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3)
摆摊卖什么挣钱-好友恢复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难句。
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理解课文中的生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词、难句。
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
品质。
环节 学案
教案
一、谈话导入
1. 师:请观察第四单元的主题页。
(1)主题图
为“岁寒三友”松竹梅,这三种植物
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高尚
人格的象征。
(2)从人文主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
汗青”,可知这一单元的
课文都在描述高贵的人格、高
远的志向。
(3)语文要素为:第一,关注外貌、神态、言
行
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第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第三,习作时选择适合的
方式进行表达。
2. 介绍咏物诗: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
格外引人注目,它
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
书:咏物诗)。
教学难点:正确、
流利、有感
情地朗
读课文,关注外
貌、神态、言行的
描写,体会人物的
品质。
设计意图
观察单元导
语有助于学生了
解单元学习目
标,在明确
的目标
导引下,高效地进
行学习。
第一课时的
主要任务是识字、
写字,从整体上把
握三首诗的内容。
一、探究新知
1.
我会看:观察本单元
的主题页,了解本单元的人
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2.
我会读:正确地、有
节奏地朗读《古诗三首》。
3. 我会写:
独立学习
络 锤 凿 焚
3. 师: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三首咏物诗
,
读读题目,你们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学生说诗
中歌咏的事物)
二、组织学生自主朗读
1. 学生自主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读边注意标注读音的字,看拼音读准
生字,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2.
学生分小组互读、互查、互相解疑。教师巡回指
导,了解学生的生字认读情况。
3.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络、锤”等4个生字。
(1)教师示范书写。
“凿”字下边里面是个“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林”字
两竖的下面。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要求:回顾以前的读诗方法,采用合适的节奏尝试
朗读。
5.
学生分小组交流诗人的生平故事,加深对诗人人
生志向的理解。
(1)各组派代表分别讲一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2)联系故事,交流体会。
二、探究思考题
合作探究 一边读,一边思考:
1.
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一)合作探究
1. 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质疑。
通过让学生
认字和读字,帮助
学生掌握本课中
易写错或易认错
的字。
了解诗人的
生平对于理解诗
歌、体会感情有着
重要的意义。
古人云:“学
贵有疑,小疑则小
进,大疑则大进。”
就是
咏物诗。古人很喜欢咏
物,那么读完这三首古诗,
你一定有了自己的疑问。说
说你的疑
问。
2. 三首古诗分别歌咏了
什么事物?诗中描写了这个
事物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见右边的表格)
2.
交流疑问,教师重点引导交流:诗人为什么选取
了这个事物来写?这个事物和诗人之间有什么关联?
3. 学生分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1)三首诗分别歌咏了什么事物?
(2)圈出诗中相关的词语。
(3)诗中的事物有什么特点?
4. 完成表格。
诗 题
事 物
来源:Z+xx+][来源学§科§网
词 语
特 点
因为年代久远,学
生必定有诸多疑
问,在引导质疑后
确定本节课研究
的目标,使学生感
受到自主学习的
快乐,从
而主动进
行研究。
(二)小组展示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讨论结果。
2.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总结。
诗 题
马 诗
事 物
马
词 语
金络脑
快走
清秋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要留清白
千磨万击
坚劲
任尔
特 点
受重用
轻捷矫健
草黄马肥
开采不易
不怕磨砺
不怕牺牲
洁白
坚定强劲
毫不畏惧
石灰吟 石 灰
竹 石 竹
3.
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三种事物以及查到的诗人生
平和三种事物的资料交流谈体会。
4. 教师出示诗歌的平仄,教学生诵读。
要求:仔细听,感受“平长仄短”的规律,反复练
习诵读。
三、随堂练习
1.
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
的读音。
燕山( yàn yān )
坚劲(
jìn jìng )
实践应用
2. 默写《竹石》。
参考答案:
1. yān jìng
2. 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
会了:
自我总结
我的问题是:
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完成“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主要针对基础知
识和基本能力而
设计,是为让全体
学生达标的基础
训练。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古诗三首》,同学们
都十分认真,很
短的时间就读好了古诗,并借助表格分
析了古诗歌咏事物的特点。但这只是对古诗粗浅的认
识,
我们还需要对作者加以了解,通过查阅诗人的生平
故事、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咏物诗的特点,真正走进诗人
的内心。
好的课堂小
结,既能帮助学生
梳理本节课的教
学内
容,同时还能
激发学生对古诗
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