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

巡山小妖精
691次浏览
2020年12月03日 14:2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书包图片-鼠标球

2020年12月3日发(作者:杨童舒)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一
一、敏慧
(一)、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 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
..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文学家曹 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
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 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
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 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
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 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翻译】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 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曹操曾看到他
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 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
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 ,曹操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
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文。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曹操 非常惊异于曹植这样的才能。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 ②尝 ③邪 ④异 ⑤之
...
2、翻译:①善属文 .①善于写文章;②奈何请人 ②为什么要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③曹操认为他很与众不同。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答:值得一看,意为曹植写的辞赋相当有水平
4、默写《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二)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 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
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
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
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 多的
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 时
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注释】 齐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食:宴饮。 祖于庭:在庭院里设宴祭路神。
祖:古人出远门先设宴祭路神叫“祖”。 殖:种植,使……繁衍生长。 以:用来 。 为:
给。 迭:更迭。交替地,轮流地。 预于次:参与在末座。 预,参与。 次,中间。 祖:
古代祭祀的名称。原指出行时祭祀路神,在这里只是祭祀(天地鬼神)之义。 和:应和。表示同意。
亦:也。 坐:通“座”,坐席,座位。 响:回声。 徒:只。 类:种类;物类。 蚊
蚋(ruì)囋(zǎn)肤:蚊蚋咬人的皮肤。 蚋,一种吸血昆虫。 囋:叮咬。 食客:投靠在贵族门
下有一技之长的人。 并:一起。 智力:智慧和力量。 本:本来,原本。 于:对于 非
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翻译】齐国贵族田氏,一次在庭院里祭祀路神。祭礼完毕,应邀参加 宴饮的宾客有上千人。席间,< br>有人献上鱼雁,田氏看了就感慨地说:“天地对人类的恩德多么深厚啊!繁殖了五谷,生育了鱼鸟,供我< br>们享用。”他刚说完,赴宴的众宾客随声附和,一致赞同。这时,在座的一个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来说: “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啊!天地之间的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种本身,并无贵贱之分,而仅凭借智慧力量的大小而相互制约,得以生存,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人
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哪里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能
说上天生出人类是为蚊蚋和虎狼制造食品吗”
【赏析】本文通过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 批判了那种认为万物由上天制造出来的唯心主义,
赞扬了鲍氏之子的唯物论思想,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与 发展是客观的,人与自然应平等相处,和谐发展
的道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1.①附和②也③一同④相似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2.①老天爷对百姓有恩德啊
②不如君言;②不像你所说的;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③仅仅因为力量大小有别、智慧高下不同而互相制约。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3.责难、驳斥。
(三)、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 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
..
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 “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
....
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 ,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
...
“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 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翻译】唐朝时,洛阳有座寺庙。屋里的铜磬, 每天自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和尚以声响为妖怪。时
间一长,老和尚吓得生病了。找来有法术的人用许多 方法禁止它鸣响,最终也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
和尚是好朋友,来看望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 了,磬也跟着自鸣。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
你请我喝酒吃饭,我帮你捉妖。”和尚不相信他,仍希 望它有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曹公毫不客气,
把好酒好菜吃光。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 锉了几下,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一再追问
其道理,曹绍夔说:“此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 共鸣。”和尚非常高兴,他的病也好了。


【文言知识】说“彼”。“彼”有两 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
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 ,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成语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 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
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 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1.①停②友好③一会儿④发出⑤丰盛的菜肴⑥希望⑦备办⑧完毕
2、翻译:①僧俱以告2.①和尚一一地把事情告诉他;
②当为除之②可以替你俩除去这怪声音;③僧苦问其所以③和尚一一再追问他这是什么原因。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二
(四)、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 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

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 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
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 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
“白萝卜” 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
连绵词,所以 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
二则“茶壶”不 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
中说:“惶恐滩头 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
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 ②应声1.①是②紧接着(对方)刚停的话音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2.适逢杨大年正好来报告事情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3.①对得工整;②通俗形象。
【注释】 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寇准当时担任宰相。
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请:邀请。 会:适逢,恰巧。 因:于是,就。 戏:以为戏 为:
是。 白:报告。因:就。应声: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一:全,满。
【翻译】 寇准在中书。和其他大臣以做对子为游戏,他说:“水底日为天上日。(水底的太阳是天上
的太阳)”没 有人能对出,恰巧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
中人是面前人( 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好。


二、学习
(五)、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 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
...
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 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

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 br>【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
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解释 1.少孤:年幼丧父。 2.明:精通;懂得。 3.授:传授;教。 4.诸:所有。
5.好:喜欢,爱好,喜好。 6.怪:奇怪。 7.索:索要 8.承宫:东汉人。 9.琅邪:
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10.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11.樵薪:砍柴。 12执苦:干苦
活。 13.庐:屋子。 14.笞(chi).:用竹片鞭打。 15数:几。 16欲:想要。 17
樵薪:砍柴。 18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说“经”。“经”在古文中往 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
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 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
《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 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 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译文 :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小的时候父亲就 死了,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徐子盛精通《春
秋》这本经书,给许多学生讲解《春秋》。承宫 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于
是忘记了他的猪就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 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
想用竹鞭打他。众位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 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上山
砍柴,吃苦受累,几十年里,就精通了这本经书。 【启示】 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 【承宫
樵薪苦学里众学生为什么要阻止猪的主人打承宫】 《春秋》中有一个原则是“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 ②明 ③庐 ④笞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
2、翻译: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六)、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 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
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 为利若是哉!”
..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③太常:职官 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
才。
【文言知识】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 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
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 。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
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翻译】桓荣早年遇到 社会动乱,与同族的桓元卿同处于饥渴困顿之中,但桓荣不停地读书背诵,元卿
嘲笑桓荣说:“你只不过 是花了力气自讨苦吃罢了,什么时候再用到它呢!”桓荣笑着不回应他。等到
他做了太常,元卿感叹道: “我一个农家人目光短浅,哪里(像他一样)能想到学习能有这样的好处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 ②厄 ③嗤 ④应 ⑤及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三
(七)、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 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
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 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
......
意矣。”其后,帝笔 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
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
后 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
人均 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
院做“ 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
们的工作 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注释】 1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朝,临朝,统治。 2听政:处理政务。 3
内侍:此指太监。 4规:告诫。 5益:更加。 6者:……的人 。 7法:方法,窍门 。
8余:闲暇·多余的时间 。 9留心:注意,注重 。 10笔札:此处指书法。 11数:数次、
许多次。 12遣:派遣。 13示:给…看。 14刻意:专心。 15善:好。 16临:
临摹。 17或:有人。 18绝:极。 19遽:马上,立刻 20恐:担心。 21规:规
劝。 22固:固然。
【翻译】宋太宗当政的时候有一个叫王著的人学王羲之的书法,理解透了窍门,在翰林院当侍书。皇
帝 处理政事之余,还注重练书法,许多次派遣太监拿自己写的字给王著看,王著每次都认为(宋太宗)还
未 学好,太宗就更加专心临摹书法。(宋太宗)又拿了写好的字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当初的一样。
有人 问他的意图,王著说:“虽然(皇上)本来写得很好,但是如果那么快就说(皇上写得)好,恐怕
皇上就 不再(对书法)用心。”从那以后,皇帝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越前人和古人,世人都认为这是王
著对皇上 规劝的成果。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善 ②刻意 ③临 ④或 ⑤遽 ⑥绝1.①好②专心③临摹④有人⑤立刻⑥极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2.①多次派太监拿了写的给王著看
②又以问著②又拿了写的问王著(好不好)
③书固佳矣③(书法)本已经很好了。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3.王羲之。


(八)、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 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
...
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 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 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
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 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名词作状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 文“以史事余”中的“兄”,
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 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
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 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
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 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翻译】我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成为朋友,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 照顾我。已经上了岁数,
不久又面朝北方(向我)奉上礼物,请求作为(我的)学生。我惭愧地谢绝了, 没有接受(礼物)。(景
偁)说:“我之所以跟从先生,并不是图取功名。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 是个庸俗的人,我的愿
望有希望实现了。”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既 ②弟子 ③从1.①已经②学生③追随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2.①我惭愧地拒绝,但对方不同意
②某则愿庶几焉②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作为②成为③写④做
(九)、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
.....
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 不学业,
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 :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
墙壁(一无所知)。④莅 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文化常识】“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 有专用代词——“朕”。上
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 用代词——“孤”、“寡
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 下”、“天子”等。封
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翻译:唐太宗对房 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
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 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
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 君,做臣子


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 所
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
对。”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向 ②暇 ③比 ④四海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
2、翻译:①躬亲戎事 2.①亲自参加战争
②不徒言也 ②不是空话
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3.莅事惟烦。

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四
(十)、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 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

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 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
.....
其失欲速而好 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①纂录:摘录。
【翻译】清朝的 袁桷曾经说:“我小时候读书有五个过失:广泛地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失在于就是
知道得多但是没有 什么要旨;喜欢古人的言行,思想总是保守,不敢远望,这失在思想懦弱而不能确立
自己的信念;摘录典 故,一个故事没结束就更改开头,这实在没有什么功效;听说别人的优点,打算快
速地跟随上去学习,这 失在想要迅速而要求过高;喜欢学习写作,不能积累学问的基础,这个问题就很
严重了。”
【 文言知识】句末语气词常表达各种感情,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感叹,有时表警告,有时表呼吁。常
见的句 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
有时却两 个甚至三个连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个语气词连用,其实只
表达一个“ 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无人也矣”,“也
矣”同样只 表示“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择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长 ⑦辄
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2.①往事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 ②换个开头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③基础。



三、仁爱
(十一)、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 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
...
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 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
..
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 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
..
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
..
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注释】 里:乡。 不肖:不成才,没有出息。肖,通“孝”,孝顺。 斥:指责,斥责。
逐:赶,驱赶。 且:将要,快要。 娶:嫁娶。 惟:只。 尽:全。 以:把。 付:
交付,托付。 如礼:按照规定礼节、仪式。 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在。 恻然:
同情(怜悯)的样子。 灌:灌溉。 以:表目的连词。 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
稍自力:稍微自食其力。 稍:渐渐地。
【 翻译】许昌有个读书人叫张孝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没出息,富人便骂着
把他赶 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就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
事。后来 ,孝基看见了富人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
果能够( 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
食其力,孝 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奇怪。又问道:“你能管理仓库吗”答道:“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
我的意料,何 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顺从而谨慎,没犯
什么过错。孝基 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
给他了。
【文言知识】说“故”。“故”是个多义词。一、指“旧”,与“新”相对。上文“不复有故态”,
意 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二、指“老朋友”。李白诗“故人西辞黄
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指“所以”、“因此”。《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
逐之。 ”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 ②且 ③恻然 ④稍


⑤怪 ⑥颇 ⑦徐
1. 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2.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十二)、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 ,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
..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
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 貌,不似
..
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
【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 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
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 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
偷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 ②阴 ③夫 ④斯
⑤孰 ⑥徐 ⑦谕 ⑧省 ⑨一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 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正色训之②严肃地教育子孙。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小偷
【翻译】 陈寔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偷盗的人晚上 进
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寔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
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习惯了成为习性,于是就成了这样子。 ”
儿孙说:“谁成了这样子”陈寔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 ,磕
头认罪。陈寔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的人,应该反省自己为好。”陈寔知道他很 穷,
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没有偷盗的人了。

党的知识问答-财务审计


党的纪律是-红楼梦全集


英文战队名-九江八河


校园环境调查报告-简历发展方向怎么写


给领导的祝福语-童话故事读后感


商品质量管理-婚庆司仪


怎样上传视频-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李泽维qq-忘不了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