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案
wps怎么打分数-如何输入乘号
两小儿辩日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感受两小儿的探索精神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
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 了解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学期学过的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进而引
导学生回忆寓言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寓言?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
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
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
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
二、《列子》简介
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传说。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 朗读课文
1、
2、
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错、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词:辩斗(dòu)盘盂(yú)沧沧凉凉(cāng
)探汤(tāng)
孰(shú)为(wèi)知(zhì)
3、
4、
5、
6、
7、
男女生分开读(侧重停顿、重音)
齐读
听范读(语气)
自由朗读
再次齐读
(二) 疏通文意
1、
加点字词释义
孔子东游
.
见两小儿辩斗
..
问其故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及日中则如盘盂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日初出沧沧凉凉
....
及其日中如探汤
.
孔子不能决也
.
孰为汝多知乎
...
2、 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3、
4、
个别翻译
自由翻译
四、研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
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有什么不同的结论?其根据分别是什
么?
明确:甲: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根据:日初出大如车
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乙:日出远,而日中时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
2、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明确:他们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3、 孔子在这篇课文中是不是多余人物?
明确:不是。反映他实事求是的态度。《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五、拓展延伸
1.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
这是视觉的差误、
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
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
太阳,从
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
比较下,此时太阳
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
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
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
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
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
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2.中午的气温比早晨的高多了,是不是此时的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些
呢?
主要原因
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
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
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
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
上,
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六、课堂小结
这篇寓言让
我们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
疑、勇于探索,同时也要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
赤”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助学案上课后巩固练习。
板书
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一、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学法指导
学习得法则事半功倍。如何学习文言文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两小
儿辩日》则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堂伊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
觉得什么是文言文?当学
生讲出对文言文的粗浅的认识后,我便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充分地肯
定,同时告诉学生,文言文是古代文化
的遗产,是传承古代文明的媒介,学习文言文能让我
们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语文学
习能力。这样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充分的
认识和兴趣。之后我又启发他们结合现代文的学习方法,渗透总结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
样适用于古
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这节课中我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
br>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二、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我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更利于合作学
习。教学中提供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自主
探究的空间。例如让学生结合学习方法循序渐进,首先把句子
中难懂的字词对照注释进行注,
然后把句子连起来解释,还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样培养了学
生自主学习,主动
探究的习惯,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落实了学生主体地位,同时培养了合作精
神和
协作能力。我还有意识地进行留白,如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为”出现三次,为什么读法不
同;“探汤”的“汤”和现在的“汤”有什么不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学目标中“读
懂
意思”得到实现。
三、注重诵读
“读”是阅读教学的
主要活动,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诵读,这节课的重点在读,
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中我将“
读”贯穿始终。本课朗读分为三个层次:
1、读通:
通过生试读,个人练读,小组自学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将文言文读通。
2、读懂:
生对照注释,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学习中能将每一句话读懂,理解全文。
3、读好:
创设情境,激发读的兴趣。重点处我适时地点拨,如:两个小儿争辩时为什么要用
反问句,强调他各持己见、胸有成竹的心态;有“车盖”的车古时候是给什么人坐的,在这里
“
车盖”象征着什么,怎么读;“盘盂”与“车盖”相比天壤之别,怎么读……这样学生带着感受
读出对比
的语调,一轻一重,情到深处自然流!同时这样的训练充分达成了教学目标读出韵
味。
遗憾是:
1、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学法指导处利用了7、8分钟的时间,因此也冲淡了
重点;如
果能在此节省5分钟时间,“诵读”的训练能更突出一些,同时后面的设计的“
谈启示”及“课
本剧”表演也能得到展示。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剧情:一现代
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恰遇两
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现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
了两小儿的问题并表达了对
两小儿和孔子的敬佩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过多,贪多,贪全:
因为这是第一篇古文教学,因此,我总想在课堂上让学
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其实仔
细想来,不如把了解古文以及激发兴趣放在第一课时,这样便更能突出“读懂
意思”“读出韵
味”的重点。
3、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有时语言随意,有时不够严密或有重复学生说话的现
象。
在结束反思的这一刻,有种感觉已在心中孕育、升腾。是希望?是方向?亦或是壮
志?
虽然说不清楚,但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我校几位前辈能在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上几年如一日,默
默耕耘、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原来它真的能给人带来成长的快慰,收获的喜悦。怀着这种
情感体验,我
第一次想发自内心地对自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