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文本解读
郭兰英歌曲下载-春天责备
《月光曲》文本细读
戚雁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是以艺术家为主题编写,选编
《月光曲》这篇
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
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
者在叙事中进行
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语文课程是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从“语
言文字”到“学习语言文字”这中间需要桥梁,需要操
练。我们审视
《月光曲》,这是一篇美文,也是一个动人的传说。但是我们该从哪
个角度切入呢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篇课文的切入点可以有很多:月
光——多么浪漫的一个元素。为什么叫《月光曲》
?文章几次写到月
光,有什么作用?可是这样一来,我们的语文课不就变成了文学鉴赏
课?显然
行不通。那么,就从《月光曲》创作的情感动机看:文章中
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谈话所打动到最后进入茅
屋后,被盲姑娘对音乐
的热爱所感动。结合贝多芬的身世和经历以及他的社会追求——“我
的音
乐只为穷苦人造福”,这是一条很好的感情线索。看似是一个很
新颖的角度,但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呢?
“语用”体现在哪里?能不
能将情感线和情节线融合在一起呢?
(1)传说是怎样写的?这节课,通过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明白了
“传说”的写作前面会加“引子”。
(2)梳理了文本结构——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引导学生从起因、
经过、结果梳理了文
章层次。这其实就是让学生懂得叙事性的文章的
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
的核心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文本内容
和主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表达方法。在
《月光曲》一文中,
独特的表达方法到底是什么?有了神奇般的发现——贝多芬的内心
活动在课
文里被隐藏了起来,这就是语言运用的特殊形式。像这样的
表现方法,在文学作品中也时常会出现。这与
我们平常强调的刻画人
物时,一定要从心理活动入手有些格格不入。
课文意境隽永、
文质兼美,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
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从鲜
明的形象中领略
人格美。《月光曲》一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
时,可以
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受到人格力
量的陶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
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着
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
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
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
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
弹琴的精神。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穷兄妹俩,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
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穷兄妹俩能相互关心、相互体贴、
相依为命,这种善良的品
性正是审美教育的“源流”.
以一个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导
入
课文,围绕中心问题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体会人物复杂细腻的思想
感情。如盲姑娘对音乐的
追求与梦想,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子,家境
贫寒买不起入场券,又不忍使哥哥为难,明明内心有强烈的愿
望,却
以“随便说说罢了”来掩饰。选择了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重点段
落反
复朗读,以此来再现盲姑娘与哥哥对话的动人场面。有朗读又有
默读思考,情理交融,有“感”又有“悟
”,感(读)得越透,学生
悟得也就越深越多。
学习贝多芬与盲姑娘对话一段,让学
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知
音”边读边思。盲姑娘与贝多芬对话的“潜台词”很多,让学生提问
是让学生再次对文本研读。盲姑娘从弹奏者“弹得多纯熟”“弹得感
情多深”猜出了“您是贝多芬先生”
,贝多芬也因此找到了知音,愿
意为盲姑娘即兴再弹奏一曲。这样的内容在表达方法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当学生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对盲姑娘的提问避而不答,
主动说“为您再弹一首吧”,这
样表达文字更简洁,且给读者留下了
想象的空间。正符合语文课是教人智慧的,智慧蕴含在文字表达之中
。
指导学生写话,目的是再次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心灵世界,通
过想象体会一位伟大音乐家
博大的情怀。这也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的直接动因。一句“他心里还在想什么呢”,引导广开思路,
使交流
充盈而丰富。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作
铺垫。
语
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因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课
的专务,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