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余年寄山水
678次浏览
2020年12月02日 00: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简短祝福语唯美十个字-柒牌男装真假鉴别

2020年12月2日发(作者:司徒慧敏)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
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
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 课件等。
【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大小、颜色、形状

闻 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 表面粗糙程度
掂 轻重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
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
有许多 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 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
来说说。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
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 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
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 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
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
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 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


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 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
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 木块再分别与螺母、
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
现。
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
品名称可替换)
(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
6.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
(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
(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充
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 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
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 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
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2课 谁轻谁重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 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
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 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
确程度不同。
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 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
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 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 橡皮……),提问:“看
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
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
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
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 样,两个橡皮
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 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
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 讨论记录方法,在
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
字越小 ,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
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 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
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 br>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
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 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
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 重,比
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 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
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


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
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
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 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
促使学 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
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 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
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 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
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 br>“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
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 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
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
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 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
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 同学汇报。学生可能
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
不尽 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
排序结果更准确” ,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
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 准;掂量次数多了,
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
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
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 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
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 料做成的椅
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
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板书设计: 2.谁轻谁重
预测
掂量
称量

第3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
一。
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具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 袋(内
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 种物体
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 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
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
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 种物体是什
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 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
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 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
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
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 平铺在盒内,并
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 螺母和橡皮
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
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 ,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 )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
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
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 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
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 样,所以平
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 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
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
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
教师可以进行 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
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 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
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
高 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 生思考:
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3.认识物体的形状


第4课 给物体分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
晰、有序地认识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
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 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
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 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
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等。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 件,选
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
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
(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
物体特征)
3.我 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
录单中。
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 班统一确
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
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
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 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
(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 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
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
(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
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
(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
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 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
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 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
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
(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
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
并说明理由。
(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 式分类的标准,
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
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 br>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
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 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
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 于轻
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
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 确,才能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
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
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
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 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
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
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
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
板书设计
4.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第5课 观察一瓶水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 的不同之
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点: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教学具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 什么?
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
(学生观察矿泉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 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
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 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
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
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
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 食用,
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
的方法)。
(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
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
(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
(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
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
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
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
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
对比。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
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
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 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 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
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
察。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
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 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
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
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 、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
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
(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
同)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
成班级记录单。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
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
(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
板书设计:
5. 观察一瓶水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
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流动 有固定形状





6课 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 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
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 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
(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 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
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 br>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
(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
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
生 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
(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 br>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
被观察的物质)
(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
(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①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 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
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②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③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
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 ;④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
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 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
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 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
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
(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6)教师巡视和指导。
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
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 ,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 溶解。(播
放课件)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 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
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 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
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
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
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 .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 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
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
(播放课件)
板书设计:
6.它们去哪里了
溶解
第7课 认识一袋空气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
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
词汇?
(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
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
(板书: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
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 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
轻”……)
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
了吗?
(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
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
(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 颜色”“形状”
“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
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
(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
(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
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
(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
吗?
(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
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
等。
(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
味”“我摸不着空气”等。
(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
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
味、透明 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
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
板书设计:
7.认识一袋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第二单元 动物

1.我知道的动物
乌鲁木齐市第91小学 杨玲楠
学习目标:
1.尝试学习有序表达一段话——渗透按照先样子后习性的顺序,有序介绍一种动物。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3.认真倾听——注意听介绍,根据听到的信息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补充不足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1. 具体叙述中能说出连缀的话语。
2. 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习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12.我知道的动物
我知道的动物是……
它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它(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来说一种小动物,你们来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好吗?
它 特别可爱,长的又白又胖,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小尾巴,笑起来
有三瓣嘴。它最 爱吃青菜和胡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跳。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兔
子)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
学生复习动物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刚才是怎么形容小兔子的呢?
1、兔子长的什么样? 2.兔子有什么习性?
它的身体( ) 它喜欢( )
它的眼睛( ) 它爱吃( )
它的鼻子( ) 它住在( )
它的耳朵( ) 它的胆子( )
它的嘴巴( ) 它走起路来( )
…… ……
哪位同学能老师刚才那样说说小兔子呢?(师相机在黑板上出 示表达的要求“我知道的动物
是……”、“它长得……”等,引导学生复述师刚才讲过的内容)
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多一点的描述,如“你和这种动物之间发什么过什么好玩的事
情?”等。
小结:我们描述一种小动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动物的样子、外貌
第二:动物的习性(爱好、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述猫、狗两种动物。
三、拓展训练
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师巡视指导。
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


(要求学生们必须认真听别组学生的发言)
四、巩固新知,趣味竞答。
同学们,我们刚才描述了那么多的动物,你们记住了多少呢?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出来,其他学 生进行外貌、特点等描述,但不能在描述中出现动物的名字。
该生猜动物名字。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每组猜的都是另外组描述的小动物。)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们,同学 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们都是我们的
好朋友!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介绍自己今天认识的小动物们。

2.1《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 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
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 、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
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 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
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 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
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 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
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 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
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 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
们分类 ,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课堂总结 < br>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
究中的重要 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2.4
《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要进一步 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
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 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


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 “家”中的 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
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 物与环境
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学生分析】
经过 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
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 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
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 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
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 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
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 级
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
观察动物的动 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
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
【器材准备】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
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
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
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 ,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
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
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 br>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
(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
(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
(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
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
食的。
2 .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
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
和触角的动作, 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
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

蜗牛的“家”(班级记录单)
日期:
能让蜗牛四处爬
有吃的东西
要保持潮湿
防止它爬出来
……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内 容是
“想一想并画一个蜗牛的‘家’”
和拓展活动“引诱并观察蚂蚁”。
用简图画一 个蜗牛的“家”
的活动,这是设计方案的一种形
式,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
学生充 分讨论,整合众多学生想
法,完成班级记录单后进行。也
可以在讨论之前,先让学生画一
画自己之前寻访过的蜗牛、观察
过的蜗牛,思考蜗牛需要怎样的
生活环境,然后全班达成初步 共
识,为后续动手操作提供参考。
具体可根据本班学生简图记录的
能力水平,视情况而 定。
拓展活动是用蔗糖引诱蚂蚁,观察蚂蚁并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这是观
察蜗牛方法的 迁移运用。蚂蚁同样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会活动、需要食物、需


要栖息场所、需要适宜 的生活环境等,同样指向对生物的理解。如果使用该教材
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无法寻找到蜗 牛,那么课堂中观察蚂蚁也是一
个不错的选择。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环节和学生记录的内容稍作调整。< br>

2.5《观察鱼》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在学生原 有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深入思考,使学生不仅
可提高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特 征及其行为的技巧,而且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可以解答
一些他们以前的疑问。在本单元的教学中, 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观察时间,有发表自己建议
和意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他们已 掌握知识水平,平等地和谐地展开
讨论研究,把学习研究的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概念水平和认 知能力。本课教学就
是要引导学生对鱼进行仔细观察,开展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鱼的共同特征以及鱼的 各部分
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鱼
第二部分:了解鱼的共同特征
第三部分:养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鱼的外形、运动等,并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以及养鱼时的注意
事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的能力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
推理能 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鱼
的特征的兴趣,懂得照顾金鱼的正确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鱼的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每组两条鱼,一只鱼缸
老师:各种鱼的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⒈游戏: 老师这儿有只桶,里面装的会是什么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闻一闻,看
一看,描述一下,但不能说 出它的名字以及它独有的特征。下面的同学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猜
一猜是什么。
⒉想不想一起来认识这位小朋友?
(二)学习新课:
⒈认识鱼(发第一条鱼)
⑴ 提问:领到鱼,你们会怎么观察?


小组分配任务(合作):仔细观察金鱼 ,把金鱼简单的画下来,并标上鱼的各部分的名
称。其他的同学每人观察鱼的一个部分,看看这部分有些 什么,有什么作用,并做一些简单
的记录。
⑵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⑶各组展示说明
⑷小结:通过观察知道金鱼的身体有鱼鳞,用鱼鳃呼吸,靠鱼鳍运动,生活水里。
⒉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⑴发第二条鱼
想不想再有一条鱼,如果再给你们一条鱼,你们会怎么做?(发鱼)
先请大家仔细找一找,两条鱼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将你们
的发现记录下来。
⑵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⑶各组汇报
⑷小结:通过观察比较知道鱼的身体都有鱼鳞,都用鱼鳃呼吸,都靠鱼鳍运动,都生活
在水里。
⑸欣赏各种鱼的图片
⑹下面就从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观察研究。
⑺分组观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⑻各组汇报
⒊ 设计鱼的家
⑴金鱼可爱 吗?想不想带回家?首先得给鱼设计一个家,讨论讨论,简单的画一画,
了解一下需要哪些材料。
⑵学生设计
⑶小组间交流
⒋ 养鱼须知
⑴ 大家都知道养金鱼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讨论讨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⑵学生讨论
⑶小组间交流
⑷小结: 养金鱼要勤换水,水要事先放几天;隔几天喂一次食,每次少喂一点;将
金鱼养在一个安静的地方。
⒌ 课后任务
刚才同学们也提了很多课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大家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记录 下来,
准备在课后养鱼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观察。


2.6《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 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
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 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
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 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 不


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 分类
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
本课“单元总 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
的。教材提供了10种动物 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
动物的图片。
【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
部特征等对 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
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 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 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
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 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
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 在分类活动
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 br>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
动物名 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
多样性。
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
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
2.教 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
分类。(板书:给动物分 类)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 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
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①号,蝴蝶卡片上标上②号,鸡卡片上标上③号,蛞蝓卡片
上标上④号, 蚂蚁卡片上标上⑤号,金鱼卡片上标上⑥号,蜗牛卡片上标上⑦号,老虎卡片
上标上⑧号,喜鹊卡片上标 上⑨号,蛤卡片上标上⑩号。
(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
个标准。
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
将有脚 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
卡片摆放到一起), 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教师适当解
释: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 蛤的“斧足”也是脚。)
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
先 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
分类方法。鼓励小组 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 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
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 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
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 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
需要空气、需要水… …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
【板书设计】
给动物分类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我的分类标准是:是不是生活在水里。




6、10
1、2、3、4、5、7、8、
9
1、2、3、4、5、7、8、
9


6






……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的活动手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
部分是“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确定一种
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把编号写到圆圈里,
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给动物分类后,
要及时记录在上面,分类标准可以指导学
生用“有没有_____”“会不会_____” < br>“是不是_____”等记录,有的(“会的”
或“是的”)归为一类,没有的(“不会
的”或“不是的”)归为另一类。鼓励学
生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
活动手册的 另一部分是拓展活动,
“观察螺蛳或田螺”的活动可放到课后,
由于螺蛳和田螺都是水生动物, 让学生自
然水域环境中观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可
让家长帮忙去市场买来放在水盆里观察,建议学生将观察到的螺蛳和田螺画一画,想一想它可以按哪个分类标准归类。

dnf魔道学者-突兀的近义词是什么


家居收纳技巧-两点天上来


邮箱网址-光棍证制作


香雪兰-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歌词


幼儿歌曲简谱-大合唱串词


谢文东语录-秋月扬明辉


穷兵黔武-卖家刊


客户管理表格-网速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