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
团购信息-头孢喝酒
《轴对称图形》。(徐锦娟)
轴对称图形(第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
的内容,内容分
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
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轴
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体
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
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
生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
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
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
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
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
象思维能力,对于具
体、直观的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
生在
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
活中
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
据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正确
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
”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
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色笔两支、彩色纸。
学生预习:
1.预习书本56-61页
,在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主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
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书
的过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或向他人询问,知道它的名
称,并写在图下。
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性质,请你写在横线上。
4.剪下书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下
来。
5.搜集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
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有什么特点?
(对折后两边相同、对称、都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1:左右两边相同。像这样两边大小、形状
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可以说是对称
的。那怎么来验证呢?(对折)
这些物体
都是立体图形,我们不方便直接对折。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得到一
些平面图形。现在可以对折了
吗?
预设2:轴对称图形(对称)。那你说说你对轴对称图形(对称)的了解?
1.你是怎
么理解对称的?怎么验证?(对折)这些对称的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
可以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
图形。看,现在这些图形还对称吗?(对称)板书: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么
对称的?我们又怎么来证明?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2.你怎么理解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可能很零碎)
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教学例题
1.课前让大家剪下了这三个图形并对折了,现在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交流。(两边是一样的、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对称、有一条线、折横、对称线等)
(1)两边的大小一样、对称、完全重合。
问:你是怎么折的?比如说这个天安门图(左右对折)飞机图?(上下对折)
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那我可不可以这么折?为什么?(不能完全重合、两边不一样大
小)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
边要——完全重合。
(2)对折后是以前的一半。问: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两边都重合了)
(3)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是怎么判断的?都是这么折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我这样折可以吗?为什么?
(4)折横、有一条线。若学生说不到,师可这样引导:我们
再来看这几个图形,对
折后都留下了什么?(一条线——这条线我们叫折痕)那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
叫——
对称轴。对称轴用点划线来表示。画时,先画线,再画点,点和线间隔画。我们可以竖着
画,也可以横着画。(黑板上演示)
那你能尝试找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用彩色水笔画一画吗?开始。
生在对折的纸上找一找并画一画。
反馈。画得正确吗?下面画对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下面,老师要看看我们同学有没有掌握了。出示图——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
形、蝴蝶图形、
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章图。(想2)
你能判断出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这个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这个呢?
重点讲解:香港区徽章图。
外面完全重合了,里面的图案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
是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轴对称图形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
折后能完全重合)怎么对折的?(上下、
左右)有几种折法?(2种)
正方形、长方形:怎么对折的?还有别的折法吗?(还能怎么折?)
师:不管怎么折,只要对折一次后图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轴对称图形。
正五边形是吗?为什么?
着重提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小组讨论后,指名说理由。
问:你的想法是怎样的?谁愿意来折一折?
全班交流,出现多种折法,发现对折后都不能完全重合。
思考:所以这个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呢?你能不能用你手边的工具验证一下。
你是怎么折的?能完全重合吗?
所以,三角形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画轴对称图形。
现在如果只给你图形的一半,你能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书本想想做做地3题,课前大家已回家尝试画了一画,我们先来看几个学生的作业。
展示错误的答案。讨论: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
生交流,总结得出:先找点,再连线。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一样。
生动手画第二个图形。会画了吗?请大家迅速画一画第二幅图。
展示学生作业。
三、对称图形。
那你能不能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来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生自己尝试。
用板贴的方式展示学生作品。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的作品,美吗?
任意指其中一个作品。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对折?(对称)
总结:看来,对称以后的图形特别美丽。看大家这么认真,我们来玩个游戏吧!
想想做做第四题。
四、画轴对称图形。
现在如果只给你图形的一半,你能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书本想想做做地3题,课前大家已回家尝试画了一画,我们先来看几个学生的作业。
展示错误的答案。讨论: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
生交流,总结得出:先找点,再连线。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一样。
生动手画第二个图形。会画了吗?请大家迅速画一画第二幅图。
展示学生作业。
五、课堂练习
1.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它的美吧!(出示著名
建筑、
剪纸、各国国旗)
2.在国旗图上。
3.展示学生收集的轴对称图形的资料。
若来不及: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你能在下面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六、课外拓展
看来还有很多学生沉醉在其中。希望大家能运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出
一个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来装饰我们的教室、你的家。好吗?
轴对称图形(第二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
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
的内容,内容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
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
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轴
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
使学生体
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
生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
平面图形的特征,形
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
了感
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
体
、直观的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
玩中学,在观察、
操作中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
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
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
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
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正确
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
.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
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色笔两支、彩色纸。
预习:
1.预习书本56-61页,在
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主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
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书的过
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或向他人询问,知道它的名
称,并写在图下。
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性质,请你写在横线上。
4.剪下书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下
来。
5.搜集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出示课题)
问:通过预习,你对轴对称图形有什么了解呢?
(对折 完全重合)
师:说得不错。那我们一起先来看这几个物体。(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
问:仔细观察,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左右两边相同、对折后完全重合、都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问:你怎么知道是对称的?(左右两边相同)
怎么验证?(对折)
对折前,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物体沿着它的轮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
二、教学例题
1.课前让大家剪下了这三个图形并对折了,现在能把你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吗?
生交流。(两边是一样的、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对称、有一条线、折横、对称线等)
(1)两边的大小一样、对称、完全重合。
问:你是怎么折的?比如说这个天安门图(左右对折)飞机图?(上下对折)
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那我可不可以这么折?为什么?(不能完全重合、两边不一样大
小)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
边要——完全重合。
(2)对折后是以前的一半。问: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两边都重合了)
(3)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是怎么判断的?都是这么折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我这样折可以吗?为什么?
(4)折横、有一条线。若学生说不到,师可这样引导: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图形,对
折
后都留下了什么?(一条线——这条线我们叫折痕)那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
—对称轴。对称轴
用点划线来表示。画时,先画线,再画点,点和线间隔画。我们可以竖
着画,也可以横着画。(黑板上演
示)
那你能尝试找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用彩色水笔画一画吗?开始。
生在对折的纸上找一找并画一画。
反馈。画得正确吗?下面画对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下面,老师要看看我们同学有没有掌握了。出示图——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
形、蝴蝶图形、
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章图。(想2)
你能判断出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这个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这个呢?
重点讲解:香港区徽章图。
外面完全重合了,里面的图案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
是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轴对称图形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
折后能完全重合)怎么对折的?(上下、
左右)有几种折法?(2种)
正方形、长方形:怎么对折的?还有别的折法吗?(还能怎么折?)
师:不管怎么折,只要对折一次后图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轴对称图形。
正五边形是吗?为什么?
着重提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小组讨论后,指名说理由。
问:你的想法是怎样的?谁愿意来折一折?
全班交流,出现多种折法,发现对折后都不能完全重合。
思考:所以这个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呢?你能不能用你手边的工具验证一下。
你是怎么折的?能完全重合吗?
所以,三角形有的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不是轴对称图形。
三、对称图形。
那你能不能用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来自己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生自己尝试。
用板贴的方式展示学生作品。我们来看看这些同学的作品,美吗?
任意指其中一个作品。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为什么对折?(对称)
总结:看来,只要将
纸张对折,再想象出图形的一半或画下图形的一半再剪下来,都
能得到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老师也剪了几个,你知道我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吗?
交流反馈。
四、画轴对称图形。
现在如果只给你图形的一半,你能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书本想想做做地3题,课前大家已回家尝试画了一画,我们先来看几个学生的作业。
展示错误的答案。讨论: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
生交流,总结得出:先找点,再连线。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一样。
生动手画第二个图形。会画了吗?请大家迅速画一画第二幅图。
展示学生作业。
五、课堂练习
1.真聪明!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一起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吧!(出示著名建
筑、剪
纸、各国国旗)
2.在国旗图上。
3.展示学生收集的轴对称图形的资料。
若来不及: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你能在下面的国旗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六、拓展
看来还有很多学生沉醉在其中。希望大家能运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自己设计出一个
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来装饰我们的教室、你的家。好吗?
《轴对称图形》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
页的内容,内容
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
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
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
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体
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
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
生的兴趣。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
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
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
生奠定了感
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
在备课前,我一直在预习还是不预习之间犹豫着,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那教学
可能会按着自己的
思路走下去,但这又暴露出了一直以来教学中的弊端,就是学生被教师
牵着走,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也
不符合我们现在新课标的要求。不过预习后,学生的种
种反应我能应对自如吗?一旦处理不好,那一节课
就是失败的。在经过几天的思考后,我
还是决定让学生提前预习,并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了一些预习
作业:
1.预习书本56-61页,在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主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
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或向他人询问,知道它
的名
称,并写在图下。
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性质,请你写在横线上。
4.剪下书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下
来。
5.搜集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在设计完以上的作业后,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将预习作业做了一些修改:第
一点虽然是让他们把重要的内容画下来,但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存在着
盲目性,因此在理
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三点考虑到
可能存在的诸多突发状况,而且学生在表达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我就没
敢进行尝试。
第5、6
点搜集相关的轴对称图形的资料,考虑到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在了解情况之
后我就没让他们搜集,但要求
他们从生活中去观察、搜集。
看了学生的预习作业,我心里老实说更没底了,因为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
同的理解。
而且从学生预习的态度来看,有的学生预习很认真,也有的是敷衍了事。这就让我犯难了,<
br>这意味着我的教学要顾及到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那接下来该怎么设计我的教学呢?
带着疑惑我
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的设计。第一次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观察三个物体(天
安门图、飞机图和奖杯图),观
察后说说三个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我预设的答案是:
两边都一样、都是对称的、都是轴对称图形。但
问题问下去,没有学生举手,也有学生可
能有想法但不敢说出来。等学生说到对称时,我让他们说说对对
称的理解。这时学生回答
的比较多样,对于这一情况,我显得手忙脚乱,啰啰嗦嗦中出示了轴对称图形的
概念。因
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认识不深刻,导致在做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
学生都是直接用笔画好了图形后再剪的,这样做出来的图形无疑是不对称的。也有的是先
画好了图后剪
下来,再对折后修剪,虽然剪出来的图形是对称了,但制作的方法变得复杂
了,而且从本质上也没有理解
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也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因此教学环
节没能及时完成。
结束了第一次教
学,感觉有很多遗憾,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特
征。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
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于是,我自问:
(一)我对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理解吗?
课后,我又查找了一些资料,也有了一些想法。
1.物体的对称现象,抽象为平面图形后,是
对称图形,本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
形的轴对称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我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何自然
地从物体的对称现象过
渡到“平面图形”的对称,这是我下次上课要重新思考的环节。
2.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重合”?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
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和“完全重
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
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
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不怎么明
确。
另外,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的教学是要抓
住“对折”与“完全重合”两个关键之处。但
关键处选准了,不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学生还是理解不了。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与思考,我
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时,我直接出示了课题,结合
例题中三个物体直接让他们观察:它们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这时有学生说到是对称图形。学生说的有一定
道理,但这时我面临了两个
问题:一是让学生说说对对称有怎样的认识?二是要从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过渡
到这节课要
研究的平面图形。课上我先让学生说说对对称的认识?学生说道:两边都一样。听到学生的答案我没有及时处理好,当时应该追问一下:怎么验证?让学生知道可以对折。接着再
过渡到只有
平面图形才能进行对折,所以我们要把这几个物体画下来变成平面图形。
在轴对称图形的判断中,出示
了几个学生认识的图形。这里我因为担心时间上来不及
处理的比较仓促,其实仅仅讨论这几个图形是不是
轴对称图形还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
面,这一题其实有很多可拓展的空间。比如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
或三角形)都是轴对
称图形?圆是轴对称图形,那它有几条对称轴呢?等。
在判断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直接画轴对称图形。课前我以为判断以后就画,学生能有
比较深刻的认识,然而这节课我还是没
有帮助学生建立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所以学生对
做的过程仍旧没有很好地完成。
第二次的教
学按理说应该准备的更充分,更完善,但上下来自我感觉更加不好。虽然
自己查阅了许多关于轴对称图形
的资料,也对教学中应该抓住的重点有所认识,但在实际
处理上还是不能做到游刃有余。
反思完这节课,让我有许多的感想,也看到自己的许多不足:
首先,是自己思想上不够重视,
准备不够充分。这个不充分重点体现在没能全面、深
刻、准确地解读分析和把握好教材。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提出的教材仅仅是个例子,
教师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很肤浅。
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
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才能提高
课堂
教学的效率。
其次,缺乏足够的教育机智。由于准备不充分,对学生的估计不足,对学生
在课堂上
的各种回答估计不足,以致当学生作出种种回答时教师手忙脚乱,错误连连。乌申斯基曾
说过:“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
良的教育实践
者。”同样,教师没有足够的教育机智,也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我知道
教育机智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
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需要
我们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对各种教学技能灵活自如的运用,需要对
学生有信任、尊重、友好和冷静的态度,这将是我长期努力的
方向。
以上内容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存在着很多不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
各
位老师能给我指点迷津,对于这节预习后的课,我可以从哪个角度展开教学,而在教学
中的各个重难点我
又可以怎么去突破?谢谢!
二、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的一些思考
杨裕芳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一般来说知识点比较多,且比较碎,但又有鲜明的主线,我们
在教学中就要把这些知识点连成有机的整体
,合理地组织教学,切忌人为地分割,要讲究
流畅性与概念的准确性。
要想把这一类课上好,以《轴对称图形》为例,我觉得教者首先要自己理清其中的
数学概念。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书上给出的解释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
图形”。
轴对称图形一定要沿某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关键抓两点:一是
沿某直线折叠,二是两部
分完全重合。
2.什么是对称轴?书上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但我们每个数学老师都应该知道接下去的一句便是“折痕所在的直线,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也就是说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一条特殊的
直线。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真正分清轴对称图形、生活中的对称及一些图案的对称性。
其次,要思考如何组织教学?要做哪些准备?
教师要能准确地估计出学生在哪些环节学习或探
索的时候会碰到困难,并思考如何
来过这些坎,从而让学生真正地运用合理的方法,掌握知识,并灵活地
运用知识。
这次学生预习后的教学,我个人认为: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不能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
在上,而应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给学生提供几个常
见的平面图形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并在判断的基础上说说理由,
从而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
认识,对于学生有歧义的图形,要提供材料(尤其是平行四
边形与紫荆花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验
证自己判断或否定自己原有的判断,并形成
正确的认识,揭示科学的概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
示,随机让学生理解折痕所
在的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在教学中,抓住两个关键词“对折”、“完
全重合”。只
有对“对称轴”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创造“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并<
br>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更精美的图形,并在创造中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
征。为了
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还设计了一组“画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一个
轴对称图形”的题。提供
同样的图,但对称轴所在地位置不一样,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发
现,对称轴所在地位置不同,所画出的图
形也不一样,从而领悟到在画图的时候一定要细
心观察、仔细辨别。
另外,作为教师,要弄清
楚,天安门、故宫的建筑具有的是对称性,但他们不是轴对
称图形,这一点,我们每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
自己首先要心中有数。
由于教材的原因,教师留给学生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轴对称”的观念却根深蒂固
,封
闭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的时候作了一个尝试:在看各个国家
国
旗图案的时候,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以后,追问:“有一种美叫对
称美,那不对称是
不是就不美了呢?”学生当然不同意了,有的说我觉得我们的国旗设计
图虽然不是轴对称图形,但依然很
美……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剪纸作品,有些是轴
对称图形,有些不是,但都很漂亮,使学生意识到
“美是丰富多彩的”。
而徐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能对教材研究得不透,把每个知识点都弄的很琐碎,
而且
都没有讲到位,如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刚接触轴对称图形的名称及概念,教师就匆匆走过,
使得学生还没弄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就要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创造了,所以很多学生剪
不出轴对称图形
,估计有学生到下课时,还说不清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在具体的
教学中出现了一
些问题
1.概念错误。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你在黑板上的板书是“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是对称图形。”
这是一个很不该出现的科学性错误。但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紧张了,所以自己也没发现问题
,
但对于学生来说,是错误的第一印象。对称图形有多种,就教材上呈现的图形来看,就涉
及到
了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如平行四边形,它也是对称图形,但不是轴对称图形,
是中心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是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后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关键也
是抓两点:一是绕某一点旋转,
二是与原图形重合。实际区别时轴对称图形要像折纸一样
折叠能重合的是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只需
把图形倒置,观察有无变化,没变的是中
心对称图形。在我们常见的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
称图形的有:长方形,正
方形,圆,菱形等。只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
形,等腰
梯形等。只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有:不等边三角形,非等腰梯形等。
轴对称图形。这个“轴”字是个关键字,新华词典上就“轴”,给
出了一个解释“把
平面或立体分成对称部分的直线。”首先就从定义上给出了:轴就是一特殊的直线。它
把
平面或立体分割成对称的两部分。所以在教学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也可以从“轴”字着
手,
抓住“对折”、“完全重合”来让学生理解。
紫金花图之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是不如学生所说的有5
个花瓣,不能平均分,所以
不是轴对称图形,而是因为不管你怎么对折,他们都不能完全重合。这里,教
师对知识缺
乏正确的认识,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不给予否定,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从错误引导,会造成学生的错误认识。而解决的最好途径就是把紫荆花图案沿边线剪下来,让
学生动手折
一折。
另外我们的一些建筑物具有的是对称美,虽然他们具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
但
不能说这些建筑物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我们研究的是平面图形,教师可以在教
学中拿出一个没有
图案的杯子,让学生来辨别,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不是?
2.教学设计不够严谨,教学机智有待提升。
教师在教学前,让学生预习了,但在设计的时候
,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另外
对学生的发言估计不足,教学时候过于拘泥于自己的设计。如教师在知
道学生判断哪些图
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出示了一个正五边形,学生在说的时候,指出了其中的一条对
称
轴——沿着这条线对折,这个图形能完全重合。这时候,金浩举手回答:“还有好多。”多
好
的生成呀,教师此时完全可以叫他上来指一指,说一说。顺着这一回答,也可直接引出
“对称轴”的概念
。可教师一句“对折后只要图形能完全重合,就能证明这个图形是轴对
称图形”把学生的发现,学生的激
情用一盆冷水给浇灭了。把学生拉回了自己教学设计中
去,绕了一圈,又绕回来。有些提问,还没等学生
思考,教师自己给出了答案。学生因为
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后面画图形的另一半的时候,就碰到了一
些困难。“几何学直观:
对于抽象的东西,能够在头脑中像画画一样描绘出来并加以思考;这里抽象的东
西,不仅
仅指几何中抽象的东西,而是指整个数学中抽象的东西;几何直观不只是将抽象的东西画
出来,还要利用画出来的画去思考。”(阿提雅)
总之,我个人认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把知识
点综合起来教学,根据学生的发
言或探索发言,有序地组织教学,要讲究知识的流畅性与科学性。
p>
随后杨校长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圆的认识》,听完后,给了我更深的启
发。
1.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整堂课,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对教材的理解。
他
立足于学生的预习基础,进行教学,看似脱离教材,实际又高于教材,给了学生更多的
思考空间与探索的
空间。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创造力、思维力的发展,并关注了学生的知
识基础,认知基础。而布置的预习
作业,更值得我们深思。如:关于画圆,学生能在课外
掌握的,教师没有留在课堂上,而是让学生预习,
在预习的时候用圆规画圆,并剪了下来。
这个剪,也是在考验学生,都说最有创造力的人是最懒的人,而
在懒惰的过程中会有所发
现,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似乎都在这几年的思维训练中固化了思想,大多
循规蹈矩
地把圆画了下来,而没有去思考更深沉的东西,很少有学生想到对折、再对折后沿边线剪
下来。而这一条条折痕,正是圆的直径或半径。在感叹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们的教学,
我们有没有把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给扼杀了?
2.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让学生利用软尺来画圆,我觉得这
个环节设计得非
常精彩。以前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告诉学生还可以怎么画,是一种传授式的教学,而这
节课,教师把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留在了课前,把需要思考的留在了课堂,在思考、探
索、交
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画的尝试中,学生因为身高等因素,想
出了方法,但没有办法
实现。这时候需要改变半径,让圆变小。在这思考、实践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半径发生了变化,圆的
大小也会发生变化,留给学生的感受也更深刻。
教学是教与学到双边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
各方面的因素。但只有吃透
教材,才能真正地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灵活机动地处理教材,从而让
我们的课堂
教学圆润而又富有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