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四年级上册

温柔似野鬼°
801次浏览
2020年12月04日 05: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7z文件-korean是什么意思

2020年12月4日发(作者:廉希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四年级上册)》内容简介·教学提示
费承铿 < br>四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学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
能力增强,对音乐学习的渴求与期望也进一步增强了。四年级同时也是童声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教师的正
确引导与科学训练下,他们能唱出非常优美的声音来。
四年级的教材全面继承了一、二、三年级教材的 编写思路,坚持教育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综合性、开放性的原则,随 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
和活动内容更加多彩,人文性也更强了,装帧更加美丽 漂亮,学生一打开就会爱不释手。
一、 教材综述
本年级教材仍以单元式的结构呈现,在内 容上延续以人文为主题,上、下两册各有八个单元,分别
是(四上)“东海渔歌”“我们的田野”“民族 的节日”“山乡牧童”“故乡的桥”“音乐中的故事”“民
族的舞步”“八音盒”。(四下)“林中的鸟 声”“绿水江南”“五十六朵花”“学戏曲”“环球采风”
“中国功夫”“小小音乐剧”和“花的旋律” 。其中几个单元是有延续性的,如“东海渔歌”“绿水江南”
是锦绣中华的系列单元;“五十六朵花”是 民族音乐的系列单元;“环球采风”是世界多元文化的系列单
元;“学戏曲”是戏曲、曲艺的系列单元。 小小音乐剧《东郭先生》在三年级下册《蜗牛与黄鹂鸟》的基
础上,第一次以四幕的形式比较完整地出现 。教材涉及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革命英雄主
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道德教育与乐观向上 的情感教育。
根据四年级的内容标准,增加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突出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教 材中用方
框标出,文字简洁易懂,既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材料,也可为教师提供参考。
在感受与鉴赏方面:
1.能感受音乐是怎样表现情绪的,能分辨两段体歌曲的结构,能分辨不 同情绪的音乐。了解不同节
奏的表现力,节奏表现的特点如表现鸟叫的节奏、火车行进节奏、维吾尔族舞 曲的节奏特点等。
2.了解乐器的音色,主要以熟悉民族乐器为主,如:阮、唢呐、竹笛、琵琶、京胡 及京剧伴奏乐器
(京二胡、小三弦、月琴、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外国民间乐器马林巴及电子合 成器等。
3.了解中外著名作曲家如贺绿汀、张文纲、李群、拉威尔等及其代表作品。
在表现方面:
1.在演唱方面,要求在正确呼吸的基础上,练习均匀地呼吸,掌握正确的吐字 咬字,正确地表现歌
曲情绪。在齐唱的基础上唱好合唱,学习四三拍的指挥手势。
2.在器乐方面,能流畅地演奏几首乐曲。
在创造性能力培养方面:
1.进一步培 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能主动地自主学习,在课堂中有创造性的见解,在
小组中积极地参与 音乐的探索和表演。


2.为一段旋律编配节奏伴奏,参与小小音乐剧的创编与表演等。
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
1.能了解一些表现江南景色的诗歌、绘画,初步接触印度尼西亚、 日本、埃及与阿根廷等国家的音
乐;了解中国的武术和京剧的历史;继续了解壮族、侗族、维吾尔族和布 依族的音乐和风土人情;了解赞
美花的音乐、花的象征性意义及一些国家的国花。
2.在教学 方法上,应继续提倡开放的、自主的、探究式、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
运用现代信息技 术,更广泛地了解音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开拓音乐的领域,积累更丰富的音乐作品。
3.在欣赏教 学中,随着学生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应逐渐由体态律动的方法转为加强对音乐要素感知
的欣赏方法。特别 是对中国的民族音乐,由于中国民族音乐深刻的文化内涵,应提倡诗、画、乐“三位一
体”的欣赏方法, 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二、 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共有八个单元:
第一单元 东海渔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第二单元 我们的田野──热爱祖国、热爱自然
第三单元 民族的节日──民族团结
第四单元 山乡牧童──热爱农村、热爱自然
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音乐与社会
第六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音乐与社会
第七单元 民族的舞步──音乐与舞蹈
第八单元 八音盒──多彩的音乐
从这八个 单元的内容可以看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关注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经 验,因此必然能被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下面,我们分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 东海渔歌
1.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表现生活、表现自然。
2.启发学生更加有意识地关注速度、力度、节奏、节拍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在各项音乐活动中渗透器乐教学。
4.使用五线谱的班级要对照键盘开始学习1=F的唱名位置。
5.建议课时:4课时。 < br>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歌曲两首《赶海的小姑娘》《小螺号》;欣赏歌曲一首《大海啊,故乡》,
欣赏乐曲一首《丰收欢乐而归》;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爽朗、乐 观的生活态度,更加关注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在表现音乐中的
作用,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能 力。
☆《赶海的小姑娘》
1.体会和表现赶海的小姑娘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心情。 2.能从感性和理性上知道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两个乐段,第二乐段开始处节奏放宽,形成对比,结
束句犹如螺号声声和渔歌阵阵。
3.即兴编几个舞蹈动作,表现赶海的小姑娘的愉快心情。
教科书第5页的提示,表明了四年级学生学习音乐要开始渗透理性的成分,我们知道速度、力度、
节奏、 节拍这些都被称为音乐的表现要素,这首歌曲的速度是稍快、活泼地,力度是中弱到中强,节奏多
样,有 时灵巧,有时豪放,由这些音乐表现要素共同表现了歌曲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丰收欢乐而归》
1.《丰收欢乐而归》选自民乐合奏曲《东海渔歌》。《东海渔歌》由四个部分组成:黎明时的海洋、< br>渔民出海捕鱼、战胜惊涛骇浪、丰收欢乐而归。我们选听它的最后一个部分。
2.教科书中出示 了乐曲中三个主要的音调,速度各不相同,要求学生欣赏后标出,并能通过想象,
描述各段音乐表现的不 同情景。
3.继续培养学生对民族乐器音色的亲近感。
都说小学生欣赏器乐曲比较困难,事 实上,小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完全可以听懂并喜爱器
乐曲的,这就要靠教师一步步地去启发、引 导。教科书第6页中“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
表现的不同情景”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练习 ,这三段音乐对比比较明显,第一段是散板,速度较慢,由笛
子领奏;第二段中板,由二胡主奏;第三段 快板,乐队全奏,锣鼓齐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三段音乐的
不同情绪,对它们分别表现的情景作出生动 的描述。
☆《大海啊,故乡》
1.首先要求学会并能背唱这首歌曲。
2.要引导学生注意第一乐句的节奏型并模仿这种节奏,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


3.要引导学生注意第1 — 2、3 — 4、5 — 6小节旋律的内在联系,那就是节奏完全相同,旋律
的进行方向也大多相同:

4. 学习五线谱的班级要对照口风琴键盘图熟悉音位,学习简谱的班级也要让学生知道1=F的键盘音
位。
☆《小螺号》
1.要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字多腔少,要注意吐字清晰灵巧;第二乐 段字少腔多,要把歌
声“扬”出来,可请学生设计领唱、齐唱。
2.学习D.C.和Fine的记号。
3.师生共同设计歌表演。
☆音乐活动《阿爸回来了》
1.这是一个可以尽情发挥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音乐活动。 < br>2.教科书提供了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等素材,还可以用本单元的歌曲片断作为素材,这些素材
实际上都是过去练声的材料,现在已经巧妙地融入音乐活动中去了。
3.要设计好表演中的人物,如阿爸及渔民、在岸边等待的小朋友等。
4.这些素材是逐一使 用还是交叠使用均由学生设计。可设计一定的情节,如奔向海滩、海边声响、
焦急等待、望见船帆、阿爸 归来等情节。
从三年级开始,就有器乐学习这条线,虽然它在课本中时隐时现,但不应当中断,本单元 虽然没有
明显出现器乐学习的内容,但我们仍应当结合唱歌或欣赏教材进行器乐学习。


如学习口风琴的班级要初步熟悉1=F的键盘音位,并学习演奏《大海啊,故乡》。学习八孔竖笛的班级要学习演奏《大海啊,故乡》,就必须先教会学生高音re和si的指法。
第二单元 我们的田野
1.培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以田野为题,与绘画、文学密切联系,扩大艺术视野。
3.在各项音乐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4.建议课时:4课时。
这一单 元的教学内容是:歌曲两首《我们的田野》《田野在召唤》;音乐活动《田园随想》(听乐、
赏画、朗读 、创编)。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对不同音乐情绪歌曲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将听乐 、赏画、
朗读、创编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的田野》
1.这是少儿歌曲中的精品,要求学生能背唱第一段歌词,最好能全部背唱。
2.歌词本身就是一首散文诗,要引导学生仔细欣赏。
3.每段歌词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教师或学生可据此即兴作画。
4.前两句都开始于第一拍的后半拍,教师应设计好指挥动作,提示学生及时起唱。
5.用赞美的心情,唱出优美的歌声。
6.学习延音线。
在这首歌的第三段歌词中 ,原来有“伐木的工人,请出一棵棵大树。”的词句,征得词作者管桦的
同意,改成了“护林的工人,守 卫一棵棵大树”。
☆《田野在召唤》
1.要掌握好这首歌曲的节拍特点,很多重音都在小节的第二拍。
2.第二声部是器乐演奏的,全部是“×0 ×0 ×0 ×0”的节奏,犹如健步行进。如用合唱可唱 成
“梯里通巴”,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可培养学生节奏感和合唱能力。
3.按教科书的要求,为方框中的旋律设计力度变化,在“梯里通巴”的“巴”处设计声音或动作。
4.这首歌曲曲谱简易,可带领学生学唱歌谱,还应让学生注意歌谱中许多相同的部分。
b


☆音乐活动《田园随想》
1.这一活动组合了听乐、赏画、朗读、创编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课标》中有关“综合”的精神。
2.两首欣赏乐曲的主题都由长笛主奏,竖琴轻轻伴随,有异曲同工之妙,欣赏时要求学生注意力度、< br>速度和乐器的音色。
3.教科书的提示语(即“朦胧的远山、翠绿的原野、潺潺的小溪……”)很重要,应予以充分利用。
4.朗读的音乐配音可利用比才的两首乐曲。
5.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可以用朗读、舞蹈、绘画、诗歌、即兴演唱等方式。
这一活 动的创造性空间很大,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平台。要让学生
了解音乐、绘 画、散文等艺术形式在表现田园景色中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田园小景,当
然也可以用小 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第三单元 民族的节日
1.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共度欢乐的节日” ,对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产生亲近感,从中培养开朗乐
观的生活态度。
2.进一步提高欣赏器乐曲的兴趣和能力。
3.通过音乐创造活动,继续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创造能力。
4.建议课时:4课时。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歌曲两首《快乐的泼水节》《那达慕之歌》;欣赏乐曲两首《塔吉克的节
日》《火把节之夜》;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唱歌、表演中尽情抒 发自己的感情,在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共度欢乐的
节日中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大胆地投入各项音乐活 动。
☆《快乐的泼水节》
1.介绍傣家的泼水节、铓锣和象脚鼓。
2.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傣家少年儿童的欢乐心情。
3.学会一两个简单的、富有代表性的傣族舞蹈动作,随着歌声起舞。
4.请同学们一起收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相互交流。
☆《塔吉克的节日》


1.介绍塔吉克族,可出示地图及有关图片。
2.请学生讨论弹拨乐合奏中有哪几种主要的乐器。
3.用手鼓(或模仿动作)为教材出示的旋律伴奏。
4.哼唱并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
☆《火把节之夜》
1.介绍彝族火把节的盛况,介绍民族乐器阮。
2.根据音乐用语言描绘想象中的火把节之夜。
3.学唱并记住主题A的旋律。
4.填写主题A、B的速度和表情用语。
☆《那达慕之歌》
1.介绍蒙古族那达慕盛会,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2.用兴奋、热烈的歌声和清晰、敏捷的吐字唱好并背唱这首歌曲。
3.学习分析这首歌曲的 歌谱(找出相同和相似的旋律)。课本上还有一个练习是设计不同的力度,
演唱歌曲的结束句。即

可以是从弱到强,也可以从强到弱,效果都很美妙。
☆音乐活动《欢腾的那达慕》


1.教材只提供了摔跤、赛马、射箭和《加油歌》等素材,如何组合、表演具有很大的灵 活性,有利
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摔跤的选择音填空具有多种可能性,可一一试唱,以提 高学生的读谱能力。赛马、射箭的打击乐
器演奏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鼓励创造,不要一味模仿。
3.教师首先要精心准备,设计多种方案,在课堂上顺势引导,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4.教 科书第21页长圈状的图片,表明了活动的方式,比如《加油歌》—赛马—《加油歌》—《那
达慕之歌》 —《加油歌》—射箭—《加油歌》—摔跤—《加油歌》。可以顺时针也可以逆时针进行,像回
旋曲的曲式 。
可将学生分成摔跤、赛马、射箭、歌舞和啦啦队等五组,依次表演或重叠表演,在热烈的气氛中,< br>使学生感受那达慕盛会的欢快热闹气氛。
第四单元 山乡牧童
1.热爱农村,了解和关心农村的小伙伴们。
2.二部合唱时声音的和谐。
3.进行器乐演奏练习。
4.初步了解作曲家贺绿汀。
5.建议课时:4课时。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歌曲一首《牧童》(二部合唱);欣赏歌曲《山童》(童声合唱),欣赏
乐曲《牧童短笛》;音乐活动《山林的歌谣》。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合唱时情绪活跃、饱满,二 声部声音和谐。初步熟悉《牧童短笛》的音调,
知道作曲家贺绿汀。能用课堂乐器演奏《牧童》。
☆《牧童》
1.仔细分析乐谱,真正需要分成二部合唱的只有8小节,其他的两声部都是一样的。还要注意 ×
×× | ×××|××| ×·0 | 的节奏重复了好几次。
2.演唱时注意歌声的柔和以及二部合唱的和谐,最好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第一、二声部。
3 .这首歌曲也是器乐学习的好材料,必须充分利用,用八孔竖笛进行二声部合奏时,需先教会#fa
的指 法。
☆《牧童短笛》
1.最好由教师或学生亲自演奏,效果比放录音更好。


2.可结合教科书第24、25页的插图,介绍作曲家贺绿汀,着重介绍他刻苦学习的精神。
3.要求学生哼唱乐曲的主题,并能记住、辨认乐曲主题。再完成教科书的填空部分。
4.教师如会吹竹笛,最好能演奏一段带有颤音的欢快的旋律,并与《牧童短笛》的B段对比。
☆《山童》
1.这首童声合唱音调独特,富有民间风味,难度较大,但效果甚佳。它的歌词十 分优美、形象,音
乐形象十分鲜明,合唱效果十分动人。
2.在教参上找到歌曲的全部歌谱,教学时可将歌词全部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欣赏。
3.教 科书上“静静地听赏童声合唱美妙的声音”的提示十分重要,要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才是童声合
唱最美妙的 声音。
☆音乐活动《山林的歌谣》
1.这是一个创造性的音乐活动。教材中列出山风、小草 、羊跳、羊鞭、小鸟、泉水,还可以增加松
涛、歌声等,组成一幅山林的“交响乐”。
2.教 科书举出的音调都是由do、mi、sol、la四个音组成的,这是为了保证在组合时产生和谐的效
果 ,学生在创编时也应限于这四个音。
3.进行这项音乐活动,可有多种方案,教师应先精心设计几个方 案,才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活动。
例如可穿插散文朗诵、舞蹈、打击乐器演奏等,山风、小草、小鸟、 泉水等音调可按一定的顺序出现,也
可以三三两两地组合出现,在高潮时甚至可以同时出现等。
第五单元 故乡的桥
1.通过“桥”引出思乡情,诵今思古,横贯中外,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2.在为《在阿维翁大桥上》创编集体舞、编配打击乐伴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3.关注家乡桥梁的演变,了解一些世界名桥,体会桥在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歌曲《在阿维翁大桥上》;欣赏歌曲两首《北京的桥》《桥》。
这一 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关注桥,从家乡的桥到中外古今的名桥。初步体会其中蕴藏着的
丰富文化内 涵,在创编集体舞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在阿维翁大桥上》
1.歌曲旋律非常 单纯,全部为一字对一音,充满童趣,二部合唱部分有轮唱的特点,非常简洁,易
学唱,效果好。


2.歌曲适合编成集体舞,动作可参照教材上的插图。
3.可以部分学生跳舞、部分学生用课堂乐器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4.用课堂乐器演奏时,可用1=F的调高,八孔竖笛仍按固定记谱,需学会si指法。
☆《北京的桥》
1.北京是文明古都,各式各样的桥瑰丽多彩,教师应根据教参精心作好准备 ,最好能找到有关的图
片。
2.根据课本上的问题,说出图片上四座桥的名称,赵州桥、卢沟桥、旧金山大桥和伦敦桥。
3.请学生说说家乡桥梁的变化,师生共同议论桥的不断变化给家乡和祖国带来的新气象。
☆《桥》
1.这首歌曲是音乐创作最高奖──“金钟奖”的获奖作品。浓浓的乡音乡情,词曲 的紧密结合是它
的特点。
2.倾听演唱者从歌声中表达出来的感情,并加以评论。
3.教科书中“想一想”的练习答案不只一个,例如可以是优美地、深情地、思念地,也可将它们并
列。
4.请学生说说歌词中“愿作人间桥一座”的含义。
第六单元 音乐中的故事
1.能逐步体会音乐所具有的描绘性,进一步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2.通过联想、想象和对音乐各表现要素的分析,逐步提高欣赏器乐曲的兴趣和能力。
3.师生共同再找出几首具有故事性的歌曲或乐曲。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歌曲两首《老 鼠和大象》《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欣赏乐曲《洋娃娃
之梦》以及《鹅妈妈组曲》中的《小拇指的故 事》和《瓷偶女皇》。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欣赏乐曲时分辨不同段落的不同情绪,能听辨弦乐、木 管、铜管的不同音
色。演唱歌曲时的表情及创造性的表演。
☆《洋娃娃之梦》
1.这首钢琴曲刊登在《世界儿童钢琴曲集》上,教师最好亲自演奏给学生欣赏。
b


2.这首钢琴曲由三首小乐曲组成。第一首是缓慢的圆舞曲,平静而优美,表现洋娃娃的梦境;第 二
首是矫健的进行曲,表现了洋娃娃们操练的情景;第三首是欢乐的舞曲,表现了洋娃娃们热烈欢快的舞 蹈。
3.分组创编小故事并随音乐表演,关键是一定要合着音乐的节拍和音乐的情绪。
☆《老鼠和大象》
1.是一首寓言歌曲,它的内涵可由学生来探讨、说明。
2.第 二段歌词用带节奏的念白,但没有现成的节奏可以套用,可参考第一乐句的节奏,要求学生发
挥创造性。
3.演唱时速度一定不能快,要突出“稳健”二字,二部合唱部分要单独练习。
4.这首歌曲可用大鼓和铃鼓等来伴奏。
5.“老鼠与大象”的节奏游戏,难点在老鼠的“吱 吱”声,而这也正是歌曲的难点之一,因此可以
先作练习,后学歌曲。请看教科书第33页。


老鼠:这一节奏正好与
的节奏完全相同。
☆《鹅妈妈组曲》
1.可以简述小拇指的故事以及丑姑娘(公主)和小绿蛇(王子)的故事,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 不能喧宾夺主,主要还是引导学生仔细欣赏音乐。
2.《小拇指的故事》是描写密林里的情景,小提琴 奏出起伏的背景音乐,描写林间曲折的小道,而
教科书上出现的旋律是由双簧管奏出的,表现了孩子们焦 急的心情。欣赏时要求随音乐的起伏划出旋律线。
3.乐曲《瓷偶女皇》中,女皇和瓷娃娃奏乐采用了 中国风格的旋律,因为瓷器产在中国。教材中出
示的A段旋律用短笛演奏,B段用木管演奏,还加入了中 国乐器锣。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1.新中国成立已经50多年,现 在的学生对什么是旧社会,什么是地主,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教
师应适当进行讲介,如能放一段歌剧《 白毛女》的录像效果会更好。
2.复习D.C.、Fine的反复记号,知道歌曲由三个部分组成,中 段是妈妈的回忆,由同一曲调多
次反复构成。
3.三个部分如何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速度 、力度、演唱方式等),可由学生来探索、实践。这
首歌曲中力度的变化较大,如“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 皮长袍”时用“f”,“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时用
“mf”,“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时用“pp ”,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做到,还要他们理解力度变化与表
达歌曲感情的关联。
第七单元 民族的舞步
1.继续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感情。
2.消除部分学生的胆怯、自卑心理,鼓励大胆投入学习舞蹈的行列,初步学会秧歌舞。
3.向少数民族人民学习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大胆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音乐活动《秧歌舞》;欣赏乐曲《阿细跳月》。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 是:学习秧歌舞(脚走十字步,双手挥舞红绸);在欣赏《阿细跳月》时能在
第四、五拍时准确地拍手。
☆音乐活动《秧歌舞》
1.首先要学会歌曲《秧歌舞》,并能熟练地背唱。
2.先学会走十字步(可在原地进行),再逐步加入手的动作(红绸可用手帕代替)。
3.教 科书列出了锣鼓节奏,但未注明用何种乐器,可由师生共同决定。部分学生唱歌,部分学生打
锣鼓,部分 学生跳舞,场面一定会很热闹。
☆《阿细跳月》
1.《阿细跳月》的音乐主题是54拍子, 重音在第四、五拍上,学生第一次接触五拍子,可能要有
一个适应的过程,才能准确地在第四、五拍拍手 ,但这一练习很有意义。
2.最好能让学生学会哼唱主题并能记忆。
3.可让学生自由表演 几个彝族舞的动作(以前已经学过),而不一定是教科书上要求的“我来表演
一段彝族舞”。
这一单元的音乐活动是舞蹈,在没有专用音乐教室的学校里,可在室外进行教学,但课前最好要在
各班培 训一批骨干,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第八单元 八音盒
1.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音乐,继续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2.注意提高演唱歌曲的表现力,继续巩固二部合唱技能。
3.听辨大调的主和弦分解进行,创编“欢乐的铃声”。
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歌曲一首《 铃儿响叮当》(二部合唱);欣赏乐曲两首《维也纳的八音钟》
《打字机》。
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二部合唱《铃儿响叮当》和旋律创编练习。
☆《维也纳的八音钟》
1.这首乐曲选自《哈里·亚诺什组曲》,哈里·亚诺什是匈牙利民间故事中一个爱吹牛的老兵,他讲了五个冒险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描写哈里·亚诺什与公主到了维也纳王宫,听到八音钟叮叮当当敲响时的情景。
2.教科书中乐曲主题的括号部分由学生填写,由于已经出示了节奏和限定了音高d o、sol、
mi
加专心。
,这就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使学生在听音乐时更
3.这是一首回旋曲,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乐曲中主题出现了几次。
☆《打字机》
1.英 文打字机现在已经被淘汰,但在上世纪50年代,打字机的使用是很普及的。当在打字机上打
满一行字母 时,机器会自动发出“满行预告”的铃声,这就要将机头倒回左边,继续打第二行。乐曲生动
地描绘了这 一打字过程,也展示了繁忙的办公场面。
2.用打击乐器随着音乐敲击,要选择轻巧的乐器,最好能加入刮板。


3.创 编“欢快的铃声”节奏一定要变,歌词也不一定是“叮铃铃”,但这两小节的旋律应当相同。
例如:

☆《铃儿响叮当》
1.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但由于有各种不同的翻译版本, 歌词及曲调都有微小的差别,教学时
需特别注意。
2.生动、活泼地演唱这首歌曲和二部合唱 时声音的和谐是教学的重点,力度处理也很重要,可由学
生来设计,表现出雪橇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情 景。
3.用口琴演奏这首歌曲,只能用C调,用竖笛演奏时可用F调,但仍应用C调记谱。如:

4.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学习反复跳越记号。


5.要求背唱这首歌曲。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沙宝亮1314


茶山竹海-韩国炸酱面的做法


科技小文章-二手房买卖合同纠纷


美容养颜茶-本人简历


雪景图片-大勇和小花


实木窗-史玉柱点评创业


李玲玉歌曲-家乡的一处景物


创意投资-自制蜂蜜柚子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