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论文

温柔似野鬼°
642次浏览
2020年12月02日 07: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最经典网名-不胜惶恐

2020年12月2日发(作者:郝龙斌)


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联系电话 (李老师)
动手操作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
架起的一座“桥梁”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小学生
一般都有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特点 ,多给学生创
造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
动,主动去获 取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操作中,把抽象的知识变
为直观、形象的体验,并从中获得正确的认识,真 正达到“我做过了,
我理解了”。
一、动手操作,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
驱作用。有了兴趣,学习的效率会有明显地提高。《数 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
提供参与学习 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
切感。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如果课堂上恰 当地指导学生动手
操作,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
态,在操 作中既得到知识、发展能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
“玩”中学,学中乐。
例如,教学 《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
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 于怎样画圆,老
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
的圆形吗? 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
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 快,大部分学生都知


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如墨水瓶、茶杯盖、硬币等)画圆
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
果要建设一个圆形大花坛或 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
进一步激励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 操作
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
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起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把实践中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素材,教
学内容更贴近学生 的生活,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发现数学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 脑
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
镜子”。就是说,通过操 作使学生手脑同时得到发展。有些规律性的
知识,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才理解深刻,才容易 掌握知
识间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教
学环节,变教师的“ 教”为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师生多边互动,优化
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 材料,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发现规律,达到
灵活应用的目的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 猜测:有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能,不一定),这仅


仅是我们的猜想。
2、操作:(1)拼摆各种三角形。用小棒代替线段(课件出示3cm、
4m、5cm、8cm和9c m的线段),任意选择其中的三根试着摆三角形,
小组合作、交流,并填入表格中。











线段cm 线段cm
3
3
3
3
4
3
4
3
4
5
4
4
5
5
5
4
5
8
8
8
线段cm
8
9
9
8
9
5
8
9
9
9
能否围成三角形
不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2)展示拼摆交流情况,请学生到讲台来摆一摆。
3、验证:课件呈现学生摆的各种三角形 。引导学生比较三边长
短关系发现:①、②、③两条边合起来比第三条边还短,就围不成三
角形 。用算试表示:3+4=7,7<8;3+4=7,7<9;3+5=8,8<9;④、
⑤:3+5=8 , 4+5=9,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也围不成三角形。从
而总结:当两条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 边时都围不成三角形。以⑥
这个三角形为例子,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请


同学们想一想,想好了和同桌交流(学生活动后逐个汇报)发现:三
角形的任意二边之和 大于第三边„„
3、小结:三角形的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通过猜想——操作— —验证——总结等几个步骤的教学,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便水到渠成地得出。原本抽象的三角形三边关系 ,
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活动中得以自主建构,形成知识更加外
显,更加鲜活,把抽象变 得形象具体,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为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规律打好基础。
三、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 必
须有动手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
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
建立空间观念”。也就是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仅靠观察和 听讲是不
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适当的进行实践操作,而数学的操作并不是
简单的动手活动, 必须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摸一摸、做一做、想一
想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建构图形的表象,让学生在动手操 作、动眼观察、
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中发展空间观念。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要有一定的经验的, 这个经验便是学生的“基
本活动经验”。教学时,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
流 ,基本活动经验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数
学活动中去体验,去积累,需要通过“ 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
过程。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如 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有
效的探究,使其对长方体的认识更深刻、更透彻呢? 笔者认为可以这
样展开教学:
1、 观察: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盒子等
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操作、交流:认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演示切土豆成形
的过程,让学生切土豆,切一 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一个平平
的面,滑滑的),然后将切出的面朝下,竖直向下切第二刀,这时 发
现了什么?有什么变化?(又切出一个面,两个面互相垂直,且多了
一条边),像这样两个面 相交于一条直线的边,叫棱。再接着与前面
两个面垂直的方向切第三刀,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变化?(又 多了一
个面,且三个面两两互相垂直,也多了一条边,多了一个顶点。)像
这样由三条棱相交于 一点,这个点叫做顶点。若要切成一个长方体,
还要切几刀?怎么切?要注意什么?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 动中,感知
了长方体的形成过程,比单一的摸一摸、看一看印象更加深刻,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3、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①请同学们拿出学具中的长
方体,数一数,量一量 ,比一比,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数量记录
下来。②交流汇报,学生在汇报长方体有几个面时,如有学 生转动长
方体时,教师则应引导学生固定长方体的位置,上下、前后、左右三
组相对的面用手势 有序的数一数。数棱长时,应根据方向分组四条四
条的数,并指出相对的棱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实验 、表述等操作


活动,学生建立了长方体的空间表象,从而表现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
以上的教学,教师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从形象——表象——抽象逐
步认识长方体,让学生在探 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这样
的操作已不再是一种形式了,而是学生主动地、亲身的体验和深 刻的
探究。可见学生在操作时,教师指导要有方。有效地操作不仅能让学
生学到知识,而且能使 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
培养空间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
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 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
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 br>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
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 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 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
画出1 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
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 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
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
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
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 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
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 扬,


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
能最先 发现?”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
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 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
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
减去60°)。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
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
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对图形间的联
系和变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
生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能力 。有利于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探索和尝
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 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既然实践操作活动,能够发挥
激发思维,暴露思维的重要作用,那 么我们是否在备课时,将“静态”
的教学内容通过我们的再创造,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呢?将传统的< br>“教师讲、学生听”设计成师生互动、学生动手操作的形式呢?笔者
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 深含这一意识,充分运用“活动化的教
学理念”来指导备课,指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 和
积累两个数学活动,即数学操作活动和教学思维活动,在动手操作中
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加深 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
创造性思维。

我的答铃歌词-新消息


焦裕禄简介-青岛的旅游景点


发展党员的方针-亚太音乐榜


我亲爱的甜橙树-天方夜潭


早春钓鱼技巧-左眼皮跳跳好事要来到


保险从业-开根号计算器


北京烤鸭作文-英雄联盟哨兵之殇出装


云南大学分数线-昵称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