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松冈修造-恰同学少年2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组
1 文言文两则
2 匆匆
3 桃花心木
4* 顶碗少年
5* 手指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第二组
6 北京的春节
7*
藏戏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9* 和田的维吾尔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第三组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11* 灯光
12 为人民服务
13* 一夜的工作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第四组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15 凡卡
16* 鲁滨孙漂流记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第五组
18 跨越百年的美丽
19* 千年梦圆在今朝
2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1* 我最好的老师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第六组
成长足迹
依依惜别
古诗词背诵
综合复习
生字表
1《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
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 12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
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
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
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
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这几句话。)
(1)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
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2 12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
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
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
,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
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
《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
?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
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
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
据不
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 C
3 12
<
br>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
br>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2《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
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
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
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
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4 12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
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问题引入,整体理解
1.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
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各组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选重点记录在黑板上。
二、感悟道理,感受情感
结合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1.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读好几个问句)
3.师: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
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
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请你反复读两遍,细
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4.有感情齐读本段。
◇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句子,思考:为什
么会“头涔涔,泪潸潸”?我算着“八千多个日子”从我的手中溜走会想些什么?这
个词隐含着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2.“溜”字你体会到什么?
3.作者把什么比作“针尖上一滴水”?
4.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
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
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4.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 (在 时候,时光又 溜走了。)
◇出示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1.指名读句子,体会作者感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5 12
2.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____________,
我能做______________, 我还能做_____________。
过去的日子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 被__________。
3.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
淡的郁闷和伤感。反复吟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体会,我们深深地感受
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
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
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全文,再仔细品
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
三、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
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
。
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
们来感悟一下吧
,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
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
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
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
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
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
他的生命。
(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五、课外作业,内化感受
写一篇读后感,课下与同学交流。
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
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
的看法,从而感受
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
6 12
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
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
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林清玄1953年生。笔
名秦情、林漓、林大悲
,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
、《工商时报》经济记
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
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
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
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
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
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
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
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
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 ) 秧( ) 番( ) 锻( ) 勃( )
委( )
殃( )翻( ) 段( ) 脖( )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
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
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
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
花心木为什么
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7
12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
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
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
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
“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
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
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
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
br>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
br>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
br>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
br>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
然气候,使高原人
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
的折磨,让他们重
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
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
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是藏历
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
柳树下。柳
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
柳枝上采下
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
非要干出什
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
尊重,生命
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
西藏了,
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札根的。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
!”接着
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
结起来
,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8 12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
貌,想起了那历
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4《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哲理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课文最后一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
,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
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
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
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
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
,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
:8自然段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
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
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
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9 12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
演出,每
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
,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
。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
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
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
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
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
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
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
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那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想起……
5《手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
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
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
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优点
缺点
2.理解句
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
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10 12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
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
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
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
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
中
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
要
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
目
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
,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
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
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
过
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
地
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
种
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
帮
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
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
不起我,从来不用
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
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
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
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
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
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 作者:王凡
选自:福州日报 )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
。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
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
br>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
作要点分段
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11 12
课前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
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
……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
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
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