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匆匆》优质教案
生活与健康-360定时关机软件
8.匆匆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
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
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有关时间的名
言警句)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些名言警句,
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举手自由回答)曾经
有一位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
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
自清。
(板书)有同学了解朱自清吗?谁能说一说?(生简介作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
、精练,文笔清新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
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
情怀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
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画
出生字词。
3.教师指导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1)读音:涔(cén)、潸(shān)。
(2)写法:“藏”字笔画较多,注意笔顺规范;“蒸”是上下结构的字,“艹”
和“灬”要写得窄而扁
,中间的“丞”要写得宽而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写了
自己对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和稍纵即逝的叹息。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2.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读完交流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
(2)作者在这段话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的呢?(排比、设问、
对比)
(3)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呢?(生讨论交流)
2.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留到下节
课细讲)
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
1.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1)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3)你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无奈、焦急、害怕)
(4)有感情地朗
读这一段话,读出作者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无奈、焦急,
甚至有点害怕、恐惧。
2.学习第3自然段。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他有脚
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
与后文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3)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吃
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
天黑时……睁开眼和太阳再见……掩面叹息……)
①日子是怎样溜走的?
②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对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④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
3.学习第4自然段。
(1)面对着如烟如雾般逝去的岁月,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抓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六个问句,
体现出作者对自己过去
在“徘徊”中匆匆度过时光的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
光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作者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
(3)说说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
4.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句子)最后的问题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
回答?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
br>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总结课文
作者的八千多日子
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日子,老师的日子,也
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
不——(生:头涔涔而泪潸潸)
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生:白白走这一遭啊!)而看着这一去不复返
的时间,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自由回答: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必须
要好好
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
值。)
[教学板书]
8.匆匆
提出问题 头涔涔 泪潸潸
勿谓寸阴短 匆匆
具体说明 洗手 吃饭 默默
何曾留着像游丝 既过难再获
照应开头
[教学反思]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
br>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写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
的文章有所不同,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而且
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而
设计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
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制,是
动态生成,
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我还要不断地深入学习。
8《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
人口的散文。课文范围围绕“匆
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
后发出内心的感叹,处处流露出
作者对时光感到的无奈和惋惜。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
一的资源,为了
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度和广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
有关朱自清
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
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课后,收集有关时
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
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
厚,引导学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
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
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
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
上
也有较好的体现。
二、成功之处
首先,能较好地引入课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热
情。其次,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会体会,在体会优美句子上狠下功夫。
如“燕子
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机
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
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作者不仅是为了写美景,也是为了与时间一去
不
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还要体会到,世上好多事物都能再来,唯独
时间不会再回来,继而让学生学会珍惜
时间。另外,在精读课文第三
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语句,启发学生联系
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学生兴
趣盎然
,有的说:“跑步的时候,日子从跑道上飞过;喝水时,日子
从水杯里流过。”有的说:“看电视时,日
子从眼前晃过;睡觉的时候,
日子从梦中溜过;抽烟时,日子从轻烟中飘过。……”诗一般的语言
从孩子们的嘴里流淌出来。再让学生将自己写的内容放进课文中读一
读,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在这一说
写读的实践中,我感觉到学生的练
笔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认识<
br>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我们要珍惜时间,获得了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最后,注重读背结合,再次攀
升了强化次数。
三、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的含义应该说很抽象,对于小学生阅读是有一定的难
度,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留在部分成绩好的同
学发言,学困生还没能体会
到文章的主旨。对于重点句子的体会还不
够深刻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
课匆
匆而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
加成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学习完课文以后,
我让学
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己对珍惜时间的
新认识写下来。将本课由一课时改为两课时
,重点训练学生“读”和
“说”让学生充分的读,充分的说,在读中感悟、理解、领会,领会
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拓展练习。
8.《匆匆》教学反思
《匆 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
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 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
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
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
积累优美的语言。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注重朗读,感受其优美的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我 们感受
到文章的语言美,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趣,读中有思考。体会本文
作者运用设问﹑比喻 ﹑排比﹑拟人的句式,把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
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在读中,学生初步 了解本文的
特点,如结构精巧,层次清楚,首尾呼应,情景交融等。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加强对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 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作者对时光流
逝感到的无奈和惋惜。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第三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的时
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在练笔中发
现,很多学生写得还不错。如一学生写到“思考时,日子便从脑中飘
过;看书时,日子从书页上跳过;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上滑过;仰
望天空时,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悠悠的白云中飞过……
3.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
本文
教学,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惜时名言警句的交流分享,通
过对《明日歌》作品的品读,学生感悟到了时
间的重要,树立珍惜时
间的意识。
二、成功之处
1.注意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
,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
介,配合课文朗读引导同学提前进人如诗如画的散文情境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
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注重对书中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
力。《匆匆》这篇散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方
法,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
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灵活运用。
3.反复诵读,积淀感悟。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胜利,最大因
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
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
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同学深人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身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
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
让同学在阅读中揣测,在阅读中体会,
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身的看法,作出自身的判断
,
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
留在
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课堂
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是动态生成,为了
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在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精心选用教学语言,
让学
生感受语言美。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
并让学生进行仿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句子的训练放在课中,而
不是放在课后。
8《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散文家
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
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
时光流逝的
无奈和惋惜,劝导读者要惜时奋进。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
次清楚,转承自
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
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
,都与“我们的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
流逝感到无
奈和惋惜。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选用的语言。本文是一篇脍炙人
口的散文,任何散文都是作
者情感地抒发,心灵地倾诉和思绪地流淌,语言都很美,而这篇散文
尤为突出。因而我所使用的语言也尽量与文本一致,与课堂基调相符。
如:“读了这句话,你听到了作者
在你耳边的低低絮语了吗?”“作者
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将无声无形的时间具体化了。让我们感受到
了时间它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在一个又一个极普通的日子里匆匆
流逝了。让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时间的脚步。”“作者的时间步履匆匆,
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
?能像作者这样具体地拣拾起时间
的足迹吗?”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刻<
br>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文章语言质朴、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珍惜
时间也很有教益。
二、积淀感悟。《匆匆》一文以清新的文风,细腻的刻画,精巧
的构思,隽永的文字而著称,影响了我国
几代人,凡学生对此篇佳作
无一不知。纵观全文,作者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作形象,抒发自己的
情怀。燕子来了又去了,杨柳枯了又青了,花儿开了又谢了,这本是
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作者却触景
生情,追索生命的价值,发出惋
惜的慨叹。作者又依托大自然可感的景象,使抽象转化为具体,思绪化为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可读性。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奇妙的构
思。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基础知识
的教学,本文巧妙的用词使句子变得
优美,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更生动,更能感染学生。“伶伶俐俐
”
“跨”“飞”几个词的运用,使看不见的时间一下子成了活泼可爱的
孩子,既天真又调皮。设
问、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使
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把这篇优美的散文
背下来。
由于学生对文章体会较深刻,虽然文章较长,大部分同学在一天的时
间内都能很完整的
背诵下来。小练笔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短小的文章,把自
己对珍惜时间的
新认识写下来,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学习了习作,效果还是
不错的。
不足之处:设计环节没能准确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由
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散文这一体裁的文章,如能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
较散文和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效果会
更好,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
内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这样做:通过反复诵读,
积淀感
悟。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
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
,引导学生深入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己
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有更
好的体现。
《匆匆》教学反思
学习《匆匆》一文,学生无不为作者合理运用比喻
、排比、反问
等手法,准确地表达出时间从作者身边匆匆流逝的感觉而拍手叫绝。
抓住这一契机
,在课堂上多次设计读写结合的环节。课堂小练笔的形
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书面
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人们都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认真地回顾整
个教学过程,感到课堂上仍存在几点不足:
1.如何指导学生在互相评价时评得更加到位。
面对熟悉的学生,甚至面对不知怎样评价的学
生应指导他们评价
都评些什么,从哪些不同的角度,从而展示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理解
和感受,
让学生有章可循,由不会评,到会评,到评得精彩。
2.在课堂上要更充分地面向全体。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上读、说、写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
度的提高,
在课上应更加注重学生小组中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小组
内读文的机会,
交流感受的机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