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大意分析汇总(课文写作亮点分析)

萌到你眼炸
755次浏览
2020年12月01日 19: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男柔道觉醒叫什么-古堡图片

2020年12月1日发(作者:姚学乾)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大意分析
汇总(课文写作亮点分析)
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诗人简介:
杜甫(71 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
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
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
释义: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 忙筑巢,暖和
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 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
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 出《诗经·豳风·七月》“春
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 “江
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
笔底却是 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
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所以读者通过 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
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 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
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 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
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 的观察十分


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 泥
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 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
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 迟日”才沙暖,沙暖才
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 br>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
衔泥飞燕、静睡鸳 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
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 ,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
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欢悦情怀 的表露。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惠 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
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 、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
释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 的回暖。河
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出嫩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
豚此 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 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
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 苏轼这首诗可以
说做到了这一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
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
诗能描写如画, 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
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 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
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 的丰富感觉,
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称“三衢”。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诗人简介: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曾几学识渊 博,勤
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
重神似。
释义: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
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绿树荫成,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
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 声,比来时更增加添了些幽趣。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生活韵味。写 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
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 得
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
乘轻舟泛溪而 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


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 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
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
“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 由此可见
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 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
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
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 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
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 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
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 情。
2 燕子 郑振铎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
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清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
柳,红的白的黄 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
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 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
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 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
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 的高柳下了。


赏析: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 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
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长,但是用到 的修辞手法有很多。正是这些修辞使文章增色添彩。如
课文中用“剪刀似的尾巴”突出燕子尾巴的特点; 用“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突
出青草绿叶、各色鲜花的多而集中,表现了春天万物吐翠、百花争艳的美好 景色。

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可以抓住“斜”,让学生感受燕子的飞行姿势,以及它飞行时灵活、自由自在的身影;抓住“掠”,体会燕子飞行速度之快;抓住“叽
的一声”,感受燕 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把以上几方面联系起来,学生就能感受
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的小燕子,为这湖 光春色增添了动势和情趣,使这早春
美景生气勃勃,令人神往。

课文中所描写的草 、叶、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几痕细线”“小黑点”等,
都要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仿佛见 到了这样的景象。
3 荷花 叶圣陶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 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
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
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 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 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
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
蹈 。封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
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 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 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
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赏析:
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
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
各具姿态、色彩明艳、 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 ,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这里的“一……就……”
说明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
叶数量多,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
荷叶的颜色、样子。接着 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
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时、全开时、 未开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得出来:
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 花看作一
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这句话有两
层意思 。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
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 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物以顽强的生命
力,才能创造出如此美妙神奇的“一大幅活的画”。

第四自然段讲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作者 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
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因为面对这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 作者看得入了迷,如痴
如醉,和眼前的景物融为了一体。因此,一阵风吹来,“我”仿佛与花共舞;风< br>停了,“我”仿佛与虫共语。

这种想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把学生带入到 童话的意境之中,而且表
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五自然段讲过了好一会儿,作者才想起是在看荷花。这说明作者被深深地
陶醉了。

1.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荷叶比 作碧绿的大圆盘,突出了荷叶又绿又大又圆的特点。挨挨挤
挤,一个紧靠着一个,说明荷叶密密层层,数 量很多。这句话写出了荷叶旺盛的
生命力。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这句话中的:“冒”字用得好,荷花不是偷偷地 钻出,也不是自然地长出,
而是“冒”出,这不但与上句话中“荷叶挨挨挤挤”相呼应,而且说明了荷花 顽
强的生命力。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 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是一组排比句,写出荷花刚开、全开、未开时的三种状态。这句话中用“两
三瓣儿”“嫩 黄色”“展开”“饱胀”等词语,写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芯的
颜色,以及花的样子,十分生动形象。

4.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这句话中的“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作者并没有真的变成荷花。为什么会有
这种“自己仿佛 就是一朵荷花”的感觉呢?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这种想象呢?因
为作者鼻子闻到的是荷花的清香,眼前出 现的满池的荷花,作者被陶醉了,看得
入迷了,到了入情物化的程度了,所以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 花”,而眼前
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所以自己仿佛也“穿着雪白的衣裳”。

4 昆虫备忘录 汪曾祺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 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
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 国最
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 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
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语文园地一
《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 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
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 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
白”。
释义: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 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
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 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赏析: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
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
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
字。接下去,即用两 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 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


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 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
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 色
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
“江”联系起 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
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 如蓝”。
第二单元
5 守株待兔 选自《韩非子·五蠹》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株]树桩。
[走]跑。
[因]于是。
[释]放下。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冀]希望。
释义: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
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 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
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 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本文 告诉我们
不能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
6 陶罐和铁罐 黄瑞云
赏析:
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
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 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
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 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
处。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 人物形象,说明道理。
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 br>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
象更加鲜明突出。 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
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眼光 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
将来。
7 鹿角和鹿腿 选自《伊索寓言》
赏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 鹿非常欣
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
的四条 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 、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
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 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
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课文是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
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 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
它送了命。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 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
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8 池子与河流 [俄]克雷洛夫
赏析:
诗歌讽刺了池子的懒惰与满足,赞美了河流进取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人在一
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
光彩。同时也告诉我们 ,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用桃木制 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
门上可以求福避祸。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
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释义: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 地
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
换上新的桃 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
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
题目,渲染春节 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
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 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


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 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
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 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诗人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 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 集》。
释义: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 买
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赏析: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 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
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 清新、生动,而又境
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


心境 ;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
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 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
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 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
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诗人简介:
王维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
山西运城)人,祖籍 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山水田园诗派代表,有“诗佛”之称。
苏轼谓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释义: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
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本诗因 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
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 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
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 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
“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
受,都凝聚在这 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
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 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
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 惯差别很大,离开
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
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
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 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
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 ─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
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 日子,而
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
十分自 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
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 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
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 ,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
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 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 伸,就不免蛇足;转出
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 br>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10 纸的发明
赏析: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纸的发展。
蔡伦(东汉时代)的造纸术:把树皮、 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
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 的纸。原料容易
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
11 赵州桥
赏析: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石匠李春。
课文对赵州桥各部分的设计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让学生认 识赵州桥的雄伟、坚
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以及设计上的特点。
第二 自然段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是用它的具体长度和宽度来说明的。“中
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是对桥宽 的描写和进一步说明。接着介绍赵州桥在设计
上有两个特点:
1.桥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2.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然后说明大小桥洞的 作用和这种设计的优点。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个长句
子。“既……又……”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这种设 计的优点:一是坚固,二是节省
石料。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 的创举。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赏析: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 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
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 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
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 《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
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 ,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 的人物很多,
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
画 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
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 》的历史价值。


第四单元
13 花钟
鲜花朵朵,争奇 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
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
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 右,午时花开花
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
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
现……
赏析:
第一自然段通过描写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这一自然段,引出第二自然段,及
第三段人们根据 这一自然现象进行实际运用—修建“花钟”。第一段介绍了9
种花开的时间,却又让人读来不觉厌烦,这 就是因为文中的描写方法很独到,根
据各自特点拟人但又不贪乏。如:睡莲从梦中醒来,好像睡莲睡着后 醒来,与它
的名字很相符;“万寿菊欣然怒放”菊花散花瓣散开有一种力量,因此要叫“怒
放” ……
14 蜜蜂 [法]法布尔 选自《昆虫记》
赏析:
本文以第一人称写了法 布尔做的一个试验——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
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
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左右
的蜜蜂,在背 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
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 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至少15只蜜蜂
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 ”尚无法解释蜜蜂
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15 小虾 菁莽
赏析:
本文通过对小虾的外形动作以及生活习性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小虾有趣、脾气
坏的特征。表达 了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语文园地四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
卷本《韦江州 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释义:
最是喜爱涧 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
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 ,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 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
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 和水
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
淡的胸襟和 忧伤之情怀。
前两句诗写暮春景物,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
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
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 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
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 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
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 闲适恬淡
的心境。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黄鹂似
乎打破 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谧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
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 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
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 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
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 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
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 难觅人踪。只


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 来,
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
结尾句。 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
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 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
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 自我怜爱”的意蕴。
“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第五单元
16 宇宙的另一边 陈诗哥
赏析: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幻想在很远很远的宇宙的另一边,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自
己,所有现实世界存在的事物都和宇宙的另一边的事物一一对应。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顾鹰
赏析:
课文主要讲“我”因为不想在玩的时候被叫去吃饭而幻想自己变成一棵树后的故
事。全文想象独特新奇,富有童趣。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张继楼


赏析: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
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 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 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
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

《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
水里互相你泼我 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
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 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
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林中 》──戴着斗笠的孩子,那样的活泼,在雨后沾满雨珠的松林中,像
一个个小蘑菇,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 像戴着斗笠,相映成趣。

与古诗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 活得更加幸福,
或在雨后林中采蘑菇,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
边充盈着 。

19 剃头大师 秦文君
作者简介: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 ,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
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赏析:
本文主要讲“我”的表弟小沙与剃头师傅的恩怨故事和“我”给表弟剃头的故事。通过动作、语言等刻画了一个可爱的表弟形象和“我”作为“剃头大师”的搞笑
故事。
20 肥皂泡 冰心
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999年),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
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 玉壶”。
赏析:


本课是一篇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而又高于学生生活的文章,文 笔清新自然,情感真
挚淳朴,意境深邃精美。童年冰心吹肥皂泡,不但吹出了快乐,吹出了情趣,还吹出了梦想,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 我不能失信 孙永猛
赏析:
宋庆龄(1893年-1981年),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
义战士,举世闻名 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 备
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
和母亲都劝她 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要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 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
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
第七单元
22 我们奇妙的世界 [英]彼得·西摩
赏析:
本文整体是总分结构的,按照空 间顺序,先写天空后写大地来体现这个世界的奇
妙。在写天空时是按照一天的时间顺序叙述的,在写大地 时是按照一年四季的时
间顺序叙述的。文中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出世界事物的奇妙。


23 海底世界 石友
赏析:
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海底 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能激发学生热爱
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 程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文从海底的光线、海底的声音、海底动物的行动和迁徙、海底地貌和植物、海< br>底矿藏等几个方面,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地介绍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海底世界。 课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介绍海底的动物,另一部分
是介绍海底植物、地貌、矿藏等,脉络分明 、层次清楚。对海底动物的介绍,是
本文的重点部分。
24 火烧云 萧红 选自《呼兰河传》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 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
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 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赏析:
“变”,由动态透出灵动。“变” 是《火烧云》一文最凸显的内容,从题目上来
看,一个“烧”字把晚霞的云彩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天 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
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一句话,把火烧云描写得清清楚楚,动感十足。纵览全文,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火烧云的变化,一是霞光照来,人


和物 的色彩都变了,二是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很多,三是天上的火烧云形状变得多
而快。正是一个“变”字,让 整篇课文充满动态,充满灵动。
“美”,从变幻看到美丽。那么多变化的背后是一个“美”字,“ 红彤彤、
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那么多的色彩,怎
一个“ 美”字了得!更何况“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霞光照射
下,地上的人和物同样美丽。那 是怎样一种美?这样的美只有在童话里才能出现。
天上的云彩不断地变化,又是另外一种美,马变狗,狗 变狮子……“恍恍惚惚”,
好像是这个,又好像不是这个,美在变幻,美在朦胧。
“趣” ,平淡中见到趣味。欣赏火烧云,作者的思想在那一刻不受任何思想
的牵制,她被大自然这一美景完全陶 醉,像一匹草原的马驹任意地、自由自在地
驰骋在想象的原野之上,她像个孩子似的简单而快乐,充满新 奇,充满趣味。同
时本文在写作语言也非常质朴纯洁。“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这个句子读起来想顺口溜,“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
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 见了。”这样的句子就好像是邻家的姐姐在讲故事,趣味
十足。
“爱”,写景是为了抒情。作 家写“火烧云”,写的是景,其实抒的是自己对童
年、对家乡的那一份浓烈的情。
第八单元
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周锐
赏析:


本文主要讲一个急性 子顾客让一个慢性子裁缝做棉袄,因为性子急后来慢慢变成
做夹袄、做短袖衬衫、做春装,但是因为裁缝 的慢性子,那匹布还没开始裁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性子不要太急也不要太慢。
26 方帽子店 施雁冰
赏析:
本文主要讲一家帽子店墨守成规,只做方帽子,后 来出现了制作舒服漂亮的其他
帽子的店让方帽子变成了古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客观实际做事。(守株待兔)
27 漏
赏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出自闽南地区。主要是讲偷驴的老虎和贼因为害怕“漏”
最后没有偷成的故事。
28 枣核
赏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主要是讲聪明 能干的小人儿——枣核靠自己的才智帮助
乡亲们、惩治坏县官的故事。
语文园地八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释义:
在 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
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 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 方,只不过
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
述和 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
趣。
诗的开首“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
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
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 ”一句可以得知,
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始料
未及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
菲尽”,与第二句的 “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
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
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 二
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
的现实世 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 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
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 ,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
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 地
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 丽;而且还
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
而已 ,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
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 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
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 ,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
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2020春运-群网名超拽


夏至吃什么-网速很慢怎么办


碳水化合物食物一览表-平淡人生


癌症肿瘤-女性脚后跟疼痛的原因


观赏鱼图片大全-作茧自缚飘阿兮


怎样恢复好友-再创社区


婚宴贺词-盲僧出装顺序


成功广告案例-玫瑰花茶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