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6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余年寄山水
744次浏览
2020年12月01日 16: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元宵节简笔画-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卞瑛)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 》
《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
文的主要内 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
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
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
香结的幽怨、古 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
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 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
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 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
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 引导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
影把 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
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1.草原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境、陈”等14个 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理解“境
界、襟飘带舞”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毯、境、陈”等14个生字,理解“境界、襟飘带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结构。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 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
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 :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 对草原的
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 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
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 出的语言大
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
长篇 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
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 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
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
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 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
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学生 初步感受
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 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4、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 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
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 按照什么
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 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
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
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 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
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
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 原的美丽景色
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 会儿又下来,走
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 又想坐下低吟一首
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出 示课件6】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
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 草原》等配乐,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设计意图】
用图片、声音来刺激学生感官 ,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之美,有
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留下深刻印象。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 上的美丽
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
吸清新 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
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 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


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 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
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设计意图】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出 示课件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
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
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 西,除了一些忽飞忽
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
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
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 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
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
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 的民族风
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
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 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
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 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出示课件9】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 同学一起想想,把这
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
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的
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
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 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
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
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
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 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
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 br>①出示课件:【出示课件10】“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
乐(蒙语演唱的《蒙 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
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 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
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 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
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出示课件1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 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么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
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每学完一个环节后 ,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 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
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 br>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
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
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明确了
中心,升华了感情。
抄写和背诵两道作业题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人情美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的特殊功能,可 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
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 。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
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 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
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 学设计之中。比如
在草原人民迎接远客部分,我问学生:为什么把前来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
学生的回答就多种多样,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踊跃发言。接下来的问 题是:蒙古族人民见到原来的客人,为什么不下马交谈,
而是立刻拨转马头?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 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
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学生想
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 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
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 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 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
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
“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


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2.丁香结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 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3.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幽”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br>正确读写“缀满、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2 】(出示图片梅花、菊花、牡丹等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
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 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
柏喻指傲岸长青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 》,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呢?【课件出示3:丁香图片】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板书:丁香结)
3.介绍作者。【课件出示4】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 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
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 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
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
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 ,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
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5】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6】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模糊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缀、雅”。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课件出示7】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总结如下:【课件出示8】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 、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
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 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
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 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
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 香结的感悟。)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9】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
句,在一次春雨中忽 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
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 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
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 需要“结”,
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 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 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
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 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
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 br>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
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2.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仿写作文。
3.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谈话导入 新课: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
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 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
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
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 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
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课件出示1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
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 娇小,姿态动人。)
(2)【课件出示1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 、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
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 出来。)
(3)【课件出示1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
来,香 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
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 ,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
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
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 说
明香气非常浓郁。)【课件出示14】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
得单薄”? (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
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板书: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 香花的具体
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5】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
觉得,丁香确实该和 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
现 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
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 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
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6】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


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
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
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
句有利于表达自 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 什么
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课件出示17】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
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 花苞圆圆的,鼓鼓的,
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课件出示1 8】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
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 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 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
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 丁香结上的情感,
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 课件出示19】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不然,岂不是太平 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课件出示20】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
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 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
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
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
展丁香结”、“丁香 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
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 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
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 案。
(板书: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 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
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 生活中的“结”:
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
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3.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


文章的主题 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
程中把课文读得正 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
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
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
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 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
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 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
体感知能力。
3.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 ,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
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 br>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
义,以期达到较为理 想的学习效果。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 br>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教学中放 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 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
能力。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 学生。







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3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 词的意思。想象
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3个生字,正确朗读诗词。
2.了解诗词的作者。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 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 :“黄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 来江水绿如蓝。”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 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
三首)


【设计意图】 < br>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1.认识生字:德、鹊、蝉、稻。学会正确读写。
2.认识诗歌的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2】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 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另一位山水田
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
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 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3】并板书: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 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
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 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
边无际远天比树还 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出示课件5】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 解诗意──
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 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学生按步骤学
习,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课件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2.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3.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感悟遣词用句的技巧:
(1)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2)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3)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 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
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4.提问后,明确:
这首诗的大意是:黑色的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雨点就
像珍珠一样乱跳,蹦 入船中。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
下的湖面平静得好似蓝天。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
成。
【设计意图】
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2.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村居》吗?
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村居》。
【出示课件8】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 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
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思考质疑,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3.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我们学过的词还有哪些词
牌名?
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 中”是题目。时间:夜里。
地点:黄沙道。事情:行。)
4、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三、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悟。
1.自己放声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通,读顺。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节
奏。
(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出示课件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 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
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 呢?


(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教师指导: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的意思。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出示课件10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
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 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
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 的星星时
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
路转过 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合作探究,反馈交流。
(一)全班交流,自由读词,思考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11】
1.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3.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二)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1.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 吹稻田、天外
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
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2.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3.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关


心人民生活)
4.我想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课件12】想象这首词的画面。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
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
夜图……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设计意图】
图画与诗句结合,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会更加 深刻,对诗句的记忆会更深刻。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是巩固所学,加强积累。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热爱大自然
闻 稻花香 关心人民生活
想 说丰年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 学习诗词
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且 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
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
赏析,积淀深化的教 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
情,悟中升情。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 中,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第三个环节: 初读诗词,
初步感悟。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
后指 名读。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第五
个环节:拓展延伸。古诗带给 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
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
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
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 的热情感染、带动
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
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4* 花之歌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 活。我们随
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
坛里 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
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 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
任务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
的礼品、婚礼的冠冕 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
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
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
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
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 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
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
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
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 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
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
和谐的图画。) < br>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
交往的礼品;我是 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
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 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
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
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
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
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 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
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教师指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内心
情感。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
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仰望星空
礼品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教学反思:
《花之歌》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


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既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又袒露出了花的
凋谢命 运,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
人生的。
在教学过程 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 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
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 子中的情感,
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
过 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纪伯伦的作品帮助很大。
最后通过对比阅读总结写 作方法,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由于注重了写作
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 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
配。





习 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
维。
2. 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象自己变成其他东西以后会看到些什么,确定选择哪些比较有意义
的事情来写。
教学难点:把想写的事情写具体。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为例,明确写作目标。


2.学生交流合作,确定题目写作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激发想象
1.谈话:《草虫的村落》一文作者的目光随着爬行的小虫,去草虫 的村落作
了一次奇异的游历,表达了作者对昆虫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交流:课文为我们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昆虫世界?
(草茎组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 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
“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 的黑甲虫村
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
了像 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
们”行色匆匆的生活……)
二、重温课文,学习表达
1.《草虫的村落》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
学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随机点拨指导:【出示课件2】
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 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
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 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
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 的少女”;看
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
们 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
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 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
(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 ,而课文中,作
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
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
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 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
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三、先想后说,练习口语
1.【出示课件3】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也想像《草虫的村落》的作 者一样,
去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你想把自己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指导学生可以 大胆想象,既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的东西,也可以想象成小


的东西。学生可以相互说一说 ,自己想变成什么,为什么。)
2.【出示课件4】说一说变成以后,你会在哪里?你会怎样生活?你 观察到
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物?它们怎样生活?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四、自定题目,独立作文
1.可以从课本上的题目中自己选择一个,也可以自拟题目。
2.学生作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习作,请同学提意见。
2.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完成作品。
教学过程: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出示课件5】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
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
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
接受同学们的评价 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出示课件6】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 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
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 按要求评改习作。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拿不准的地方,老师可以帮帮
你们。刚才每个小组都拿到了这张“ 今日之星”的奖项单。其中,希望星奖给本
组习作最好的同学,冲刺星奖给本组习作进步最大的同学,神 笔星奖给书写最棒
的同学,聪明星奖给讲评时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 小组的评改情况: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聪明星?
看来你们是最会听的孩子。那神笔星呢?一定是书写最 棒的同学。我们的冲刺星
呢?你们的进步最大,要再接再厉哦!还有希望星呢,未来的小作家。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请2—3小组到前面来。(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
修改。)
三、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听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刚才同学间的 汇报,想
不想再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好,那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在原文上改吧。
2.自主习 作交流会:修改之后,可以去给你的好朋友或现场的老师读读你修
改过后的习作,讲讲你变成另外的东西 以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听听他们有
什么感受和好的建议吧!
小结语:今天,我们用手中 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 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文章《草虫的村落》《蟋蟀的住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我们来读一读《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
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
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
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 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
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 大家。今天我们来
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
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内需
要 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
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 br>(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
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 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
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 、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
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 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
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 一次神奇
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 这种阅读方法有很
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书:对
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
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 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
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
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
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
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 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 /p>


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
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 和谐,显得
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
生动 。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
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 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
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
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
系。)
【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
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 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
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 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
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
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 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
(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
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 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以
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 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
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 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
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 词是我国
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
质,陶 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
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


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
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 孟浩然) 学生齐读。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 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
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 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
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 酒杯畅饮美酒,
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
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
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 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 它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________;“村边”对_______;“合”对______
“绿树村边合,”对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 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
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 、放
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 诗人
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 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朋友的热情 纯朴的友情 热爱大自然激情






六年级语文(上)
(部编版)
第一单元测试卷
【新教材】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得分:

一、用“——”画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小丘(qū qiū) 参差(cēn cān) 妩媚(fǔ wǔ)
...
苍穹(qióng gōng) 摇曳(zhuài yè) 衣襟(jīn jīng)
...
二、看拼音,写词语。(10分)

三、给句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1.案:①长形的桌子;②机关或团体中记事的案卷;③提出计划、办法等
的文件。
(1)这次会议共收到提案三百多份。 ( )

(2)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 )

2.渲染:①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 br>果;②比喻夸大地形容。
(1)一件小事情,用不着这么渲染。 ( )
..
(2)画家将这幅画渲染得十分逼真。 ( )
..
四、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19分)
1.比一比,再组词。(4分)
蹄( ) 阵( ) 湖( ) 赏( )
啼( ) 陈( ) 糊( ) 裳( )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反义词。(3分)
(1)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 )
..
(2)而这些哲埋,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 )
..
(3)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 ( )
...
3.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12分)
一( )千( ) 襟( )带( ) 久立( )( ) 细雨( )( )
翠色( )( ) 硕大( )( ) ( )( )神往 孤( )自( )
(1)仿照画“——”的词语写两个四字词语: 、 。
(2)比喻自命清高,白我欣赏的词语是 。
(3)阳春三月,满山遍野的桃花盛开了,人们都情不自禁地 。


五、选词填空。(3分)
闪耀 照耀
1.庄严的国徽在阳光下( )着金色的光芒。
2.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 )着我
的文思和梦想。
不管……总…… 虽然……但是……
3. 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 )唱的是什么,听者
( )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4. ( )太阳已经偏西,( )谁也不肯走。
六、按要求写句子。(6分)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 朗。(用加点
....
词写一句话)

2.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缩句)

3.《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修改病句)

七、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8分)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 浩荡荡□升时□可看出
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
强者则威风凛凛□
八、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丝细细的,像绣花针, 断断续续直插在地里,又好像无数串珍珠从天
....
上撒下来。
B. 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习他孤芳自赏的精神。
....
C.那婀娜的神韵,玉洁冰清的风采,婆 娑起舞的旁姿,都是那样的优美动
....
人。
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花墙边两株紫色的丁香,如同印象派的画。
(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
祭献。
A.对比 拟人 排比 B.对偶 拟人 排比 C.对偶 比喻 排比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香结》前三自然段描写了丁香花的形状、颜色和气味,以及人对花的
影响。
B.《宿建德江》和《过故人庄》的作者是同一个人,都是唐朝诗人孟浩然。


C.《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作品,诗人以“花”的身份来叙述大自
然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对人 生哲理的思考。
九、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在天底下, ,而并不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 ,
小丘也是 。羊群一会儿 ,一会儿 ,走在哪里都
像给 绣上了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 ,就像只
用 ,不用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 。
2.“ ,白雨跳珠乱人船。”出自《 》,
作者是 代诗人 。
3.“ ,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
蛙声一片。”出自宋代词人 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
是 ,“夜行黄沙道中”是 。
4.开轩面场圃, 。 ,还来就菊花。
十、口语交际。(5分)
主持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声音世界里。当大 自然的歌声钻进你的耳朵,
流进你的心房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 的
声音世界吧!
张扬:听到“隆隆”的雷声,我仿佛听见
的声音。
李冰:听到“哗哗”的水声,我想到了

孙雨:听到 ,我仿佛听见几个孩子在窃窃私语。
赵一:听到 ,我 。
十一、阅读课文片段和短文,完成练习。(24分)
(一)丁香结(节选)(7分)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
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 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
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 ),( )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 担着解
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丁一件又来。所以丁
香结年年 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岂不
太平淡无味了么? (作者:宗璞)
1.选择下列词语填在片段中的括号里。(1.5分)
果然 不然 恍然
2.用“ ”画出片段中的一处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 。
(1.5分)
3.作者为什么把丁香花说成“丁香结”?(2分)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片段中画“——”句子的理解。(2分)




(二)三月桃花水(17分)
刘湛秋
①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 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
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②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 着绚丽的朝霞,向前流淌。有一千
朵樱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盘旋 回旋)。
③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④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那细白的浪 花,敲打着有节奏的鼓点;
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田野上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 刚
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咚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
的铃声;那急 流的水浪声,是在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
⑤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⑥它看见燕 子飞过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它看见垂柳披上长发,如雾如烟;
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 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
散落)一片片花瓣;它看见村庄上空,很早很早,就升起了袅袅 炊烟……
⑦比金子还贵啊,三月桃花水;比银子还亮啊,三月桃花水。
⑧啊,地上草如茵, 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啊,掬一捧,
品一口,让这三月的桃花水盛满我们心灵的酒杯!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明洁——( ) 绚丽——( )
3.短文运用了形象的比 喻,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把
“三月桃花水”分别比作 和 。(2分)
4.第④自然段中的“弦”和“鼓点”分别是指 和 ,第
⑥自然段中的“红莲”是指 。(3分)
5.第⑦自然段不仅写出了“三月桃花水” 的特点,还
写出了它的 。(2分)
6.短文多处运用了形象化的描写,如第④自然段画“——”的句子,句式
整齐优美。请用“ ”画出文中与之相类似的一句。(2分)
7.根据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4分)
(1)第①自然段“□”内的标点符号应是( )。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2)短文第⑧自然段的作用是( )。
A.首尾呼应 B.承上启下 C.点明中心
十二、习作。
暑期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你 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
也可能帮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有什么收获想 和大家分享呢?写一写。
要求写出真情实感,450字左右,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药品导购


学生在线-背包客


人生感言-美的瞬间


创业带动就业-蜡笔小新可爱图片


网上怎么订火车票-花蛤怎么洗才干净


德天大瀑布-南昌工学院分数线


山大录取分数线-四好学生


假小子戴安-2022世界杯在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