古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2.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畅谈那些好地方。(板书习作主题)
3.老师也是个喜欢旅游的 人,还喜欢在旅游的时候拍一些美美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
下!去这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旁边总 会有一位导游,给我们做详细的景点介绍。他们侃
侃而谈,游客朋友们都要围着听他们的讲解,你们羡慕 吗?
4.我刚从大队辅导员那里得到一个好消息,因红领巾广播站拓展业务需要,现面向全校学生招聘五名小导游。瞧,我还把面试内容带过来了:能具体清楚地介绍去过的风景优美的地
方,或是 想去的地方。同学们,我们在介绍的时候,光说那里真美呀,别人知道有多美吗,
能打动别人吗?我们在 介绍的时候应如何介绍呢?(好方法,用上好词佳句)

二、分享预习效果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描写风景的好词、佳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三、互动合作,调动感知
1.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做好介绍的准备,同桌之间练习介绍风景优 美的地方,或是介绍在
景点拍的照片。如果你也正好也去过那个地方,可以适当补充,师相机指导。 < br>2.学生到讲台前来介绍,告诉他取胜的法宝。(语言生动,内容尽可能具体,能打动别人,
使听 的人也想去)
3.对听的同学提出要求,作为参赛选手和评委的我们我们该怎样做呢?(认真听)出示 听众
要求(安静听、认真听),听完可提问题或给出合理建议。
4.学生介绍,其他人补充、点评,师指导点评。

四、点拨思路,指导写作 < br>1.既然大家都想当导游,那我们就把自己的介绍写下来吧!一起来比一比,读一读,看谁
能当上 “最佳小作家”好吗。
2.读作文要求,审题。
20



3.怎样写,范文引路。
4.写作方法。
5.如何让语言优美,让语言亮起来。(美文欣赏)
6.总结:在介绍景物的时候把看到的景 物颜色、样子写出来了,而且在介绍的过程中用上
了好词好句,还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再加上自 己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写清楚、写
生动了。用眼睛仔细看,用耳朵注意听,用鼻子好好闻,用手去触摸 ,用心灵去感受。

五、自主展示,感受评价
1.写好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交流,把你写的读给小伙伴听听, 看看你写得怎么
样,让他们评价、补充。 (人人发言,互评互议,师指导)
2.小组共评共议,评选优秀习作。
3.各小组长展示优秀作品,让全班学生受到新的启发,获得美的感受。 (其他小组可以发
表不同的看法,评一评)

六、佳作引航
美丽的竹林
外公家的小屋旁边有一片竹林。那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
春天的竹林里绚丽多彩。仔细看 ,鲜绿、深绿、黄绿、灰绿连接着交错着,绿到小屋,绿到
天边,绿到山脚外面去。一根根春笋破土而出 ,拔地而起,仿佛在和我们比谁长得高呢。
夏天的竹林,绿中带黄。我们一热就钻到里面去玩,竹林茂 密,太阳晒也晒不透,这里凉爽
极了。竹林就像一幅立体的画,就是我们的乐园。还有一条清清的小溪从 竹林中流过,更是
把竹林点染得多姿多彩。
秋天,竹林与周围的树映衬在一起,竹子是绿色的 ,周围还有很多树的颜色:青绿的是松杉,
朱紫的是山杏,火红的是枫树,金黄的是银杏。远远望去像给 竹林镶了一道花边。
冬天的竹林好似披着一件外衣,和周围的树在一起犹如一座宫殿!
点评 :这篇作文推荐的好地方是美丽的竹林,分别抓住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来写出竹
林的美丽。其中春 、夏写得最详细,做到了详略得当。习作语言生动,描写细致,善于想象,
巧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 了竹林独特的美感。

七、教师总结,巩固延伸
同学们真棒,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使掌握了这么多的写作本领,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将我们
的家乡以及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名胜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板书设计:
推荐一个好地方
审题 写作方法 语言美
吸引人 写特点 比喻
感兴趣 有顺序 拟人
总分总 排比

教学反思:



21



语文园地一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 ”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台”
抓住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在读书时要进入文字 所描述的意境,掌握如何读书
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并 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另一部分是让学生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描述事物的特征。“书写提示”是让学生认真 对待每次
写字,在书写时要写好每一个字以及注意字、标点符号的间距。“日积月累”意在让学生积累< br>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发 展水平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但“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的
内容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点拨,让他 们知道该如何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
学生在饶有兴趣地玩的过程当中温故而知新,给 孩子以自信心,让孩子有成功感,变被动学
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
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22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 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
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 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
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唐代 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 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
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 潜心体会的结果。
23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材分析:
这个童话故事,首发 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一个成熟了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
个豆粒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各 奔前程,它们对各自的经历都很满意。但是那粒飞进窗子下
面青苔裂缝里的豆粒的经历,却是最值得称赞 的,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
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非常喜爱,也读过很多他的童话故事,对本课的学习和体会人 物的情感
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
2.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培养学生读中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24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
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 什么 怎么样
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意的答案提出来
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讨论解决:
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
25



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

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
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一个囚犯”
“一个小花园”
为什么——了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难点
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粒豆的不同经历,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初步的探讨。
这节课来 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
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生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三、探讨解决问题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找出童话中相关内容,品读体会。
点拔: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生活 的美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
26



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
点拔:说小豆子像“一个囚 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说像“一个小花
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 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
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
3.体会小豆子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子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教学反思:



6.蝙蝠和雷达
【教学要求】: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
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3. 了解飞机 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
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 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弄清人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才能够让飞机也在夜里安全飞行的。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27



3. 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
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 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
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 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
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
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 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
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 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
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
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28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玩一个小小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然后用毛巾蒙住他的眼睛。)
现在,请这位同学走回自己的座位,( 学生走)同学们,为什么他会撞到桌椅呢?(生
答)是的,同学们都很聪明,是因为这位同学被蒙住了眼 睛。既然眼睛那么重要,那么现在
请大家想想,如果我们没有了眼睛,走路的时候怎么才可以避开障碍物 呢?好,现在让我们
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蝙蝠与雷达》。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 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
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
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
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
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每次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方
法?结果怎样?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
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 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
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29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蝙蝠夜里飞行, 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
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 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 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
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 时靠的是这两样
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
怎样 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6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
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 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
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 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
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
密 。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
的耳朵是听不见 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
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 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呢?
(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看第6自然段,蝙蝠是怎么探路的?与飞机比较,然后画出示意图。
30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 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
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
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 ,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
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 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教学反思:



7.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整合资源优势。联系以前所学过 的此类科技说明性课文,并且把“口语交际、习作、
宽带网”有机整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作统筹安排。 突破时空限制,打通学科界限,加强学
科整合意识,密切与科学课教师的联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二、扎根语文课堂。科技说明文没有引人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但是蕴含了丰富的科学
知识 。在课堂上,对这些科学知识不要做过深的探究和拓展,依据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条理
清楚的表达特点, 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避免上成自然常识课。
三、引导自主学习。阅读是学生个 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通过自主阅读、 质疑问难、帮助释疑、大胆想象、辩论交
31



流等形式,使学生 自主体会,咀嚼文本精华,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情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走向知识、 语言、精神的同构共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创造的奇 迹和威力,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兴趣,能联系
生活畅谈自己读书的感受和设想的未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和科学老师联系,了解科学课上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收集2 0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资料、主题网站,可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 有关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和发现的图片文字资料;调查
访谈今天人们的愿望和梦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目标前置,激发学课文之趣。
1、教师板书课题。
2、师:课前,我请科学老师阅读了《呼风唤雨的世纪》,他读完就向我们下挑战书:
等我们学完这篇文 章,和我们PK一下,内容就为20世纪的科技信息,以及造福人类的事
实。老师不仅替你们应战了,还 反将他一军,到时还要比一比谁的语言表述得当、清楚。你
们有信心吗?要想取得胜利,我们首先要读通 课文,读懂课文。
〔设计意图〕
一个小小比赛的预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 了阅读的兴趣,就有了良好阅读的开
始。从比赛要求中,学生既明确了学习本文的要求:从课文中获取大 量科技信息,学习本文
的表述方法,也为本节课后的作业——查阅资料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字词训练,落实语文之基础。
1、出示12个生字,让学生从文中画出“呼风唤雨、改观、 程度、程控电话、依赖、
寄托、原子核、因特网、腾云驾雾、哲学家、农耕社会”等词语。
2、你觉得哪些词语你掌握得比较好,向大家介绍介绍经验,或者给大家提个醒。
3、你觉得哪 些词语你还没有掌握,读一读,写一写,根据课文或查查字典想一想它
的意思。适时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补充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
4、四人小组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扩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训练,这是小学语文的专务。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豪华而 放
弃基本的语言学习,不能为了强调综合学习而让语文课堂成了“大杂烩”。
三、读好课文,整体把握语文之本。
1、通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 大声读、速读、同桌轮读
等方式,将课文至少读三遍。做到琅琅上口,通顺流利。
2、集中练读,感觉哪里难就重点突击。
3、展示读书。学生相互评价,纠正断句、字音,必要时,教师带着读,引导学生读
正确流利。
32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范读、速读、齐读、纠正读,让每一个学生透透彻彻的把课文读熟,这样对课 文
的理解才会深入,对文本的把握才能准确到位,并且让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除
了 把每一部分的内容连起来以外,还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根据文意进行补充,或者运用
句子直接概括。
四、自读感悟,培养探究之意。
1、自读自悟。“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科学的角 度看,动笔的过程使我们记忆更加清
楚。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在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 画一画,写一写,在不
理解的词句旁边做上标记。
2、全班交流。感情朗读有感受的内容,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鼓励质疑。针对词句,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能解决的当时解决,不能解决的引导
学生共同做好标记。
预设⑴:第二小节中的设问句,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感悟其作用。
⑵结合查字典、造句和选词填空,在语境中理解“发现”与“发明”“改观”与“改变”的
异同。
〔设计意图〕
重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质疑的意识和习惯。这一环 节,培养学生“不
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同时组织检查交流,互相帮助,指导集体反馈,探究 稍有
难度的问题。从而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指导写字,提升作业之质。
1、学生提出生字书写的注意点,教师重点指导“赖、耕、幻”的字形。
2、学生练习写字,自己决定写几遍。
3、展示评价。
4、布置作业:
⑴查阅资料,尽可能多的收集20世纪的发明与发现,并与家人、老师或者同学探
讨他 们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观。可以自由组合,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资
料册。
⑵尽可能访谈调查更多人,了解今天生活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们还有哪些
愿望和梦想。同时也为 和科学老师PK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课堂作业真正做到课堂内完成,这是给 学生减负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并且课内作业,
高效高质,当堂的评价能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作业。课外 作业布置,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等
教学资源,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激发学 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又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学之间相互批改订正。
3、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是个科技发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 的世纪,请带着你
的理解将课题再读一读。
二、品析词句,感悟科技之奇。
33



1、回顾上节课学生疑问,指导解决。教师抛出自己疑问:为什 么20世纪的成就,
文中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2、学生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3、学生给老师释疑:⑴诗句的本意。⑵用短暂的“一夜”形容 一个世纪的原因。⑶你
能对这“一夜”的“黑暗”,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做出具体描述吗?⑷“千树万 树梨花开”在文
中指什么?⑸结合你查找的资料,你认为还有哪些“梨花”也竞相开放了?你能模仿课文 中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这样的形式,说得更好一些吗?⑹你能用朗读
表现出你的感受,让老师有所感悟吗?
4、适时完成板书:20世界呼风唤雨实现愿望
〔设计意图〕
给教师释疑,孩子们必定兴趣盎然。在老师步步紧逼地疑问中,学生 争锋相对地进行
辨析。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他们主动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直接对话,不仅学会 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很自然地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三、畅想未来,激起爱科学之愿
1、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怎么谈“科学”?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用一句话来表述。
2、课前的访谈调查肯定给你很多启示,那么如果你是未来的设计师,请尽情你能描
绘21世纪的蓝图。
3、根据你们的描绘,和着老师的板书,你能对出一个有关21世纪的下联吗?
四、充分准备,应对科学老师挑战。
1、如科学老师到阵,则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示可以引 经据典,举例子作对比,
甚至运用设问句等方法,结合所查资料,推选代表和科学老师PK。
2、如果科学老师未到阵,则将小组代表们的发言用录音机录下,课后和科学老师交
锋。
〔设计意图〕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邀请不同学科的老师一同上课、讨论,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
又能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大量信息,储备越多,学生的积极性越浓,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
和 感受就越多,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课堂发言时学生的语言才会更真切更鲜活。

板书:科技万象
20世纪 呼风唤雨 实现愿望
21世纪 改天换地 再创奇迹
教学反思:


8.蝴蝶的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撼、盈、玷”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雀”,会写 “避、撼、喧、嚷、
盈、玷”6个生字。
2、能力方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方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课前准备:蝴蝶课件。
敎学时间:2课时
3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 这些蝴蝶,你最想说
的是什么呢?生说。
2.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 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
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
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师: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 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
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 吗?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三、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
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好,先来看第一组词语:
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3.第二组(出示:轻盈、素洁、柔弱)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
读了这几个词语,你觉得蝴蝶怎么样?
4.第三组(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
“也未可知”:就是说也不知道、也不能确定。
“家雀”的雀还读什么?que,组词。读qiao是口语。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理解完了,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都写了什
么内 容?同桌同学试着说一说。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一说各段写了什么?再用比较简洁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
二、全班交流,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三、预设: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 ,雷、电、雨、风……
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②震撼:“山雨欲 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
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 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
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35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沾上
泥污 ,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 同学们,说到这里,老
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读出心急
如焚的语气)
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板书:猜想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 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
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 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 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
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
的。)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四、小诗作结,总结升华。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
说一说。
你们真是一群可爱的天使,都拥有着纯真、善良的心灵,老师也有很深的感触,找来一
首小 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请看。(出示诗歌)
教学反思:


习作 小小“动物园”
【教学目标】
1.学会细心观察,能从人物和动身上找到相关联的地方。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3.结合生活,尝试用“我叫..... .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呢.......他她是......”两
个句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
4.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36



【教学重点】
1.学会细心观察,能从人物和动身上找到相关联的地方。
2.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内容的温馨感。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尝试用“我叫. .....其实呢,我是.......”和“这是我......其实呢.......他
她是... ...”两个句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介绍自己或班级成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老师也有喜欢的动物,大家来猜个谜语就知道了。
1. 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打一动物名) 海鸥
2. 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打一动物名) 萤火虫
同学们都对动物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你把 自己的家想象成一个“动物园”,是不是很有
趣。
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围绕“动物园”来写 的。现在就让我们写一写我们的家人吧。(板书:
小小“动物园”)
二、创设情境(家人照片)
理解人物和动物的关系
过渡:看完照片,我们认识了他们的家人。
提问:你最喜欢谁? 你最喜欢他身上的哪个特点?(贴“特点”牌)这是从哪方面来描写呢?
(板书:特点)
1.爸爸与猫(样子 性格)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像一只熊。(板书:样子 性格)
2.姐姐与鱼 (本领)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板书:本领)
3.爷爷与大老虎(性格)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总结:把每一个人都比作一 种动物,这是人物和动物的关系。通过每个人不同方面的特点,
来描写人物。这在我们作文中也是常见的 ,这叫做“抓住特点”。这把金钥匙,你掌握了吗?
刚才我们是一段段来欣赏,现在我们整合全文,再来仔细品味一番,你发现每一段有相
似的地方吗?
(前面是介绍人,后面是说明人的特点。)
三、习作构思
(一)仿照例子,趣说人物
要求:选择自己或是家人来介绍,说特点,联想动物。
介绍自己
我叫________,是个小_____孩。其实呢......
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家人
这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其实呢.......
他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由思考
师:请你们根据游戏要求,大胆联想。
(2)交流分享
师:谁来试试看?(充分说)
(3)评析总结
你们都能够抓住人物和动物的特点,展开联想。
(二)再读例子,理清特点
37



1.引导阅读,扩编内容
(1)引导看图。(抓住动作、语言、饮食等来写)
(2)口头扩编故事。
(3)抓住人物特点写一件事。
2.小结
师:恭喜你们又掌握了一把金钥匙,在写 作中要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并抓住人物特点写一
件事,这样的内容才会精彩。
师:同时,通过动作、语言描写等表现人物的特点,在我们的写作中是很常用。
总结:我们知 道写人物要抓住特点,通过这些方面的描写,展开叙述。同时,写作要围绕中
心句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习 作更加具体生动。(板书:抓住特点 要围绕中心句 )
四、写作提纲
师生讨论并归纳:
1. 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详细写。
2.抓住特点进行合理联想,要细致描写。
3.注意语句要通顺、优美。
五、写初稿
1.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习作要求和提纲,写出家人的特点,并抓住人物特 点写一件事,
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具体。比一比,谁写的最精彩,最吸引人。
2.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谁愿意第一个上来,交流分享你的作文。
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
你认为哪里联想最合理?
你最欣赏哪里?
你还想送给她什么建议??
3.分享草稿。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习作课,我们学习了写“人物”这样的文章,我们在介绍人物的时候,要抓住
特点(性 格、样子、饮食等),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详略得当,做到中心突出,感情真挚。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38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 们都有了许多
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 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
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
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4)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39



(5)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 仿 访 纺)
词句段运用
(一)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 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第二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 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3.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 句段的运用,
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二、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 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
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 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
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 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40



b.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
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 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 )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
(3)( )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
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 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
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 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五、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课后反思:



9.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
间里的两组景 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
悦之情。
《题西 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
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 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
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 鸣,从而受
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 br>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
取最大 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41



教学本 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
熟读知大意,品悟情 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然后自读
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
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 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
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 评)同学们讲
42



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 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
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 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 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
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对比诗
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 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
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 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
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 (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
景吟诗一首…… 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
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 ,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 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
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43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 清庐山的真面
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
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44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 福。(课件出
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 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
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 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
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 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 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
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 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
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 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
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 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
取长补短)
45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 只有取长补短,
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 br>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
补短的 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 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
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雪 梅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


10.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 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
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放 手让学生
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 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
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 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
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 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6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 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
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 、地锦、常
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 .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本文写了什么
吗?(主要写爬 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47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爬山虎脚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题目是“爬 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
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 ,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能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
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1)思考:爬山虎生 长在什么地方?(墙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
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 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
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 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
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48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疑问。
①朗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 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
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及颜色。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 细丝——嫩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细丝变成
灰色的
②请一部 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请另一部分学
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
而这一过 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
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来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 、拉、紧贴。
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熟读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的头上为什么又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 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
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 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 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
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哪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 ,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
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板书设计:
49





教学反思:



11.蟋蟀的住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19世 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作者怀着对蟋蟀
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 的住宅特点和修建过程,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
安的精神。

学情分析:
蟋蟀,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种昆虫,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上本文的作者 又是法国
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探索和实践,在表达上比较讲究方法,倾注了对蟋蟀的无限赞美的深情。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实现有 效的教与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得到最大的发挥与锻炼,他们获得的收益将是
无穷的。

教学建议:
首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 出几个方
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是怎样建造住宅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完成小练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50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难点
体会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蟋蟀的相关资料;做一张蟋蟀纸板图(用于贴图)。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初步了解蟋蟀的习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蟋蟀吗?有谁斗过蟋蟀?说起这个小东 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
个好斗分子,是个有名的歌唱家,它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出色建筑家。 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法布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蟋蟀的住宅》。请 同学们
打开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去了解蟋蟀们高超的建筑本领吧。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从小喜爱昆虫。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 ,
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与文艺< br>很好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1)出示词语,用多种方式认读,弄清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2)师强调难写字,并适当范写,加深记忆。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一般来说, 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
虫,为什么蟋蟀住的地方也叫 住宅呢?
明确: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这也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
51




四、认知贯通,整体感知
1.“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
明确:“住宅”一般是指人的住房,可是蟋蟀是动 物,这篇课文题目的特点就在于作者把蟋蟀
当作人来写。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从 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蟋蟀的住宅,并讨论课文按内容不同
可以分为几部分,怎样分?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这篇课文的主题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围绕这个主题部分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蟋蟀的住宅是使它出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7~9自然段):讲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
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教师指导,明确:本文通过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住宅是怎样建成等方面的知识,赞扬了
蟋蟀 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板书设计:
蟋蟀的住宅
因住宅而出名
住宅的特点
住宅的建造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生字、词语。
2.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 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及建造过程。

二、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二部分。
52



(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 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一想这一部分从几个方
面讲蟋蟀住宅的特点?每个方面写了 蟋蟀住宅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选址、工具和洞内外三方面讲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
这是蟋蟀住宅很明显的特点。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分析蟋蟀住宅的这些特点。
(2)蟋蟀和别的 昆虫不同,蟋蟀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课文的哪些地方表
现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
明确:“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课文中讲到蟋蟀慎重选择住
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
“不肯随遇 而安”。
(3)蟋蟀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可是人们为什么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呢? < br>明确:蟋蟀盖房子的工具,非常柔弱。正是因为蟋蟀用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了排水优良、
有温 和阳光的住宅,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也是蟋蟀吸引作者关注的地方,所以作者决定要 研究它,请同学继续读课文,看一看蟋蟀
的住宅内外的情况怎样?
(4)为什么说蟋蟀用来挖 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又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
工程了”?
明确:因为 蟋蟀盖房的工具,只是简单的四只脚和钳子,所以说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
样简单”。又因为蟋蟀用 如此简单的工具,建造出平坦、清洁、干燥、卫生的住宅,所以蟋
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
2.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7~9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从几个方面介绍了 蟋蟀建造住宅的?课文是怎
样写的?
明确:这一部分从建造时间、怎样建造和整修三个方面介绍了蟋蟀怎样建造住宅。
(2)蟋蟀 工作很辛苦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第8、9自然段,找出写蟋蟀盖房
子动作的句子,并画 出动词,体会蟋蟀盖房子的艰难与辛苦。
(3)蟋蟀的住宅建造好了,可是它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
(整修)
提问启发:对,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长时间加深加阔)
(4)学习了蟋蟀建造住宅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想法吗?
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蟋蟀持之以恒,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这篇课文是写小动物的,作者并没有蟋蟀盖房子的体验,为什么能写 得这样形象、具体、逼
真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作者通过对蟋蟀盖房子进行非常细致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这样细致入微。

三、品读感悟,句段解读
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明确:对于一般的 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
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 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
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 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
称为“住宅”。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53


明确: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
称为“ 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了
休闲娱乐的功能— —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 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

四、小结全文,学习写作方法
1.为什么作者会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介绍得这么详细具体呢?
明确:这都是长时 间仔细观察的结果。作者对蟋蟀亲自实地观察,从外到内,观察仔细,坚
持不懈,一连好几个钟头。
2.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就是将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特征。本文 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的运
用。作者将蟋蟀当作人,把它称作“专家”“主人”;把蟋蟀的洞穴说成是 “住宅”,里面有“大
厅”“卧室”;把蟋蟀的叫声说成是“弹琴”。语言风趣幽默,吸引读者的兴趣。
运用拟人时要注意:(1)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必须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2)只有事物本身
的特点和人的特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时,才可以把物人格化,不能乱拟。(3)使用拟人的修
辞手法的 目的要明确。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事物的形象和特点,借物抒发作者
内心情感,从而突出文 章的中心思想。

五、疑难探究
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 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
夸张了?为什么?
明确:我们从朝着阳光、倾斜 的隧道、深度和宽度、隐蔽的门口、平坦的平台、光滑的墙壁、
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可以感受到蟋蟀 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
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卫生。然而,它们用 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是如此柔弱
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从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们体会到,蟋蟀能建 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
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决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 也要发出
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六、拓展延伸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阅读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撰写的《昆虫记》。

七、课堂小结
作者把蟋蟀建房的特点、过程写得如此具体生动,这与作者的仔细观察分不开, 让我们学习
作者的观察方法、态度与精神,去留心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它们的绚丽多姿!

板书设计:
54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三: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教材分析:
本 次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是让我们了解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分析影响视力的原因以及如何
保护视力的方法 。本次口语交际其目的是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孩子们所接触的高科技东西也越来越
多,用眼 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时间。
怎样让学生拥有一双明亮、美丽的眼睛,我们教师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 但要教孩子们
关于爱护眼睛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一种自我保养的责任感,让他们知道在日常学习、
生活中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预防眼病和近视。

教学建议:
运用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模拟角色去进行,角色体验中感悟多渠道接受信息。课堂中人人参与
在“想、答、演、 说”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口语交际能力得
到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到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2.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创设特定情境体现双向互动”和“角色模拟体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保护眼睛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55



说说怎样保护眼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难点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学生想说、乐说、会说、敢说的氛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保护眼睛的资料,调查本班学生视力的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 ,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
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 动物,你们喜欢吗?这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是用眼睛看到
的,你们想想,如果眼睛不好,还能看得清楚吗 ?所以,保护眼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的口语交际。(板书课题)

二、情境体验,引出主题
视频引出主题:灰太狼的眼睛怎么了?他都犯了什么错误呢?
(一)想一想 。
1.提问题:
(1)保护眼睛重要吗?
(2)怎样保护眼睛呢?
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2.总结:学习、生 活、工作都需要有一双好眼睛,如果眼睛不好,看不清楚远处物体,就
会影响学习、影响工作、给生活带 来不方便。所 以,我们从小就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这
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 保护我们的眼睛吧!
(二)说一说 。
通过图片指出几种不良的用眼习惯,从而让同学认识该怎样保护眼睛。
(1)图中画的是谁?
(2)他在做什么?
(3)这样做的后果怎样?
(三)议一议 。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什么?
(2)保护视力要做到什么?
(3)不应该怎么样?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三不要”:
①不要躺着看书;
②不要走路乘车时看书;
③不要在昏暗的灯光下或强光下看书。
“三注意”:
①看书、写字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市尺。
56



②看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
③字要写大些,要清楚整齐 。

三、练一练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 ( )。
2.看书看电视( ) 分钟休息片刻 。

四、交际范例
赵东莱:针对视力下降这一现象,我们应采取一些保护视力措施:
1.避免在强烈的光线或昏暗地光线下看书或者写字;
2.不要长时间地观看电视节目、玩电子游戏;
3.不要在床上躺着看书,也不要边走路边看书,更不能歪着身在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少年儿童在读书期间,正是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 ,形成一些
不良的用眼习惯,就会使眼睛受到伤害,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要保护视力,预防近
视,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注意,两不看” 。小学生要特别注 意预防近
视,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身体要坐直,距离桌子一拳,眼要距离书本一尺);看书写字< br>时间不要太长; 要认真做好眼睛保健操; 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 不要在行
走时 看书;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或玩游戏机)的时间不能过长;距离电视不要太近。此外,
还要注意眼的 卫生,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用自己的毛巾洗脸。

六、布置作业
预防近视,保护视力,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提醒、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写姿。

板书设计: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三不要” “三注意”

教学反思:



习作三:写观察日记
教材分析: < br>这次的习作内容是要求学生学写观察日记。在习作提示中明确了本次训练的重点是要让学生
试着进 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写好后读给同学听,看谁在观察中有新的
发现。写完后,通过 组织学生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目的是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继续培养学生写日 记的良好习惯,并挖掘习作素材,为写好习作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 生往往能说出一些现象,但在表达时还存在困难。加之学生本身的积累不是很丰富,
对记叙事情的条理不 明白,要把自己的观察清楚的表述出来,还需要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循
序渐进,激发习作兴趣,逐渐培养 习作能力。
57




教学建议:
本次习作 应从现象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并能进行较长期的观察活动,并通过指导
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2.让学生把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先说出来,再有条理地写出来。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学会写观察日记,并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式和讨 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
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 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难点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师:确定观察对象,布置学生连续观察。(开学初就进行布置)
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围绕主题,把观察中的新发现或观察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写下来。
2.语言具体生动,观察要细致,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本组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把观察的经过和自己的发现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58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 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
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分享给大家?

二、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样观察的?
2.有什么新的发现?
3.观察过程中,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根据内容取题目
1.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2.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四、明确写作要求
讨论明确:
1.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2.能不拘形式的写下 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要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
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 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3.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五、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学生动手开始写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六、佳作引航
水仙花
3月16日 星期五 晴
半个月前,爸爸从花市买回一盆植物,说是水仙,挺漂亮的,我决心认真观察它。
我仔细端详 ,发现它与别的植物不同,不需要泥土,一盆清水加上一把雨花石就能养活它花。
水仙花的底部比我的拳 头大一点,像一个大蒜头,一层褐色的外皮裹着它洁白的“肚子”。“蒜
头”下面长着密密麻麻的白色根 须,像老爷爷的白胡须。“蒜头”顶部分开五大个枝条,它们
均匀地生长,枝条中间长出一枝筷子粗细的 茎。
为了养好它,我去网上查找养水仙花的方法。天晴时,我把它端出去晒太阳,每隔两三天就
给它换一盆清水。
今天下午,我惊喜地发现,水仙开花了。白色的花瓣围成小喇叭的形状,中间众星 拱月般围
着黄色的花蕊。凑上前去闻一闻,哇,一股淡淡的清香飘来,让人舒服极了!
我看着 眼前这水仙花,仿佛是从水中站立起来的仙女,冰清玉洁,一尘不染。怪不得水仙花
有“凌波仙子”的美 称呢!
点评:这篇日记采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水仙花。先写买来水仙花,认识它,再写它生长环境,< br>详写了它的外形特点,接着写查找养花资料,最后写水仙花盛开的样子。本文描写生动,巧
用拟人 、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水仙花的美丽。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明确习作要求 动笔完成习作
59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鉴赏能力。
2.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基本的修改习作的方法。
难点
组织评议习作,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评议内容及方向
1.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2.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3.优秀习作的赏析。

二、自我修改文稿
1.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的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2.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的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①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②意思表达是否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3.展示台。
推选好的习作进行展示。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三、誊写评价
学生誊写作文,老师对本次作文进行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写观察日记
自我修改 认真誊写

教学反思:



60



语文园地三
教材分析:
《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是让学生明
白怎样 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词句段运用”,一部分是让学生为动物找家,
另一部分让学生 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关于秋天的谚
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语文学习重点和难点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是一个艰难的瓶颈期,学生 现有的认
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抓中心句、中心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都将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这也为以后的
学习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对文章进行精读、品读重点句段,引领孩子逐
步体会理解文章的方法 。

教学建议:
“平台交流”这一板块的内容是要学生养成通过细致观察,把事 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但这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孩子 慢慢领悟消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
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61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 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
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 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
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 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
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 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
一样温暖。
5.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谚语。

教学反思:


12.盘古开天地
教材分析:
62



这是一 篇神话传说,先讲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
后盘古所做的事,最 后讲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变化,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
的精神。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神话,内心会感到新鲜、有趣。但学生可能只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 神奇,忽
视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不能细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教学本文,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善于发现”的眼睛,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
献身精神 ,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建议:
课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朗读 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
生对神话的喜爱。这篇文章,比较适合用来 训练学生复述,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
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并 恰如其分地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把
这些句子自然融入到自己的复述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学习。
2.表演、配乐朗诵深入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神话故事的传奇魅力,感受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盘古开天地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6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的动画片段。
2.同学们认识他们吗?他们是谁?
3.在远古时期,像他们这样神奇的人物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个神奇人物用利斧劈开了天与
地,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位神奇的人物是谁吗?(学生答:盘古;教师板书课题,齐读)
4.对题质疑,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盘古是谁?他是怎样开天地的?天地分开后又是怎样
的?课文会告诉我们一切的。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注音认读生字。然后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识记这些字的。
3.巩固识字。做“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用卡片出示生字,请同学给其组词)
4.有感情地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5.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初步理解重点词“创造”的意思。
6.引导学生了解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感悟
学生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是怎样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这个问题进行研读。
1.重点研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验盘古创造宇宙的艰难。
(1)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体会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找出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
(3)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2.重点研读第5自然段,体验神话故事想象神奇的特点。
(1)读一读,说说你读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受。
(2)再读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你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能仿照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吗?
3.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朗读全文,进一步体验神话故事的神奇。

四、想象感悟
1.浮想联翩。学生伴随配乐朗读,想象盘古用自己整个身体创造宇宙的情形。
2.展示台。 选择自己最爱读的句子,把它记在脑海里,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等这样的词语。
3.学生借助多媒体画面尝试复述。
4.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五、布置作业
64



把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复述给家长或朋友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混沌→劈
身体→美丽的宇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将字写得规范、正确。
2.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复述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难点
能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
1.提示复述的线索,鼓励学生复述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点拨:提示学生先说说每个自然段的 意思,再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进行复述;也可以边想
象画面边复述;还可以按照上节课的板书进行复述 ;或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复
述。
2.学生在小组内自由练习复述。
3.提名说,集体评议。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引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注意左右结构的三种类型。提醒学生书写时 ,多数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写好半包围
结构的字。
2.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生字,学生仿写。
3.学生写字、抄词。写后小组比较、评议。

三、课后作业
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盘古醒后——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

教学反思:


65



13.精卫填海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围绕精 卫日日夜夜填海展开,让我们充分感
受到精卫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学习时首先会遇到的困难就是朗读。教师可 以先示范读,让学生初
步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再带着学生朗读,直到读通顺为止。

教学建议:
教学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下的注释,先了解相关字词的意思,再 串连起来
理解句子的意思,从句子再慢慢过渡到把整个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语汇,使句意表达更清楚、流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精卫与《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走近《山海经》
1.同学们,你都读了哪些神话故事? 生说。
66



你们知道的神话故事真多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一个个精彩而有趣的 故事出自哪部书吗?
(课件出示:《山海经》)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直接告诉他们。
2.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民族等的大型地理著作,又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
话传说的大汇编。
3.联系自己读的神话故事,说说神话的特点。 大家回忆一下自己读过的神话故事,你觉得它与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有什么不同?生说,教
师引导。 (出示课件:让我告诉你)
小结: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山海经》,读一读几千年前的神话故事,感受故事语言的韵味。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读准确。
(1)打开课本,借助文中 注音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
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老师巡视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解决生僻字的读音。
(2)同学们,读完了吗 ?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那时的语言显然不同于现在,谁来
说说你在读这段文字的过程中有什么 感受?(生硬,难读,生字多)
(3)我们都感到了它的生硬、艰涩,难读,这么难读的古文,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引导大家注意倾听并纠正读音。
2.教读难读的句子。
同学们,老师发 现读这些句子时我们应该适当停顿,读出节奏。下面,老师读一遍,大家感
受一下。
师配乐范读,生注意倾听。教师领读两遍。
3.借助停顿,读出节奏感。
同学们 ,现在,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相信你们一
定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学生自由练习,评价鼓励。
4.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对照文中的注释,粗知这段话的大意,再去读的时候,就会能读出古文的意思了。 同学们
借助 注释,默读思考: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时被淹死
了,化为精卫鸟, 立志要将大海填平)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了解故事的内容,复述故事。
(1)再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字典,在小组里逐句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
词 语使句子更通顺。
(2)分句出示课文,交流句子的意思。
(3)同桌轮流逐句讲译文与古文。指名互讲。
(4)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
2.感受精卫坚韧不拔的精神。
(1)出示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指名读,齐读。(板书: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3)想象说话:大海广阔无垠,无边 无际,小小的精卫能把大海填平吗?大海会怎么说?精
卫又会怎么回答呢?
67



出示: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师小结:不管 春夏秋冬,酷夏严寒,刮风下雨,精卫鸟每天都衔西山的小树枝、小石
块,丢到大海里。一只小鸟想用这 种办法填平大海。真是谈何容易!不过它有这样的决心和
毅力,却是难能可贵的。它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 敬佩。(板书:坚韧不拔)
(5)感情朗读句子。
3.齐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精卫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可敬可叹。中国的神话 故事富有浓浓的人情味,
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2.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除了《精卫填海》,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交流自己读过的
神话故事。
3.除了中国古代神话,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神话故事,如 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有
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板书设计:
精卫填海
溺而不返 堙于东海 坚韧不拔

教学反思:



14.普罗米修斯
教材分析:
本文写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 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给人类
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 争的动人传说,颂扬了普罗米修斯不畏强暴,为
民造福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希腊神话不是十分了解,这主要是由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课前老师可以布 置学生阅
读有关的古希腊神话,使学生对普罗米修斯有所了解。另外,要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
事、寓言 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教学建议:
本文重点是引导学 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
变态度,体会他的勇敢与献身精 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8



3.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4.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过程与方法】
课文重点感受普罗米修斯 遭受惩罚部分,从“锁”和“啄”两个词中,体会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
漫长的痛。另外,通过对其他人物 如众神之王宙斯、火神、大力神的语言、心理的描写,进
一步让学生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伟大精神,同时认 识、了解神话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英勇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
难点
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和英勇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关于普罗米修斯的阅读材料,了解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 是女娲造出来的,她用泥捏成人形,给人以生命。
为了人类的幸福,女娲还历尽辛苦,炼石补天。而在古 希腊神话故事中,也有一位带给人类
幸福和光明的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课题:普罗米修斯,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读了题目,说说你想了解关于普罗米修斯的哪些事。

二、自读自悟,完成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的音。
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问跟同学交流。

三、学习字词,初步交流
1.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以读好难读的段落和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学生多种形式认读。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69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从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取 火种,取火种给他带来怎样的灾难,最后怎样,从这三
个方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由于是初读,感受可能肤浅,但也要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教师从学生的感受中捕捉到教
学资源)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与别人交流。
预设:①为人类取了一颗火种,为什么宙斯要给普罗米修斯如此严酷的惩罚?②普罗米修斯
受到那么残 酷的折磨,他是怎么活下来的?③为什么说普罗米修斯是个英雄或普罗米修斯最
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
解疑①:引导学生读课件资料。
神话中说,最初的人,是和众神在迈孔奈平原上幸福地共同生 活的。一段时间以后,宙斯决
定将人和神分开。他把这任务交给了普罗米修斯,要求他将双方彻底分开。 于是,普罗米修
斯在祭祀的时候,将事先涂了厚厚一层白油的骨头献给宙斯,却将较好的部分藏在看上去 不
太诱人的内脏里给了人类。宙斯察觉了这一骗局,他报复人类,拿走了他们的火种。
解疑②:a:放录像《封神榜》中比干被挖心肝的片段。
b:告诉学生,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 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
喜怒哀乐,不同的是,神永生不死,人生命有限。
解疑③:引导学生明白普罗米修斯盗火种是为解除人类没有火的困苦,他为了坚持正义不向
宙斯 低头认错而饱受严酷惩罚,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指导“佩”和“既”的笔顺。
2.读熟课文。

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为什么取火种——受罚——获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
2 .品读课文中重点语句,体会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不屈不挠、甘愿为人类受苦的伟大
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板书
1.同学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 习,大家对普罗米修斯有了初步的了解,谁能用一个最能表
现普罗米修斯特点的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 )的天神。(括号里可以填课文中的有关词语,也可以填自己从书
中体会到的)
2.交流、板书。(富有同情心 不屈不挠 甘愿受苦)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70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哪些地方表现了普罗米修斯富有同情心?
(2)哪些地方表现了普罗米修斯具有不屈不挠,甘愿受苦的精神?
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 问题小组讨论,画出相关的句子,圈出相关的词语,并加以体会,
最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3.交流点拨。(预设)
(1)感悟“富有同情心”。
(多媒体出示)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
火 种。
①没有火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你能想象出来吗?
练习说话:
没有____________只好_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只好____________;
没有____________只好____________……
过渡:这一切,普罗米修 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那儿去拿
取火种。(板书:决心)
②引导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读好“决心”这个词。
③火种被带到人间后,人们心情怎样?又 有怎样表现?默读第2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把
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火种被带到人间后, 人们欣喜若狂。男人们________;女人们________;小孩们________。
小结 过渡:普罗米修斯的同情和决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而他自己却遭到了宙斯的严
厉惩罚。面对各种 惩罚,普罗米修斯表现出的是——(板书:不屈不挠)
(2)感悟“不屈不挠”。
①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精神的词语。(板书:坚定)
②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读普罗米修斯的话。
从普罗米修斯的语言中,你读懂了什么?(他放 弃了自己的幸福,选择了造福人类,他放弃
了自己的自由,选择了牺牲自己)
③课件出示普罗米修斯受罚图。
教师:这就是一心为人类着想的普罗米修斯,他被锁在高加索 山的悬崖峭壁上,脚下是万丈
深渊,让人心惊胆颤。他经受了怎样的痛苦呢?夏日炎炎,太阳像火球似的 炙烤着他;(多
媒体播放狂风声)狂风来了;(多媒体播放雷电声)雷电来了;(多媒体播放鹫鹰声)凶 恶的鹫鹰
也来了。同学们,普罗米修斯受罚的情形看到了吗?
引读第9自然段。普罗米修斯的 表现不仅感动了人类,也感动了大英雄赫拉克勒斯。(齐读
最后一段)

三、走出神话,拓展阅读
1.课文学到这里,你们心中一定对普罗米修斯又多了一份情感,你 想对普罗米修斯说点什
么呢?
2.普罗米修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火种,更是精神上 的火种。所以此神话传说传
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此,有好多作家写了赞美他的诗。
多媒体出示:普罗米修斯(节选)
是谁?让漫漫黑夜跳跃希望的火苗?
是谁?让蛮荒时代沐浴文明的曙光?
71



是谁?甘愿触犯天条也要救人类于水火?
是谁?身受酷刑却无怨无悔?
啊!巨人,是你给人类带来火种,
送来光和热,
送来人类新的纪元!

四、深情小结,升华主题
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在古希腊神话中,还有众神之 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
海神波塞冬,冥王神哈得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等。和他们有关的神话和传说很多 ,希望同学
们以后能多读一读这些故事。

板书设计:
普罗米修斯
决心:造福人类 牺牲自己
坚定:不畏强暴 不屈不挠

教学反思:



15*女娲补天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远古时期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
生命危险补 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及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学情分析: < br>故事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从阅读中体会得到,
一要他 们反复读、多读,在读中感悟;二要教师适时点拨,帮他们感悟。

教学建议:
讲故事是教学神话故事最好的策略。课堂上可以先帮助学生理一理故事发展的脉络,理出几
个关键词,让 学生能够顺着故事思路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就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了故事
内容,感悟了神话故事的神 奇,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采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由讨论 与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神话故事神奇的想象,体会神话的魅力。
72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难点
体会女娲的勇敢和乐于助人的品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女娲补天》的录像。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神话传说,激阅读兴趣
1.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说给大家听听。
2.在我们悠久灿烂 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神话故事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语言优美,故事生
动,感情丰富,寄托着古代人民美 好的愿望和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优美动人的神话
故事——《女娲补天》。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
(2)按照自学识字法进行识字练习,再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积累词语。
(3)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4)标注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上记号,学习时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汇报学习成果。

三、细读课文,清理文章层次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话的语言进行概括。
2.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同学相互交流。
第1自然段:女娲创造人类 ,大地上欢歌笑语,人们幸福地生活。不久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
人们在水火中挣扎。
第2自然段:女娲想办法解救人们。
第3自然段:女娲艰难地寻找补天的五彩石。
第4自然段:女娲用神火冶炼五彩石并补天。
第5自然段:人们常见的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3.全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自从女娲创 造人类,人们幸福地生活,不久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
人们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第二部分(第 2~4自然段):女娲找齐了五彩石并用神火冶炼了五彩石,最后把天上的窟窿
补好了。
73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相传天边的云霞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4.再次读一读这个神奇的故事,你会怎样评价女娲呢?(女娲非常了不起,女娲真神奇……)

四、深入学习,感受故事的神奇
1.解决问题:女娲是谁?
(1)默读 全文,你能找出有关介绍女娲的句子吗?读一读。(“自从女娲创造了人,大地上到
处是欢歌笑语,人们 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她就好像是人类的母亲。)
(2)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你又能从哪 些地方体会到她是人类的母亲?(当有巨响发生时,
她“急忙”起床,看到人类在水火中挣扎,女娲样难 过极了,“立刻”找雨神,“求”他下雨;又“造”
船,救出人们。从这些地方足以看出她把人类当成自 己的儿女,而且能够体会出她甘于奉献
的精神。)
(3)为什么称女娲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相传女娲有一手绝活,她能用泥捏成人,并能使泥人
成活,后人都称女娲创造了人类。)
2.解决问题:女娲为什么要补天?
(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女娲补天的原因。( 虽然人们被女娲从洪水中救出,但是天
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因此她决定把天补上。)
(2) 读一读文中的句子,思考:女娲怀着怎样的心态补天的?(“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
天补上。”从“ 决定”看出她补天的信心,“冒着生命危险” 表明她很勇敢,不顾自己的生死,
一心要救人们。) < br>(3)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来描述女娲的勇敢、不怕危险的精神吗?(即使冒着生命危险,女娲也
要 把天补上。)
3.解决问题:女娲是怎样补天的?她把天补好了吗?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女娲用什么材料补天?她是怎样找到补天用的材料的?
可 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②找到女娲炼石及补天的句子,读一读,画出描写她补天过程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天是否补好了?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学习成果,共同研究。 小组一:女娲上山找五彩石补天。她花费了很多时间与功夫,我们是从“她忙了几天几夜”,
“她又 找哇找哇”看出她花费的时间多,从“终于”能够体会女娲找五彩石的艰难。
小组二:描写女娲冶炼五 彩石和补天的过程的动词有“挖-放-炼-装-端-泼”。我们想象
中认为补天是一件很危险、很艰险的 事情,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却使我们感觉比较轻松,突
出了女娲的神力。
小组三:天补好了,“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4)点拨:补天之前人间的惨状是怎样的呢 ?找出描写人间惨状的词语。你又体会到什么?
(“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这些词 语展现了人间的惨状。我体会到,大
窟窿被女娲炼好的五彩石补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故事的神奇。

五、观看录像,使学生直观感悟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神奇的故事吧!(观看《女娲补天》片段)
2.同学们,你们此时最想说什么?(指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感悟人物的形象。)
74



3.教师小结:传奇的故事展示了神奇的女娲,我们虽然了解了女娲补 天的全过程,但我想
她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更应该使我们终生不忘。(她的善良、勇敢的品质,不怕 危险、
甘于奉献的精神。)

六、练习复述课文
1.这么感人的神话故事 ,你一定想讲给爸爸、妈妈以及好伙伴听吧!不如我们在这里练一
练,请同学们帮你听一听、评一评,使 你向别人复述时更有自信。
2.复述指导。
复述是把课文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是背课文,要把课文内容尽可能详细地讲出来。
3.复述要求。
(1)复述前熟读课文,记住主要情节和重点词语。
(2)把课文内容变为自己的话。
(3)复述时,语言要清楚,讲述要明白。
(4)仪表大方、自然。
4.学生分组练习,同学间互相评议。
5.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6.评选“故事之星”。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教学反思:



习作四:我和________过一天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以“我和______ __过一天”为题编写童话故事,通过练习编写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
的想象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较浓厚,但对于展开想象编写神话故事 可能存在想象不够大
胆,编写的故事不具神奇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束叙述不完整。

教学建议: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飞想象的翅膀,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尊重学生 的独特感
受。在教学活动中,可通过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合作、交流,< br>完成本次的习作教学。

7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放开胆子说自己心中的故事,表达意思,培养独创才能。
3.能把想象的童话故事写下来,语句完整、通顺,能较准确用词。
4.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和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编故事,培养认真倾听、主动评价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拓展习作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2.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内容比较完整的童话故事。
难点
开拓学生思维,习作写得富有想象力,童话故事情节合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学生典型的习作例文。
学生:多多读一些神话和童话故事,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大胆的想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享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的乐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把故事情节写得生动有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拓展习作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难点
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个情节比较完整的富有神奇想象力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打开思路,海阔天空地想
我们学过《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等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是 真的吗?仔细想想,人类的
想象力太神奇了。正是因为这神奇的想象力,才有了这些美丽的神话。想象有 多大胆,故事
就有多精彩。今天我们也去放飞想象,编织我们心中精彩的故事吧。

二、交流最喜欢的故事人物
1.出示搜集到的人物。
76



(1)今天老师把神话中的人物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体逐一展示:盘古、大禹、沉香、后羿、嫦娥、精卫鸟、女娲等神话人物。
(2)学生谈谈对人物的认识。
(3)教师小结。
盘古开辟了天地,并用自身创造 了万物;大禹,带领百姓战胜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沉香,
习武练功,翻山越岭,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 ……这些人物都有鲜明个性和特点,因而给我们
留下深刻印象。
2.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
同学们,你们还喜欢哪些神话人物?把你们喜欢的神话人物介绍给大家 !我们试着先介绍给
小组里的同学听,好吗?
3.讨论喜欢人物的特点。
从同学们兴奋的笑脸上,老师看出来了,你们很喜欢它们,那你们发现这些人物有什么特点
吗?
他们的本领大,能呼风唤雨。
他们都是神仙,女的美丽善良,男的英勇威武。
他们都乐于助人,与自然作斗争。
他们身上有一种无私无畏、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4.引导学生说会选择跟谁过一天?为什么会选它?(指名回答后、小组互说)

三、放飞想象,酣畅淋漓地讲
1.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选择了要跟谁过一天,现在有谁愿意把 自己和他(她)的故事讲给大
家听?引导学生说这一天里会去哪里,会做些什么,会发生什么故事。
2.生讲,师引导,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具体。
3.同桌交流。
4.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倾听他们的交流,给予适时恰当的激励、点拨。

四、学生习作
看到你们说得那么兴奋,你们的故事一定很精彩。你们想不想把你们的变化故事 讲给爸爸妈
妈听,讲给老师听?现在拿出纸笔,把你们的故事写下来。写完后交给我们看。写的时候注< br>意要把故事写完整。

五、佳作引航
我和卖火柴的小姑娘过一天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此时我在大街上走着,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喷香味道。哇,真香!
墙角 下,我看到了一个人,一个熟悉的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长得很漂亮,蜷缩在墙角,
冻得直打哆嗦。 我关切地问:“你没事吧?”“还好。”小女孩小声地问,“你,你是谁?”“你不
认识我,但我认识你 呀,卖火柴的小女孩。”说着我把棉袄脱下来递给她。她摆摆手说:“奶
奶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她 美丽的大眼睛闪着纯洁的光芒。“我,我不冷。”说着帮她穿上,
并夸赞说:“瞧,多合身呀!”“谢谢 !”她的脸冻得像红苹果。
突然我听到咕噜一声响,原来是她的肚子饿了。
小女孩不好意思 地捂着自己的肚子。我哈哈地笑了,拿出我的蛋糕递给了她。她接过去马上
吃起来,突然慢慢抬起头,眼 泪顺着漂亮的脸颊流下来,她拉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谢
谢!”
我猛然想起什么事,对她说:“跟我走吧,去我们的校园游玩吧!”小女孩信任地点了点头。
77



我拉着她飞向我们的学校,向同学们介绍她并和我们一起上课。
她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幸福地生活了一天……
点评:这篇习作发挥想象,走进童话世 界里,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摆脱痛哭,又带着她来到
幸福快乐的现实世界里度过一天。描写抓住细节,细 腻传情,文字里涌现出浓浓的爱意,给
人满心的温暖和芳香。

板书设计:
我和________过一天
选择人物 展开想象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别人交换意见,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
难点
培养学生读童话、写童话的兴趣,感受童话的魅力及编童话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教师示范修改,领会修改方法
1.激发修改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 自己的习作初稿,可是,你们知道吗?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今
天,我们就来修改自己的习作,好吗?
2.出示修改要求:想不想给自己打分呢?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要求?请看大屏幕:
习作自评要求:
(1)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3.教师示范修改。
(1)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习作例文。
(2)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依次当面进行修改。

二、修改作文,分享成功的喜悦
1.“文章不厌百回改。”请同学们把自己写好的习作按照习 作提示检查一下,大声地朗读自
己的习作,进行独立修改,看看语句是否通顺,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是否 有错别字。
2.自主修改习作,培养修改能力。
3.把自己的习作跟你的学习伙伴交换一下 ,或者读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互相提一提修改
意见。
4.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重点 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情节是否具体等方面
评改。)
5.班级交流。

78



三、教师激励学生,继续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汇报,在原文上修改。
2.自主交流习作修改体会。
3.教师面批面改,提高效率。
4.誊写习作。(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
5.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段赏读。

板书设计:
我和________过一天
神奇的主人公

有趣的故事

明白道理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四》包括“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平
台”是让学生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通 过阅读神话故事,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感受神
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识字加油站”让学生认识一些 花卉,丰富词汇量。“词句段运用”安排了
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词语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人物或故 事;另一部分意在通过句子让
学生能找出故事中哪些句子的描述最神奇,进一步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 日积月累”意在让
学生积累古诗,背诵古诗《嫦娥》,了解古诗的意思。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识字加油站”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 师可放手让
学生自读,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
教学时,“日积月累”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
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 读,纠正字音,指导停顿;再讲一讲,教师简要讲一讲
大概的诗意,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读出感情,但 是不要求所有学生知晓诗意;最后背一背,
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教师通过背诵竞赛、相互检查、 全班抽查等方式予以落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2.发现句子的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达方式的多样 ,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
丰富。
79



3.认读积累古诗,拓展运用。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中人物对话,对照课文进行练习,加深对神话文本特点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好习惯。
2.学习自主识字。
3.加强对古诗词的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神话文本的特点。
难点
感受神话故事中句子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花的名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文中出现的三段话,想想这组对话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你懂得了什么?
2.指名朗读。说说获取了什么信息?
3.同桌、小组交流各自的发现。
4.联系自己平时阅读的情况,把好的读书经验向同学们介绍。
4.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关神话故事。

二、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相读。
3.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
4.齐读。
5.理解词语意思,积累并运用这些词语。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说说下面的词语让你想到了哪些人物或故事。
1.自由读文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语,集体正音。
3.再读词语,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由 这个词语你想到了哪些人物
或故事。
4.全班交流。
80



5.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把这些词语 背下来,多日
积月累些词语。
(二)读下面的句子,感受想象的神奇。
1.老师范读,领读。
2.学生齐读。
3.同桌交流、讨论这三个句子神奇的地方。
4.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推行代表在全班汇报。
5.学生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6.指名谈谈从课外书中读到的感到神奇的句子。

四、日积月累
1.各自轻声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3.品味古诗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4.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5.练习背诵,指句背诵。
6.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快乐读书吧四
教材分析:
《快乐读书吧》以“读神话故事” 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读一些神话故事。感受远古世界的神
奇和神话魅力。多读神话故事可以探求奥秘, 获得新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阅读过一些故事,大多数孩子都喜欢 读神话故事。但是对于怎样读书,怎
样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老师还需要着重指导。

教学建议:
既然是教会学生读书,就要将这项本领落到实处。所以,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自带 故事书,
在课堂上手把手地教会学生读书,并通过分享神话故事,引导学生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书,体会神话的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了解神话的特点。
81



2.指导学生了 解课外阅读方法,进行有关神话的趣味积累,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
3 .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和希腊悠
久的历史、灿烂 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 高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
课外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神话神奇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阅读神话故事掌握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神话 的兴趣,并养成阅读课外书
的习惯。
难点
了解中国和希腊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古老的文明,感受历史文化的璀璨与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书,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一个神话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神话人物
1.同学们,大家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指名说。你能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吗?(学生上
黑 板写名字)
2.知道这么多神话故事,大家真了不起!在这些神话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 导
说出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本领大,呼风唤雨,乐于 助人,与自然作斗争,不怕困难、坚
持不懈、为民造福……)
师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很 多事情人们无法解释,以为神在起作用呢!其实神就是人们
心目的英雄,在神话里,他们本领高超,可以 代表人去和恶劣的自然做斗争。
3.其实啊,刚刚大家说到的故事,有的已经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我 们的语文课本中,每
一册都有神话故事。除此之外,我们的课外书中还有很多。中国神话那里有?不光我 们手里
的《中国古代神话》,像《诗经》《左传》《国语》《庄子》《山海经》《楚辞》,乃至于
唐诗宋词里都有,神话故事太多了,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读过的神话仅仅是神话世
界中的一滴 水呀!

二、班内互推神话故事
1.课前,同学们都已经把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 带来了,现在拿出来熟悉一下,准备与大家
交流分享。(课件出示分享要求)
2.出示全班分享目标:
82



(1) 小推荐: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讲故事,注意要把神话故事的篇名、书名和作者讲清楚。
(2)小评论:代表讲完之后,其他同学来评一评。
(3)小评选:其他同学要当评委,评出 你心目中的最佳推荐员,谁的推荐令你心动,想立刻
阅读那本书。
3.班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4.推荐:每组派一名同学当代表讲故事。
5.评价:听完四位同学的推荐和同学们的评价后,你现在最想读的书是哪一本?理由是什
么。

三、了解《中国古代神话》
1.课件展示:
同学们请看:《山海经》插图,说说你知道的故事人物。
2.介绍《中国古代神话》内容,作者简介。
3.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神话专著, 课下同学们可以读一读,了解中国古代神话
的特点,感受神话的魅力。

四、推荐《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1.除了中国古代神话,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古希腊神话了。 今天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希腊神
话集——《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2.《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内容简介,及推荐理由。
3.将中国古代神话与希腊神话对照读一读,感受不一样的魅力。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交流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但听了那么多精彩的神话故事,还了解了
不少神话 故事,还学到了阅读神话故事的好方法。一篇好文章,一个好故事,一本好的课外
书,不仅能拓展我们的 阅读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还会使我们享受
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吧


教学反思:



16.风筝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 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
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 、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
83



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 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
希望的憧憬。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风筝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可能没有亲手放过风筝,只是看到过别人放风筝,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要使学生懂< br>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
神态 等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为使学生的课堂学习 轻松、愉快、高效,本节课可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 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
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写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过程写清楚的,体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小组内交流,以全班汇报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孩子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会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84



重点
会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重点词语。
难点
初步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 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
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
并分享他 们的快乐。(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注意字音。(小组内其他学生纠正或点评)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 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
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 唤”等词语的意思。
4.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句子,教师点拨。
5.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生评、师评)
6.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1)读一读第2自然段。
(2)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3)想一想,如果是你在做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
(4)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适时理解“憧憬”)
(5)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当你奔跑 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
感受?
(5)用心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这段内容。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字、组词。
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抄写词语表中本课的词语。

五、课外延伸
85



1.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2.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风筝
做风筝:拔 找 做(憧憬)
放风筝:托 牵 跑(快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风筝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孩子们心情的变化。
难点
体验风筝带来的无限乐趣。

教学过程:
一、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时是什么心情吗?
2.学生代表汇报。

二、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1)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比较读的方式进行)
(4)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5)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文中小朋友的难受呢?(标画关键词句,品读,感悟。)
(6)分角色比赛读描写人物快乐和难受心情的句子。
2.学习第5~8自然段。
(1)假如你的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飘走了,你会怎样呢?
(2)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第5~8自然段。
(3)生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逐渐体现出孩子们难过而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们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的?

四、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 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86



2.学生交流、感受放风筝的乐趣。

五、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1.亲自 动手做一做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
筝的快乐。
2.写一写自己童年幸福、快乐的事。

板书设计:
风筝
概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教学反思:




17.麻雀
教材分析:
《麻雀》是俄国著名作家 屠格涅夫的作品。课文讲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
护小麻雀,使其免受伤害的故事,赞扬 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学情分析:
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小动物,但对于有关动物 的母爱的文章,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关于老麻雀
的行为,和猎狗的后退学生可能会理解不透彻。

教学建议:
1.体现“学用语言”的教学原则。即通过品词析句感受作者运用语 言的精妙,体会文章的思
想感情,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将阅读和写作关联,促使学生把思想感情 迁移到生活
中,以表达真情实感。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爱”字展开教学,先整 体感悟故事中的爱意,再逐一品析小
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 想象情境,感受老麻雀
对孩子无私的爱、感悟“爱”创造的奇迹;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恩有爱的 生活,让学
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87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母爱的伟
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读、悟、演、写的方法逐步深入了解老麻雀对小麻雀深深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难点
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伟大母爱。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事例。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文中角色间的关系。
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课题。 2.《麻雀》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一百多年来,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
代读者的 心灵。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自学生字,想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字形,可与同学讨论交流。
4.检查自学情况,借助字词卡,多种形式认读。
5.同桌互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标出自然段。
88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自由认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要写好这些生字有哪些地方必须特别注意?
3.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4.学生自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麻雀
初步感知内容:老麻雀救小麻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
2.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
1.根据课后第二题自学。根据题中的三个内容,试着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2.与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讨论交流,了解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1)遭到大风猛烈的摇撼, 从树上巢里掉在地上的小麻雀是怎样的?画出表现小麻雀弱小可
怜的词语。
(2)猎狗走近小麻雀,它想干什么?画出表现猎狗凶猛厉害的词语。
(3)引导学生将上面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小麻雀处境的危险。
(4)就在小麻雀即 将遭到不测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图文对照,
讨论、探究:
①为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一块石头落地?
89



②在 文中找出两个描写老麻雀“临战”前紧张姿态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把你的体会读
出来。
③“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④老麻雀为什么不能安然地站在 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力量?
⑤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老麻雀形象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动之情读出来。
2.齐读第6自然段。
思考讨论:凶恶的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是为 什么?你从中懂得了
什么道理?
3.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品味感悟。
(1)看到老麻雀和猎狗搏斗,“我”会怎样想?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并把它带走?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小结:母爱,这是 存在于小生灵老麻雀身上的令人钦佩的伟大情感,这是一种“强大的力
量”,是它驱使老麻雀放弃自己安 全的环境,铤而走险飞落在凶恶的猎狗面前,誓与猎狗进
行殊死的较量,掩护和拯救自己的幼儿。母爱, 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啊!

四、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1.把自己最受感动或最喜欢的段落找出来,多读几遍,熟读成诵。
2.把自己读了本文后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3.提出自己还没弄懂的问题与大家讨论。
4.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采集本上。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老麻雀为什么使你感动?
3.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赞颂一下母爱。

六、课后延伸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

板书设计:
麻雀


教学反思:




90



口语交际五: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
教材分析:
交流本单元学习的收获,了解如何将一件事写清楚。用一段话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明白。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明白写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束写清楚,但 在表达真
情实感方面会有欠缺。

教学准备:
“交流平台”以学生自主 交流为主,为让交流有实效,可指导学生把交流的内容用简单的提纲
先写下来,交流时再围绕提纲发挥。 “初试身手”要不限字数,鼓励学生把图片内容说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如何把事情写清楚。
2.初步了解写一件事,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束写清楚。
3.能用几句话把一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并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合作,对着提纲发言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交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一件事进行讲述,享受分享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将如何写一件事的收获和同学交流。
难点
文从字顺地把一件事写清楚。

教学准备:
教师:本单元学习内容汇总的课件。
学生:梳理本单元自己学习的收获。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学完课文后的发现。
2.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
3.学生围绕“如何写一件事”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说说写一件事的要
点。
(1)交流明白时间、地点、人物。
(2)写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束。
(3)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91



(4)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
4.教师小结记事几个要素。

二、初试身手
(一)看图并发挥想象,把图片的内容说清楚。
1.分组交流图片内容,并尝试把图片内容讲清楚。
2.教师指导学生说内容。
(1)先说图片上画的内容,再发挥想象把内容说清楚明白。
(2)想象要在图片的内容上展开,要合理。
3.学生上台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指导。 < br>(二)观察家人烧菜、擦玻璃或做事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
表示 动作的词语。
1.刚才同学们学习展开学习把图片内容说清楚,现在我们来观察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动 作
写下来。
2.回想家人做某个家务时顺序,用上恰当的表示细作的词语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3.学生动手写,教师适时指导、点评。
4.教师小结用一段话写做某家务过程注意事项。
(1)用上表先后顺序的连词。
(2)用上恰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3)写清做家务的过程。
(4)写完后认真修改,看是否写清楚明白了。


习作五:生活万花筒
教材分析:
本次是以生活中印象深的一件事为内容 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生动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
顺,有一定条理。还要将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看见、听见和亲身经历 过一些事情,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能根据故事情节画
简单的情节曲线,能讲述一些印象深的事情。但对 于事情的细节部分不知道怎样讲具体、讲
形象生动;有的孩子心里有材料,就是不知道怎样写出来;有的 学生不能突出事情的重点部
分,做到有详有略。

教学建议:
此次教学 ,主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生活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
中去,使学生认识生活 、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把生活中感受最深刻的事件记录下来,在教
学时,要立足于已学过的例文《爬天 都峰》《小木船》,领悟写事情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
习作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分享彼此成长中的故事,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
2.注意交代清楚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写出一件事。
92



3.明确叙述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材,记叙时详略得当。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表达和评价中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过程与方法】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叙述事情,使故事生动感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并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叙事要完整, 内容具体和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难点
能在习作中通过自己对事情的叙述和对人物各方面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布置任务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 经历了很多让自己印象
深刻的事情,大家愿意把印象深刻的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 作文练
习,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3.读本次习作要求。

二、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话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 从话题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2) 话题中的“印象深”,应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印象 深刻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
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 受到。

三、开拓思路,精选题材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1)谁做过哪些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2)你经历过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
(3)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使你印象深刻?其中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
(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什么教育并从中记住教训?
(5)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行为或者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印象深刻?
2.指名学 生回答: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
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 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93



3.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是怎样的。

四、读读例文,学习写法
1.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同学,他们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想听
吗?
2.读例文《爬天都峰》,说说例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
么。
3.《小木船》中有没有把事情写清楚?
4.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板书:写清事情起因、经过 、结果)
5.围绕一个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按一定的 顺序来写,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
增强表达效果。

五、独立作文,妙笔生花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六、佳作引航
教室里的掌声
“六一”前夕,学校要表彰一批优秀队员。班主任建议大家进行竞选演讲,然后 再投票选举。
同学们都赞成,于是班主任李老师便宣布竞选开始。
教室里静悄悄的,谁有勇气 打头炮呢?我偷偷地四下一看,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怕第
一个上台。一分钟过去了,突然,戴着眼 镜的小女孩唐一诺突然从座位上站起,充满信心地
走上了讲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的目光被 她吸引着,那是钦佩的目光。
我是第二个走上讲台的。面对大家的目光,我心里怦怦直跳。刚讲了四五 句就“哑火”了,原
先烂熟于心的话突然间“溜走了”。我脑袋里嗡嗡直响,觉得像有什么东西在喉咙里 哽着,脸
紧张得发烫,手不停地搓着衣角。我觉得太丢人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躲起来!“她太激动了,掌声为她加油。”班主任笑着带头鼓掌给我解围。顿时,教室里掌声响起,这掌声
给了我勇 气,也给了我自信。一时间,我内心一下子涌出了一股力量。还好,演说总算完了,
我带着满头的汗珠走 下了讲台。
后来,好几个同学都演讲得很顺利,很投入,我好羡慕他们。
竞选结束了,我虽然落选了,但掌声依旧在耳边回荡,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勇气,让我难
忘。
点评:习作写了班级中的一次竞选演讲,着重写了自己登台演讲的过程,抓住动作、心理描
写写 出了紧张无助,是老师的话语和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自己自信和勇气,坚持演讲完毕。最
后,写出自己真情 实感。

七、亮点欣赏
1.分享精彩语段。
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 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和段
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谁愿意把你 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 发言、展示,提高其写
作的积极性)

八、互评互改
94



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请大家再次回忆让自己感动的事 ,把听到、看
到或亲身经历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看看自己的文章,跟别人
的相比,还存在哪些不足,你准备借鉴别人的哪些写法。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情节)
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
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九、金玉良言
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2.小结。好的作 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
读、多思、多改”。这 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
到提高。

十、誊抄作文
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 ,体验希望
与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感人故事。

板书设计:
生活万花筒
有条有理
有详有略
有血有肉

教学反思:



18.牛和鹅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再不怕鹅的故事。
本文故事性 强,是一篇语言生动、童趣十足、又蕴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学情分析:
文章内 容涉及到动物,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作者是以孩子的眼光写了他小时候的事,便于学
生与作者心灵对话, 产生情感共鸣。因为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与牛和鹅的接触的情形前
后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易于理解 。从本文获得的启示学生可能分析不透,需要在教师点拨,
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建议:
通过反复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引导抓住一 系列动词体会,在朗读
中加深感受,同时借在读中比较金奎叔与“我”对鹅的不同态度、鹅对金奎叔与“ 我”的不同态
度、“我”对牛和鹅前后不同态度启发同学间互相交流启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中启示的理解 。

教学目标:
95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动作、语言、神志描写理解人物的心情,体会文章的阅读方
法。
难点
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示图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 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是的,在你
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 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
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你能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那你觉得这句有道理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4.作者介绍。(对“任”进行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96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 不理解的词语
查查工具书。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初读课文→梳理有价值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活动。
2.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文中部分词语。
2.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 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
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 读读第3、
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97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同学们找得很正确!就像大家所说的,对于强壮的牛,作者一点也不害怕,可是对于小小的
鹅,作者却 害怕极了。后来作者却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请你认真读读第5-11自然段,在
小组内说说到底是什么事 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 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
的看法。)
4.指名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读一读。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 奎叔不怕啊!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句子。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
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 朗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通< br>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
句。
7.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 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
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 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
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 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
改变了一 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9.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 们结合自己生活
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正如 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
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
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 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
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 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板书设计:
牛和鹅

98




教学反思: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划、尝、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准备稿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题目,激趣导入
1.老师先请大家看一幅 图片,这是什么?(出示老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只什么样的老虎?
老虎会什么本领? (板书题目:一只______的大老虎) (生自由补充:凶猛、威风……)
2.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
的老虎是什么 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真实的大老虎的样子对比文中窝囊的大 老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 结果演砸锅了 。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 (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 (多音字)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 (这组加点字变浅色)(轻声词)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 (成语)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 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 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
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99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人物和事情经过结果概括课文。 把字词放在语
言环境中去理解,或是换一个意思相似的词,或是请同学帮助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字词,时
刻归纳总结学习方法。】
三、 细读课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1.(出示提示句)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2. 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3. 再完成课后第一题填写完表格。
4. 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有
过这种经验吗?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情节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动没有明显的“我想”做提示,孩子们可
能 看不明白什么样的句子是心理活动。所以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过程找出描写
我的心理活动的 句子,再用几个词总结归纳我的心理变化,最后完成课后题的表格,学习有
梯度,由易到难。】
四、创设情境,练写心理活动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 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
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 ?两字、三字、
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 后悔 快乐 激动 兴奋 得意 美滋滋 垂头丧气 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 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 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
多少分?” 我…… 我慢吞 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
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 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
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 br>【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写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 才能有感而发。】
五、变换题目 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 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
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 (引导学生说 :“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
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 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
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 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
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板书设计:
100

二年级数学口算题-钓客清话


教育部考试中心托福网考网上报名-十八大报告内容


朋友留言代码-得记


全国粮票收藏价格表-张玮庭


知足者-健美操表演


特别的英文-心理咨询培训


致命错误-会计与审计专业


夏季减肥的最快方法-鹿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