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文言文两则
红烧鱼的做法大全-让人开心的幽默句子
第一课 文言文两则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
内容。
3
.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
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
记录了我
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两
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
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
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
学弈》。(板书:
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
(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
为“
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
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
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
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
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
”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
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
意思,但不限于
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
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
诵)。从
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
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
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
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
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
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
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
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
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
”相同;弗若,不
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
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
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
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
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
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
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
弈秋。
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
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
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
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
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
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
人
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
他们的
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
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
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
的
.......
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
志
........
(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
谓语“为”的作用,
..
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
。――这
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
区别。
)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
....
是生丝绳,这
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
...
缴而射之(它,指鸿
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
.....
弗(不)若(如)之(
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
.......
(他的)智(智力、智
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
....
是)然
.
(
这样)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
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
言
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
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
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
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
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
是什么?依
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⑴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⑵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①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③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
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
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
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
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
而近处
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
伸进热水
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
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
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
的观点是:“我以日始
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
根据形状大小来
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
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
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
br>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
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
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
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
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
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
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
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
、同一
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
候,背景
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
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
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
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
比斜射热量高。B、在
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
br>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学生背诵课文。
文言文两则练习
字词
1 形近字组词。
弈( )
俱( ) 援( ) 盂( )
奕( ) 惧( ) 缓( ) 孟( )
2、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 ) (
) ( )
(2)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 ) ( ) ( )
3、选字填空。
诲 悔
(1)我会牢记老师的教( )的。
(2)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 )。
至 致
(3)他离开后(
)今还没有来信。
(4)由于他粗心大意,( )使公司损失一百万。
4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4)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二课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
裸裸。
2
.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
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
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
生推荐《荷
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勤
奋,笔耕
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
济粮
。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
料)
3.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
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
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
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
徊、蒸融、挪移、头涔涔
、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
悄”。读
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
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
: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
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
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
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
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
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
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
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 <
br>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
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
,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
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
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
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
以理解
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
作者在用
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
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
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
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
?(惋惜、后悔、茫
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
,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
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
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
滴水滴
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
泪潸潸了
。”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
本文的
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
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
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
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
,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
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
作
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
者是十分在意
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
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
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
请学
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
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
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
手遮
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
上跨过,从
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
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
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⑵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
br>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
“吃饭、洗手、睡
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
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
流逝的。
⑶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
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
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二、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
同学们,
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
法,也抓
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
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
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
过渡)面对“逃去如飞”的时光,作者不禁想到“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
的自己能做些什么,于是一连串
的问题倾泻笔端。
三、试答追问,延伸拓展
1.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
次)师生读书问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
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
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
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
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
普通人。
⑶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
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
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四、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
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五、拓展思路,深化认识
1.读
书思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
了还开,可是燕子还是去年的燕子,
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
吗?(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
,桃花当然也不再
是去年的桃花。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
2.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深化认识。
附:
1.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
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
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
,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
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
,就永
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2.朱自清简介(略)
3.珍惜时间的名句格言(略)
阅读练习
家乡的蒿笋
我的家乡——
武进市,有一种“专利特产”——蒿笋。它有一个奇怪的特性,
就是它只产于江阴到丹阳之间沿长江的地
段。过了这个地段,穿乡过村,也难
于寻觅它的踪迹了。家乡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王母娘娘下凡
云游人间,
来到我们这鱼米之乡时,看到这儿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民善良,心里留恋
不舍,
离去时便把头上的银簪留在了江边。从此以后,这里就有了洁白美味的
蒿笋。
每年初
春,江边的芦苇刚刚发芽,蒿笋便随之探出了小脑袋,到了春夏之
交,芦苇在河滩上织成青纱帐,蒿笋经
过一个春天的生长,变得白白胖胖了。
它们把身子隐藏在芦苇丛中,等待人们去采集。人们把新鲜的蒿笋
剥去了一层
外皮,便露出了里面洁白无瑕的笋芯,鲜嫩得仿佛吹弹可破——这便可以用来
制作鲜
美的菜肴了。
蒿笋的吃法很多,( )每种做法各有各的妙处,(
)总少不了鲜、嫩、香、
脆这四大特点。
这个季节,正值长江边上又一特产——籽虾
上市的时候。于是,蒿笋烧籽
虾也就成为家乡的一道名菜,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银条托金虾”。瞧,白嫩
的蒿
笋上托着鲜红金亮的籽虾,红白相间,看一眼就会使人心醉;扑鼻的浓香沁人
心脾,仿佛渗
入了每一个细胞,使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夹一段放入口中,
只那么轻轻一咬,随着“咔”的一声脆响
,一股奇特的鲜味从舌尖渐渐扩散开来,
一直鲜到心里。
蒿笋(
)香浓味鲜,美味可口,( )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它含有丰富的
维生素A和多种微量元素,还有降低
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的功效呢!
来吧,请到我的家乡来作客,勤劳淳朴的家乡人们一定会让您尝尝家乡的珍品
——蒿笋!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美丽( ) 善良( ) 隐藏( )
(3)蒿笋生长在哪里?请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4)用蒿笋做的菜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话:
学习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 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
勃生机、莫名其妙。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
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
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
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找桃花心木的资料,通过资料了解林清玄,搜集并阅读他写得其他文
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
花心木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树吗?谁能用
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
一种常绿乔木,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树高可达20多米;它的木材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色泽美丽,
能
抗虫咬,适合制作车、船、家具,用作绿化环境也非常好,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
能供工业使用
。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
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学生可能会问:这
么幼小的树苗,看似
弱不禁风,是怎样长成如此高大、优美、笔直的参天大树的
呢?)
4.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
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
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
教师板书:桃花心木、
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
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
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
字。
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文中的桃花心木苗长成大树了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领悟道理
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
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
的眼睛
”。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
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
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
⑴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
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
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
时十几天才
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⑵浇树的时间没有规
律――“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
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⑶来的
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
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
,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3.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以读代答)现在
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
细读课文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一下这些问题。(也
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生答问的要点是:
⑴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
按
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
量给它浇水,
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了寻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
才有可能长大成才。
⑵种树
人没有任何规律的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
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
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
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
⑶如果有规律的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
无法深入地下,一旦
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大抵御狂风
暴雨的侵袭。
5.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
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
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6.“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
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
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
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理解要点如下:
⑴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
不确定”,是指生
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⑵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
⑶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
7.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
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
么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
生长,这证
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
8.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
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
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
苗自己就能够
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
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
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
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
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二、拓展延伸,想象说话
1.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
者无心,
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如果我
是一棵( ),我会想:(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⑴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⑵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⑶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
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
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
人言);三是“想到”――
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桃花心木》同步练习
( )的树 ( )的基业
(
)的人 ( )的树苗
( )的心 ( )的能量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枯萎——( ) 依赖——( ) 优雅——(
)
四、在括号里写出带下划线词的反义词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 )的树。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
3、树苗就会养成依赖(
)的心。
五、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
例:问: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答:模仿老天下雨,时间不确定。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4、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六、猜谜
6、 李字去了木念什么?(打一字)
谜底:_____
一、读拼音写汉字
wěi jí
yǎ bó bó
枯( ) ( )水 优( ) ( )生机
duàn liàn lài dàn fān
( )
依( ) 一( )一( )
二、填入合适的词语
第四课*
顶碗少年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
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
也不要退缩,只要坚
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
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
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
于观察生
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
的生活
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
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
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
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
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
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
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
《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
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
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
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
.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
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
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
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
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
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
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
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
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
学互相
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
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
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
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
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
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
掉下来。”
“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
转动
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
作,依
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
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
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
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
吓倒,第
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
认为少
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
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
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
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
“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
保持平衡,
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
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
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
次失误
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
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
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
:“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
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
又深深地向观众
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
己见、畅所欲
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
“
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
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
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
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
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
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
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
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
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
少年的
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
的杂技表
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
少年,想起他那一
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
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
,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
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
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
习)
⑴“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
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
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
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
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
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
你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
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
你得到什么启示?
《顶碗少年》同步练习题
一、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附和(hé hè) 结实(jiē jié)
沉着(zhe zhuó) 喝彩(hè hē)
二、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目不转精 不知所错 惊心动破 坐无虚席
三、把句子换成另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
(1)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四、少年头两次表演失败后表现如何?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抄写下来。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
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
演出,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这是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你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课*
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
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
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
个“我”
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
木。其
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
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
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
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
有不同的
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
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
br>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
;长处:
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
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
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
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
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
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
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手指》同步练习 题
一、照样子写词语。
随时随地 :
直直落落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平静的 的月光
刻苦地 地款待
三、指出下列各句是联想句还是拟人句。
1.小虫子在田野里唱歌。
2.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去。
3.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路通向遥远的陕北。
4.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四、五根手指的姿态各是怎样的?把有关的语句摘抄下来。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
五、“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
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
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
分了。”说说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六、写话:
五根手指中,你最喜欢哪一根?说说为什么。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
认真耐心、尊重对方
,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
,能
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
1
.留心观察周围的普通事物,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看看能否从它们的身
上得到启示或有所感悟。
2.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两幅漫画,想想画家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现在已是12.3岁的少
年,从你们呱呱坠地到
现在,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了许许多多个“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动手做饭,
第一次单独睡觉,第一次得奖„„这许许多多个“第一次”,
就像一个个脚印,
记录下我们成长的经历。今天,我们来一起说说自己的“第一次”好吗?
2.学生朗读要求。
3.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第一次”,师及时板书,以拓展学生的思
路。
二、创设情境,唤醒记忆
1.提出问题:在这么多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
次”是哪
一个呢?为什么这个“第一次”你忘不了呢?
2.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
⑴明确说话要求
①交流时要说清楚“第一次”的经过。
②要说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或得到的启示。
③也可以说说现在对当时“第一次”的看法。
⑵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准备。
三、课内交流,取长补短
1.小组交流:组内的同学依次讲述自己的“第一次”,每个组员
讲完后,
其他组员及时评价,可以质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各组选派一两个
同学在全班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师生及时评议、质疑。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四、拓展延伸,课外交际
1.课后,与其他同学或者你的伙伴交流自己的“第一次”。 <
br>2.放学回家,把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可以是自己说的,也可以是
同学、伙伴说的)讲给
父母听,也可以请他们讲讲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
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1)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2)可以学习《手指》
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
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3)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
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
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
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
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
⑴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
⑵表述是否具体、流畅。
⑶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
⑴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
⑵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
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
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
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
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
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
,一件平
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
作中,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
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
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
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
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
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
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
br>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
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
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
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
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