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统编本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完美版)

绝世美人儿
830次浏览
2020年12月02日 03: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邋遢歌词-网络营销策略论文

2020年12月2日发(作者:明若山)


2020春季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3.古诗三首
4*藏戏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一
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四
第二单元

5.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写作品梗概
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第五单元

14.文言文二则
15.表里的生物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语文园地五
第三单元

8.匆匆
9.那个星期天
习作例文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第六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
依依惜别


新人教部编本2020年春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季正式试行。教材继 续按专
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
体会人 物品质、科学精神和难忘小学生活。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17篇,其中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 这六组教材
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
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
读课文前有导语。部 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
次,分别在1课《北京的春节》、11课《十 六年前的回忆》、12课《为人民服务》、
16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口语交际”作为一 个独立的栏目, 在全
册共安排了三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五单元,主题分别是同读一本书、< br>即兴发言、辩论;“习作”是除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外,其他每单元都有安排,
主题分别是家乡 的风俗、写作品梗概、让真情自然流露、心愿、插上科学的翅
膀飞:除了这5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 了两次小练笔,第一次是《腊八粥》
一课后,让学生照样子写一种最喜欢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学习了《真 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以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个观点。全
册共 安排“语文园地”五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
目,另有“书写提示”“快 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一、五
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 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
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 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 2 )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 3 )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3. 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 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 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二、学情探究
本班学生通过中 、高年级阶段的训练,继续接受识字、词、句的学习方法,
培养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理解、积累及 运用词句的能力。本学期将根据
新课标教材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重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 力的
培养。把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语文
能力的同时, 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 120 个字。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3000 个,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
2.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
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br>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 在阅读中揣摩 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 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 物、
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
握诗意,想像 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三)习作
1. 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学会围 绕中心写文章,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
习作素材。
2.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 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 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 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四、单元导读分析
第一单元: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 br>同俗”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
课文组成。这样 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
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第二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外国文学名著”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课文
组成。编排意图是引 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去发现更广
阔的世界;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感知人物的形 象;培养学生阅读和想象的能
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第三单 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
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 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
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 学习课文体会文章
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第四单元: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
让我们 人生道 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
德精神。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 这一专题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
文《故事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 的鱼钩》,从不同角
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第五单元: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科学发现的机 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
又爱思考的人”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多有趣啊》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
导学生把握课文 的主要内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方法;培养学生想象的
能力,尝试写科幻故事。
第六单 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
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 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
五、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2、识字写字方面: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主动识字,增加识字量,在读写< br>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汉字,加强对学生钢笔字的指导,及时纠正学
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
3、阅读教学方面: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词句训练,积累语言;引导学生
把握内容 ,体会感情;指导学生精心阅读,领会方法,并向课外扩展延伸。
4、口语交际教学:要明确要求,注 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把口语交际训
练和日常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 5、习作教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
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 系,引导学生多写多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六、培优辅差
l、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辅导。
2、采用一优生带一后进生的一帮一行动。
3 、充分了解后进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
后进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 提高学习成绩。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方法来影响后进生。
5、对后进生实施多 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阅读,
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 激励机制,对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
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 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及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后进生的学习问题。
七、教学进度
周次
第一周
内容
开学教育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备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3.古诗三首 4*藏戏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一 单元测试


5.鲁滨孙漂流记(节选)6*骑鹅旅行记(节选)
7*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习作:写作品梗概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语文园地二 快乐读书吧 单元测试
8.匆匆 9.那个星期天


习作例文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单元测试
10.古诗三首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12.为人民服务 13*金色的鱼钩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语文园地四 单元测试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14.文言文二则 15.表里的生物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口语交际:辩论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五一放假

第十四周

语文园地五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单元测试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单元测试
复习
期末测试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
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 春节向我
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 节,是农历正月初一,
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 br>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

< br>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
历史很悠久,它起源 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
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 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
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 是
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
黎等十几个少 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 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
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 除夕守夜、
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融入 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
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 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 贴春联 守岁 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
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
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 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
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
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 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 字的音、形、义
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
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
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 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
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 .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
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 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 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
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
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在
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 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
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 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
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 ,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 景图,抓
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
忆外婆入 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
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
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 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
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 新衣裳,
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
丽”,有 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 了一千
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
的语言为我 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
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
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 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
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
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 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景,结合生活
体验,走进北京人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民 俗风情。教学中,让学
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
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 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过
春节 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
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 熏陶。
2.腊八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特点,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突破点
以“腊 八粥”为切入点,结合文章中对腊八粥的描写,深入体会文中八儿
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之情,从而感悟 一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明在腊月初七、初八这几天,天
气很冷。于是,产生 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吃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
就是腊八粥的由来。
(2)你们对腊八粥还有什么了解?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腊八粥”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课文,订正字音。
(2)小组内自学生字新词。
四、再读课文。
在文中找一找,这是什么样的腊八粥?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什么的心情?
三、结合文章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与渴望?)
四、从文章中对妈妈与八儿的对 话中,除了能看出八儿嘴馋,十分想吃腊
八粥以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五、课外拓展,找到《腊八粥》原文,继续读一读,从中深入感受一下这
一家人的浓浓亲情。
板书设计
腊八粥


孩子天真可爱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在通过对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体会八儿迫
不及待地想喝腊八粥的馋样。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
感悟,充分唤起学生的认 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 歌颂春,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
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 十才子”
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
“日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
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 “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
飞舞,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
深远。由此我们 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 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
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
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 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
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板书设计
寒食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
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 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
东汉末年。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 tiáo) 皎皎(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 zhá) 机
........
杼(jī zhù) 脉脉(mò mò)
...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
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
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
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
不能相见的哀伤 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
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
哀怨、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
孤独、哀怨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 轮玉盘似的月
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
膀。(可诵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美丽、勤劳、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
生困顿,晚景 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
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 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
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 .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
横。“鸦”是左右结构,注意 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 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
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
思乡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望月兴叹
教学反思
1.课前布置了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古诗的学
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2.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经过充分地朗读,能体会诗文的意思,理解诗
人的情感。
4*藏戏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 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
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 为重要的
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
改造大自 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
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 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
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 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大组,分别研读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研读要
求如下:
①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
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
不同之处在哪?
②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2.四人一小组交流整理结果,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
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 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 在“竹”
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


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
斓多姿的 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
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 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 夕相处,团结友爱,
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
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
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 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
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
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一九八六年 四月十二
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
二十五、 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
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 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


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 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
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 屹立在中华大
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
方寸 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
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 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
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 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
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 架,
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
在柳条两侧 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
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 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
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
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 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
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 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
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
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 住宅中主要
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
票下方 ,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
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 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
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
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
四间房由一个院 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
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 ,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
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 光、通风的枢
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 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
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 宅大都成排组
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
在 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
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 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
的民居。窑 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
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 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
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 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
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
农家 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
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 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
街设店 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
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 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


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 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
低,轮廓线不单调。
3.布置作业
选 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
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 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藏戏
独具魅力
教学反思
1.由于戏曲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教学时 采用了“听戏曲、看视频、设悬
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藏戏的特色、 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采用自
主学习、小组研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了学生 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突破了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 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
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 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
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
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
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 br>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
家灯火通宵,不许 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 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 真热闹”,
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
风俗习 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
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 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
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
受。
(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
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 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
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 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
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 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
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 笔带过,这样可以使
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 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 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
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 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 ,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
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
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鉴于学生对家乡的风俗知之甚 少,没有生活基础,课前可先让
学生充分搜集材料,有助于课堂上对于习作内容深入讨论,也有助于拓展 学生习
作思路。
2.对于家乡的风俗的介绍,学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对于一些场景的叙述过
于简略,学生对于习俗的来历、一些节日的象征意义缺乏了解,缺乏实际体验。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
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4.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5.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的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表达
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习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领会作者
表达的主要意思。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表达相同意思有什么好处。
3.了解民间习俗的寓意,说一说寓意吉祥的习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请学生提前搜集民俗活动和对应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
师:中国的人口众多,民族文化更是各有特色,斑斓多姿,在悠久的历史
发展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给人类留下了宝贵而难得的精神文化!而民俗活动是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 我们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腊
八粥》《古诗三首》《藏戏》,感受它们的异彩纷呈,体会人类智慧的结 晶,体验
民俗活动带来的独特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
二、请学生朗读《北京的春节》,回答以下的问题:(板书:交流平台:《北


京的春节》)
1.这篇文章有几

段落?(11)
2.通过观察(字数比较),有什么发现?(有的段落字数多,有的少,还有
中间几段字数差不多。)
3.哪几个部分,作者写得比较仔细?哪几个部分作者只是简单几句话?
4.作者为什么不把 每个段落都写的一样多?有详有略的写法,作者想突出
表达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详有略是为了 突出重点,主要是想介绍北
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这样写可以让重点突出,但是简要的介绍也让文章更加
立体全面,详略得当让整个文章有韵感,更有美感。)(板书:详略得当)
5.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老北京过春节的习
俗和场景。)
三、揣摩优美词句,体会字词的有趣。(板书:词句段运用)
1.请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的句子,体会画线词语。出示课件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
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 水浒传》故
事。
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 br>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2.请学生来说说不同的词语在同一句子里的意思。
3.想一想,在句子中用不同的字表达相 同的意思的巧妙之处。(可以避免重
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板书:用不同的字表达相同的意思 )
4.动脑子和同学比比,谁还能想出类似用法的句子?想想它可以被用在哪
里?(作文)


举例:
班上的调皮鬼又闹笑话了,淘气包率先没绷住,笑得是前 俯后仰,班长也
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就连班上最文静的小书虫都情不自禁地嘴巴一抿,险些
笑 出声来。
教师总结:原来这些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意思相近,是一组近义词。
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哦,一定会让你的作文
读起来更加有趣!
四、了解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板书:民俗寓意和民俗活动)
师:我们生活里有很多的民俗 ,民俗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生
活方式。而人们为了有个好的寓意,通常会给这些民俗活动取 一个说法,比如
说课本中的过年的时候吃年糕,这是人们想要万事如意年年高,这样类似的说
法 就是民俗活动的寓意。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其他有寓意的民俗,比如说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
意耳朵不受冻。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驱邪保平安。春节前倒
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 ……
师:那你还知道其他民俗活动和吉祥寓意吗?
(比如说傣族泼水,寓意去除污秽,迎接美好)
(比如,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
请和同学交流交流,并且完成课本中的题目。请学生来说说自己的答案,
和大家交流。出示课件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万事足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事事顺


五、教师布置作业。
尝试背诵《长歌行》。
鼓励学生提前了解《长歌行》的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诗背景。 通过预习
课外搜集资料和课外搜集,请学生为新科做准备,更加熟悉和了解下一节课的
内容。
课堂作业:模仿《北京的春节》,写一写你家乡的其他节日的场景。(不少
于150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试着写一写行楷,提高书写速度。
2.有感情地朗读《长歌行》,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导入新课。
1.请学生回忆上节课介绍过的民俗活动。
2. 回忆上节课介绍民俗活动的技巧,做到详略得当。
二、临摹句子,感受汉字的魅力。(板书:书写提示:提升书写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用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进行书写,一笔一画认真照着写。
鼓励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看看写字速度、和字体有没有新的变化。
教师可巡回指导, 同时将写得又好又快的作品挑选出来,供大家学习。颁
发奖品,并交流讨论提高书写速度的技巧。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这位名人的话,想想其中的意思,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
么。


三、朗读并背诵《长歌行》(板书:日积月累 《长歌行》)
(1)请学生快速诵读《长歌行》,体会其中意思。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意思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教师:
【诗歌意思】早晨,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等待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常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花和叶都变黄衰败了。
千万条大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再向西流回来?
如果年轻力壮的时候不知道图强,到了老年头发花白,一事无成,悲伤也
没用了。
【 诗歌讲解】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 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
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 暂的浩叹,鼓励
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
是 积极向上的。其主旨体现在结尾两句,但诗人的思想又不是简单的表述出来,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 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板书:时光
易逝 奋发向上)
四、鼓励学生以剧目表演的方式,体验《长歌行》的情景和人物心情。
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体验该诗中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抓住特点描写、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了不同词语表达同一意思的表达方法。
3.结合生活体验,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丰富了生活体验。




















第二单元
5.鲁滨孙漂流记(节选)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 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
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 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
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学习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
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 br>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
滨孙漂流记》中的 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
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 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
—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 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
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 吵,被船长
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
扬的英 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
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 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
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 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
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 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
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
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勇
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 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
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
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
人称的好处是小 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
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 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 理活动过程,
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
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 ”;老师读“坏处”,全体同
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
来说一句话。 < br>(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
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 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
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
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 br>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面对不幸,他没有失 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


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 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
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 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
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 给打
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
话送给你的 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
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
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 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
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
他的人生造 成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 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懂片段的内容,
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 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
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集体的共识。


6*骑鹅旅行记(节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书籍的各部分名称及内容。
2.让学生了解这本书及其作者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对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及人物特点有初步了解。
4.学习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摘抄,选取重点内容写感受。
5.激发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摘抄,选取重点内容写感受。
激发
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书籍各部分名称及内容:
封面:书名、作者、原作者、主编、出版社背景图片等。
飘口:也叫靳口,作者简介、跟图书相关的其他内容。
扉页:有关“书籍、出版、印刷、装帧、本册、字数”等的详细资料
封底:统一书号和定价、版权或用来印目录及其他非正文部分的文字、图
片。
书脊: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内容。
二、介绍本书的作者及书籍内容:
(1858—1940) 1904 年夏她开始为写“一本关于瑞典的、适合孩子们在学
校阅读的书一 本富有教益、严肃认真和没有一句假话的书”做准备。 1906 至


1907 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被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出版。这部童话巨著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 1909 年
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4 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挪威、芬兰、比利时和法国
等国家还把本国最高勋章授予她。
三、出示图片,学生质疑:
看了这幅图后,你提出什么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书中的主要人 物:尼
尔斯、白鹅马丁、阿卡队长。提问:大家想一想:尼尔斯在旅行过程中可能遇
到什么样的 困难与危险?调皮、
懒惰的尼尔斯又有怎样的表现?
片断一:
四、指导读书方法(摘抄、批注、读后感)
这种一起码向前飞的日子太过瘾了!在空中,就如 同在清澈晶莹的泉水中
洗澡一样。蔚蓝的天空一望无垠,空气新鲜凉爽。尽管向前看 —— 下面的大
地就像自己的掌心一样清楚,一切都自动地向你迎面而来 —— 河流、高山、
村庄、 城市。无论向哪个方向看都是那么的有趣!成片的云朵仿佛在互相追逐
着:这一堆这会儿追上了那一堆, 过一会儿这一堆又落后了,再一会儿它们混
到一起去了,随后又分了开来,如同牧场的羊群一样。
(批注:痛快地飞翔在蓝天上 —— 每个孩子都有类似的梦想。尼尔斯意
外地实现这个美梦。 把在空中飞翔的感觉比喻成“在清澈晶莹的泉水中洗澡”,
多么贴切恰当地描绘出了那种自由、明朗的感 觉。“掌心一样清楚的大地”也身
在空中才能体会到吧。空中的云仿佛活了一样,像顽皮追逐的孩子,像 温顺柔
美的小羊 ——飞翔的感觉就是这样!你我都感受到了。
小精灵说话了,他苦苦哀求尼尔斯放走他。说这么多年来一起码为他们一

家人做好事,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如果尼尔斯肯放掉他,就会送给他一枚古
银币,一个银勺子和一 枚像他父亲的银挂表底盘一样大的金币。起初,尼尔斯
感觉这个条件还不错。忽然又觉得他应该要求获得 更多的财物和更大的好处,
他应该要求小精灵用魔法把那些书本内容变进自己的脑子里!
(批 注:小精灵并没有招惹尼尔斯,被尼尔斯捉弄了还答应给他那么多东
西。但尼尔斯并不满足,他想从小精 灵那是得到更多更多的好处。这种顽皮、
贪婪的想法,让他最终陷入了危机。
“喔喔喔”院子里的鸡和鹅都掉过头来,盯着尼尔斯看,“他真是活该!
他扯过我的鸡冠!”
“真是活该啊!”母鸡们也同样高兴。麻雀们高声叫起来:“快来看拇指大
小的小人儿啊, < br>快来看尼尔斯的怪样子啊!”(尼尔斯变成了小人儿,所有被他捉弄过的小
动物全都幸灾乐祸的嘲 笑他。这段描写从侧面写出了尼尔斯以前对待小动物行
为的粗野,小动物们对尼尔斯的苦大仇深。)
五、在旅行的途中尼尔斯与伙伴们遇到哪些困难与危险,他们又是靠什么
来化
解这些 危险的呢?(出示文字材料:为了寻找食物,被蚂蚁围攻之后,尼
尔斯的手、脚和脸都布满了大水泡,跟 胡萝卜一红肿。他的眼睛肿起来了,浑
身发烧,疼得厉害,像被火烫过一般。
为了让尼尔斯能 够舒服一些,白鹅弄来了一大堆枯草,还把尼尔斯从头到
脚沾满了浸湿了的有黏性的叶子,让他在发烧的 时候不那么难受。尼尔斯身上
的叶子稍微变干了,白鹅就小心地揭去它们,放在沼泽的水里浸一下,然后 再
重新敷到红肿的部位。


(出示视频:)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板书:理解 宽容 勇敢 爱心)
五、强盗山上的乌鸦、海 底的城市、有魔法的笛子、马丁成了俘虏、猫头
鹰的秘密,还有很多惊险的旅行等待我们去体验。
六、作业:阅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板书设计
骑鹅旅行记(节选)
(调皮、淘气)尼尔斯→小狐仙骑鹅飞到空中
教学反思
1.从培养学生的情感入手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想象能力、表达
能力和朗读能力,让学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主人公尼 尔斯的特点。
2.教学时借助直观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利用孩子的丰富想象力,
带 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人物形象。

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
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 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


解。
教学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
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熟悉的儿 歌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
更漂亮。刷完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 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首儿
歌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电影中的一首插曲,我们中国的孩 子也会唱。这本
书在世界上影响甚广。
2.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汤姆的世界,看看他有哪些惊险的经历。
3.简要介绍 作品和作者。(《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是马克·吐温的著
名作品之一。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 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演说家。他的主
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课本上标画出文 中出现的人物。(萨契尔太
太、波莉阿姨、汤姆、贝奇、哈克、道格拉斯寡妇、萨契尔法官、印江·乔埃
及镇上的人们。)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选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 奇
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的故事。先讲述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再
描述汤姆、贝 奇回来后村里欢乐的场景。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


汤姆的讲述 ,介绍他和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述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
贝奇,从萨契尔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 山洞已被封上,印江·乔埃被困洞中。)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读书要求: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
深?(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成果。
(1)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说:他是个乐观勇敢 的孩子,
当他们在山洞中迷路,贝奇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他是个足智多谋
的孩 子,在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立即看
望朋友哈克;他是个顽皮的孩 子,讲述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大肆渲染一番;他是个
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洞里去时 ,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2)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细节描写传神: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 己的历
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侧面烘托:村里的居民
的表现, 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精神与勇敢机智;幽默:如村里的居民略显失
常的表现——没有穿戴整齐,疯狂 地大嚷大叫,一阵又一阵的欢呼,搂着那两个
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等。
(3)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阅读,我们知 道了汤姆·索亚这个男孩的特点,他的聪明、调皮、有
正义感、有冒险精神……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 ,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
特征,也许还有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 ,
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
会。
板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敢于冒险
足智多谋
教学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文章,深入
阅读。
2.以问题为导向,采用自主阅读、交流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
动作、神态及侧面描写, 感悟人物形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 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
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
言材料。练习修改自 己的习作。
3.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 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
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 的事情呀!在这次
“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 个别表达、
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3.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 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
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 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 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
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 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
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 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
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
的书反而有害。”你 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
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 点拨。
3.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 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
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什么理
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 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
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 br>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
大家选择一个角度, 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2.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 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 以是
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内容
教学反思
1.本次口语交际主要以学生的表 达为主,重视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在评
价中改进表达,使表达更流畅、更有条理。
2.教 师列举各类话题,拓展学生思路,让学生有章可循,发散思维,丰富了学
生口语交际的内容。
习作:写作品梗概
教学目标
1.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
2.理清书籍内容的框架、把握要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教学重点:理清书籍内容的框架、把握要点。


教学难点: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办一次读书活动,要求我们六年级 的学生为低
年级的同学推荐一本书。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说你的想法?(同桌相互交流)
2.教师点评导入新课: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可以用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
言进行介绍。我们在用文字 向别人介绍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或推荐一篇文章
时,常常会用到写梗概的方法。写梗概,就是把书、文 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学会写故事梗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自己看过的书、
文章和影视作品,还能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作品梗概的 写法。
二、启发思路。
1.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部分,说说你的发现。( 脉络清晰,写
出了书的内容的基本框架,使用概括性语言,主次分明,过渡自然,语意清楚连
贯 。)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构段方式、语言、立意几个方面进
行交流。
(1)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讲了几件事。
(2)引导学生把每件事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合并成段。
(3)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3.梗概要求。(不能改变作品的中心思 想;抓住作品的主要内容,保留作品的
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它成为通顺的 、连贯的短文
章。)


4.根据要求,挑选自己想介绍的书试写作品梗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本书。
2.写作技巧点拨。
第一 步:读。通过精读原作,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作内容,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一 两遍读不明白就多读几遍,直到完全理解原作。
第二步:抽。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抽取出原作各部分 的大意。需要强调的
是对一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些简短
的、不影响作品主题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连。将抽取出来的各部分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理。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 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
之间的衔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不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梗概 也不例外。
成文后多读多改,梗概才能更精彩。
四、片段练习。
1.教师出示:片 段一:毛主席舀了两碗水送到她们母女俩手里,说:“你们俩
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 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
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还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 米碎粒。
片段二: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
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学生练习概括。(片段一:毛主席让母女 俩歇会儿,然后与警卫员一起帮她
们推碾子。片段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悲痛万分,茶饭不思。) 3.总结:(1)要把人物语言描写概括成叙述性的话——直接引语变为转述
句。(2)要把人物动 作描写进行选择后,概括成叙述性的话。


4.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点评。
1.范文展示,教师挑选优秀的梗概作品,实物投影。
2.请有代表性的一两位同学朗读自己 的梗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梗概
好在哪里?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3.师生共同评议修改,交流值得学习的地方。
六、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七、誊写、展览。
让学生将修改后的梗概认真誊写一遍,张贴在宣传栏展览。
板书设计
习作:写作品梗概
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读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抽、连
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理
教学反思
1.本 次习作,学生对“梗概”的认识不多,所以教学难度较大。借助《鲁滨
逊漂流记》进行例文分析,让学生 掌握概括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时不仅要强调理清文章脉络,更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和语意的连贯。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
价人物。


2. 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涵义和表达作用,
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3. 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
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 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教学重点
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
价人物。
2.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
学会仿写夸张性句子。
教学难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学的几篇文章吗?
1.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并说一说从哪里可
以看出来。
2.出示文中重点的语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探讨评价人物 的角度。《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
孩?除了顽皮、淘气,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 孩子?(从他担心父母发现雄鹅不见
后会伤心可以看出他其实也是个好孩子。)
4.教师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
(1)我们要结合事件,对人物作出评价。例如,汤姆·索亚 是一个热爱自由、
喜欢冒险的人,这是从他五次历险的经历中分析出来的。从他叙述历险经过时,


添加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大肆渲染了一番,可以看出他的有趣和有点儿虚荣心的特点。评价人物要立体、全面。例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有淘气、
顽皮的一面,也 有有孝心的一面。经历了骑鹅旅行之后,他更是变成了一个具有
正义感、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 雄。
(2)评价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中的鲁滨 逊,正是由于受当时英国的航海和冒险热潮的鼓动,而参加的冒险活
动。
(3)塑造人物可以 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通过这些
描写可以分析出人物性格,这样就能更好地评价 人物。例如,《骑鹅旅行记》(节
选)中“‘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 母从教堂回
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
么 弱小无力。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
这些心理、动作描写细致 地刻画了尼尔斯有孝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加点 部分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手法。第一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人们的喜悦和激动。 第二句话运用
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节到来的速度之快。第三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突 出了八儿的高兴程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不
同心情。)
2.从“盼望、饿、安静、喜欢、厚”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1)盼望:漂泊异乡的儿子要回来了,母亲觉得一天的等待仿佛过了一
年。
(2)饿: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他觉得自己的前胸已经贴在了后背上。
(3)安静:校园里安静极了,连树叶落到地面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4)喜欢:蒙蒙非常喜欢那本书,恨不能把那本书都装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5)厚:东北边陲的雪下得可真厚啊,一脚下去直接没过了腰。
(二)第二题。
课件展示句子:下面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
欢哪一个。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 来没有见到过的”写出了场面的伟大,
同时给人无尽的遐想,可以是辉煌的,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
“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
地的眼泪”语言简洁,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并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题目中涉及的词语都是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
特定称谓。)
3.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1)13岁:豆蔻年华。释义:出自唐代杜牧《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 p>
(2)15岁:及笄之年。释义: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
头发绾起 来,戴上簪子。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3)20岁:弱冠之年。释义: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即戴上表示已经成
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因为体犹未壮,所以叫作弱冠。
(4)30岁:而 立之年。释义: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
十就可自立于世。后来就用“而立”指人 三十岁。
(5)40岁:不惑之年。释义: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
四 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6)50岁:知天命之年。释义:出自《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指
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后来就用“知天命”指 人五十岁。
(7)60岁:花甲之年。释义:旧时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
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复杂。
(8)70岁:古稀之年。释义:出自唐代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用“古稀”指人七十岁。
( 9)80~90岁:耄耋之年。释义:耄耋:指老年,高龄。出自汉曹操《对酒》:
“人耄耋,皆得以寿 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后多用“耄耋”指人八九十岁。
(10)100岁:期颐之年。释义:出自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
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4.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习得阅读名著的方法。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通过夸张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人物心情的方法,并尝试
运用。
3.了解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并积累背诵。

快乐读书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世界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通过交流学习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世界文学名著,了解作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学习阅读文学名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名言,激发情感。
泰戈尔有句诗是这样写的:“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若能不期而遇 ,我想我会
无限惊讶地停下步履。”每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你触摸它的那一刻,便
是奇 遇的开始。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世界名著的花园,去领略世界名著的独特魅
力吧。
二、共读名著,感受魅力。


1.请同学们自由读“你读 过这本书吗”这部分文字。思考:这部分主要介绍
了《鲁滨逊漂流记》哪方面的内容?
主要介绍了不同学者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高度评价。
2.《鲁滨逊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有什么特色?
(1)故事精彩离奇。
(2)塑 造了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正面形象,一个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追求进
取、不屈不挠的鲁滨逊形象。
(3)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艺
术表现力。
(4)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
来。
(5)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6)作品注重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注重表
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发展。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
三、自主学习,交流互动。
1.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2.交流小说内容:学生简要叙述情节。
鲁滨逊:冒险生活→荒岛求生→返回英国
3.讨论:作者塑造的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来展开讨论。)
(1)你认为主人公鲁滨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
待命的人,而是 一个意志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


创造。 鲁滨逊身上具有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勤于劳动并且善于劳动,热爱生
活。)
(2)你认为笛福在这部小说里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些性格特点的?
(3)作品中你最喜欢的 是哪一部分?为什么?哪些部分你认为值得积累?(可
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刻画人物的方法。)
4.指名同学推荐优美片段,并说明推荐理由。
例如: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一样进 行起造船的工作。我对于这个
计划非常满意,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实行。其实我并不是没想到过 下水
的困难,不过我对于自己的怀疑总是用这种愚蠢的答案挡回去:“让我先把它做
成了再说; 做成之后,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它。”
5.让学生列出作品当中的一些妙语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如:◎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一个人只是呆呆 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
对的真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6. 教师小结: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两个重要的创作方面:一是作品中的人物性
格特点,二是作者的表达方法。 我们重视了这两个方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1)交流书中的情节。
(2)交流对鲁滨逊的认识。
(3)课件出示学者对本书的评论。
(4)补充背景资料,加深对鲁滨逊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读书感受。
1.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看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把页码标注下来。
3.遇到人物关系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在后面的阅读中随
时查阅。
4.读完整本书,写下全书的结构,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五、课外延伸,好书伴成长。
1.总结阅读方法。
2.推荐阅读《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
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学时提醒学生要想做到知理,就要多读书。
2.教学时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以学生 发展为主题的新课程理念,激发学
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三单元
8.匆匆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涔涔、潸潸、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
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
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
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
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体验,感知主题
1.引发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为我们的童年记录了一段段难忘、快乐的
时光,哪一段日子给你留下 的印象最为深刻?哪一段日子,让你感受到小学生
活是那么美好?
2.学生自由汇报交流,教 师适当采访学生此时的心情,相机点拨,引发出
学生对逝去时光的不舍、难忘之情。


3.引发思考:如此美妙、如此令人难忘的小学生活,成为我们记忆宝库中
最难以忘却 的记忆。可是,记忆中的那一段日子还能重现吗?(时光流逝,无
法倒流)
4.引读课题
(1)是啊,时光匆匆流逝(板书课题“匆匆”),齐读课题:匆匆。
(2)是啊,那美妙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那是一种来自心灵的惋惜,再
读课题——
(3)是啊,我们还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还有很多快乐的小学生活
没有体验完,那是一种发自内心 的无奈,再读课题——
5.过渡: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二、阅读课文,再悟主题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朱自清的照片,引发交流:你心目中的朱自清是一个怎样
的作家?
(2)师生交流朱自清的生平资料和主要作品,例如《荷塘月色》《背影》
《春》等。
2.过渡:我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3.课件出示自读小贴士,学生自由读课文。
(1)将字词读正确,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将句子读通顺,遇到长句子反复多读几次,掌握好断句。
(3)将自然段读清楚,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描写了哪些事物?
(4)将课文读明白,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并
画出相关语句。


4.汇报交流。
(1)课件出示本课难读词语,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后齐读。
伶伶俐俐 徘徊 涔涔 潸潸 蒸融 赤裸裸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针对长句、难句进行集体订正,再次朗读。
(3)集体交流: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4)感知写法:指名朗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在课文的哪里提出的?
有什么作用?
(5)感知主题:作者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这只是
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想一想 ,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理清层次: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
然后联系每个自然段描写的事物,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5.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体验主题
1.引发思 考: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给出答案 了吗?
2.利用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然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3.创编小诗
(1)自我创编:你能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吗?
(2)互动修改:把你创编的小诗读给你的小组同伴,根据他们的意见改
一改。
(3)朗读体验: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的小诗,想一想,从自己的小诗


中,你读出了怎样的心情?
(4)教师引领: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配乐范读。
(5)共同赏析:学生交流自己听教 师范读的感悟,齐声诵读。(开头采用
排比句式,描绘了显示季节更替的景象,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 有再青的时
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
的发问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
情。)
4.教师小结: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
情愫的作家。燕子去了复来,杨柳枯了又青, 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
的自然现象,但朱自清却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 多个
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让我
们下节课继续 探究。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第二课时
一、诵读全文,感知主题 < br>1.教师引言:《匆匆》是一篇能触动我们心弦的文章。每每品读,都让我
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 撼。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在齐声诵读中抒发我们心
中的情愫。
2.学生齐声诵读文章。
3.引发思考:这篇文章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没有描摹美丽的风景,
也没有刻画一个人物 的品质,那么,它是在表达什么呢?(抒发内心的情感)


4.教师小结:要 想透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作者通常会以散文为主要表达
形式。所以,一篇好的散文,你能从中读出作者 的情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
想。但是朱自清这篇题为《匆匆》的散文,又和一般的散文不一样,“匆匆 ”
这两个字到底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教师引言 :一篇好文章不仅要用心灵诵读,还要用心灵“倾听”。听什
么?听作者的言外之意。在刚才读的过程中 ,你对哪一段感触比较深,就去读
哪一段,一边读一边想,你能从作者的表达中“听”出什么?
2.合作“听”文。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自由朗读,将自己从文字中“听”出
来的情感简单批注在自然段空白处。
(2)将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小组同伴听,再请同伴谈一谈从你朗读的
片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3)根据同伴的体会补充自己批注的感受。
3.互动“听文”
(1)把你批注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
(2)其他同学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倾听, 一边在同学诵读的片段中圈画
出感情最强烈的句子,然后针对这个句子批注感受。
4.初步汇报:在刚才的读文过程中,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时间
匆匆,一去不返)
5.细致汇报: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又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
时间不会再来,所以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那么,你是从哪 些语句中“听”到时光匆匆,


一去不复返的呢?
6.学生集中汇报 ,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针对学生理解不到位
之处加以点拨,并指导朗读。
(1)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
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点拨:
①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具体指什么?在朱自清先生 看来,他的这“八
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②作者运用 了什么修辞方法?从这一修辞方法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
心绪?(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 ,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
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如 此渺小,
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为什么作 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这
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先 生24岁。“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
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 摧垮,新的
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
标,于 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
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心中 无限惆怅,于是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2)“于是——洗手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
过了。”
点拨:
①读了这段文字,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日子来去匆匆?
②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

方法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
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③日子还会在什么时候悄悄地溜走?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
本段的语言形式,也来说一说。
④小结:“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去”“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
住,也留不得啊! 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
脚”,诗人将时光这一空灵对象写得如此的新 鲜活泼,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
味。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被人格化的太阳形象。让我们 把心
放进课文中,随着作者一同感受这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⑤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点拨:
①导语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
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 绪。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
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只 有徘徊罢了,
只有匆匆罢了”呢?
②课件出示:朱自清,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散文、评 论、学术研究
等著作。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1948年,拒绝接受美
国的救济粮,因病在北平逝世。
③读了这段话,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讨论:朱 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成果卓著,那他为什么还要
说“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他真 的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吗?


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⑤指导朗读: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
触景生情,对自己的深 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
“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 一种精神。是呀,“我赤裸
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
这一遭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
三、朗读全文,熟读成诵
1.播放课文朗读动漫,欣赏全文。
2.你最喜欢哪一段,请你带着作者的情绪或者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主题拓展,提升认识
1.回应文题:学了这篇散文 ,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再谈
一谈对于“匆匆”的理解。
2.知识拓展:时光 逝去,永不再返,让我们齐声朗读这首《明日歌》,做
一个珍惜时间、跑在时间前面的人。(课件出示: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
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五、布置作业,丰富积累
1.课内作业: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积累和“珍惜时间”有关的名言。
板书设计
匆匆——珍惜时间
洗手时


吃饭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默默时
……
教学反思
1 .初读环节,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异,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 体验。
2.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针对感情表达方法进行有效交流,重
视 有效交流,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人公在一天中的心情变化,理解其情感。
2.细读课文,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3.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4.感受孩子的失望与无奈,辩证认识母亲与孩子沟通中出现的问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并模仿借鉴。
难点:品析课文,把握文章以孩童视角观察、感受生活的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 深印刻在我们
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


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
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 2年双腿瘫痪。他
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
与地坛》《合欢树》 《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
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
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 带“我”出
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
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
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
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
描写天气和“我”的动 作,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 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
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
报……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

< p>
“我”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
报时的想象 来表现“我”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 至今都在我
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
间把 它们碰倒”(“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
情。这里也从侧面表现出母 亲的忙碌。)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
更加真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
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
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 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
地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急切地盼 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
“我”出去的心理。)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 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
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 渐地凉下
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 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
“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 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
的关键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法,写 出
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 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闭
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 ”无比悲伤、绝望。
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悲伤无以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这篇文章通 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文
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 深入体会“我”
的失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 课文在表达
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法。


不同 点:《匆匆》一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
合的方式;而《那个星期天》则运 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
描写的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
2.学习本文写法,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学反思
1.教学 时注重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心情。让学生通过充分阅读,
谈感受,唤起学生的感知体验。
2.教学中,对比《匆匆》,就两课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展开讨论,明确表达情
感的不同方法。

习作例文
教学目标
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教学难点: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 了对时间飞逝的
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 ,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
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 ,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
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 又兴奋”
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
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 了
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
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
亲近呢?
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 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 br>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抒情,就
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 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
之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 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学习“初试身手”。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 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情。(担
心、害怕;窃喜、开心。)
2.师: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
不同。
3.出示不同的情境,体会不同心情的不同表达。
(1)分组交流,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 的发现。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感
兴趣的问题可以提问、补充。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 全班进行交流,共享发现的乐趣。师生共同评价,培
养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3)再读课本中的示例,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望实现——高兴;打球失败——遗憾、压抑、难过。)
4.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心情“ 好”与“不好”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选取
一两个情境,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从下面 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
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 来。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弹琴 钓鱼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互相倾听,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1)走在小巷里
①心情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 带给我温暖的感觉。我一蹦一
跳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老师、同学 们都
向我祝贺。正当我回想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
夸赞我:“ 好好好。”一条大黄狗对我笑脸相迎,冲着我“汪汪汪”地叫了几声,
仿佛在说:“你真棒!”②心情不 好:夕阳西下,我垂头丧气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
感觉小巷昏暗而又狭长,怎么也走不到尽头。因为马虎 今天考试做错了一道题,
我感觉非常遗憾和懊悔。这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
像在嘲笑我:“羞羞羞。”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
地叫个不停,好 像也在看我的笑话。
(2)奔跑在田野中
①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 翔着,它们一高兴,便唱出
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边吹 着
柳笛。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②心情不好:我在田
野中伤心地跑 着,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水中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开。我轻轻
叹了口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顿时觉 得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色,花朵不再
微笑,风儿不再温和,小鸟停止了歌唱,连路也变得更长了。
三、学习“习作例文”。
1.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1)课件出示书中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作者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我”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变化:由不喜
欢到喜欢得不舍得放弃。)


(3)讨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具
体的事 例、内心的独白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4)指名说,教师小结。
2.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幸福、感恩)
(2)说说文章围绕 “老阳儿”写了哪些内容。(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
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
(3)默读,批画,说说文章是怎样写出作者的情感的。
(4)全班汇报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
的情感。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
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1.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片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指导学生了解表达情感 的方法。
2.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后,根据情境进行练习,使学
生在 练习与评价中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
3.在“习作例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
中习得方法。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白真情流露在文章中的作用.
2.激发学生倾吐内心情感的欲望.
3.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的技巧和方法,使文章能够达到真情流露的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写作的方法,引导训练,从而掌握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方法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一些感人的文章和片段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东西莫过于 真实的情感,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用
情打动人。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真”的涵义的呢?
学生说:
1.真人真事,
2.亲身经历
3.符合客观实际的事等
二、感受真情,师生互谈。
师: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的作文也就是他的生活”可见在现生活 ,流露
真情的重要。下面给大家发几篇文章,;请大家仔细阅读,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让
我们为之 动容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秋天的怀念》片段,《背影》的片段,
两篇学生作文)
学生说教师总结


精描细绘见真情(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等)
万事求实见真情
直抒胸臆见真情(大胆的抒发自己的真情)
巧妙地安排结构(设置悬念线索安排欲扬先抑等手法)
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
师:大 家说的棒极了,确实任何好的文章都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那
么真情也需要我们用语言渲染和包装, 才能达到感动人的效果。
下面给大家放映几段影片的片段,大家觉得是那些语言,那些动作,那些
情节波动了你的心弦?
(放录象1表现亲情的一则广告2电影《我的兄弟姐妹》片段3歌曲《天
亮》片段师旁白: < br>大家即将听到的这首歌是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曾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
可是谁知道这动人的 歌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那是1999
年10月,在贵州的一个风景区,正在 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
位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 的夫妇,用双手
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
命 。儿子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
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 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欣赏结束,好,谁来说说?
学生说感受
师:录象中的 特写镜头:妈妈的微笑,小女孩的痛哭的情节都是一些细节,
所以我们要善于用语言描绘细节。
师: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没有影片上那么轰轰烈烈,就是我们没有及时捕捉

到生活的细节,没有用一些技巧把他描摹出来。下面我想让大家来说一下生活
中的感人故事。
学生说:
听了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也想把自己的真情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平淡中
见真纯》片段:作为一名教师觉特别幸福。虽然我曾因学生的幼稚而生气过,
也因自己的努力不能得到及 时的回报而灰心过。还因别人的不理解而怄气过,
但我还是感到幸福。
因为每天学生带着真诚 的问候让我感到欣慰,课堂上学生渴望知识的眼神
让我感到神圣,他们的信任让我感到从教的快乐。 < br>我更加觉得幸福的是和学生在一起会永远年轻,不会忘记运动会场上师生
共同加油呐喊的情形,不 会忘记“红五月大和唱”时群情激扬的激情,不会忘
记操场上我们打雪仗时的天真…...
三、记录真情,灵活使用语言技巧。
师:用一些细节或描摹生活场景或者用巧妙的构思来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
解?
这是老师对亲情的理解:
1.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
2.亲情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
3.亲情是在父母疲惫时我双手奉上的一盏清心的茶。
师:请大家也把自己对亲情的理解记录在纸上,然后大家互相展示。
学生展示
师生互评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大家写得棒极了, 请大家把自己写得或扩展或补充,整理成文。使之感情
真切,结构完整。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 是:对于真情,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
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
板书设计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 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交流、互帮互助,培养了习作表达能力,学会了表
达情感的方法。












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 特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
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 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
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
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 月似钩)
(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
以引出抒情,也 就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
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 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
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
一词可以看出来。“何当 ”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
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 )让我们带着
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 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
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 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
达自己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 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 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
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 :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
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 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
清秋。”
诗人想到自己被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
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板书设计
马诗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 ,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
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 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 们领略诗歌
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
还记得 哪些诗?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
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
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 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
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 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
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 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

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
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 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 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
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 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 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
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 开混沌得乌金,藏蓄
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 ,
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
人感到无限温 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
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 铁石变的。“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
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 要为国家做贡献。
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
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第三课时
一、导入
1.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
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 br>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
诗作画去了,表现得 十分坦荡、洒脱。)
2.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
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全班集体正音。
3.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
那。任:任凭。
5.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诵读古诗,体验情感
1.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 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
么?(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2.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3.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四、拓展阅读
1.“花中四君子— —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
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2.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3.诗句: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 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
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默写《竹石》,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咬、立、磨、击、任、尔
扎根破岩 坚定强劲
教学反思
1.本课包含三首古诗,三首诗皆托物言志,所以教学时我都是先让学生从朗
读中体会诗歌的表层意思, 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言的“志”,并激发学生
自己探索诗的深层含义。
2.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所以朗读环节所用时间较少,仍有所不足。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 12 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 37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 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
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
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今天,我们就来 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
屏幕。(播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翻开课文第 58 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
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 法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
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 暂(zà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


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 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
行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 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2.通读课 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
的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 是哪件事? (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
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在法庭上,李大 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
为家人开脱,保护家人。)
四、交流探讨,学习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法。
1.品析人物语言。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 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
就向外走。”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 提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
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 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
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 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我”是“瞪着眼睛”“恐怖”,父
亲是 “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4.全班交流。(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
叙文。作者通过回忆父 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
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 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
被捕前、被捕时、法 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
的怀念之情。)
3.导入新课。通 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
暴行时,临危不惧、坚 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 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
品质,学习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二、体会重点句子,学习人物品质。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
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 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
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
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
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 的 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
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李大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
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在极端危险和困 难的情况下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
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三、交流探讨,学习前后照应。
1.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部分(第 31~33 自然段),并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
内容。(李大钊被害后, 全家无比悲痛。)


2.小组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呼应) 3.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
用波浪线画出和下列句 子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首尾呼应:①首: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尾:过了好
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 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
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 4 月 28 日。”)
(文中照应:①前文: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
后文:后来听母亲说,军阀 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
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
(文 中照应:①前文: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②
后文:在军警中间,我发现 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些句子相互照应,
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些革命先烈
的英雄事迹呢? (叶挺、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 充满慈爱,对革命
事业无限忠诚,与敌人顽 强斗争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牢记革命先烈的遗
志,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 盛。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并和同学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1.课前设置预习方案,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


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故 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
2.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并交 流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法,同时结合实际,
激发学生树立努力学 习,报效国家的理想。

12.为人民服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 ,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一篇演讲(板书课
题),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 人民服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注意生字要读准字音。
3.同学互相推荐读,教师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
4.默读课文,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准备与同学一起交
流。
三、同学交流,理清思路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1.课文是围绕什么来讲的?(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
2.文中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讲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
A、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B、正确 对待批评,为人民
利益坚持改正错的。C、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
个人民团结起来)
3.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准备下节课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等一些问
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和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质疑入手,品读课文。
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带着上节课疑问,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默

< br>读课文,找出体会深刻句子画一画,简单作一下批注,汇报时可结合自己
熟悉事例来介绍。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换自己看法,准备在全班交流。
二、相互交流,突破重难点。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句子,谈自己体会。
① 结合生活熟悉事例谈自己对生死观看法。(学生可从李大钊或郝副营长
等熟悉的事例谈谈对生死观的理解 )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
鸿毛。”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②引导学生读好二段。
③同学们理解的很好,出示课件“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 们
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
你说得对,我们 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段
话讲了几层意思,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 br>(三层意思:1.总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怕别人批评;2.是阐述任
何人都可以提出我们工 作中的不足或缺点;3.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去
做。)
④指读课文
出示重点 句子“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
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结合你 知道的事例,谈谈对此句话的理解。
(因为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要搞好团结, 互相爱护,
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2.读课文1段,谈谈各自理解。从“完全”、“彻底”词语中你体会到
什么?齐读1段。 《为人民服务》优秀教案设计

我为祖国献石油简谱-防空兵学院


dnf战斗法师加点-校园相声剧本


双鱼女性格-山竹水果图片


护理专业描述-月光晴朗


网游个性名字-元旦是几月几日


平方米怎么算-提车手续


最搞笑的铃声-erge


指甲彩绘-小说改编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