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绝世美人儿
713次浏览
2020年12月02日 04: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抗震救灾晚会-溺爱作文

2020年12月2日发(作者:洪钟)



统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

全册教案




备课教师:__________
学 校:__________


目 录
第一单元 .......................... .................................................. .................................................. . 3
1 北京的春节 .................................. .................. 3

2 腊八粥 ............... ........................................ 10

3 古诗三首 ....................................... .............. 15

4 藏戏 ................... ...................................... 23

xí作 家乡的风俗..................................... ........... 26

语文园地一 ..................... ................................ 30

第二单元 . .................................................. .................................................. ........................ 34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 34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 39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 42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 46

习作 写作品梗概 ................................................ 50

语文园地二 ................................. .................... 53

快乐读书吧 ............ ......................................... 56

第三单元 ......................................... .................................................. .................................. 59
8 匆匆 ... .................................................. .... 59

9 那个星期天 .......................... ......................... 66

习作例文 ........ ............................................... 72

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 76

第四单元 .................................. .................................................. ......................................... 79
10 古诗三首 ...................................... .............. 79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 86

12 为人民服务 .................................................. 90

13 金色的鱼钩 .................................................. 93

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 96

习作 心愿 ................................. ..................... 99


语文园地四 .... ................................................ 101

第五单元 ................................. .................................................. ........................................ 105
14 文言文二则 ................................................. 105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109

16 表里的生物 ................................................. 112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 117

口语交际 辩论 ................................................. 120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 123

语文园地五 ........................................ ............ 126

第六单元 .................... .................................................. .................................................. ... 129
回忆往事 ................................. ..................... 129

依依惜别 ........... ........................................... 133

古诗词诵读 ................................ .................................................. ..................................... 138
1 采薇 .................................................. ...... 138

2 送元二之安西 ................................................ 141

3 春夜喜雨 ............................... ..................... 144

4 早春呈十八部员外郎 .......................................... 147

5 江上渔者 ....................................... ............. 149

6 泊船瓜州 ................. ................................... 152

7 游园不值 ............................................. ....... 156

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 ....................................... 160

9 浣溪沙 ........................................ .............. 161

10 清平乐 ................ ..................................... 164




第一单元
1 北京的春节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xí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x
í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
忆。)
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走进老北京,过一个“ 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正(zhēng)月 掺和(chān huo)
...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醋、宵、戚、骆、驼、浒”,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
2.再默读课文,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
讨论,完成下表。
时 间 风 俗 xí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到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腊月二十二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续表
时 间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
元旦
(旧时指农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开张,伙计们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 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
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 样写的好处。
(本文提到的日子有: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等。详细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正月初一>、元宵节。
这样写的好处: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
俗xí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 ,文章字里行间都
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逛庙会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风 俗 xí 惯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 第二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 br>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主要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
初旬开始直到正 月十九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截然 不同,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正月十
九春节结束。)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 x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 ,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 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
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读后交流 。)
(一)腊八:
课件展示句子,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节日xí俗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腊八粥里的米、豆、干 果种类很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
览会一样。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课件演示
腊八粥的图片。)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翡翠”写出了蒜瓣的颜sè,“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sè味双美当然让
人忍不住流口水了, 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腊月二十三: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人们在腊月二十三的主要活动。(放鞭炮,吃糖)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过年的味道)


(三)除夕: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等活动表现了
除夕的热闹。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
守岁,则是祈盼父母长寿。
②味、sè、声的描写。
“到处是 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sè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作
者从味道到sè彩到声音对除夕 这一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无不体现出除夕的
热闹,也让你我感受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腻。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
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2.说一说“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你们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人们的悠闲自在?
人们 的活动:男人们,女人们,小孩们,小贩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或走亲
访友,或逛庙会……都是 那么快乐轻松自在。
5.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用“有的……有的 ……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
一写。
4.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突出元宵节的热闹)
5.朗读这一部分,读出元宵节的热闹。
三、领悟写fǎ,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作 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
口语化语言之中的写作特点,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 农业展览会”“sè味双美,
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 的日
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对比阅读链接,体会文章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 北京春节的方fǎ,对老北京人过
春节的风俗xí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老舍先生《北京的春 节》语言通俗直白,如一位长者侃侃而谈,清浅素白中流露出
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 描写顺序井然。舒乙的《北京的春节》
描绘的是祭灶、吃春饼等风俗xí惯,展示了中国节日xí俗的w ēn馨与美好,表达了
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斯妤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 br>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xí俗,忙碌中透露出wēn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
对生活的 热爱。)
3.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北京的春节
腊八 忙碌 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 文,
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

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
简洁而生动,文质兼 美。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主要 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
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 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
方法。为此,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 积累的同时,
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1.你们交流的句子哪些是
写灯的数量多?哪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互相归纳、练习说一说。2.请试试看,
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 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 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
自然段。学生在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 br>评价理答: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
运用了老师引语 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
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 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
不想读一下呢?
二、激发情感。
这样的选 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
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 “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
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 动起来,对学生进行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
更好地让学生敞开 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
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 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语言的轻松把握 ,容易忽略老舍先生“包罗万象”“详略得
当”的写作功底,将一个传统节日的所有特色融汇在一篇文章 里谈何容易,同时
学生对语文中所传达的“文化理念”不太敏锐。


如果我再重 新来上这堂课,我会这样做: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 的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
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地训练学生的 语文能力。


2 腊八粥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 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 到了一种腊八那天
会吃的食物——腊八粥。民间有句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这说明在腊月天气很冷。于是,产生了一种民俗,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把下巴粘牢。这就是
腊八粥的由来。
2.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4.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xí,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 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围绕
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 现了一幅淳朴、和睦、wēn馨的图景,表
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2.通读课文,你认为 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
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
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这节课,咱们继续学 xí作家沈从文笔下的文章——《腊八粥》(师生齐
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 画。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 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
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 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
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 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fǎ,写出了腊八粥在锅
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 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
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爱腊八粥,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这样的一锅粥,八儿又是
如何表现的呢?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 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
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 :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fǎ,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
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 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
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 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
点是怎样的呢?
(八儿急切地想要吃到腊八粥,但 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腊八粥淡淡的烟气后,开始
猜想锅内的情景;但是同时也没有只想着自己,也想到 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儿不
但天真可爱,而且也孝顺体贴。)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从这段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八儿与妈妈之间浓厚wēn馨的
亲情。 < br>4.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
出相关句子并 进行品析。
①“饭豆……肿胀了吧”运用拟人手fǎ,写出了想象中豆子发胀饱满的状态。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软糯稀烂。
③哪个词可以形容八儿想象中的腊八粥?(妙极了)
④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为八儿实际看到腊八粥做
铺垫。)
⑤写出八儿怎样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以后,他终于看到了 腊八粥的庐山真面目了。妈妈煮的粥
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读第15~17自然段,找 出相关语句。
①栗子跌进锅,饭豆煮得肿胀,花生仁儿脱了红外套,锅巴围了锅边成一圈儿,粥
的颜sè是深褐。


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f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内各种东西的状态。
6.你觉得当八儿看到这锅粥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他惊异得喊起来了”——感到惊讶。
②“怎么,黑的!”——有点嫌弃,觉得腊八粥很脏。
7.看到八儿有这样的反应时,妈妈是 如何表现的?(“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
枣给了八儿”。)
从妈妈的行为中你能感受什么?(妈妈对八儿的疼爱。)
教师小结: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儿 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迫不及待—等待—憧
憬—惊讶—嫌弃)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儿终于喝到了腊八粥。作者又是怎样来 写喝腊八粥的呢?画出你觉得写得
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③“半碗陈腊肉 ,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八儿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满足,
通过对人们喝完腊八粥后状态的描写 ,表现出腊八粥的美味。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虽然文章的标题是《腊八粥》,但 读完全文后,我们发现文章详写的部分是第二
部分,等腊八粥,而喝腊八粥则略写。为什么?
(通过写熬制腊八粥的过程,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wēn馨和睦的家庭气氛。)
2.作 者的写作目的并不是写腊八粥的美味,而是通过描绘这个生活场景体现普通
百姓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
3.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仿写一种你最喜爱
的食物。

腊八粥


盼粥 想粥
详写 等粥
猜粥 看粥

孩子天真可爱
略写 喝粥

《腊八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 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沈从文
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写了八儿等粥和 喝粥两件事,展现
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
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
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 一线索来展开教学。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课本与课外结合。
由于本课大量描写了“腊八”这个浓浓的民俗,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文与本< br>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课引入课文,我就明确告诉学
生:喝腊八粥是一 个民俗。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
“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 入到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
临其境,置在其中。接着我问学生:学完了说说我们本地有什么民俗 ?我们本地
有过太平桥的习俗,是不是也很热闹,很有意义。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 。
(2)读书与写作结合。
课本把八儿等粥这件事情写的很详细,主要通过八儿的语言、动 作以及八儿
的联想。我们也可以仿照写法,把我们本地正月十六过太平桥的民俗写一写,学
生兴 趣盎然,结果写出来的作文也非常有趣,这样把写作与阅读结合,与本地优
秀传统文化结合,使学生的习 作成了有源之水。
2.教学收获(思得)
(1)通过文本对话悟情感。
文章 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
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 。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
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 在动笔、动脑、动口
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 br>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


地 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
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2)积累修辞手法。
阅读是为了习作服务,本文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大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学
生要多学习积累。文章中在写锅中的腊八粥熬煮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孩子们
在体会中了 解作者运用想象将句子表达得如此生动形象,由此引导学生在熟读的
基础上背诵下来,达到积累的目的!
3.不足之处(思失)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 节课
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
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喜爱的处理,我 在教学的时候,只是泛
泛而谈,课前准备不足,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 br>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
都喜欢腊八粥 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
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得不深刻。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 要人
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
更好。
3 古诗三首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春sè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 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杜甫
借花、蝶、莺来歌颂春,一起背诵《jiāng畔独步寻花》。我们 再走入春天的长
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2.知诗人,解诗题。
韩,字君平, 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 韩君平诗集》。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的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
暮”的意思。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3.再读诗句,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句,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五侯:这里指天子宠幸之臣。
2.把词语连成句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3.全班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 “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落花随风飞舞,
写出了花的轻盈美丽。 )
①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意蕴深远。
由此我们 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②指导读出花飞柳摇的美。
③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 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
春意之中的盛况。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xí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
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破例燃 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讽喻皇宫的特
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课下搜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同学交流你自己的见解。


寒食


飞花 御柳——写景
蜡烛 轻烟——抒情

以汉喻今
流露不满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故事图,提问:这是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讲一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跟这个故事有关的诗《迢迢牵牛星》。
3.板书课题,解 释题意。(选自《古诗十九首》。作者不详,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
年。迢迢,遥远。)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指导学生读好以下词语。
迢迢(tiáo tiáo) 皎皎(jiǎo jiǎo) 擢(zhuó)素手 札札(zhá zhá) 机杼(jī
.........
zhù) 脉脉(mò mò)
..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迢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东。
皎皎:明亮的样子。
河汉: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西。织女星与牵牛星隔银河相对。


擢:伸出,抽出。
素:白皙的。
札札:织机发出的响声。
机杼:织机的梭子。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零:落下。
几许:多少。
盈盈:形容清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②连词成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整幅布帛,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
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织女与牛郎被银河阻隔,不能相
见的哀伤 与不幸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盈 盈
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勤劳、孤独、哀怨、
痛苦)
2.推荐阅读《牛郎和织女》。



迢迢牵牛星
札札弄机杼
牵牛星↔织女星

泣涕零如雨

美丽、勤劳、
脉脉不得语
孤独、哀怨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 br>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
夜空),你 看到了什么?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诵
读关于月亮的古诗)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xí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1.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2.王建,字仲 初,许州(治今河南许昌)人,唐进士,曾任昭应丞、渭南尉。一生困顿,
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 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
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 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注意 “栖”字右面是“西”,不要加横。“鸦”
是左右结构,注意书写时笔画的穿插避让。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湿:打湿。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怀亲的思绪。
②连词成句,感悟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 露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
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家?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写了哪些传统xí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xí俗?
2.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八月十五游子的思乡
之情。)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熟读成诵,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xí俗的古诗或思乡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十五夜望月
景 地白 栖鸦 冷露 桂花 明月
情 秋思

望月兴叹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
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三首古诗组成。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
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 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


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
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 后让学生简单地
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然后导入
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 ,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
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 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
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 ,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
(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
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 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
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 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
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
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
成学生自己内在 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 牛星》原句是“迢迢牵
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 “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 br>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
的咫尺天涯。牵牛 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
“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 ”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
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 节和谐,质朴
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不足之处(思失) < br>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
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 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


因而,学生不能感受到那种清冷 、寂静的氛围,体会不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
人团圆的孤单。
4.改进措施(思改) 这是一首意境很美,却很含蓄的诗,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
础上,请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再现洒
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从学
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 说出
“疑似地上霜”等诗句。
4 藏戏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 特sè,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
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xí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fǎ。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 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
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
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sè,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戴着面 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主要写
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重点写了藏戏 的特点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 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s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
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 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
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fǎ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 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
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
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 ?(藏戏
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jiāng河、草原大地当作
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
即可。)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 、
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sè彩?
2.集体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 ,被掀翻
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jiāng的百姓,被咆哮的jiāng水吞噬”体会


雅鲁藏布jiāng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
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以艺
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jiāng上建了58座
铁索桥的事迹, 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sè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 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
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 里?(感受藏戏的特
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 风俗,还有独具特sè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哪些
有特sè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xí的表达方fǎ 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藏戏
形成 唐东杰布 为民造福


面具 舞台 演出

独具魅力

《藏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按说明事
物的不同方面为序, 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
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 ”“一部戏能够演出三五天”。接
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 戏的特色。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自主阅读的基础 上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资料的前提下,弄清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 说藏戏是怎样构成的,它有什
么特色。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 及学
生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句段画画批批,交流收获体会,积累语言。


2.体会句子的独特魅力:本文中开篇的三个反问句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又引出下文,如 何让学生透过这三个句子体会出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呢?朗
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 ,指名读,齐读,范读相结合,再读出
自豪之情。然后让学生将这三个反问句变成陈述句,将两种句式进 行比较,体会
反问的妙处。这三个句子除了具有以上优势外,它还具有引领全文的作用,好的
开 头让人过目不忘。
3.探究本文与《北京的春节》在表达上的异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
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二、成功之处
1.教学中教师既蹲下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又站起来作引领;既要珍视学生个< br>人的独特感受,又要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文潜力的目的。
2.课 堂环节衔接较好,学生参与度、参与面有进步。注重了对学生的及时评
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面 对全体学生,使学困生也学有所得。
3.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能让学生有兴趣的环节,让学生真 正地动了起
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了快乐。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对 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
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 力,没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
深刻,评价语比较单一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然后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
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 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
题。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并进行具体的朗读指 导,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及写作意图。

作 家乡的风俗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 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f ǎ。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 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
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xí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
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sè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xí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xí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fǎ。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
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
都穿起新衣, 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sè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
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
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
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sè、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x


í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sè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 气味到sè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
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 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
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 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fǎ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
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 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
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 ,这样可以使文章重
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fǎ,可以用夹叙夹议的 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
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xí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xí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 文,在全班进行点评。xí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
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 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 风俗的方fǎ,
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fǎ。
六、延伸。 将你的xí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xí作
中所刻画的家乡 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xí作:家乡的风俗
抓特点 详略得当


民风民俗类作文是一种比较好写的话题作文,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 方都有各
自延续传承的独特的民俗。但民俗文化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很多人只知其中一二,
如窥 冰山一角,对丰富的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知之甚少。因此,家乡的风俗这一
习作课题看似好教,实则有很 多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我还是紧扣单元课文,总结详略得当的手法。然后,采用与同 学们相
互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家乡风俗的魅力,提升习作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 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在课前就搜集丰富的相关资料,挖掘民俗文
化的内涵。我们要写有关春节风俗的文章 ,就要搜集其相关的资料,如:贴春联、
吃年夜饭、放爆竹、祭祖、守岁、拜年,等等。只有了解了这些 风俗,我们才能
全面了解春节。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们筛选素材,学生们搜集的相关资料是很
多的,但是不可能全部都用到作文里,这就要让学生们写作主题进行取舍。这个
环节通过学生们的交流讨 论还是能够完成的。再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
这里我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材料的详略问题 。对表现主题有利的素材要详
写,和主题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没有关系的就不写。只有材料详略得当,才 能凸
显文章的主旨。第二,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选择好的材料不可随意堆砌,要有
统筹全文的 能力,在总体构建好文章后,能够合理安排所用材料的顺序。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并 没有细致化,导致有些内容理解不
清,之后也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做到理解清晰,便于观察。我在 教学过程
中就忽视了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文体。一般来说,小学生写记叙文会比较好,也
容易写 得生动形象。说明文也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文体,但是要注意详略得当和运
用生动的语言,以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
总的来说,在此堂客的教学过程中有“获”也有“惑”,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文园地一

1.学xí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fǎ。< br>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fǎ。
3.了解不同xí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xí了本单元的4篇课文,今天,我们 将学xí语文
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 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交流)
二、学xí“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2.交流 《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元旦<旧
时指农历正月初一>、元宵 节)为什么这么写?(突出最具特sè的民俗活动)
3.交流学xí心得。
①《腊八粥》主 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其中八儿等粥写得详细,一家人喝
粥写得简略。八儿等粥之所以写得详细, 是因为通过八儿母子的对话以及八儿渴
望吃粥的心理描写,更能表现出腊八粥的sè香味美,及一家人w ēn馨美好、其乐
融融的氛围。而对一家人吃粥这件事,作者别出心裁地用简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
一家人吃饱后的情景,对表现腊八粥的美味,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起了锦上
添花的作用,使文章结 构完整紧凑。
②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表达清楚。要做到详略得当,首先应
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哪些次要内容,然后主要内容详细写,次要内容则要简
略。


③写人的文章,首先确定好想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围绕中心选 材,
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详写。
4.小结:读文 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xí作
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 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
则写得简略一些。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
三、学xí“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 ”“清一s蔓都是”“通通”都是“全
部”的意思。“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 头筹”都是“取得
第一”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避免重复,让文< br>章表达更生动。)
(二)第二题。
1.课件展示问题:你知道下面这些xí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xí
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2.学生自由交流。
四、学xí“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书写提示里的文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大小相兼。每个字字形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
连带,既有实连,也 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 锋为放;多数是
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被包围部分大小适宜,周围
留白越小越好。
2.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书写速度)
3.师生交流、评价。


五、学xí“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日积月累”的诗句,注意读准“晞(xī)”的读音。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明白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出语意就好。)
3.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说说你 读懂了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表明要珍惜时间。)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xí了抓住特点 介绍事物、详略得当的写作方fǎ,学xí了用不同的
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fǎ,了解了不同x í俗的寓意,同时积累了珍惜时间
的古诗词。同学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好好学xí,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奋斗。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
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
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积极为 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 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
顾《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 让学生体
会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
中,我 选择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诗歌的
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采用了大情
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 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


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此寓教于乐,收 到了较好的教
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熟悉 的课文
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
学生活 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
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 文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
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 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
该让学生说说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
排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 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
由于课堂上这 个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明确的问题,详略的
安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第二单元
5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
2.默读梗概,说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
3.关注人物命运 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xí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
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 个人被困沙漠之中,
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 br>天了……你该怎么办?
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 求生的人物
——鲁滨逊。
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思 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
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
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在海上 与船长发生争吵,
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什么值得颂
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逊却完全是个新形象,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
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 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木筏(fá) 畜(xù)养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梗概部分,说一说,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四、课堂小结。
通过阅 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
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文中的主 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 第二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导入新课:鲁 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冒险精神、 坚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断、勇
于进取……)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浏览精彩片段,说一说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 ”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其中运用了
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 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好处是使
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精彩片段十分详尽地描写 了
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令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2.默读节选片段,说一说,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自由交
流)
3.抓住精彩句子来体会。
(1)他(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鲁 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
与鲁滨逊一贯对时间的重 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


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 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木杆上刻痕来记录
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
(2)我现在处在一个……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 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说过的,他的心情
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 住等物质方面
的窘迫,还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孤独,是他在岛上活
下去的关键。
(3)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由于这种想 fǎ太强烈,所
以希望身边的狗也能开口说话。
(4)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
慰的东西。
这句话要结合前文鲁滨逊把流落荒岛的“幸(好处)”和“不幸(坏处)”排列出来
来理解:孤 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
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 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
是鲁滨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
(5)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
照起来看,并且从 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在荒岛上生 活28
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
地面对 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内心得到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这种面对困境、乐观向上、 顽强生存的精神,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
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4.感悟精神。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 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出示“我”的“幸与不幸”。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 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
学齐读“好处”。)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 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 的人”的
句式来说一句话。
(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 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
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对本课的学xí,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 逊说些什么呢?你又
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
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
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
慰自己
《鲁滨孙漂流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作
品梗概+精彩片段”的呈 现形式,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没有出现过,这
一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鲁滨孙漂流记》 叙述了17世纪有个叫鲁滨孙
的英国人在航海中遇险,孤身一人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为了战胜死 亡,
他依靠破船上剩下的一点生产和生活资料,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经过
28年的孤苦 生活,他终于脱险,返回故乡。梗概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
写了“遇险岛上”“建房定居”“养 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突
出了鲁滨孙恶劣的生活环境。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的特点。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了浓厚的读书 氛围和宽松的交流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学生课前对原著的阅读以及


课上展示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做主。整堂课使学生学有目 标、学有收获;能创
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面向全体,全面培养 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堂课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成了 课堂的主人。老师只起到引
领和点拨的作用。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引领和点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听说 读
写)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说”的能力,即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
养和训练。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之后,从“悟”字出发,体会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
种种困难的经历和 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懂得了在厄运面前要勇敢的面对困难,
要有生存的勇气,要积极的想办法改善生 存环境,并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战胜困
难,去主宰命运的道理。
二、成功之处
最大 的成功之处是:突出学生为主体,为了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时积
极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组织学生 交流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了什么?讨论:在
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 争”。引导学生合作
学习,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宽松,愉悦的竞争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对 书中精彩片段的品读还不够深入、透彻,教师的点拨
引领作用体现得还不够充分,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精心 备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锻
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 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看图导入新课,初读感受
课文内容,并进行概括;然后默读梗概,概括 鲁滨逊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又是怎么解决的?接着浏览精彩片段,交流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了 什么?讨论:
在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最后总结出
遇 到困难应该毫不畏惧,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想办法去克服它,以积极向
上的生活态度战胜困难。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1.阅读选段, 了解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尼尔斯的特点。3.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体会故事乐趣。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如果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自由交流)
2.出示尼尔斯的图片,导入 新课: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如
果能骑在鹅背上旅行就更刺激了。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xí《骑鹅旅行记》的节选
部分,看看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简介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作者是瑞典的塞尔玛·拉格洛芙。
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重点指导:刨(páo)虫子 潺潺(chán chán)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由交流)
2.小组内交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男孩尼尔斯调皮捣蛋,好捉弄小动物,常惹母亲生气,被小狐仙变成了拇指大的
小人儿。他 想去找小狐仙讲和,院子里却没有动物愿意帮忙。正在这时,一群大雁
从空中飞过,家中的一只雄鹅也想 展翅跟随大雁飞行,尼尔斯紧紧抱住鹅的脖子,
被雄鹅带上了高空。)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分 别介绍了“变成狐仙”“动物控诉”“骑
鹅飞行”等情节。
四、精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快速默读课文,小组内讨论:男孩尼尔斯经历了哪些奇妙的变化?
(1)变成小狐仙。
①男孩发现自己有了什么变化?
(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 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
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
②男孩希望变成这个样子吗?
(男孩不希望变成这个样子,他希望这是一场梦、一种幻觉,他 希望当他闭上眼睛再
睁开时就可以变成从前的样子。)
(2)动物的控诉。
男孩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最大的变化 就是他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一只麻雀看
见他叫起来,平日里经常被他欺负的鸡、鹅、猫、牛都开始控 诉他的劣行,他完全
陷入了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
(3)骑鹅飞行。
男孩是怎样开始骑鹅旅行的?
(家中的一只雄鹅想跟随大雁一起飞行,他怕雄鹅不见了,父母 会伤心,所以跑进鹅
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雄鹅起飞后,他被带到高空下不来了,为了使自己
舒服一点儿和不处于危险的境地,他只能爬到鹅的背上,并且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雄
鹅的羽毛。就 这样男孩的骑鹅旅行开始了。)
2.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孩?(淘气、调皮、勇敢、有孝心。) 3.通过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不能恶作剧、要爱护动物、做一个听话懂
事的好孩子。)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xí,我们认识了一位淘气、调皮、勇敢、有孝 心的小男孩。在今
后阅读文章和著作时,我们要学着评价人物,记得评价人物时要全面。


2.飞上高空的尼尔斯还会发生哪些奇妙的故事呢?课下请同学们拓展阅读《骑鹅
旅行记》。

骑鹅旅行记(节选)

麻雀

鸡、鹅





(调皮、淘气)尼尔斯→小狐仙骑鹅飞到空中

《骑鹅旅行记》是部编版六下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童话,选自瑞典女作家拉
格洛芙的《尼尔斯骑 鹅旅行记》。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形象叙述了小男
孩尼尔斯因调皮被变成小人,接着骑鹅旅行, 最后变回原样的过程,故事想象奇
特,情节曲折。课文篇幅较长,训练学生概括篇幅较长课文的主要内容 ,也是本
节课的目标之一。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故事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怎样快速概括 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呢?我让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把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遇发生的事情
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人物是尼尔斯,尼尔斯依次遇到小
神仙、家中的鸡 鸭猫等动物、家里的公鹅,然后学生按照方法,把主要人物遇到
次要人物发生的事情连起来就是:“小男 孩尼尔斯很顽皮,喜欢捉弄小动物,被
小精灵变成小人儿,为了逃避动物们的追逐,尼尔斯爬到了家鹅的 身上,神奇地
飞上天,和大雁们一起旅行,于是尼尔斯开始了骑鹅旅行。”这个方法简单易行,
概括文章内容效果明显。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细节,阅读评价
这篇 童话故事比较长,但是学生喜欢阅读,阅读中,为了防止学生只注重情
节,我提出问题:“你喜欢文中的 哪一个人物或动物?为什么?”学生在通读课
文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自己喜欢的章节,通过人物的动作、 语言、神态等去体会
人物的内心世界;透过文字,去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物的情感和他们的喜怒


哀乐。他们将学到阅读、理解课文的方法运用到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中。随后在阅
读交 流中,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阅读落到实处,接地气。
(2)变换人称,加强感悟
这 篇童话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对尼尔斯的所做、所闻、所感进行描写。如何
让学生更容易感悟尼尔斯的心理 变化,教学中我采用变换人称的方法,让学生用
“我”替代文中的“尼尔斯”,把第三人称改成第一人称 ,然后尝试着去阅读,
尝试着走进文本,亲身体验。这样通过对比朗读、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让学生< br>感受到“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学生很容易说出尼尔斯的感受。
3.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阅读了篇幅较长的童话故事后,个别学生显得很疲劳,阅读 的积
极性有所下降,甚至还有的学生在根据课文内容画简笔画。教学中我没有重视起
来,而是制 止了学生。实际上学生能将自己喜欢的章节用简笔画表现出来,不就
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二次开发吗? 所以当时我应该大力支持,并把这活动深化。
4.改进措施(思改)
我认为课前作业导学, 既能节省课时,增大课堂的容量,又能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体现合作互助精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 中,我要精心准备课文导学
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既能体验自已学习成功的快乐,又能品尝 帮
助别人的喜悦,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1.阅读选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熟悉的儿歌导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要把 那新房子刷得更漂
亮。刷完房顶又刷墙,刷子飞舞忙,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这首儿歌就


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电影中的一首插曲,我们中国的孩子也会唱。这本书在
世界 上影响甚广。
2.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汤姆的世界,看看他有哪些惊险的经历。
3.简要介绍作品和作者。(《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是马克·吐温的著名作
品之一。马克·吐温 是19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演说家。他的主要作
品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 课本上标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萨契尔太太、波
莉阿姨、汤姆、贝奇、哈克、道格拉斯寡妇、萨契尔法 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
人们。)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选段讲 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
的山洞返回家的故事。先讲述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再描述汤
姆、贝奇回来后村里欢乐的场景。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
讲述,介绍他和 贝奇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述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奇,从
萨契尔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 上,印江·乔埃被困洞中。)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出示读书要求: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小组
内交流)
2.汇报交流成果。
(1)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说:他是个乐观勇敢 的孩子,当他们
在山洞中迷路,贝奇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 br>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他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立即看望朋友哈克;
他是个顽皮的孩 子,讲述历险过程时,还不忘大肆渲染一番;他是个喜欢冒险的孩
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洞里去时 ,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2)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细节描写传神: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 己的历险过程
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侧面烘托:村里的居民的表现,
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精神与勇敢机智;幽默:如村里的居民略显失常的表现
——没有穿戴整齐,疯狂 地大嚷大叫,一阵又一阵的欢呼,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
和他们亲吻等。
(3)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阅读,我们知 道了汤姆·索亚这个男孩的特点,他的聪明、调皮、有正义感、
有冒险精神……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 ,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
许还有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 br>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
汤姆的认识 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孩子失踪 人们悲痛


脱险回家 全村欢庆
敢于冒险
讲述历险 夸张吹嘘


看望伙伴 乔埃被困

足智多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 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
自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其语言的最大特点就是风趣
幽默略带夸张讽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
的内容,激发学 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两种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一个主要学习任务是“了解作品的梗概,把 握名著的主要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篇幅较长,情节曲折,学生很喜欢阅读,但是学生把握主< br>要内容难度较大,怎么办呢?教学中,我告诉学生许多名著前面都有梗概部分,
如果先了解梗概, 就可以一下子就把握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其次,针
对小说主人公是固定的这一特点,这篇课文 主要人物是汤姆·索亚,关键词是“历
险”,因此在阅读中,我要求学生紧抓题目“历险”,标清地点, 弄清在什么地
方发生的事情,试着用小标题来概括,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中涉及
到 的地点分别有:墓地、荒岛、鬼屋、山洞,学生分别概括出:墓地验胆、荒岛
海盗、鬼屋寻宝、山洞迷路 、找到金币,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
都可以这样快速抓住小说的主要内容。
2.教学收获(思得)
(1)评析人物,读出感受
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 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
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 心开展的,人物的
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课文
节选的内容是汤姆山洞历险返回家后的故事。阅读中,我提出问题:在这段历险
中,结合具体的内容, 说说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此问题已提出,学生纷
纷说出自己的评价:有的说汤姆是个乐观勇敢的 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
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有的说汤姆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 迷路的
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有的说汤姆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
夸张地吹 嘘一番……学生根据阅读,说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阅读的感受。
(2)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汤姆从山洞历险返回家后,在众人面前夸张地吹嘘这次历险过程其中提到自
己怎样探路,怎样找到通 道等,在这里,汤姆一共用了六个“怎样”,五个“如
何”,其中的小故事惊险动人,学生很有兴趣,我 想:这不正是读写的很好的结
合点吗?于是,我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的具体内容 写出
来呢?在写作中注意把“汤姆”改成“我”,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汤姆的洞中奇
遇记,写好 后读一读,并评出最优秀的小练笔。
3.不足之处(思失)


《汤姆·索亚历 险记》这本书全书幽默风趣,却表现出了一个人生道理,那
就是珍爱生命。汤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充 满冒险的生活,对学生来说有很大
的诱惑力,小学生爱模仿,在教学中,没有考虑到汤姆这一人物形象对 学生所造
成的负面影响。在赞扬汤姆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同时,应该提醒不要盲目模仿,
要学习 其精神。
4.改进措施(思改)
在汤姆、哈克失踪和回来之后,课文中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 姨前后的动作、
神态前后形成对比,可以说是大喜大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找她们的动作,
做成表格,对比教学,体会作家马克·吐温的精彩描写,并在自己写作中运用。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1.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有条理地进行表达。

一、导入新课。 < br>1.出示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
益不少。—— 卢梭
2.导入新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同读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
得体 会也可能不一样。今天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
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
二、明确交际要求。
1.读教科书,说说这次口语交际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开展班级读 书会,围绕同
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收获。)
2. 互相交流,说说这次口语交际可 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讲。(①这本书讲了
一个什么样的故事?②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 象最深?为什么?③有
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


思议的情节?④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 的哪
些人?⑤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3.小组交流 :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①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
有说服力。②分辨别人的观点是 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互动交流,汇报心得。
1.选定主题。(选择一个主题交流读书心得)
2.交流读书心得的基本要求。(①可以借助 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f
ǎ和观点。②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 自己的观点。③
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fǎ,哪怕你的想fǎ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3. 组内交流:根据选定的主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和同学讨论:在交流读书心得
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什 么?
4.评议谁最棒。小组评议,看同学说的是否符合要求,能否说服别人。根据每个同
学的 表现说说谁是最佳分享者。
5.上台交流,分享收获。小组内选定代表,上台交流读书心得。
四、欣赏范例。
示例:《夏洛的网》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 地生
活着一群小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可
怕的消息 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然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
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 受任人宰割的命运。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
“我一定会救你的。”不起眼的蜘蛛居然说它可以救一 只猪,一开始我也不信,
但看着看着,我终于相信了夏洛,因为夏洛真的实现了它的诺言!它用它的网织 出
了“王牌猪”“了不起”和“谦卑”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改变了小猪威尔伯的命
运。然而蜘蛛 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多么感人的故事啊!我跟很多人一样,
平时特别讨厌蜘蛛,但看了这个故事 后,我就不那么讨厌蜘蛛了。蜘蛛夏洛说过:
“你一直是我的朋友,我为了救你而死去,这本身就是一件 了不起的事。我为你结
网,因为我喜欢你。再说,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啊?我们出生,我们活上一阵子 ,
我们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

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人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是的,
它渺小、瘦弱,但 它有一个宽大的胸怀和一颗善良的心。它为了不让威尔伯成为
熏肉火腿,那么努力,那么勇敢,甚至可以 牺牲自己的生命。夏洛这种高贵的品质
让人感动、让人敬佩。
示例:读了《夏洛的网》,我心 潮澎湃。这本书主要写了小女孩弗恩救下了一只小
猪,并给他取名威尔伯,当她把威尔伯养到父母不再同 意养时,威尔伯就被送到了
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在那里,小猪威尔伯与蜘蛛夏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夏 洛
知道威尔伯的命运将是成为熏肉火腿时,义无反顾地编织出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
字,救下了小 猪。从此,威尔伯有了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但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
尽头。为了小猪,夏洛奉献了太多太 多。当威尔伯孤单时,是夏洛陪伴它一起走过
了无数个漫长、难熬的黑夜,给威尔伯带来了快乐;当威尔 伯面临被宰杀的命运时,
还是夏洛,用爱编织了大网,拯救了小猪……至今我依然记得夏洛在临死前编织
的“谦卑”二字,它们正是赞美夏洛的语言。
五、小结。
办一期读书交流会。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
内容

《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本课 的教学设计紧扣“一个目标”,突出“双边
活动”,围绕“三条主线”。
“一个目标”是通过 这一课的学习,“同读一本书”;在此基础上,学会倾
听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双边活动”是教学过程中 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都作了明确的设计和指导。“三条线”是:一、以关注学生成长为线 。整
个教学活动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主旨,每一
项活动的目 的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 二、以问题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
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 己解决问题,在“自问”和“自探”中实现教学
目标。三、以语文训练为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注重进行 听说读的训练,教学的


过程就是听说读的训练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三条线”平行展开 ,“三线并举”,
有机结合。
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 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汤姆•索亚历险记》这
本书为例,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 ,引导学生质疑,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
得与感受。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你对哪个人物印
象最深?为什么?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
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
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 些人?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
怎么写?
(2)整个课堂重点交 由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
感兴趣的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如:在 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
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
方。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
对汤姆有了怎样 的认识。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所以,很
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 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我
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的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 主动阅读这本
书。
教学本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学生都能津津有味地思考、讨论与表达,
真正地跟着我走进了作品,走进了汤姆,使他们能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迸生了浓
浓的阅读兴趣, 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不足:最大的遗憾是在学完本文之后的一个阶段,没有及时和学生开展《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书交流会,没有及时结合生活谈体会。我如果把问题设计
成“你遇到过哪些不 幸或困难?你是怎么做的?认识了本文中的汤姆,你以后再
遇到类似的问题,又会怎样做呢?”这样学生 的导向性会更强,与自己的生活结
合起来,也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作 写作品梗概

1.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 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
2.理清书籍内容的框架、把握要点。
3.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最 近我们学校要举办一次读书活动,要求我们六年级的学生为低年级
的同学推荐一本书。谁能用最简洁的语 言来说说你的想fǎ?(同桌相互交流)
2.教师点评导入新课: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可以用梗概的形 式,用简练的语言进
行介绍。我们在用文字向别人介绍一本书、一部影视作品或推荐一篇文章时,常常会用到写梗概的方fǎ。写梗概,就是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
的语言写下来。学 会写故事梗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自己看过的书、文章和
影视作品,还能培养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 己的写作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xí作
品梗概的写fǎ。
二、启发思路。
1.阅读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梗概部分,说说你的发现。(脉络清晰,写出了书
的内容的基本框架,使用 概括性语言,主次分明,过渡自然,语意清楚连贯。)
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引导学生从内容、构段方式、语言、立意几个方面进行交
流。
(1)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讲了几件事。
(2)引导学生把每件事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并合并成段。
(3)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
3.梗概要求。(不能改变作品的中心思 想;抓住作品的主要内容,保留作品的主要情
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它成为通顺的 、连贯的短文章。)
4.根据要求,挑选自己想介绍的书试写作品梗概。
三、xí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本书。
2.写作技巧点拨。
第一步:读。通过精读原作,尽可能地和文本、作者“对话”,了解原作内容,明确
作者的写作 意图。如果一两遍读不明白就多读几遍,直到完全理解原作。
第二步:抽。在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抽取 出原作各部分的大意。需要强调的是对一
些描写具体或是富含情感的关键段落要注意适当保留原句;对一 些简短的、不影
响作品主题表达的次要段落则大胆地取舍。
第三步:连。将抽取出来的各部分大意连接起来。
第四步:理。将连接好的语句梳理通顺: 删去重复的文字,做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
衔接,使它成为一段通顺的话。不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梗概 也不例外。成文后
多读多改,梗概才能更精彩。
四、片段练xí。
1.教师出示: 片段一:毛主席舀了两碗水送到她们母女俩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
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 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
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还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 玉米碎粒。
片段二:从收到这封电报起,______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2.学生练xí概括。(片段一:毛 主席让母女俩歇会儿,然后与警卫员一起帮她们推碾
子。片段二:______收到电报后悲痛万分,茶 饭不思。)
3.总结:(1)要把人物语言描写概括成叙述性的话——直接引语变为转述句。(2)< br>要把人物动作描写进行选择后,概括成叙述性的话。
4.学生自由xí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xí作点评。
1.范文展示,教师挑选优秀的梗概作品,实物投影。
2.请有 代表性的一两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梗概,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梗概好在
哪里?哪些方面值得学xí?
3.师生共同评议修改,交流值得学xí的地方。
六、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七、誊写、展览。


让学生将修改后的梗概认真誊写一遍,张贴在宣传栏展览。

xí作:写作品梗概
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读
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抽、连
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理

1.本次xí作 ,学生对“梗概”的认识不多,所以教学难度较大。借助《鲁滨逊漂
流记》进行例文分析,让学生掌握概 括作品的方f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时不仅要强调理清文章脉络,更要重视语言的锤炼和语意的连贯。


语文园地二

1.学xí阅读文章时评价人物的方fǎ以及评价人物 的不同角度。
2.了解比喻与夸张的表达特点。
3.了解自古以来,我国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称谓。

一、学xí“交流平台”。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本单元学的几篇文章吗?
1.展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并说一说从哪里可以看
出来。
2.出示文中重点的语句。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讨论人物性格特点。
3.探讨评价人物 的角度。《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是个怎样的男孩?除
了顽皮、淘气,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 孩子?(从他担心父母发现雄鹅不见后会伤
心可以看出他其实也是个好孩子。)
4.教师总结阅读名著的方fǎ。
(1)我们要结合事件,对人物作出评价。例如,汤姆·索 亚是一个热爱自由、喜欢
冒险的人,这是从他五次历险的经历中分析出来的。从他叙述历险经过时,添加 了
许多动人的情节,大肆渲染了一番,可以看出他的有趣和有点儿虚荣心的特点。评
价人物要立 体、全面。例如,《骑鹅旅行记》(节选)中的尼尔斯有淘气、顽皮的
一面,也有有孝心的一面。经历了 骑鹅旅行之后,他更是变成了一个具有正义感、
真诚、智慧、勇敢、善良的小英雄。
(2)评 价人物还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中的
鲁滨逊,正是由于受当时英国 的航海和冒险热潮的鼓动,而参加的冒险活动。
(3)塑造人物可以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等描写方fǎ,通过这些描写
可以分析出人物性格,这样就能更好地评价人物。例如,《骑鹅旅行记》( 节选)
中“‘如果这只大雄鹅飞走,可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想,‘父母从教堂回来时,
发现 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心的。’当他这样想的时候,他又忘记了他是多么弱小


无力。他一下子从墙上跳下来,跑进鹅群里,用双臂抱住了雄鹅的脖子。”这些心
理、动作描写细致地刻 画了尼尔斯有孝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二、学xí“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加点 部分的共同特点是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fǎ。
第一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fǎ,突出了人们的喜悦和激 动。第二句话运用夸张的
修辞手fǎ,突出了春节到来的速度之快。第三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fǎ,突 出了
八儿的高兴程度。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物的不同心情。)
2.从“盼望、饿、安静、喜欢、厚”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1)盼望:漂泊异乡的儿子要回来了,母亲觉得一天的等待仿佛过了一年。
(2)饿: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他觉得自己的前胸已经贴在了后背上。
(3)安静:校园里安静极了,连树叶落到地面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4)喜欢:蒙蒙非常喜欢那本书,恨不能把那本书都装进自己的肚子里去。
(5)厚:东北边陲的雪下得可真厚啊,一脚下去直接没过了腰。
(二)第二题。
课件展示句子:下面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
一个。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 来没有见到过的”写出了场面的伟大,同时
给人无尽的遐想,可以是辉煌的,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
“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
泪”语言简洁,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激动的心情。
三、学xí“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并读一读。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题目中涉及的词语都是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特定
称谓。)
3.全班交流每句话的意思。


(1)13岁:豆蔻年华。释义:出自唐代杜牧 《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
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2)15岁:及笄之年。释义: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
绾起来,戴上簪 子。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3)20岁:弱冠之年。释义: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 示已经成人的
帽子,以示成年,因为体犹未壮,所以叫作弱冠。
(4)30岁:而立之年。释 义:出自《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年至三十就
可自立于世。后来就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5)40岁:不惑之年。释义: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指年至四十,
能明辨 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6)50岁:知天命之年。释义:出自《论语·为政 》:“五十而知天命。”指年至
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后来就用“知天命”指人五十岁。
(7)60岁:花甲之年。释义:旧时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六
十岁为 “花甲之年”。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复杂。
(8)70岁:古稀之年。释义:出自唐代杜甫《曲ji āng》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
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用“古稀”指人七十岁。
(9) 80~90岁:耄耋之年。释义:耄耋:指老年,高龄。出自汉曹操《对酒》:“人耄
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后多用“耄耋”指人八九十岁。
(10)100岁:期颐之年。释义:出自《礼 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
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4.尝试背诵。

1.通过本单元的学xí,学生xí得阅读名著的方fǎ。
2.通过词语比较,了解通过夸张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人物心情的方fǎ,并尝试运用。
3.了解我国古代对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并积累背诵。


快乐读书吧

1.了解世界名著阅读书目。
2.掌握阅读世界名著的方fǎ,领悟评价人物形象的方fǎ。
3.体会阅读的快乐,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xí惯。

一、借助名言,激发情感。
泰戈尔有句诗是这样写的:“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若能不期而遇 ,我想我会无限
惊讶地停下步履。”每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你触摸它的那一刻,便是奇遇
的开始。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世界名著的花园,去领略世界名著的独特魅力吧。
二、共读名著,感受魅力。
1.请同学们自由读“你读过这本书吗”这部分文字。思考:这部 分主要介绍了《鲁
滨逊漂流记》哪方面的内容?
主要介绍了不同学者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高度评价。
2.《鲁滨逊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有什么特sè?
(1)故事精彩离奇。
(2) 塑造了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正面形象,一个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追求进取、不
屈不挠的鲁滨逊形象。
(3)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表
现力。
(4)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
(5)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6)作品注重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注重表现人物
性格的变化和发展。常常穿插一些人物的议论来补充、突出人物性格。
三、自主学xí,交流互动。
1.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2.交流小说内容:学生简要叙述情节。
鲁滨逊:冒险生活→荒岛求生→返回英国


3.讨论:作者塑造的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课件出示三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1)你认为主人公鲁滨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
鲁滨逊身上具有不屈不挠的冒险精神,勤于劳动并且善于劳动,热爱生活。)
(2)你认为笛福在这部小说里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些性格特点的?
(3)作品中你最喜欢的 是哪一部分?为什么?哪些部分你认为值得积累?(可以是好
词好句,可以是刻画人物的方fǎ。)
4.指名同学推荐优美片段,并说明推荐理由。
例如:于是我就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傻瓜一样进 行起造船的工作。我对于这个计划
非常满意,再也不去研究一下它是否可以实行。其实我并不是没想到过 下水的困
难,不过我对于自己的怀疑总是用这种愚蠢的答案挡回去:“让我先把它做成了再
说; 做成之后,我敢保一定可以想出个什么办fǎ来解决它。”
5.让学生列出作品当中的一些妙语佳句,并说明理由。
例如:◎世界上一切好东西对于我们,除了拿来使用之外,没有别的好处。
◎一个人只是呆呆 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个绝对的真
理,使我重新振作起来。
6. 教师小结: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两个重要的创作方面:一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
点,二是作者的表达方fǎ 。我们重视了这两个方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交流书中的情节。
(2)交流对鲁滨逊的认识。
(3)课件出示学者对本书的评论。
(4)补充背景资料,加深对鲁滨逊的认识。
四、指导书写,读书感受。
1.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看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把页码标注下来。


3.遇 到人物关系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在后面的阅读中随时查
阅。
4.读完整本书,写下全书的结构,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fǎ。
五、课外延伸,好书伴成长。
1.总结阅读方fǎ。
2.推荐阅读《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等书。

1.教学时提醒学生要想做到知理,就要多读书。
2.教学时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以学生 发展为主题的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阅
读名著的兴趣。


第三单元
8 匆匆

1.会写“藏、挪”等5个字,会写“空虚、叹息”等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作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
识。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同学们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出了珍惜时间、赞美时间的美文,
来抒发自己对时间的感悟。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xí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
的散文——《匆匆》。
2.板书课题“匆匆”,指导写好“匆”字,书写不要忘了点。
3.作者简介。
朱 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jiāng苏扬州人,原籍浙jiāng绍兴。中
国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
秀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 。《春》《匆匆》《背影》《荷塘月sè》等散文名篇,
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主要作品有《背影》《 荷塘月sè》《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
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xí要求。
1.读准字音。
2.画出中心句。
(二)反馈检查。
1.指名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xí,学生互助。
重点指导书写。


空虚 叹息 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涔涔 潸潸
2.找出中心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了解前后呼应的表达方fǎ。
3.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4.自由朗读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
5.提出疑问。“我的问题是 。”(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待下
一课时研究。)
三、课堂小结。
1.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2.布置作业: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搜集有关时间“匆匆”和珍惜时间的词语、
句子和诗文。
- 第二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x í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
是什么?你还能用什么词句表达这个“匆匆”的意思?
2.导入新课: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深入研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
句,深入体会。
(二)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内容。
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
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2)学生个性化朗读。
(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改成的小诗: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4)探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对时光流逝却无fǎ挽留的
无奈和对已逝去日 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5)诵读积累语言。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
(2)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此时正 是五四运动落潮期,现实不断让朱自清失望。
他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间从身边白白流逝,不甘心 沉沦,于是写下了这篇
感人的散文。
(3)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时光飞逝)
三、领悟写fǎ,拓展延伸。
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落寸金容易找,失 落光阴无处寻!作者
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 br>感情呢?
(一)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
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
1.学生汇报。


相关 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
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 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
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 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
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
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学xí表达技巧,理解“八千多日子”的来去匆匆。
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fǎ?( 排比、拟人)作者用哪些生活细节表现了日子的来
去匆匆?(洗手、吃饭、默思、遮挽、睡觉、睡醒、叹 息等)
3.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请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感触。
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
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4.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二)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呢?
1.学生汇报读书感悟。
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思考、无
奈和彷徨)指导朗读。(读出无奈、感慨)
3.读“过去 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一句。这句话
有什么妙处?(把时间的流逝比喻 成轻烟被吹散、薄雾被蒸融,比喻独特,联想新
奇。)
4.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 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
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 白走这一遭啊?”。
(1)“游丝样的痕迹”指什么?(一点儿微不足道的成就)

< br>(2)这一连串的问句写出了什么?(作者对人生的思索)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内心感受? (不甘心虚度光阴,力求上进)
指导朗读。(读出沉稳、坚定)
讨论:运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情感,有何好处? (增强感情,点明主题)
5.指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拓展,读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加深感悟。
2.布置作业。
(1)认真读朱自清的《春》《荷塘月sè》《背影》等文章。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比
赛。
(3)办一期以“珍惜时间”为主题的手抄报。(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匆匆——珍惜时间
洗手时
吃饭时 只有徘徊 匆匆(无奈、追寻)
默默时
……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课
文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
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 特点,并积累优美的语言。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注重朗读,感受其优美的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通过各 种形式的读,我们感受到文章的语
言美,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趣,读中有思考。体会本文作者运用设问 ﹑比喻﹑
排比﹑拟人的句式,把不易觉察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
力。在 读中,学生初步了解本文的特点,如结构精巧,层次清楚,首尾呼应,情
景交融等。
2.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加强对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 从而加深学生理解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的无
奈和惋惜。在教学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的基 础上,结合课后第
三题,指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
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在练笔中发现,很多学生写得还不错。如一学生写到“思
考时,日子便从脑中飘 过;看书时,日子从书页上跳过;玩电脑时,日子从鼠标
上滑过;仰望天空时,她便伶伶俐俐地从悠悠的 白云中飞过……
3.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
本文教学,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惜时名言警句的 交流分享,通过对《明日
歌》作品的品读,学生感悟到了时间的重要,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二、成功之处
1.注意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合课< br>文朗读引导同学提前进人如诗如画的散文情境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
基础。课后,收集 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注重对书中好词好句的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 言实践能力。《匆匆》
这篇散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方法,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
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灵活运用。
3.反复诵读,积淀感悟。朱自清先生说:“文章 的胜利,最大因由却在情
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 。
引导同学深人的读,富有个性的悟,结合自身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
听作者的彷徨 ,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同学在阅
读中揣测,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 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身的看法,作
出自身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学生的交流虽然还算成功,但不够深入,停 留在部分成
绩好的同学发言,学困生还没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学机智,
是动 态生成,为了不使每一节课匆匆而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充实
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成功 。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精心选用教学语言,让学生感
受语言美。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让学生进行仿写。
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把句子的训练放在课中,而不是放在课后。


9 那个星期天

1.会写“媚、蚁”等15个字,会写“蚁穴、翻箱倒柜”等15个词语。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在一天里心情的变化。


3.品味文中 重点语句,学xí运用多种描写方fǎ表现人物的心理。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 的方式上的异同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 .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
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 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
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 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
呢?今天我们就来学xí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 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
品风格清新、wēn馨,富有哲理,意 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
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散文《我与
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惆、怅、偎”
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 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
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 第二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第一次盼望,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
么事。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探索作者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一)读课文中有关早晨“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
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2.“ 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通过描写
天气和“我”的动作,体现 出“我”心情的愉快。)
3.“这段时光不好挨。”
思考:作者是怎么表现“时光不好挨”的?
4.“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我看着 天看着云彩走……焦急又兴奋。
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 报……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院子很大,空空落落”(通过描写“我”


的动作来写“我”焦急又兴奋的心理;通过写“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
想象来表现“我 ”等待时的无聊与孤独。)
5.“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 眼前晃
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
碰倒” (“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这里也
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忙碌。 )
思考:这几句话在写fǎ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
实)
(二)读课文中有关下午“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的句子 ,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
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
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 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通过细致地写“我”
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急切地盼 望母亲快点洗完衣服好带“我”出去
的心理。)
2.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 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
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 渐地凉下去沉
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环境描写, 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
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
(三)读课文中有关黄昏“我”的心情变化的片段。
要求:用中括号画出表现母亲行为 的句子,用括号画出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关键
语句,并且思考“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思考:为什么说光线的变化是“漫长而急遽”的?(运用夸张的手fǎ,写出等待中
的孤独、时间 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 ,在不出声地流泪”“闭上眼
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我”无比悲伤、绝 望。联
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的
悲伤无以 言表。“闭上眼睛”“荒凉”表明内心的绝望、无奈。)
(四)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和光线的变化。
人物心情: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
光线: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三、再读课文,思考感悟。
1.这篇文章通 过具体细致的叙述,真实自然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文中找
出相关的句子,仔细体会。
2.交流感悟,体会人物品质。
(“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体谅母亲的辛劳。引导学生 深入体会“我”的失
落和母亲的无奈,以及这种失落和无奈背后蕴含着的深厚的母爱。)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 课文在表达情感
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都运用了抒情的手fǎ。
不同点:《匆匆》一文在表达 情感的方式上运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相结合的
方式;而《那个星期天》则运用了融情于事的方fǎ, 把自己的情感融会在所描写的
人、事、物中,在叙述中表现“我”不断变化的情感。
2.学xí本文写fǎ,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那个星期天


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彻底失望
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那个星期天》是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
忆性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 ,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
的事。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 的爱。
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
理活动描 写方法的好教材。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
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
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
言、想象等诸多 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
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 动、以景衬情。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
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 出“我”分别
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
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幅插图重点
关注“我”的表情,朗读 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
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 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
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 行文本解读的
一种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
段 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
“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 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
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 失望委屈。接着我告诉学生
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 键
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 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
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
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
奋——失望”,这样既 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结束后,回顾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还是有一些遗憾:
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有的 孩子提出:那位母亲由于忙碌,而没有带孩子出
去,疏忽了孩子的“正当要求”,这位母亲是不合格的。 此时由于时间关系,我
只是模糊地说了,大家课下讨论讨论。其实我可以让学生讨论,写一写。进行探< br>究。让学生明白:这位母亲对孩子有疏忽,也有发自内心的爱,文中母亲看到孩
子伤心难过的惊惶 并且道歉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母亲为生活操劳而忽略了孩
子的要求,也是很无奈。她对孩子的爱令人 感动。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文中
的母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4.改进措施(思改)
在后期教学中,要加强本课的朗读指导。本课的心理活动描写较多,通过环
境描写、人物动作描 写、心理独白等写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
和平时的课文略有不同,朗读的时候,语速缓 慢,语气平缓,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语速稍快,声调上扬,要读出激动、兴奋;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 作者比较
烦闷,焦急,无聊,在朗读的时候,声调低沉。



作例文

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xí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xí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学xí“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 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
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 ,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
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 ,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
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 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
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 了她不由
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
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
呢?
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
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 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 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抒情,就需要
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fǎ ,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
运用这样的方fǎ,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 物形象更生动。
二、学xí“初试身手”。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抽查 的同学和其他同学的心情。(担心、
害怕;窃喜、开心。)
2.师: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
3.出示不同的情境,体会不同心情的不同表达。
(1)分组交流,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 的发现。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感兴趣
的问题可以提问、补充。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 全班进行交流,共享发现的乐趣。师生共同评价,培养学
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3)再读课本中的示例,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望实现——高兴;打球失败——遗憾、压抑、难过。)
4.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心情“ 好”与“不好”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选取一两个
情境,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从下面 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 来。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弹琴 钓鱼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互相倾听,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1)走在小巷里
①心情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带给我wēn暖 的感觉。我一蹦一跳
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老师、同学们都向我祝贺。正当我回想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夸赞
我:“好好好。” 一条大黄狗对我笑脸相迎,冲着我“汪汪汪”地叫了几声,仿佛
在说:“你真棒!”②心情不好:夕阳西 下,我垂头丧气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感觉
小巷昏暗而又狭长,怎么也走不到尽头。因为马虎今天考试做 错了一道题,我感觉
非常遗憾和懊悔。这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嘲笑< /p>


我:“羞羞羞。”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地叫个不
停 ,好像也在看我的笑话。
(2)奔跑在田野中
①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许多小鸟在自由 地飞翔着,它们一高兴,便唱出清脆
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 边吹着柳笛。
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②心情不好:我在田野中伤心
地跑着,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水中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开。我轻轻叹了口气,
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顿 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sè,花朵不再微笑,风儿
不再wēn和,小鸟停止了歌唱,连路也变得 更长了。
三、学xí“xí作例文”。
1.阅读xí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1)课件出示书中的xí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作者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我”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变化:由不喜欢到喜
欢得不舍得放弃。)
(3) 讨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
例、内心的独白来表达真 实的情感。)
(4)指名说,教师小结。
2.阅读xí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fǎ》。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幸福、感恩)
(2)说说文章围绕 “老阳儿”写了哪些内容。(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毕大
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
(3)默读,批画,说说文章是怎样写出作者的情感的。
(4)全班汇报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xí作例文
抒发真情实感

将情感融入人、事或景物
直接抒情



1.在“交流 平台”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片段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
学生了解表达情感的方fǎ。 < br>2.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后,根据情境进行练xí,使学生在
练xí与评 价中提升了情感表达能力。
3.在“xí作例文”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己体验情感,让学生在自读 自悟中xí
得方fǎ。



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 直接表达主人公
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
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xí作,让真情自
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
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 感动 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激动 盼望 欣慰……
惧怕 愤怒 难过 追悔莫及 忐忑不安 愧疚 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sè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fǎ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fǎ。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 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
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 也写清楚。
写作方fǎ指导:(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 br>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
(2)万事求 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
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 情实感的基础。(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
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 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
(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fǎ,选取一个典 型的事
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第一人称描写
叙述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
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 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
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 、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
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xí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xí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xí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xí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xí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xí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 力是语文综合素养
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
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
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时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激发情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
在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
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
中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联系生活 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
或欣喜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浓厚了很多。
二、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
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 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教
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 交流的方法,给
每一个学生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
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借助习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
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当巧妙 地运用好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可以
结合“交流平台与初显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 写作素材,从而
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


第四单元
10 古诗三首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 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
方fǎ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今天, 我们就来学xí一首关
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 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
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
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板书:沙如雪 月似钩)
(诗 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sè写起,以引出
抒情,也就是兴。短 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板书:金络脑 踏清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 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
可以看出来。“何当”是“何 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
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 )让我们带着对古诗
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 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
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
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的手fǎ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那诗人是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呢?(怀才 不遇,渴望有所作为)
3.师: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 叹呢?
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展示幻灯片)
4.师: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 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
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到昏庸腐败的朝廷,怎能不忧虑?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诗人想 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能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
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

沙如雪、月似钩——环境描写
金络脑、踏清秋——托物言志

- 第二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xí,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
再来学xí另一 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 课件出示)。它是个形
声字,从口,今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 学
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jiāng吟》、孟郊的《游子吟》,
谁能给 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xí一首带“吟”的诗——明代于谦《石灰吟》(出示 题目并板
书)。《石灰吟》可以说是一首石灰的赞歌,更是高尚情操的体现。(齐读诗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思考)
过渡:是啊,司空见惯、平平凡 凡的石灰(展示相关图片)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让我
们在诗中寻找一下答案吧。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意绽放(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默读古诗。读 到“千锤万凿”,仿佛看到了铁锤,听到了铁锤击打声;读到“烈火
焚烧”“粉骨碎身”,眼前仿佛出现 了焚烧的火光烈焰、生石灰入水的腾腾热气。
读完古诗,我们能想象出石灰石在石灰窑里被烧成石灰粉的 过程。从中,我们可以
体会到石灰的什么品质?(板书: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2.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诗歌前两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石 灰石只有经过千万
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诗歌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纵然粉骨碎身也全不
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 在人世间。
让我们带着钦佩,带着赞美,再次来感受石灰的坚强和洁身自好的追求吧。(板书:
洁身自好)
四、交流探讨,体会诗人情感。


1.“诗言志”:诗人借石灰的志向、清白和 坚强不屈,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
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2.全班交流:这首诗要表 达的深层意思是什么?(这首诗正是诗人于谦自己的人生
追求和高尚人格的写照。)
3.本诗 属于托物言志诗。看起来描写的是石灰,实际上是诗人在寄托“要留清白
在人间”的强烈感情以及爱国爱 民,哪怕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通过赞美石灰的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进而表明诗人于谦正像他笔下的
石灰一样任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 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
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品质。

石灰吟
志向清白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 第三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石灰吟》,说说诗歌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xí古诗《竹石》。 这同样是托物言志诗。板书课
题,交代作者信息。
3.这是一首题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 以竹子为主题的绘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
爱。这幅图把竹子和石头画在一起,诗人又为这幅画题了一首诗。 现在,我们一起
学xí郑板桥的这首古诗吧!
二、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诵读古诗,走近诗人。
郑板桥,jiāng苏兴化人,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 扬州八怪”之一。擅长
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2.默读古诗,分析古诗的含义。


(1)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 破岩中”中的“咬定”是什么意思?诗中
“咬定”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用力地咬着不松口;青山; 说明可扎根破岩的坚
定。)(板书:扎根破岩)
(2)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 北风”中的“磨”和“击”各是什么意
思?“坚劲”是什么意思?“任”和“尔”又各是什么意思?这两 句诗的意思是什
么?(折磨;打击;坚定挺拔;任凭;你。遭受无数次的折磨和打击仍然坚定挺拔,任凭 你
从何方刮来什么风。)(板书:坚定强劲)
3.你们还知道郑板桥有哪些代表作品?(《修 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
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领悟写fǎ,拓展延伸。
1.这首古诗通过铿锵有力的“咬定”两个字,采用“拟人化” 的写作手fǎ,表现
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2.本诗属于托物言志诗。这首诗看起来 描写的是竹石,其实是借助竹子的形象表
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劲、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崇高 精神。
四、课堂小结。
这首古诗表面上是写竹,其实是写人,借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不 拔的特点和
高洁品质,表现诗人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竹石
咬、立、磨、击、任、尔
扎根破岩 坚定强劲

《古诗三 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这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 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
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 和对自己怀才不遇
的愤懑。《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
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


到底的 思想感情。《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
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本诗浅 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
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练字悟品。 教学《竹石》一课时,一个学生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咬”
字用的不恰当。 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
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 上,如同咬住
一般。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
根 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
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 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 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
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这样通过 “读
——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
2.教学收获(思得)
(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 幅
图画,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插图是教材 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
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 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
生很茫然。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 万击”“粉身碎骨”
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呢?面对此景,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细看图,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
粉身碎骨”又是什么 情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及时播放石灰
的生命历程的视频。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 :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
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粉刷墙
面),留下清白。学生理解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从而感悟诗人的
崇高的 志向。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 容。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
直观形象。诗中“大漠、月似钩”,必须借助图片表现出来,可是要 理解“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还是有一点难度,此时我播放岳飞的《满江红》,同时
配上 展示策马冲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诗人李贺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创
设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 的渲染、烘托,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理解诗意,
理解诗人。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中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中,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我让学生比较自
己和朗读录音不同,接着进 入“背诵竞赛”这个环节,但是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
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导, 学生在讨论中拖延了一些时
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4.改进措施(思改)
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 很清
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
如比赛读、 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这样,在老
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 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1.会写“阀、避”等12个字,会写“埋头、整理”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
人作斗争的事迹,抓住李大钊的语言、动作、 外貌、神态,体会人物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fǎ。
4.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第一课时 -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
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先辈。请同学们观看屏幕。( 播
放李大钊简介)
2.板书课题,请同学谈谈对李大钊的印象。
3.导入新课。现 在,我们翻开课文第58页,跟随李大钊的女儿的回忆,了解李大钊
被捕前、被捕时、fǎ庭上和被害后 的情形,体会李大钊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
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瞅(chǒu)瞅 暂(zàn)时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 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通过作者对李大钊被捕前、被捕
时、fǎ庭上和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 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时,临危不
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精 神,表达了作者对父
亲的敬仰与深深的怀念之情。)


2 .通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哪几个时期的事?
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 件事? (时间顺序;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被捕前、被捕时、
fǎ庭上、被害后。在fǎ庭上,李大 钊表情依旧安定、沉着,并极力为家人开脱,保护
家人。)
四、交流探讨,学xí语言、神态和对比描写的手fǎ。
1.品析人物语言。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一句话:“你
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2.体味人物神态。 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
走。”
3.感知“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
①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时对“我”提 出的问题的含糊、敷衍的态度,
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 同,有力
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和事态的紧急。
②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对比 。“我”是“瞪着眼睛”“恐怖”,父亲是
“不慌不忙”“严峻态度”。
4.全班交流。(重点关注“被捕前”“被捕时”的态度对比。)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叙文。
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 、被捕时、fǎ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
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 第二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文章的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内容。(课文主要通过回忆李大钊被捕
前、被捕时、fǎ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父亲 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之情。)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xí,我们已经 感受到了李大钊面对敌人的凶残暴行
时,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以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 下面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细致体会李大钊的伟大精神和高贵品质,学x
í 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手fǎ。
二、体会重点句子,学xí人物品质。
1.“父亲仍旧穿着他 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
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
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
亲人的爱。)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
的心被一种 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
事业的信心。”
(李大 钊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 仍能够坦然自若,说明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事
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三、交流探讨,学xí前后照应。
1.请大家朗读课文第五部分(第31~33自然段),并 思考这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李大钊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小组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 (呼应)
3.文章除了 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有很多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用波
浪线画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首尾呼应:①首: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②尾:过 了好半天,母亲
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文中照应:①前文:我蹲在旁边,看他 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②后文:后
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 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
书籍和文件烧掉。 )
(文中照应:①前文: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 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②后文:在
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这些句子相互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
也会更深。)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xí,你收获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些革命先烈的英
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通过学xí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
无限忠诚, 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牢记革命先烈的遗志,把
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 盛。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并和同学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忠于革命


被捕时 不慌不忙 视死如归
前后照应


庭上 平静慈祥 坚贞不屈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1.课前设置预xí方案,让学生搜集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浴血奋
战,前仆后继的故事,激发学生学xí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引导学生 体会并交流文章的语言特sè和表达方fǎ,同时结合实际,激
发学生树立努力学xí,报效国家的理想 。


12 为人民服务

1.会写“革、彻”等10个字,会写“革命、解放”等2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 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
重点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接受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 第一课时 -
一、介绍资料,导入新课。
资料介绍。(板书:为人民服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鸿毛(hóng máo) 哀思(āi sī)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课文是围绕什么来讲的?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课文围绕“ 为人民服务”讲了三方面的意思:(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
山还重”的生死观;(2)正确 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3)搞
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关爱,使人民团结起来 。
2.毛主席告诉我们,人死的意义有哪两种?
(1)为人民利益而死,意义重于泰山;( 2)为fǎ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
的人去死,意义轻于鸿毛。
四、交流探讨,体会前后关系。
1.思考:(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
出。
(2)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3)你说的办fǎ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2.全班交流。(一切出发点——为人民服务。)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和课文大意,懂得了为人民利益而死,意义重于
泰山的道理。
- 第二课时 -
一、复xí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请说说这篇讲话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板书:为人民服务)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 的学x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______同志这篇讲话的
时代背景和内容。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 来分析为什么______同志说张思德死
得比泰山还重。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张思德同志是怎么死的?
( )
2.为什么______同志说他死得“比泰山还要重”?
(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的 宗旨,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体
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为他是为 人民的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
死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死得“比泰山还要重”。)
三、品读课文,分析重点句子。
1.课件出示句子:“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就照你的办。”
指名读、齐读。
(1)每句话讲的是什么?
(第一句讲我们欢迎批评。第二句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 、四句讲我们
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对人民有好处的批评。)
(2)读这段话,注意句中四组关联词语。


(课件出示:“因为……所以…… ”<因果>、“如果……就”<假设>、“不管……都”
<条件>、“只要……就……”<条件>。引导 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语,让句子之间衔
接紧密,过渡自然。)
2.学xí并背诵第2、4自然 段,想一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问题?
在课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因为我们是 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
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 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fǎ对人民有好处,
我们就照你的办。)(板书:正确对待批评——坚 持好的,改正错的)
3.为什么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
勇气”?
(这句话是说,革命斗争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
了人民的 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必须要克服一切困难,为此,我们要树立信心,鼓足
勇气,直到取得胜利。)
4.______同志为什么要号召“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
都要互 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因为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的。所以,不论 是干部对战士,
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板书:困难——勇于面对,互相关爱)
四、领悟写fǎ,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齐读第2、3自然段,小组讨论作者的写作手fǎ 是什么。请学生回答。
(引用、举例子、讲道理)
2.作者是怎样通过司马迁的话来阐述“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
(“人固有一死,或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是“本来”的意思“,于”是“比”
的意思,“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 ,“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这句话充分表达了


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强调:为人民利 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板书:生死观——
重于泰山,死得其所)
3.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要学xí张思德的什么精神?
(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为人民服务
生死观——重于泰山,死得其所

对待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对待困难——勇于面对,互相关爱

1.课前设置预xí方案,让学生搜集其他“为人 民服务”的人物,如雷锋、焦裕禄
等,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时联系生活实 际,探讨“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在今天的意义,引导学生自
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 观。
13 金

的鱼钩

1.快速默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2.学xí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fǎ。
3.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sè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中国工 农红军创造的奇迹。长征中,
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xí一篇长征题材的课 文—
—《金sè的鱼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和(huò)着 抽噎(yē)
3.指导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着重分析指导:两鬓斑白(读音:liǎng bìn bān bái 。释义:意为两边鬓角头发花
白,借以形容年老或操劳过度);奄奄一息(读音: yǎn yǎn yì xī。 释义:形容临近
死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感受自己的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四、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神态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和神态变化的语句,在文中做标记。
2.第一处:“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
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4.第三处:“老班长 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
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 了一丝笑意”。
5.第四处:“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6.结合板书小结:从老班长的外貌和神态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
红军战士?
(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
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地方,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 出来,和同桌相互读
一读,进一步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预设以下几个方面:
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第7、8自然段)
为什么让你 感动?是啊,我们和你一样体会到了老班长为别人着想的可贵品质。让
我们通过朗读,一起读出这份感动 。
2.老班长严厉劝“我”喝鱼汤。(第21、22自然段)


(1)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
(3)“我”明白老班长的苦心,喝下了鱼汤,“我”的 心情沉重极了。你能把这种
沉重的心情读出来吗?
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 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
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第28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 这样的感受。是啊,当生命垂危的时候,老班长
竟然想到的还是三个小战士。他是多么崇高和伟大啊!这 真是一个好战士啊!
五、品味文章,深化情感。
1.读最后一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 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
也无fǎ唤醒他了。
2.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sè的
光芒了吗?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凝结着老班长舍
己为人的高贵 品质,见证着老班长对革命的无限忠诚。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
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 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
神永垂不朽。)
六、总结全文,课堂小结。 在长征途中还有许多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美好的
今天,让我们用一首 我们学过的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来缅怀他们吧!

金sè的鱼钩

硬咽草根鱼骨头


夜里钓鱼摸野菜
耐心劝导小梁


命令战士喝鱼汤



奄奄一息让鱼汤


本课由于篇幅比较长,为了节约时间,所以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读的形式不多,讲
解还 不够深入。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读得欠缺感情,以后还要加强
朗读训练。
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1.了解即兴发言的特点,掌握即兴发言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即兴发言能力。
3.鼓励学生即兴发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将所学 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
养学生勇于表达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情境导入,理解题意。
1.从师生问候语中,导入对“即兴”的初步理解。
2.从板书课题中切入对“即兴发言”的初步理解。
今天我们学xí的内容是即兴发言。即兴 发言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个
问题发表见解、提出主张,或表达某种情感、某种愿望。它既能 培养我们快速构
思的能力和出众的口才,又能锻炼我们的心理素质。
二、范文引路,活跃思维。
首先欣赏几段即兴演讲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观察视频 中人物的语言、
音调、动作、表情各有什么特点。
看完后请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且结合观察到的视频中人物的特点,分组
讨论:
1.这些即兴演讲好在哪里?
2.你最喜欢刚才哪个人物的即兴演讲,为什么?
3 .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视频和教材中的案例,说说同学们的即兴发言还有哪些可
以改进的地方。
小组讨论后组长归纳、发言。
三、明确要点,掌握技巧。
除了课本上学生已自学的有关即兴演讲的分类和技巧之外,我们还应明确以下几
点:


1.即兴发言的特点。
(1)临场性。
即兴发言的临场性要求发言者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能够随机应变、出口成章。
(2)针对性。
即兴发言要注意环境、场合和对象,要针对听众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发言,不能 不看
对象,无的放矢。同时要贴近生活实际,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听众。
(3)简洁性。
优秀的即兴发言常常以简练、含蓄取胜,语句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必要时还可以
有点幽默感。
(教师分别出示范例)
2.补充介绍即兴发言的技巧。
“四步成章”fǎ。
有位外国的公共演讲专家认为即兴发言应该记住提醒自己的四句话,即四个步骤。
它们是:
(1)喂,讲得精彩些!(提醒自己开头就要吸引听众,激起听众的兴趣。)
(2)为什么要 费这个口舌?(指出所讲内容与听众的利害关系,进而强调自己讲话的
重要性。)
(3)举例说明。(用具体事例形象化地印入听众的脑海中。)
(4)发出号召。(对听众提出希望,讲清大家该做些什么或怎么做。)
例如,“保障生命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即兴发言可以这样讲:
第一部分:上星期四,一辆电动车钻入大车车底,一条鲜活的生命永远地离开了这
个世界……
第二部分:不讲交通安全,噩运,也许在等待着我,等待着你,等待着我们的亲
人……
第三部分:举一些中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讲清发生交通事
故的潜在因素。 < br>第四部分:下面我想告诉大家,当……时应当……;当……时应当……;当……(告
诉听众你想要 他们做些什么,要讲得具体点。)


这个运用“四步成章”fǎ的即兴发言以身边的事例 作开头,引起听众的注意,用鲜
明警醒的议论“勾”住听众的感知神经,表述通俗简练,虽然内容并不新 颖,但句
句切中要害,打动人心,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方fǎ,巩固强化。
怎样才能提高即兴发言的水平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要注意积累多方面的知识,丰富生活阅历,增加锻炼机会。
2.要提前打好腹稿,想清楚重点讲什么,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3.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
4.即兴发言要注意体现发言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显示出自己的 特sè,不要人云亦
云,讲俗话、套话。
五、及时演练,课堂小结。
将教材中列举 的发言题目写在纸条上,折起来放入盒子内。每个小组派代表到讲
台前随意抽取纸条,确定自己组的发言 题目,然后做即兴发言。
要求:演讲的内容和语言要符合特定的情境,恰当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力求达
到最佳效果。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语言 音调 动作 表情
临场性 针对性 简洁性

1.本节课大家热情参与,在演练中学生的表现很精彩。
2.通过即兴发言锻炼了学生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作 心愿

1.想一想自己的心底藏着哪些心愿,明确自己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2.写一写心中藏着的这 个心愿,对自己,对别人和对社会的作用。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一、谈话导入,揭示文题。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大家的心愿都是什么呢 ?(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各抒己见。)
(板书:心愿)
2.那心愿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心愿,就是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fǎ,是对一件事物的美好希望、设
想与期待, 也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欲望、向往或强烈倾向。)
二、启发思路。
1.现代作家巴金曾在《 随想录》中写道:“把想做的事都做好,把想写的作品全写
出来,使自己可以安心地闭上眼睛,这是我最 后的愿望。”这是巴金的心愿,你的
心愿是什么呢?
2.首先要学生想好自己的心愿。
3.收集可用的素材:先想一想自己都有哪些心愿。
(1)对社会的题材:科学家发明新药, 治愈癌症;残疾人能得到更多的关爱;空气和
水不再被污染;人和人之间多一些理解……
(2)对别人的题材:奶奶的病赶快好起来;爸爸能有更多的时间陪自己;好朋友永
不分离……
(3)对自己的题材:有机会去看看高山、草原、大海;努力学xí,长大以后让爸爸
妈妈过上 更好的生活……
4.老师也有一个心愿(对别人的),那是什么呢?
(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听课,将来长大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小作文-最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公司档案管理流程图-宝宝辅食添加时间表


f420-论文结束语


亮晶晶一样的词语-我的叔叔于勒原文


世界名牌大学-生活减肥小窍门


片汤话-qq号被冻结了怎么办


浩瀚慧鹰德-期末


重庆交通大学排名-新生儿必备用品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