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
安全监督检查制度-万村千乡
新一代小学数学教师的成长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事实上就对数学教师提出
了更高的
要求,特别是,与“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这一传统提法不同,新
近出版的各种数学教材
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为教师的创造性工
作留下了较大空间,也即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内容和环境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在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
显然,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理论水
准,并能将教学活动与
教学研究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即具备一定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能力。
一、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更加重视数学教育专业方
面的理论学习
就当前而言,
我们可首先对以下问题做出认真的反思:我
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对于数学教育的专业理论和现代发
展自己又有多少了解?
例如,作为一个简单的“测试”,读者不妨认真考虑以下的
问
题──这是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1CMl)为促进大学的数学
教育改革而专门为大学数学教师设计的,
但是,只需稍作变动,
它们显然也适用于小学数学教师。
1.什么是数学理解和学习?如何才
能达到数学理解和学习?
什么是这一方面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与大学层次的数学教学
又有着怎
样的联系?
2.什么是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数学教育研究有哪些主要
的发现?什么是阻碍研
究成果向数学教学实践渗透的主要障碍?
3.对于不同层次上学习过程的性质的研究是否可能获得不<
br>同的结论?适用于普通教育的理论是否同样适用于大学层次?
是否有必要建立大学层次的专门理论
?
4.对于传统的和其他可能的教学方法做了哪些研究?什么
是这些研究的主要结论?
p>
5.教学上应当如何去适应学生的不同背景、不同能力和不
同兴趣?什么是进行大班
教学的有效方法?
6.对于各个专题的教和学,如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我们
已经知道些什么
?各个专题是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是否存在
适用于若干专题的普遍性?
7.是否有其他的评价方法?评价如何能被用于促进学习和
理解?
8.什么是不同专业对于数学能力的具体要求?
9.什么是学生对于数学的态度和信念?如何
使之发生变化?
它们对学生选学数学类科目及其成功性有怎样的影响?
10.技术的应用对于数学的教和学有怎样的影响?技术如何
能被用来促进理解?
11.有哪些重要课题尚未在研究文献中得到充分反映?又应
如何去促进这些方面的研究? <
br>笔者以为,如果发现自己对于上述问题缺乏很好的了解,
这就清楚地表明了认真学习数学教育专业
知识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笔者在此愿从另一角度提出自己
的
一些想法:就现实而言,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艺术的
把握上应当说比中学数学教师做得更好,如普
通话水平普遍较
高,教学活动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等等;但是,就新一代的
小学数学教师而言
,笔者以为,仅仅掌握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艺
术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成为数学教育的专家,与能拉会唱、多
才多艺相比,我们显然应更加重视专业方面的高度修养。
在此,应当指明的是,专业方面的高
度修养并不排斥广泛
的知识背景,恰恰相反,这也正是数学教育现代发展的一个重
要特点,即表
现出了与多个学科(除去与数学、教育学和心理
学的传统联系以外,在此还应提到哲学、社会学、语言学
、人
类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叉。总的来说,我们在此所应提
倡的就是知识
面的必要拓宽与知识结构的合理重构。
二、除去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外,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还
应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同样地,我们在此也可首先自问:我是否认为自己在一定
意义上也是一个研究工作者?我又是否知道
数学教育界目前人
们最为关心的是哪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又有哪些不同的意见
或对立的观点?
由于课程改革是当前最大的现实,因此,笔者以为,身居
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就应围绕以下一
些问题积极地去开展教
育教学研究,也即应当积极地去研究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
处理以下各
个关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数学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大众数学”与“20%最
好的学生在数学上
的发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的形式特性”;“学
生的主
动建构”与“教师的必要指导”;“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大班
教学的现实”;“创新精神”与“文化继
承”;“教学方法的改革”与
“优秀教学传统的必要继承”;等等。
例如,数学教育中学生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显然不
应与其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分离;恰恰相反,我们应
当
通过具体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积极地去帮助学生养成适当
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地,学生良好情
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养成显然也应促使其更为积极地去从事数学知识与技能的
学习。又如,在数
学教学中我们既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
中所已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学校学习的良好基础,并通过联
系生活实际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包括初步地学
会如何去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
同时又应注意防止用“生活味”
去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并应帮助学生清楚
地认识并很好地实现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必要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