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科学性_数学论文.doc
王伯祥-我对你的崇拜
浅议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科学性_数学
论文
从认识“新知”
--浅议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凡属课程类的学科教学,特别是小学,研究和实施科学教学
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
中,除了传授课程知识要讲究科学性,保证所传授的知识的正确<
br>性外,更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相对而言,知识性方面具有
固有的定性标准,而教学方法没有
,教学方法是一种“活”的、多
元的、动态性很强的教学行为。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法,犹如精
准的导航仪,能忠诚地使心理意图达到最佳的现实效果。
数学学科,已被习惯称为“理科”,那是因为,数学有着特别丰<
br>富的“理”性元素。内容上有“数理”、“原理”、“定理”……,思维
上有“辨理”、“疏理”
、“整理”、有“理解”、“理顺”、“理清”等。
由此可见,数学学科的科学含量特别高,教学方法更
须科学性,
对于尚属初学寡知的小学生来说就更为必要和必须了。本文从小
学数学学科认识“新
知”的议题发表教学方法科学性的拙见。
一、从具体课例谈起
1、有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推出一个平行
四
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进行比较、转换。因其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所以面积相同
,由此得出:平行四
边形面积公式是底×高。这个层次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尚属合
理,也较顺
理。但本人以为教者忽略了一个科学性原则。教者只
通过一组图形的比较、比对就得出结论,从科学的角
度分析,一
组数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偶然现象?如果是偶然现象,所得出
的结论是否可靠、可信、符合科学精神?学生不一定认识到这层
意思
,可老师要认识到,并要通过教学灌输这种认知思想,以此
培养学生学习、钻研、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对于教师来说是定论,但对于小学生来
说是新知。在学生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懂得“新知”
的内容,还要懂得“新知”是如何获
得的,更要懂得怎样才能获得。
以本课题而论,在“怎样才能获得”的议题中,要通过尽可能多的
现象和事实说明公式的获得是有科学根据的,是正确无误的,同
时要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感悟到,许多
科学道理是通过发现、联
系、摸索才能获得的深刻道理,并在经常的感受中学习和实践这
种有益
的学习品质。这样的
“获得”才有“宽广度”、才有“穿透力”,也才是“真知”.这个课
题
,为了避免出现偶然性的嫌疑,拿来作为对比、比对的图形应
该有两组或以上。教学中,要有“举一反三
”扩散性的学习要求,
还要有“举三悟一”探索性的学习要求,这样的学习要求才具全面
性、科
学性。
2、二年级有一节《观
察物体》的课,有个教学此课的老师
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依次让学生观察杨桃、四面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小纸盒、玩具(有娃娃,有大象,有小狗)。每一次
都要求学生从正前、正后、正左、正
右四个方向去观察。之后得
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这
样观
察物体的方法是不科学的,结论也不科学。关键的问题在于,
一是教学只顾及到事物的共性特征而忽视了
事物的个性特征。杨
桃、小纸盒、玩具等物体所体现的都是物体的共性特征,而具有
个性特征的
物体起码还有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如果
在建立了共性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加上具有个性特征的
物体,学生
的观察视野就豁然开阔起来,思维也就可能产生了多元性;二是
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较
远。观察物体的基本办法是四个方向,但在
实际生活中常常无法照章办事,如观察地点常常受地形地物的
限
制,难于随心所欲地选定,又如要观察的物体被另类物体所遮挡,
找不到既定的观察方向,还
如要观察的物体是粘贴在另个物体上
的,缺少既定的观察面。这些情况应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观察物体的方向不是既定性,而是更具随意性和实际性的。其“从
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物体,所看到的
物体形状是不同的”的结论也
只适应于一般情况,不适应于全部(球体就有特殊性)。教学必
须
尽量完整的顾及到课题所涉及或涵盖的内在特性,这样的教学
才能使学生获得“真知”.
二、建立与认识“新知”相适应的、必要的教学新观念
为使
学生在认识“新知”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在教学方法上
有必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这样一个重要的教学
观念:每一个课的
知识要求都应制定“两级”目标。一级为“基本目标”,二级为“拓展
目标”
.“基本目标”应以课本中的各个知识点的内容综合构成。“拓
展目标”应以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一些扩展
性的知识以及深化思维
性的要求为内容。一级目标是第一位的,二级目标是第二位的,
两者互为
联系,相为揉合,不是分割和断裂。在课的进行中,“基
本目标”一定要完成,并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二
级目标应以相机
实施和因材施教为原则,力求“两级”目标都顺利完成。“拓展目
标”要求不求
划一。要让大部分学生获得见识和理解,而对另一
部分学生则可另作要求,能理解的自是好事,不能达到
理解的只
要有所感受也好,没有感受能有感觉也不错,有的就是暂时不理
解或产生困惑也不要紧
,人会长大,教育会递增,学生的认识能
力会不断提高,暂不理解的让其逐步理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只有一级目标,而没有二级目标,因此,所上的课便显得干瘪、
单调、平淡,不丰富、不饱满。
学生老是在教材框定的“笼子里”
成长,总是长不大。
当然,必须十分注意的是,两级目标的制定要牢牢把握以下
几个原则:一级目标要“到位”,二级目标要“适度”,进行中要”相机”
和“适时”.否则,它又不
是科学的教学方法了。
三、克服和避免忌讳的、非科学性的或科学性不强的教学方
法
1、反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忌讳。最典型的非科学性的教学方
法是,教低年级学生学习加减应用题
的教法:“题目中出现‘多’
字时用加法,出现‘少’字时用减法”.这种教法在早些时候就被
许多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谈论过、警戒过,但时至现时,还有
老师仍然这样教着。这种教学方法和类似
的教学方法实质上是反
科学的,在教学上是十分忌讳的。
的教学方法。
4、作秀的教学方法不可取。有一些老师喜欢“运动式
”教学,
明明不是很简单的、需要一定时间的思考的答案也要求全班学生
齐答,声音大,有轰动
效应,但没有实际效果。这可视为作秀教
学,断不可取。集体讨论(合作学习)也常有作秀现象,从内容
上、目的上、意义上没有必要组织集体讨论的,有的老师也组织
了集体讨论,以此表示注重合作
学习。这也是一种作秀教学,同
样不可取。
以上拙见也许有许多不足,敬请专家们、同仁们教导、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