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绝世美人儿
903次浏览
2020年12月02日 04: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纸杯制作-路易兄弟

2020年12月2日发(作者:陶鼎来)


第三单元
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 br>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
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 》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
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
图是引 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
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
情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
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 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
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
铁生在《 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
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 对祖国对母语
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
的语言、朴实的事 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
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 时应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
(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 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
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


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 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
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
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
果。
8《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
形。正确读写“ 溜去、挪移、旋转、凝然、空虚、叹息、徘徊、
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
样表达的好处。
4.学习 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
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 写下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 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
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出示问题:凭直 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
大胆猜想。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
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
么感受?
(设计意图: 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
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 基础。)
二、检查预习,过关字词。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
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1)师板书演示“蒸”字笔画、笔顺,
(2)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
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一去不复返头涔涔泪潸潸挪移
跨过溜走蒸融遮挽徘徊
(1)指名读,随机正音:徊(huái)旋转(zhuàn)
(2)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一去不复返(时间特点)
挪移跨过溜走蒸融(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头涔涔泪潸潸遮挽徘徊(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
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
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 学
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作 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过文 章要
告诉我们什么?(告诉读者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
为。)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请用简单的语句试着概括
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 1)作者先提出问题;(2)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
无限感慨;(3)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 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
开头的提问;(4)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5)最后一句照
应开头 。
四、认识作者,加深体会。
1.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朱自清(1 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
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
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
万字。主要有诗文 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
塘月色》《背影》《绿》等。
2.师总结。
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
从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并抄写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 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
要从关注过程、教给方法、培养语感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掌< br>握背诵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作者为什么能把情感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
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 《匆匆》这篇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运用了排比、设
问、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抽象的时间具 体化、形象
化,让读者也真切感受到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让 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
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
二、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1.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受深刻的地方及时做好批
注。
预设:
(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
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 你告诉我,我
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
法,把“燕子去了 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


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 点。)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
了;……”
(把过去的日 子比作“轻烟”“薄雾”,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不
可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3.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出示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
( 1)“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
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 口语,朱先生应该
是首先被提及的。”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2)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
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3)朱自清的
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 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
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
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
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 鉴。)


4.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 拆穿来看”,“这
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
人们忽略的地方 ,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
惊异之感。”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 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
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
生对写 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课堂练笔,学习写法。
1.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去来匆 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碌碌
无为、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吗?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
想作者 对“时间之流”发出了哪些感慨?
2.师引导学生概括第4自然段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的
感慨:
(1)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3)对要有所为的渴求。
3.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
是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 同学们,读了课文,你对
“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赶紧拿起笔,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
用一段 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吧!


4.自由练写。
例: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 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
些什么呢?只有回忆罢了,只有向往罢了。在这充满童真与欢
乐的童年里 ,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落花,被流水
冲走了,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六年时光仿佛弹指一 挥间,
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留着些什么记忆呢?我何曾留着像雾般
朦胧的记忆呢?我匆匆地来 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匆匆地回去
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这般匆匆的度过这一生啊?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下面请同学们把
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
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 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
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 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
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 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
交流的一 些名言警句。
3.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
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五、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
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
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 ,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
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初步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难点:
体会文中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学可以
来给我们回顾一下 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盼》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
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
星期天》。
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那个星期天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取这样一个题目?
二、新课讲授
(一)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 中国作家、
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 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
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 维持生命。后历任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
人联合会副主 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
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 9岁。
(二)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怎样的事?能否用一句
话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
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与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
4.那么我们可以归纳出,本文主要写了“我”心情的变化。
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
如果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罗列了时
间点,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 程的煎熬和我的期

(二)重点研读,体会人物感情
自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圈划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
“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
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期盼,
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
以这样的伤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记了 具体信息。
3.“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
在大门后”通过天气 ,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心情的愉快。
4.“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耐心地等待。
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
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
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 ,一直耐心、执着得等
待着


5.整个上午都在母亲脚底下追在母亲的脚底下。
我好几次差点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到“我”紧跟着母亲,
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
那两条腿不停地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这几句话在
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 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
实。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
—— 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 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
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一)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6.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焦急,执
着。
我看着……我一声 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
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
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 ,我的期盼落空。
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我忽然有点儿明
白了。”我明 白了什么?


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第6段中,我的心情由之前的等待——期盼落空的失望。
7.“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 法,写出等待中的孤
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漫长 :时间长,急遽:虽然等
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
点。体 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
声地流泪”
表现出他无比 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
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 ,无以
言表。
“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内心的绝望,无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
焦急——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二)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
1.在这个星期 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那么她
还是不是一位好母亲?说说你的看法


在第7小节中: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
进她的怀里。
一边亲吻我一边……对不起
从这些动作和语言中,表现出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
到自责、不安,试图来安慰我。看出她对我的怜爱。
可以感受到母亲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迫于生计只能不停
地劳作。
2.可能有些同 学会产生疑问,既然“我”为什么不直截了当
地拉着母亲出门呢?一定要等母亲停下来呢?从中你发现了 什
么?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
(三)领会主旨,学习写法
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
父母要能够兑现给孩子 的承诺,不然可能会对他们造成难以
忘怀的伤害。孩子也要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 语言、动作、
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本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 生动细致地刻画了“我”
盼望出门的心路历程。提示我们正确地与家长沟通。

夏感-九点


gametheory-经典电影截图


排毒仪-diy蛋糕房


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我爱他歌词


李阳的疯狂英语-社会热点


天涯明月刀片尾曲-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措施费包括-qq打不开怎么回事


慎小嶷-探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