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教学赏析
霸道游戏名字-南北朝皇帝列表
黄爱华教学赏析
黄爱华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
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先后多次代表深圳市和广东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观
摩
大赛等活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而且也征服了听课
的
专家和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润泉评价他的课“设计巧,
效率高,气氛活
”;全国尝试教学法理论研究部主任、中日小学数学教学研究部理事长邱学
华评价他的课“趣、实、活”
;全国引探教学法研究部主任陈永林评价他的课“匠心独运,
颇有特色”。
黄爱华的课堂教学
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成功的背后,有没有规律性的东西值得研究和探
索呢?从他的成功中能否获得一些有
益的启示呢?下面从这两方面作些讨论。
一、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
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
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
教师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
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
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
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
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与幽默等。限
于篇幅,下面仅从
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一下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打破学生的
心理平衡,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不好的导入则窒
息学
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成为教学成功的障碍。
一堂
课的导入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运筹帷
幄、高瞻远瞩的智慧,
闪烁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
优秀教师都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导入
,黄爱华也不例外。他或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或直观操
作、强化感知,或基础训练、以旧带新,或开展
竞赛、激发热情,或生动表演、寓教于乐„„
无不殚思竭虑,追求卓越。
例如,他用音乐课
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
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
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
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
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
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
效率的关键。黄爱华在课堂
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增强学生的
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
体作用、教材的主源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师生之间的情意互动
作用
。做到了理论和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
首先,他的新授教学充分运用了
迁移规律。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现代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原有的认
知结构同新知识互相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
构的过程。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有两种基本方式
:一是同化,即把新知识直
接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二是顺应,即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接纳新知识。这
两种作用方式
都以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为前提。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握新旧知识
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充分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黄爱
华老
师在这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分
数的基本性质”等课例就较好地体现了“为迁移而教”的思想。
其次,他的新授教学充分揭示了知识的
发生过程。他认为,知识发生过程蕴含着极丰富
的推理方法、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它们是知识结构中最
活跃的元素,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素材。例如,他在“百分数的认识”课例中就体
现了“从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知识发生的过程。
先让学
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
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紧扣、一气呵成,
起、承、转
、合圆润自然、通达顺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他的新授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
教学”这一现代数学教学思
想。教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思维场。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思维场”而不是
直接作用于学
生的思维。黄爱华老师就善于通过数学活动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
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号,要
求一
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
地数一数,自己写
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
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
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
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
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
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
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师又问:“
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
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
任务10
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
中,激发
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
生形成技
能技巧的基础。黄爱华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
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
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
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
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
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
到激励。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
现了上述特色。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
。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
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
束则使成功得以巩
固。黄爱华老师在结束教学中或归纳小结,或设置悬念,或前后呼应,或辨析比较,或
开拓
延伸,或提出问题,或进行活动游戏,无不匠心独运,力求促进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
知能力。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
数是质数还是
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
,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
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饶
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
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二、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1.教学艺术是不断学习的结果。
著名教育
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指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教师
的教育素养的各个方面正是
取决于此。学习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爱
华老师的成长历程更是雄
辩地证明了这一点。他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可以说一刻也没有
放松过学习。为了掌握教学规律,他孜
孜不倦地学习数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他的案头、床边,随处都是书,光近几年的学习笔记
就有几十万字。正是由于有厚实而广博
的知识基础,他才可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挥洒自如。
2.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的创造精神。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
验,也是黄爱华老师教学艺术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所谓“有法”是指教学
有规律可循;所谓
“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
一切
都因人、因情而定,教学的艺术性也正体现在这里。一堂课的最佳教法,只有教这堂课的教
师才能创造出来,而且严格说来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重复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教学艺
术的生命力,
一旦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停止了,其教学的活力就不再存在了。黄爱华熟悉尝试
教学法、引探教学法、愉快
教学法等多种新教法。但他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加以
应用。他的课每次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他曾先后在重庆、深圳
等地做过公开课,每次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好。永远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的自我是
他开拓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3.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
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
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
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
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教师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教学规律,把握教材
的知识
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学艺术是教
学规律性和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教师思想、业务、文化、人格、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体现。
4.教学艺术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凝结。
爱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这种爱必然促使教师对
教学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必然
会从各个方面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这种爱,
是创造“教学美”
的原动力,是教学艺术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