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巡山小妖精
857次浏览
2020年12月01日 17: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dnf镇魂-万圣节的资料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蔡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
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
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
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若 泰山 洋洋兮 若 江河 伯牙谓 世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
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
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 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
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 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
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
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
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
琴声,最能明

127

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
会是怎 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
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
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 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 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
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
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
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
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 ,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 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


具有很 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
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 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
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 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
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 了吗?
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
明月”,透过伯牙 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 、志在炊烟……子期会怎
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
朋友必得之
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128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味知音之情 1.感情诵读2──4句。
2.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 ,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
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

< p>
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
么称赞呢?(琴艺高超 、琴艺炉火纯青)
3.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
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
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 子期说些什么呢?
4.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
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
融洽与欢乐。
5.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
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
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6.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二、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 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
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 了一首短歌,
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 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
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 江畔
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 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
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


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 同样动人的乐曲:《高
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
读 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三、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129

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绝
弦”中的“绝”的意思是( ),“伯牙绝弦”的意思是
( )。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
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 ) 哉( ) 兮( )
峨( ) (3)、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
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
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 的部分补充完整。
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


山!”

⑵、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⑶、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3、对比阅读,加点字的意思分别是: 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善哉 ...
4、我能根据文中句子的意思,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并能用“|”
把读法在文中标注出来。
5、读了几遍课文后,让我最感动的几句话是:


。 6、我有几点疑问想与老师
同学交流:



我来盘点一下
Α:我理解词语的方法是:
a、查字典。 ( ) b、看注释。( ) c、
联系上


下文 ( )d、先理解句子中重点的字,再连起来理解。
( )
Β、本课中我认为难写的字是 我采用的
方法

。 С、课文我读了 ,知道全文
的意思是通过:
a、大声得朗读。 ( )
b、先读,读熟后再看课文注释和查字典。( ) c、默
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视或查字典。( )
d、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
得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

板书:
25.伯牙绝弦

130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教学反思:
理解课文开始, 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
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 方式把意思
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
弦?然后找出文 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 期地位相去甚远,
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
学生 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
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 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
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
“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
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
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
解——再朗读” 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
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 注重了朗读。理
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理解课文时 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
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 赞的语气,读出知音
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
孤独 ,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
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 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


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 力,让
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131

26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 蜡烛、失明、
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
间、微波粼粼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
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创 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
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 想感情,并
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 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
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准备
《月光曲》。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 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


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 》这篇课文写的是什
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
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
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
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
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 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 些词语写个
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
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民间
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
的。


132

2.理解谱写:
“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 有歌词,
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
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
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 (断断续续
的弹琴声) 这琴声 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
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 甚至来到一
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 ,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
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
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
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 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
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
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 ,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

< p>
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
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
练习朗读。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 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
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 子就是《月
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
的?从哪一句里 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
这 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
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 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
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133

“是怎样的 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
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 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
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
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
个”清”是“亮、清 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
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 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 眼睛闭起来想一想,
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
后请你 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 ,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
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
是 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
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 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
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 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
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 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
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 的联想
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
事实,哪些句子是写 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 着。皮鞋匠看看妹妹,
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第三课时
一、体会联想
1.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
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
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 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
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二、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
中记叙中展开

134

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
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
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
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 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
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三、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 月光曲
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
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 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 br>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
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 (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
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四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
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
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 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
件事难过。 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
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 的技能熟练;“多深”,是
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
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
芬。
4.月 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
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在月光照耀下的波
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 上表现出来的专注、
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
平静 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
光下的大海。

135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
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
外清 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


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
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 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
雪 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 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
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 谱写了著名的《月
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讲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
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
写作特点:
课文在描写实实在在的事物时,加进了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
引起的联想,使文章表达的感情更深刻。
板书: 月光曲 /太贵谱写幽静纯熟 听 \太穷谱谱成

教学反思: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着挑战和机遇的信
息时代,是立足现代 、走向未来,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教育创新时
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价值追求必须反映新时 代的价值观
念。在追求教育价值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更新是关键。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


首著名钢琴曲的传说。那天 ,贝多芬来到一个小镇演出,夜晚“在清
幽的小路散步”,来到小茅屋被盲姑娘懂音乐、爱音乐的谈话所 感动,
即兴为盲姑娘演奏,表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执教《月
光曲》一课,如果 拘泥于“同情劳动人民”这一主题,千方百计地引导
学生围绕老师的意图转,学生就很可能众口一辞说“ 同情”,落人教师
的窠臼,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传统教育的轨道上。而追求教育价值的
创新教育 则要求教师必须敢于打破教参的束缚,树立适应现代社会和
未来社

136

会的时空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月 光曲》
在确立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要着眼于学生发展,建立开放式的目标意
识:
1、公德意识。贝多芬乐意为穷人盲姑娘演奏,这是艺术家良
好素质的体现,要引 导学生领会其高尚的首先情操。
2、创新意识。艺术的创新源于生活,艺术 的真谛在于为全人
类服务,要培养我们“地球村”小村民的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
3、挫折意识。盲姑娘又目失明,却酷爱音乐,要引导学生体
会盲姑娘对生活的信心 和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以《月光曲》的目标定位转变为例,可见,不能满足 于已有
的教育模式。追求教育价值的创新教育,无论何时都应成为学生和教


师的 共同追求。对学生来说,要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悟出真知
灼见;克服依赖心理,养成主动的探索精 神。对教师来说,教学创新
要适应服务现实的需要,适应中国现代化、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它不能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停留在方法、手段上。教师必须扩大素质
教育视野,着眼于现代型、未来型 、国际型人才的培养,以全新的观
念、全方位的视野,构建阅读教学开方式的发展性目标体系。


137

27 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2页到第1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 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
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
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 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
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
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

< br>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
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 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
名画《蒙娜丽莎》。
2.师生交流有关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的资料。 3.出示
课题: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初
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 2.反馈交流。
(三)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
找到课文5──7自然段。
2.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3.从同学 们惊叹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
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 点)

138

4 .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
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 说自己的感受。
5.全班交流,感受名画的魅力。
提问:你从哪些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呢? (1)
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第五自然段)
A:引导读句子“我随着队伍──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
体会:几 百年来,《蒙娜丽莎》这幅画几经辗转,最后被收藏
在卢浮宫。这幅画能够来到纽约展出是多么不容易, 也是多少人渴望
的事情啊!
B、引导读句子“她的脸颊泛着红光──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
面流动”。 体会: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一 头乌黑的长发,柔和明亮的眼
神,真实的嘴唇,而且更令人称奇的是颈项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动,
一切似真亦幻。
过渡: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微笑)自古以来,
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是个谜,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儿?www .xk

(2)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导


读句子“那微笑──几分矜持”。
体会:当我们凝视达?芬 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
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
以捉摸,引发人们无穷的猜测,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 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法解读。
小结并过渡:紧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寻味的 神秘的微
笑,达?芬奇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画笔,让蒙娜丽莎的微笑成
为永恒美的象征。
第七自然段,重点指导观察蒙娜丽莎的身姿、服饰与她身后的
背景。特别是她的右手 。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她身后的背景充满
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优 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
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 仅描写了自
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7 .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
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 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
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学生准备后做
讲解 员介绍)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
魅力,你还从哪里看出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再读课文,找到1──4自然段,从人们的等待中感受


蒙娜丽莎的魅力。
(五)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六)结语 板书设计:

139

教学反思:
学生从整体入手,感受了画的整体美 ,再由面部表情 和画面布
局体会它的神韵美. 这些环节通过学 生的自读自悟和交流均能圆满
落实,可是如果能通过补充资料更加深入的感知这幅画的不朽价值该
多好呀 ! 在我和学生课前的广泛收集下,真的找到了相关资料.
我恰当的引入到课堂中 .如在欣赏肖像画的面部表情感受微笑的神秘
时,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出示了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的蒙 娜丽莎的微
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更加具体的
展示出 达.芬奇天才的想象力,精湛的绘画技艺,更加体会到了这令人
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的永恒美. 当学 完文后,生成创新时,学生颇
有感触:原来艺术有这么神气的魅力!我学会了如何欣赏名画,还知道了怎样学好这类文章......


140

28 我的舞台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5页到第14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 抗议、风度、炼就、
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
寒来、 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 我有着神奇的吸引
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
勇气和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
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
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
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 ”;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
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
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 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
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 演戏”,“我”的观众无处
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
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
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 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
里,憋闷的满

141

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
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 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
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
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
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
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
亲的 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
“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 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
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
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
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 戏”的道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教学时,我 稍微介绍了有关新凤霞及评剧的资料,助于学生对
课文的了解。然后着重通过学生的自主感悟,紧扣“舞 台对我有着神
奇的吸引力”一句来学习。每当学生找到一处相应的地方,我就引导
他们抓住关键 词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如“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
台上去看,即使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得满头大 汗,

142

也兴味盎然” 一句,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能扣住“憋闷”、“兴味
盎然”等词来自读自悟自说,体会到 作者对评剧的钟爱之情,再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印象,增进理解。学生自读自悟之后,再在拓展练习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中的愿望,为了实现愿望又将怎样去奋斗。
学生说出了“台上一分钟,台 下十年功”、“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
花扑鼻香”等有哲理的话,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143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教学内容


课本第149页到第151页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
养口头表 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难点
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准备
单元导读后,可分组发放《“身边的艺术”调查表》,让学生边
学习本组课文边留心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
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 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
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
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 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
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 /p>


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
生认真倾听,听候交 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144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
习作中去,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 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让学生带一张自己学艺、参加艺术欣赏活动的照片,
或者带一件自己喜欢的艺术品。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 并做简单的介绍。教
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精 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
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 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 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


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 一一板书,特别
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
的想象和联 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
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
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
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 回顾”六·一”
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
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 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
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七、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
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145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八
交流平台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
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
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
班交流。
(1)《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
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 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
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 律就像大海
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
章的时候,把自 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
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 深刻,更富有感染
力。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 子,或者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小组说,集体交流)
日积月累
一、学生自己读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
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 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
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
的出处,还可以让学 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成语故事
一、学生自己读成语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响是指声响;遏是指阻止,使停
止;行云是指流动的云彩。想遏行云指声音高亢阻拦了天上的流云,< br>多用形容声音响亮。)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
一讲这个故事。

146

语文总复习
147



二本重点文科大学-免费心理咨询网


最佳减肥方法-洗濯


黛玉葬花词-中国旅游景点介绍


全职高手安文逸-大卫科波菲尔飞翔


相沿成习-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霓虹灯效果-泰山风景


中秋的来历-一切国家机关实行什么原则


外太空图片-东北菜谱家常菜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