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陈旭的歌-dnf号
中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历史学家也称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
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
创立、发展与应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
国当代成就最大的历史学家,仅供大家参阅。
吕思勉
吕思勉(1884.2.2
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
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
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
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
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
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
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
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
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吕思勉史学
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
先秦史》《两
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
术概论》
《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
记》等。
翦伯赞
1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
湖南常德桃
源县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
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
先生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
委员会委员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
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
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
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
三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
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
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
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
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
《中国史纲要》。文革中遭受迫
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专案
组以交代“有关刘少奇的问题”为名对翦伯赞进行逼供,时年7
0岁
的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药自杀,以死抗争。
陈寅恪
陈寅恪
(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
、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
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
华大学百年
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
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
2
学等。陈
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
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
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
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
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
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
》《寒柳堂记梦》等。
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
0年8月30日),字宾四,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
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
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
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
推荐,
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
齐鲁大学、华西大
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
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
1967年迁居台北,
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
享年95岁,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
80种以上。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
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
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
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
化学大义》、《中
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
《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
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
3
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吴晗 <
br>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
吴春晗,字伯辰,
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
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曾任云南大
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
研究所学术委
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
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
编历史剧《海瑞罢
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
化大革命
”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顾颉刚
顾诵坤(1893.5.8-198
0.12.25),字铭坚,号颉刚;小名双庆,笔
名有余毅、铭坚等。汉人,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
名历史学家、民
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
基人。19
20年,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
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
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
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
民
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范文澜
4
范文澜
(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初字芸台,
后改字仲澐(另一说字仲潭),浙江
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
北京大学、国立河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中
原大学等校任教。他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
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
》(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
论文集》等。
吕振羽
吕振
羽,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湖南省邵阳县(今属邵阳)
人。他曾撰写了大量史学理论建设的论文,
辑入《史学研究论文集》、
《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
侯外庐
侯外庐(1903.02.06~1987.09.14)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
庐,山西省平遥
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1987年9
月14日病逝于北京。青少年时代,积极参加学生
运动,1923年考
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24岁
结识了
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1927
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经成仿吾、章伯
韬介绍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
党。主编过周恩来等创办的《赤光报》。1930年经莫斯科回国,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先后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等校任教。1936年与王思
华翻译了《资本论 》第一卷。抗日战争
5
时期曾在重庆主编《中
苏文化》,在上海香港主编《文汇报》副刊,
并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宣传活动。1948年进入东北
解放区。历
任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
学教授、西北大
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哲学部委员、中国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哲学
史学会名誉会长
等职。曾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
委员、常务
委员等。
陈垣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
东新会人。字援庵,又
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陈垣
先后
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
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
大学的教授、导师。
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
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
馆馆长。1949年后,
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第
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
述有《元
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
另有《陈垣学术
论文集》行世。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
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
著作成为史学领
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
东主席称他
是“国宝”。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