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论文】
生活随感-来到非凡时代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情境的强调主要集中在在第
一学段和第
二学段。第一学段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在
第一学段中对于
情境的强调,同时,标准还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
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为了实践课程标准,许多教师在
教学中积极创设
生动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但是,实
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情境的强调,以致于认为离开了情境
就不是新课改中的数学课,于是就费尽心机地
为自己的教学设计了很
多不切实际流于形式的情境。这些情境往往在短暂的吸引学生注意力
之后
,就让他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之外例如,有些数学教师喜
欢将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人物、奥特
曼、虹猫蓝兔等学生所喜闻
乐见的动画人物引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无疑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
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人物的引入往往只是为了简单的呈现一
个题目和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关联很
小。这种对于教学方法的尝试固
然重要,但是这种流于表面的应用,不仅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反而是他们对于动画人物进行了过多的联想浪费了课堂时间、
影响了教学效率。这种流于形
式的情境创设不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
而且表现于教学手段上。目前,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越
来
越广在很多学校的优质课程的评比都将多媒体课件作为必备的条件
毫无疑问,
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注意力的唤起与维持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们的老师在多媒体使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
题,一些老师对于多
媒体效果的过分追求降低了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减少了对于教材内
容的思
索。
(二)对合作交流掌控不当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
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
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这种对于数学教学中合作交流的强调,目的在于减少我们传统
教学中的填鸭式的“一言堂”。增强
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及团队合作
的意识。但是在我们日常施行的过程中却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师为了体现自己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对课程内容不加区分的进行小组讨
论。如有的教师在教关于各种算
法计算顺序的时候也进行讨论。对于
这种已经约定俗称的定理和规则的讨论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br>趣、增强交流与合作,反倒让学生对于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的可行
性产生质疑。针对上述问题,
教学者首先要明白了实施的必要性和条
件。合作应该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个体
无
法完成,或是受到一定外在条件的限制,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或
是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和做
法感到需要与人讨论、分享的时候开展。因
此,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交流时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
思考性
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要在具备了内容适合讨论、学生意见不同、出
现思
考困难、答案没有定论等条件后安排小组合作交流,效果就比较
好。其次,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贯
彻的原则有分组合理分工得
当。在小组成员的划分上,要注意学生在能力和性格、情绪等方面存
在个性差异,体现互补性。只有互补的小组才能保证小组的稳定,并
使大多数成员在合作与交流中获益。
同时,小组成员也要定时流动,
以保持新鲜感和竞争性。二是分工得当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根据成员的特点合理分配角色,为了便于促进成员社会性的发展要定时的进行角
色互换。特别是小组长的角色,
应该让每个成员分别担当,可以使学
生在担当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最终促进成员间的互相支持,
互相配合,共同发展。
(三)对于课堂趣味性的理解不全面
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枯燥与乏味,强调课堂的趣味性也是课程改革
中的中所强调的重要维度之一。但是由于
一些教师对于课堂趣味性与
游戏之间的理解存在误区,有的教师认为趣味性就是上课要做游戏。
例如,有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复习异分母相加减的规则,让10
个同学各举从1到10中的一个数字
,自由组合来寻找分数相加的公
分母。一时你推我挤嘻嘻哈哈一阵之后时间过半,学习新知识已经时间不足,只能继续玩。该教师下课后一直抱怨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太费时间,而且得不偿失。这显
然是对课堂趣味性与游戏之间关系理
解不全面的所导致的。我们认为:数学教学要有趣,
并不意味着每节
课都要设计游戏。尤其是不了解学生注意力变化特征盲目设置游戏。
课堂的前十
几分钟是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是教学的黄金时间,如果
此时设计过多的游戏将花费不少操作的时间,就
事倍功半了。而且有
些教师过于强调游戏的复杂性,要花不少时间来讲解游戏规则,学生
把注意
力都集中在把握游戏的规则,以及如何赢得游戏的胜利上,结
果数学问题反而不重要了。从解决的对策来
看,我们认为要端正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源于生活,如果教师选取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
问题,学生就会利用他的生活经验作为理解的基础,对该问题产生学
习的愿望,因为人们对身边的一些现
象都是希望自己能够了解并理解
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因此,要突出数学的有趣,可以在学习素材的选取、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花工夫。这样,就让学生进入富有
童趣的情境,既满足了学生的探
究心理,又让他们从中感觉到数学就
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获取更多数学知识的愿望。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
(一)作业:教师先做——“探时”
作业是完成教学的必须途径,而作业过多又是
增加负担的源头。
由于各学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互不相干”,很容易形成多头布置“重
压”学生的情形。对此,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
学生负担。所有让学生做的
作业,教师首先要做过,在此基础上预判
学生做相关作业的时间。腾出了更多时间,学生要多做“实践作
业”,
更多地走进图书馆、科技馆等校外教育资源,拓展学习领域。
(二)上课:讲究质量与效益
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与课堂教学效率偏低、教学
质量不理想
相关。一般而言,教师的授课能力越强,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就高,即
使做作业也能在
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
教学过程五环节,教师不仅要过关,还要有所作为
,从而防止由于课
堂教学效率不高而通过多做作业来弥补的怪圈出现。
(三)坚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做到五个“一”:“看一看”,让
学生看书本;“想一想”,该思考
几个问题;“考一考”,提出问题,当堂考核;“议一议”,大家讨论
对
不对?错在哪里,为什么?“练一练”,当堂完成作业。
(四)坚持“四清”的教学过程管理
“堂堂清”:当堂训练,形成能力,不把问题
留到课后;“日日清”:
今日事今日毕;“周周清”:周末普查每周所学的知识点。“月
月清”:
月月调查每月的知识结构掌握情况。
(五)定期召开后进生家长会议
其实总体成绩差就差在少数后进生身上,如果定期召开后进生家
长会议,与他们多沟
通交流,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全班的活动、小组讨论
和个别学习等多种形式和多种手段,积极探索问题,寻
找答案并进而
采取适当行动的教学活动。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注重方法,强调学生
通过自己的探
究去获取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的正确
态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
从小具备强烈的求
知欲望。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模式
常言道:“教无定法”。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必定
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数学与我
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关系
密切,如算一算家中一年的存款利率是多少?这个月你用了多少钱?
妈妈今年48岁,儿子的年龄是妈妈的12,儿子今年多少岁?……因
此,在探究式学
习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数
学问题,应用到探究式学习当中来,认识到数学能解
决生活中的很多
问题,从小树立起“学数学真有用”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有一种解决
问题的成就
感,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实施探究式学习的有关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个性。在教学中,可运用这一模式进行教
学: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确认
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
归纳概括→深化迁移。在这一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能力被充分
重视起来,而不是简单地将知识
“灌”给学生,俗话说:发现问题比
解决问题更难。在这里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
要。
2.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在确定
教
学活动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后,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
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这种教学既是对习惯
“灌”知识的教师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习惯“等”学习的学生的
一种挑战,所以需要有一定的支持系统来给予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方面:
(1)教师的备课要以关注学生为宗旨。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
备课
时,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取知识。
从这一认识出发,教师在完成教案的同
时,必须仔细分析学生情况,
针对学生实际为学生提供“学案”。其包括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的
主要内容、需要准备的学习材料、学习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教师的期
望等。其中有些栏目要根据学生实
际,做到因人而异。例如,预期的
学习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定,使其有变化。其他栏目则由学生<
br>在学习结束后填定:学习的收获、还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的问题。
这些栏目主要为下面的教学法
反馈与矫正提供有关信息。这一教案的
实施,使教师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
(2)及时进行教学小结。每堂课的教学小结不能流于形式,要
求教师对每一堂课要
进行反思、反馈及矫正,为此,每一堂数学课的
教学小结应有一张反思卡进行记录。探究式学习中如何使
教师的教学
观念、行为更好地符合探究式学习的要求,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可能做
到一课一思,认真填写反思卡。反思为下一步的调整
提供了条件,同时,这样的反思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
对话与交流,有
利于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症下药。同时还可
以实施学生
谈话制,教师要制订好谈话的目的,设计好谈话的内容,
根据目的的定向性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座谈,记
录学生的反映,并写
下教师的座谈体会。教师根据以上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
方法,使教与学的活动尽可能地达到预定的理想目标。
3.组建探究小组,注重交流评价。
(1)组建探究小组
小
组合作学习体现了时代学习的潮流,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
形式,被广大教师所运用。应该做到:第一
,合作学习应建立在独立
思考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必须在学生个体有“合作需要”,个体在问
题
解决中处于“愤”“悱”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际,再开始小
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第二
,有明确合理的探究目标,互
相尊重与配合,明白各自的职责,避免依赖性,增进依存性。第三,
确保探究时间,不走过场。第四,允许学生自由的组合,肯定各自的
探究方式与过程,以便学生放松地
学习。
(2)注重交流与评价
第一,注重学生倾听。提出会听要求:
聚精会神听、边听边思考
分析,讲完听完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第二,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
方
式表达。如乘法分配律,可用图形、字母、文字等来表达,只要言
之有理。第三,不过早评判。要善于引
导争辩,在辩中明理,懂得尊
重事实;在辩中寻求多种解题策略与方法;在辩中互学善辩;在辩中
共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研
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
课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开展研究性学习
过程中,师生必
须遵循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创造性
原则,努力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使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改革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什么是“研究”?在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主要有两个层次
:一是
以创建或产生人类文明史上新的知识或技术为目的,提出假设、设计
方案并进行论证和实
验;二是以验证和修正已有的知识或技术,验证
已有的假设为目的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和实验。什么是“
研究性”?
就是与研究的上述特性相类似或具有研究的部分特性。什么是“学习”?
“学”是以
了解、接受和理解未知对象为目的,以了解、理解和接受
人类社会已经创建和产生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国家
或学校所规定的内
容为根本任务的认知活动。“习”是以重复和应用已知对象为目的的
认知活动
和行为。关于“研究性学习”,近几年,人们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与实践,最得了不小的成绩。目前,对“
研究性学习”的诠释,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
的
是学生在科学课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
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
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学
习活动。”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
生活情境中,通过
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
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
、能力和态度,
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原则是指: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
师的指导
下全程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积极地去发展和解
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性学习和教
学组织形式应该有利于培养和促进学生的自主性。研究
性学习是以自
主性为前提条件的,没有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
教学过程,也
就无法去研究,更谈不上创造。开展研究性学习,也要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从方法、技巧上给学
生以帮助,教会学
生学习。
2.问题性原则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中介,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这是由研究
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问题就成为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
质疑、敢于挑战的个性品质。
3.参与性原则
研究学习的参与性原则是指: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研究
性学习“重
在参与”,强调“人人参与”。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职
责之一就是“
指导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
初步的和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掌握和理解科学研
究习惯和道德品质。
而要实现这些基本目标,学生不亲自参与是不行的,只有参与研究才
能真切
地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真正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规
则和方法。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上,
重要的是要指导每一个学
生全程参与研究过程。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指:研究性学习以“研究”为手段,通过研究性的
学习来充分发展学生
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离不开
研究,研究是为了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
习的重要目
的之一。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独立探索、研究提出的观点、
答案都是创造,
从而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成功体验。
(三)研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
性,发挥学生自主探
究的能动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规律让学生自
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
题让学生自
主解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
教师的讲授,使
学生的“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可使学生学会学习
和掌握科学方法小
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具
体是在教
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
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
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
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
小
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活动,自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
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
定基础。
(四)努力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1.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素材”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把传统教学中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转化到
数学问题的探究上来。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材中的内容创造
性
地组织成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让“自主探究”取代“知识传授”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
神世界
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
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学生的探索
与创新活动组织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
3.倡导“合作交流”改变“一问一答”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
,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
样的。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和交
流,
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
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
获得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
备的能力。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
作的意
识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