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最新教学设计
鲁迅读书的故事-2017年全运会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词语,重点理解:殉职(联系上下文)、眷恋(解释重点字)、黯然、
踌躇。
2、
领悟并运用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兼顾心理、神态描写。
3、
感受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常人情感。
重点:感受毛主席的伟人胸怀,常人情感
难点:梳理课文情感因素,体会三个层次的情感:
1、
毛泽东在接到儿子殉职的噩耗后的内心的痛楚和外表的平静
2、
毛泽东在接到选择的内心矛盾的外化表现
3、 毛泽东在无人时渲泻自己的情感,任泪水打湿枕巾。
教学教程:
一、导入课文,初读诗句
毛泽东,他是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主席,今天
我们不去仰视他身上众多的光
环,而是去认识一个作为常人的毛泽东,一个作为父亲的毛泽东,他曾经写
下过
这样的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指名试读诗句。
2、感受诗的内容,你觉得用怎样的语气读比较好?
3、体会读
二、梳理线索,初知大意
1、 要求: 请大家读课文一遍,想一想,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情
况下写下这
句诗的?(毛泽东收到爱子毛岸英因公殉职的电报后悲痛万分,最后还是决定将
岸英
安葬在朝鲜后写下的。)
2、梳理脉络:毛泽东是接到第一次电报后才知道儿子牺牲的,接到第二
次
的两封电报后,选择将岸英安葬在朝鲜。
总结:不少课文都有行文的线索,所谓行文线索指
的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关
键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时根据线索,这样概括起来就条理清晰了。
三、一封电报,掀起波澜
1、我们来看第一封电报,请大家默读第一封电报,从电
报的内容里你知道
了什么?(从具体到概括:毛岸英在敌机轰炸时已到了安全地域,却又返回取作
战图,被汽油弹击中而牺牲。)
理解殉职(板书:殉职)
2、那一天是1950年11月25日,距离毛泽英入朝参战仅仅五十天,年近
花甲之年的毛泽东,
收到了心爱的长子殉职的噩耗,请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你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当时的心情?
随机交流:
A、 出示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
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好几
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毛泽东当时的心情?
B、出示:就这样,整整一天,屋子里烟气缭绕,集中,又慢慢散开,烟雾
1
缭绕,毛泽东一动也不动,
①引导学生体会毛泽东的心情,此时
他的眼前一定出现了许多的画面。透过
这满屋子的烟雾,往事历历在目:
当年,地下党的同
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
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
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
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②这是描写毛泽东心理活动的句子,谁愿意通过朗读把此刻毛泽东的悲伤
的心情体会出来
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
③这是一对异于常人的父子,父亲的拳拳爱心,一次次的分别
,这是对儿
子的锻炼、磨炼,甚至是战场上残酷的生死考验。这是一对聚少离多的父子,尽
管工
作繁忙,他们还是享受着与一般人不同的,也是更为深沉的父子情谊,然而,
这一次,毛泽东由于实在太
忙了,他是一国的主席啊,日理万机的他,没有来得
太送上儿子一面,谁知这一别就成了永别,从此天人
永隔。你说这位父亲能不悲
痛吗?
④文意梳理:此时的毛泽东,他一动不动地在房间里,就像是——一尊雕塑
一样。(板书:静)
总结:课文就是这样抓住了毛泽东的静,表面上的安静,内心的极不平静。
写出了他作为父亲在
听闻儿子牺牲的噩耗后的悲痛。人在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的
时候是会这样的,但是主席的这种痛又和一般
的人痛是有区别的:但是如潮水般
奔涌而来的思绪能挡得住吗?
⑤感受失子之痛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情不自禁哪,情不自
禁,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的。所有的想说的话,千言万
语,融成了对儿子的深切呼唤:岸英,岸英。
(板书:情不自禁)
他心里有那么多话想对儿子说,他想对儿子说的很多很多,可那么多的话,
到了嘴边只剩下对儿子名字的深情呼唤。
四、再来电报,痛苦抉择
1、如果说第一封电报带给了毛泽东极大的痛苦,他还能保持一种表
现的安
静,随之而来的两份电报让他再也不能保持这种宁静,哪怕只是表现的平静:他
必须面对
两种选择,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极难的选择,这种选择是?
出示:“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2、这是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另一种声音是?
学生可能:
是两种爱在对话,一种是大爱,一种是小爱
是两个身份在说话,一是领袖,二个父亲
是两种情感的对话:一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一是理智的自我控制
3、此时毛泽东的心里充满了矛盾,课文中是这样写的:
出示: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4、请你比较一下,收到后两封电报后的对毛泽东的描写和前面的描写有什
2
么不一样的?
①强忍着,想要忍住的是什么,却又不能忍受的是
什么,这样的内心煎熬,
让人怎样?(板书:强忍)眷恋这个词语能不能换一个呢?
②读一读
这两句话,想一想,一次是把目光望向天花板,一次是把目光转向
窗外,(板书:望)这里因为主席的已
经在强忍着自己的痛苦,所以更多地描写
他的动作了。
③你觉得为什么没有写看着工作人员,看着电报呢?
④这空茫处,这远处,可以让主席„„?
5、以国家为重,以国家为重,有国才有家,在矛盾中,最后,他写了这样
的批示:青山处处
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下了这样的决定就意味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毛泽东这一辈子没有去过朝鲜,儿子不能再见一面,就成了他永远的痛!
6、你们知道吗?这
句话是有来历的,少年毛泽东16岁时,走出家乡,韶山
冲去实现他人生的报负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zǐ)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7、当毛泽东想到自己当年的豪情时,再看看自己写下的这句话,他的心里
会有怎样的想法?
其实是少年毛泽东对自己的一种承诺,对大丈夫当建功立业的一种豪情,而
现在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竟为儿子不归国,要知道,儿子原本是可以破格回来的,
要知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写下了这样的
诗句。谁知命运竟是这样的轮回!
五写话练习:(归纳梳理板书)毛泽东在接到儿子殉职的
噩耗后,内心极为
痛楚却像一尊雕像一样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作者着力写了他的心理活
动;接到第二第三电报后,他在父亲与领袖的的身份之间煎熬,强忍内心的悲痛,
把目光投向空茫处,
作者开始进行动作描写,这都是在白天,在外人在场的时候,
到了晚上,他不需要掩饰,在这个房间里有
太多的岸英留下的记忆,瞧,那桌子
上的父子的合影,还有许多……那么,这个晚上,他会怎么说,他会
怎么做,他
会怎样渲泻自己对儿子的无尽的想念呢?请你拿起笔:
这天晚上,
最后终于在电文稿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总结:大悲无
言,我们无法得知那一晚毛泽东是如何度过的,所以课文用这
样的独句成段的结尾给我们留下
了深深的印象,让我们记住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一位老人深深的痛。
3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悲伤
静 (动作、心理) 情不自禁
抉择
诀别
4
望
(动作)
?
强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