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我有我的滋味-网络推广的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
联系教师、学
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
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
br>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
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
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
及教研活
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
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
准;缺乏
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
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
“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针对以
上现象,我参加了南京市规划个人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与研究,笔者认
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处
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
研究表明: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准确把握
好提问的时机却非常重要。何时提问,
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
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
常好的效果
;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
量、提高教学效果等。研究中还发现,课堂提问的时机
通常产
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
流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
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
是学生学习情绪需激发、需调节、意欲表达倾诉时;四是促进
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信心倍增时。教师若能准确把握好
以上的提问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会大
大提高。此外,在
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我
们在听课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
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
作答,教师就会重
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立即降低难度,甚至叫其他
的同学来“帮忙
”,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实验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
给学生
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
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
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
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如:教师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
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
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
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
的图形
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
明这两条直线互
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
“生活中哪些
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
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
的活动,
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
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
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精”与“准”
所谓课堂提问
的“精”“准”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精确、
正确、准确,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研究表明,要实
现这
一目标,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
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
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
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
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
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
入点,要问到关键
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为此,要实现课
堂提问的“精”
“准”,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三度”:即难(易)
度、精(准)度、适(量)度。
1、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
的实际情况,问题
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
题。因为问题
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
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
挫伤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
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
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
br>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
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
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
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
精巧
精致,不能含糊不清。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
法口算》时,教师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
大客车”及各有
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
”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
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
多多
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
不是老师所期望的,但根
本问题却是教师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
确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问的“数量”,做到精问巧问
实验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
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
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
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
不佳。这
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
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
尽可能设
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
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
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
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
br>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
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br>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
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
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
了“平
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
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
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
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
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
分析、推理、概括和
总结。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
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预设问题”的设计,
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
积极思考
,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
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
成问题”会因学习
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
出的丰富、多变
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
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
机智
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教师在设
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
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
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
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
由此可见,课堂“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 割的
两个部分,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
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 ”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
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
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