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四单元教案

绝世美人儿
743次浏览
2020年12月04日 10:4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天籁回音-一举成名

2020年12月4日发(作者:濮存昕)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
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 《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的
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 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的
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 忠骨》叙写了毛泽东得知爱子毛
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 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贫》叙
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古诗三首
军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
课时
3
2
2
教学要点
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26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
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清贫 1
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

1


的心理活动。
把题目补充完整,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把这
习作 2 件事情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
心活动。
1.系统性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
方法。
语文园地 2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4.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 ”和“遗”这两个容
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 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
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 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2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 三首)同学们听说过
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 意思?(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 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
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 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 格,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 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
(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 br>(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
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预设:
(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意。
板块三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 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
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 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终年 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
烟,让雪山变暗了 )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4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 而
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 亲
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再 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
对故土和家乡 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 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
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破,
不 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4)金甲易损,生命可 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
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 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 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
的心)
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 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情。
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 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板块四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 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
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他们思念亲 人,也想早日回家,但忠心报国比这些更重要)
(2)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
预设:
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

5


②也许一对年幼的儿女在一声声地呼唤父亲回家。
③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地让黑发染霜。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 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
交流。(结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忠心 报国)
(4)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即使战争如此残酷,
可守边的将士们却——(学生接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边塞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更感受到了
将 士们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孤独、悲凉、充满壮志豪情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3)王昌龄的《 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呈现出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第四首,还
有另外六首,大家课后 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兴趣的同学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诗人的边塞诗并
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 诗的豪放之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感悟诗情。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体 会诗人表达的
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默写《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6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教师引导:唐宋, 是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朝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闪耀着璀
璨的光芒。今天,让我们 撷取其中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朝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
国忧民的心灵。板书并齐 读诗的题目。(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了解诗人。
陆游,对我们而言并不陌 生的一位诗人,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
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 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
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3.回顾以前学过的古诗《示儿》。
我们来看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4. 一首《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
了陆游 什么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希望、无奈而又充满激情的
心灵。
5.理解题目。
(1)这个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这个“晓”指什么?(“晓”是天亮的意思)
(3)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呢?(秋天的 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做成的门,迎着习
习的凉风深有感慨。)
(4)读了这个题目,你们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疑问,你想问什么?
预设:
①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呢?
②为什么诗人会感到一阵凉意?
6.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练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陆 游写的另一首古诗《示儿》,体会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为学习古诗《秋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做好铺 垫。
板块二 初读诗歌,感受韵律

7


1.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导学生读,师相机正音,再指名学生读)
2.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节奏美,接下来给这首诗划分节奏。
课件出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指导朗读:“又一年”,时间多么漫长,读最后一句 语速应该缓慢一些。我们再来齐读一遍。(学
生齐读)
3.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 br>(1)其实诗歌不仅具有韵律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
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2)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师提示:往东入海。(黄河)
(3)黄河是我国第 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
山东注入渤海。“三万里 ”是真实的数字吗?(不是,是为了突出黄河的长)
(4)仅仅是长吗?你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黄河呢?(可以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
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黄河)
(5) 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学生读“三万里河
东入海”)
(6)“五千仞岳”中“岳”指的是什么?(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五千仞岳”表现了华山的什么特点?(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上摩天”是什么意思?(碰到天)
(7)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
(8)此时此刻,你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祖国河山是怎样的?(壮丽)
(9)面对如此壮丽的祖国河山,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4.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古诗的第一、二句。(男生齐读)
5.祖国的壮丽河山就只有这些吗?你还知道哪些?(滚滚的长江、巍峨的黄山)

8


6.教师引导: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怎会不令人留恋、 沉醉、自豪呢?让我们带着
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女生齐读)
7.此 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入这琅琅的诵
读声中吧 。(全班齐读第一、二句)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全班齐读第三、四句)
8.读完后两句,你感受 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呢?(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个字眼中体会到的?(从“泪”
字体会到的)
9.泪流到了哪种程度?(“泪尽”,泪都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1 0.教师小结: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
人却 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呢?(这些美好的河山被胡人占领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块三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补充背景材料。
课件出示
北宋末年 ,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金兵在中原
大地上烧杀抢 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
江南一小块江 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
对山河破碎、 生灵涂炭的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
2.“遗民”是什么意思?(被遗弃的人民)
3.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呢?(南宋的昏君和贪官)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有老人、妇女、儿童等)
4.“胡尘”指的是什么呢?(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5.此时此刻,你的脑 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金兵在干什么?(师朗诵古诗,生闭上眼睛想
象画面)你仿佛看到或听 到百姓怎样了?(有的在金兵的追赶下四处逃窜,有的倒在金兵的铁蹄下,到处
血流成河)
6 .教师引导: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
(没 有)他们仍然——南望王师又一年。
7.他们“望”的是什么?(期望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 < br>8.教师小结:是啊!金兵铁蹄溅起的尘土,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只有遗民在等待王师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们。

9


9.“又一年”是多少年?(一年又一年)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65年,“又一年”是整整65年
呐,780个月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全班齐读)
(1)一年过去 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五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
胡尘里,南望王师又 一年);十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六十五年过去
了,生齐读(遗民泪 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同学们,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没有)
(3)南宋统治者在 做什么呢?(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早把中原大地上的老百姓
忘得一干二净)
(4)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六十多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
次 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再读后两句)
(5)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
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没有)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对 祖国的热爱和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
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此时此刻,你深切地感 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10.这一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 面对在金统治地区里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题,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写小练笔)
11.教师小结: 我们的诗人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
的热爱都凝聚在这首 古诗里,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最后让我们背诵这首诗并把它默写下来吧!
(学生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品读古诗,通过补充的材料和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写小练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板块四 找共同点,总结提升
1.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把 这三首诗放在同一篇课文中,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这三首诗都是描写
家国情怀的)

10


2.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每首诗的前两句都是写景,借景 抒情;后两句都是写人,通过
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内心)
3.教师总 结:今天学的《古诗三首》告诉我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
利,即使牺牲 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遭受祸害而躲开。
【设计意图】总结三首古诗写法和表达 上的共同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明白
任何时候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道理。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第3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格式的艺术魅力。
3.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对话诗人,解诗题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2.说一说,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
3.齐读诗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11


【设计意图】从诗人的相片引入,通过学生的交流中认识诗人 、了解诗题,意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
学习兴趣。
板块二 初读感知,觅诗心
1.初读感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师 引导: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
们读读这首古 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2)指名学生读古诗,相机正音。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3.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4.交流“安史之乱”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 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读出诗韵,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对学习有
帮助的资料信 息的习惯,提高材料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块三 细读品味,悟诗意
1.细读品味
(1)师引导: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心生喜悦呢?
(2)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默默地 ,用心读一读这首古诗,你可以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看看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呢?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深入感受杜甫内心的喜悦之情。

12


(1)先在四人小组中汇报交流: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
3.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 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
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出示杜甫的《春望》。 < br>(3)学生自读杜甫的《春望》,看看诗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并带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齐读《春
望》。
(4)学生交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中,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板书:悲喜交集)
(5)朗读首联两句。
4.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自己 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3)在老师的引领下,闭 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并说说这是怎样的八年?(板书:欣喜
若狂)
(4)角色朗读颔联两句。
5.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1)先指名学生并说一说 自己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其他的同学认真的听,然后作补充,并带着
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诗句。 (2)阳春三月,诗人想到可以回到故乡,内心无比的激动,请同学们想一下,诗人可能想些什么呢?
他的心情怎样呢?
(3)朗读颈联两句
6.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指名说一说,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感受诗人回家的迫切。
(3)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
(4)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

13


【设计意 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
感、文化。以 教材为载体,以“读—悟—说—读”为基本的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
使学习程序螺 旋式重现上升。
板块四 诵读感悟,增诗韵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两次整体朗读古诗。
2.学生交流:学习了这首古诗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配乐美读古诗,尾联重复一次。
4.趣读古诗,(剑外忽传忽传收蓟北……)。
5.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意图】诵读整首诗歌,回归整体,教师的声 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与诗
人同喜。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 兴趣,增加对诗歌韵味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多次诵
读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
板块五 拓展阅读,懂诗人
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这里是几首安史之乱平息以后杜甫的诗 作,请同学们读
一读,体会体会诗人在收复失地后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 的诗人。课件出
示:
登楼 宿府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登高 阁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四首诗分别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2.全班交流汇报: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

14

< p>
【设计意图】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
首诗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
对话 ,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亲近语言,整体感知。
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读得 有感情、有滋味。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在朗读评价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诗题 的意思和正确读法;再通过读好句尾词的方法,指导学生
将古诗读得字正腔圆。上述做法,从诗的语言着 手,以读为策略,读中渗透学法指导。
2.推敲语言,精读深悟。
围绕重点词体悟古诗中的 情感,运用比较法洞悉古诗中的情感。注重学法指导:知诗人,解题目;抓
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 情。
3.积累语言,潜移默化。
古诗教学尤其要重视语言积累,使其对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产 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布置学生搜集王昌龄
另外六首《从军行》诗歌的学习任务,比较好地体现了朴实、扎 实、求实的教风,体现了重视语言积累的
理念。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5


1.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会写“泽、彭、拟”等 15个字,正确读写“拟定、参谋、锻炼”
等13个词语。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2.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 彭、拟、谋”等9个生字。本课的有些生字,学生容易读错,如“拟”,应读作“nǐ”,
不要读成“y ǐ”;“赴”应读作“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作“chú”,不要读成“zhù”。初
读课文时,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读音。老师重点指导易错的“炼”和“眷”2个字的写法,其
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 要方法。许多感受,学生不一定能说得出来,
但可以通过读表达出来。
3.语言运用
学习作者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
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6


1.认识“彭、拟、谋”等9 个生字,会写“泽、彭、拟”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拟定、参谋、锻炼”
等13个词语。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歌引入,走近伟人
1.
学生齐读。师简介:这是毛泽东少年时所作的诗,他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情怀。
2 .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先让学生自由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再课件出示毛泽东简介)
< br>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来学习第11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青山处处埋忠骨)
4.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课件出示抗美援朝的视频资料)
【设计意图】诗歌引入,体会毛主席博大的胸襟。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板块二 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1.默读课文。仔细观察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
2.自由朗读课文 的两个部分,说说这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毛岸英牺牲和毛泽东
收到电报后感到万分 悲痛。第二部分写最后毛泽东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
3.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4.课文中出现了3封电报的内容,请 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3封电报和毛主席批示的内容找出来并

(1)从电报和批示中,你获 取到了什么信息?(第一封电报彭德怀告诉毛泽东,毛岸英牺牲了;第
二封电报彭司令请示是否将岸英的 遗骨运回国内;第三封电报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毛主席批示的
意思是让岸英安葬在朝鲜。)
(2)对毛主席的批示,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3)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①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

这里的“忠骨”是指什么?(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17


(5)这句诗的意思太深奥了,只有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才能完全领悟它的意思。让我们一起走进< br>毛主席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理解“青山
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 思打下基础。
板块三 观看动画,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画出 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学生边读边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 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
了几次。
(1)指名学生读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悲伤得说不出话,吃不下饭,
只能借烟消愁) (2)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惊悉噩耗,毛主席怎能不悲恸欲绝呢?(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
子)
4.噩耗传来,痛失爱子的老父亲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当 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
毛泽东 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
么会… …
(1)指名学生读。这段话写的是毛泽东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这段对毛主席
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我感受到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毛主席与爱子毛岸英聚少离多,
前面三次的分离,岸英都平平安安回到了他的身边,而这一次却回不来了。)
(2)教师引导 :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大家带着这种心情齐读这
段话。
5.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18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 指名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毛主席对儿子的两声呼唤中,我体会到毛主
席对儿子深 深的思念,他多么想再见儿子一面。从动作和神态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
喃喃着”, 我感受到毛主席内心无比的悲痛,这种丧子之痛,这种丧失最心爱的长子之痛,是一位父亲难
以承受的。 )
(2)此刻,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毛主席心中的伤痛。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主席失去爱子后万分悲
痛的心情。(全班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6.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
(1)噩耗传来,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说一句话。 (2)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60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学生接
读)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3)毛主席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整整一天——(学生接读)没 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
着烟。
(4)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 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
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 “岸英!岸英!”
(5)此时此刻,毛主席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所受到的苦,他的眼睛模糊了,喃 喃着儿子的名字
——(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6)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会 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
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
(7)教师小结: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这节课,我们通过 找
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到毛主席惊悉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我们运用这个方法 学
完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的
第一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抓住描写毛主席 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
极度痛苦的心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19


2.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感情朗读,感受悲痛
1.谈话导入。
在 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
刻着“ 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
课件出示
毛岸英同志 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
加中国人民志愿 军,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
国际主义的精神 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2.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和朝鲜关系一直都 非常友好,毛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爱子葬在了朝
鲜。这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 的第二部分。
3.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 两种抉择,毛
主席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认真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体会他的内
心世界。(学生边读边画)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对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主席的这些动作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他心中万分的悲痛和不
舍。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想起和爱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让人无限的眷恋。他想起岸英奔赴
朝鲜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一阵悲痛、愧疚又涌上心头。)
(2) 主席就算有再大的悲痛也要强忍着,咬着牙,和着泪吞进肚中,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主席,还
有很多的大 事等着他去干。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句子。
6.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发呆,他心里在想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20

(1)指名学生读。你从对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
的一种感情,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怎会不想和死去
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2)这个要求是能满足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蕴含在这简简单单 的一句话中。让我们带着
悲痛的心情来齐读课件中的句子吧。
7.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了什么?(指名学生读)
课件出示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
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指名 学生读。你从对主席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什么?(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
子最后一面,但 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要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后选择尊重朝鲜人民的
意愿,这表现出 了一位伟人宽阔的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2)教师引导:想到还有很多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 牲的儿女相见,他又怎能搞特殊呢?于是
主席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苦的决定。我们就一起来 悲痛地读读课件中的这段话吧。
8.第二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主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指导学生读)
课件出示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
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
上面。
(1)指导学生读。“踌躇”和“黯然”是什么意思?(“踌躇”指犹豫不决的样子;“黯然” 指情
绪低落,心情沮丧的样子)
(2)你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踌躇”让我感受到 主席的迟疑,毛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
他在岸英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他多想见儿子最后一面啊!“ 黯然”让我感受到主席本就因儿子的牺牲
极度痛苦,又因见不到儿子最后一面情绪十分低落,心情十分沮 丧。)
(3)这段话中有对毛主席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哪一句?(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 能相
见了?)
(4)从这句心理活动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主席不相信岸英回 不来了,他不相信父
子不能相见。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他无法相信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

21


(5)教师引导:一签字,就意味着主席永远也见不到 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真是落笔千钧啊!这段话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是伟人,也是 凡人。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来读读课件中
的这段话吧。
9.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
课件出示
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指名学生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从“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中体会到一
位年近花甲的老人的丧子 之痛,再加上做这个决定很艰难,主席一夜未眠,就为失去爱子,为不能见爱子
最后一面哭了整整一夜。 )
(2)毛主席跟普通的父亲一样,儿子的牺牲让他极度痛苦,不能再见儿子最后一面让他痛哭一夜。
那就让我们带着悲痛的心情一起来读课件中的这个句子。
10.学生练习接读,有感情地朗读。
(1)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 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
子活着——(学生接读)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志愿军战士都长眠在了朝
鲜,他决定——(学生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2)岸英从小吃了很多苦,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他自言自语着——(学生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女,他决定——(学生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3)岸 英是杨开慧同志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
多么愧疚啊! 他自言自语——(学生接读)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
志愿军战士当 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学生接读)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1.教师小结:毛泽东既 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体现了无产阶级革
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牺牲一切 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第二部分的感情基调是悲痛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悲
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的第二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二部分)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语 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常人的情感世
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
板块二 拓展延伸,理解课文题目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是毛主席最后的批示。

22


课件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谁能猜猜是什 么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
哪里不是埋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3.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革命者既然把一切都献给了< br>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他乡又有何妨。)
4.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这最后的批示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位父亲连
儿子的 最后一面都无缘再见,意味着父子从此阴阳相隔。)
5.一位老父亲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 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位伟大的
领袖强忍着悲痛,写下了——(学生接读)青山处处 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6.教师小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既是对毛岸英同志 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
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这 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博大胸襟。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完成课后第3题而设计,结 合对课文的朗读与感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板块三 总结全文,关注写法
1.今天我们走进了主席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 在体现人物的内心世
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 映他的内心世界,通
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2.教师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对主席的语 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主席丧子之痛
的凡人情感和顾全大局的伟人情操的。
课件出示
毛泽东既是父亲也是主席,他深爱着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悲痛中、矛 盾中,他选择了
国家,这是一个平凡的父亲,这是一位伟大的主席。
(1)让我们带着对烈士 毛岸英的歌咏,带着对这位父亲的理解,带着对主席的钦佩,再来齐读这批
示。(生读: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23


(2)批示里有慈父的痛楚,更有一个 领袖的博大胸襟!这批示里有常人的情怀,更有一代伟人的恢
宏与豪迈!再来齐读这批示。(生读:青山 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教师总结:毛主席把一生献给了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 这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失去了他挚
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 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
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厚重,他 的情如海般深邃!他的革命胸怀
如海似山!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的凡人情感和 伟人风范吧!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一代伟 人毛主席的
崇敬与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
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 的、凝重的。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
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 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
解读文本。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 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感悟,再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文中
毛主席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 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去
感知伟人毛泽东作为平凡人的情 感世界。
2.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为了引 导学生体会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紧扣文中的描写进行教学。语言描写,如“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岸英! 岸英”。动作描写,如“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

24


吸着烟”。神态描写,如“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 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
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3.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在进行人物刻画时,要求学生不要忽略心理描写,其实心理描写就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流露。

11 军神
▶教学目标
1.认识“沃、匪、绷 ”等5个生字,会写“庆、诊、沃”等15个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
等13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3.从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4.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2.从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3.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运用随文识字的策略识记生字,写字时关注易错字的指导。
2.阅读理解
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多读少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从文中找出描写沃
克医生和刘伯 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
理解沃克医 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语言运用

25


通 过课后的第四题,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再进行 以课文中人物的口吻讲一讲故事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完成从积累到运用的有效迁移。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沃、匪、绷”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熟练、惊疑、审视”等 13个词语,会写“庆、诊、
沃”等15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东汉末年的故事“关云长刮骨疗伤”。(视频播放“关云长刮骨疗伤”)
2.教师相机小结:东汉末年,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刮骨疗伤,全无痛苦之色,神医华佗尊称他为“天< br>神”,而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为《军神》。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军神)
3.教师引导:在你们心中,军人是怎样的?(学生自由交流)
4.看到《军神》这个题目,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疑问?
5.生质疑,师梳理小结:谁是军神?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6.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课文)
【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类似的视频导入新课,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 趣;既让学生注意到故事之间的联系,又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答疑解惑。
(1)谁是军神呢?(刘伯承)谁称他为军神?(沃克医生)

26


(2)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因为刘伯承不打麻醉剂做眼球割除手术,还数出了手术一< br>共七十二刀)
2.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刚刚的问题串起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 篇课文讲了当时任川
东支队将领的刘伯承同志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眼球割除手术的事。在手术过 程中,他因惊人的表
现而被德国医生高度称赞为军神)
3.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把课文分为起
因、经过、结果三部分。这篇课文是围绕 沃克医生为刘伯承做眼球割除手术来写的,全文还可以怎么分?
(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
4.请同学们按“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分法,把课文划分为三部分。(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

5.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学生齐读。
6.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龄”“衷”和“慈”三个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7 .教师小结:本文写了刘伯承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七十二刀的刀割
之痛 ,却一声不吭,为其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其为“军神”。
【设计意图】关注学情,以学定教,以学 生为主体,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块三 细读课文,顺学而导
1.教师引导: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916年 的重庆,来到临江门外那个外国人开设的诊
所里,与刘伯承、沃克医生一起经历那次特殊而又令人难忘的 手术,解开我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2.朗读对话,体会从容镇定。
(1)请大家快速默读课 文的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
话。(学生边读边画)
(2)
(3)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 小结,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知道:①刘伯承受重伤;②刘伯承做右眼眼球摘除手术,但
拒绝使用麻醉剂 ;③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剂的原因。
(5)这是大家通过对话读到的信息,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指名学生说)

27


(6)生质疑,师梳理小结:①刘伯承为什么要说自己叫刘大川?②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说刘伯承是
川东支队的将领,他一开始为什么说自己是邮局职员?③刘伯承为什么说自己今后需要一个非 常清醒的大
脑?
(7)这些问题文中没有给答案,需要我们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去找到答案。
课件出示
1915年袁世凯称帝,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1915年12月25日,护国运动 爆发。1916年3月中旬,
为支持云南护国军在川南战斗,24岁的刘伯承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 攻克丰都城。战斗中,刘伯承连
中两弹,一弹擦伤颅顶,一弹从右太阳穴射入,透右眼而出。由于缺医少 药,加上经此一役后各地都在悬
赏追捕护国军将士,刘伯承在年底才几经辗转,来到重庆临江门外德国医 生沃克开的诊所。
(8)教师引导:因为当时护国军将士遭到追捕,刘伯承在不知道沃克医生是敌是友 的情况下,只能
隐瞒姓名和身份。
(9)此时此刻,你心中对军神刘伯承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仰、肃然起敬)请大家带着这种敬佩
之情,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设计意图】 通过读沃克医生与刘伯承的对话,体会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内心想法。同桌分角色朗读
对话,为完成课后 第四题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做好准备。
板块四 品读感悟,指导朗读
1.指 名一对同桌上台分角色读对话。(学生评价)师相机引导:要想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除了语言
描写,我 们还要关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一边
看一边 圈出描写刘伯承和沃克医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学生边看边圏)
2.
(1)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2)教师小结:从 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沃克医生态度的变化,由开始的冷淡变
成愣住、惊疑、目光柔和 、生气、再一次愣住、口吃,还感受到刘伯承的从容镇定。
3.这是大家从对他们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感受到的,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交流)
4.生质疑,教师梳理小结:(1)课文两次写沃克医生愣住了,他因什么而愣住了?(2)沃克医生蓝
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他惊疑什么?(3)沃克医生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
5.教师引导: 只有一边读一边体会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现在同桌两个,一个是刘伯承,一个是沃克
医生,带上动作和 神态来表演读他们的对话。(同桌表演读对话)

28


6.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读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
7.从对沃克医生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他的心理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交流)
8.教师小结:(1)沃克医生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后愣住了,是因为病人受的伤太严重了。(2)沃
克医生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是因为他看到刘伯承受了这么重的伤,还如此从容镇定。(3)沃
克医生再一次愣住了,是因为刘伯承要求做眼球摘除手术时不打麻醉剂,口吃是因为他太震惊了。
9.读懂了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你们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说)
10.全体师生共读对话。教师读沃克医生的话,学生读刘伯承的话。(师生合作读对话)
1 1.教师相机小结:这是军医和军人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们的语言简短、干脆、有力,很好地表现出
人物 的性格特点。看来,写人物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突出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紧扣对人物动作、 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入情
入境地朗读,在读中体味、感悟人物 的精神品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从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心理变化。
2.以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紧扣细节,体会意志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沃克医生断定刘伯承是一位 军人,他为什么如此
肯定?(因为这么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课件出示 < br>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
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1)当时,刘伯承心里在想什么?(为了指挥好以后的战斗,我一定要有一 个非常清醒的大脑。所
以我不能打麻醉剂,它会影响脑神经。为了带领人民打胜仗,过上好日子,我什么 样的痛都能忍受。)
(2)这是一个怎样的军人?他竟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而情愿忍受常人无法忍受 的剧痛,摘除坏死
的眼珠,割掉烂肉和新生的息肉却不打麻醉剂。(这是一个为了人民可以做任何牺牲的 军人)
(3)刘伯承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平静的,请同学们平静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

29


(4)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坚定的,请同学们再坚定地读一 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齐读)
2.手术是否顺利进行?请大家认真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16~ 17自然段)(课件出示第16自然段)

(1)从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沃克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很紧张)
(2)沃克医生为什么这么紧张?(他担心病人做手术的时候,无法忍受那钻心的疼痛而晕过去。病人晕了,医生的手术就无法进行,只能宣布手术失败。沃克医生因心生敬意很想救刘伯承,不想让手术失败。)
3.刘伯承忍受得住这钻心的疼痛吗?
课件出示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 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
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拿笔圈出体现刘伯承非常疼痛的词句。(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一声不吭、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床单居然被抓破
(2)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刘伯承所承受的痛楚和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
(3)沃克医生在给刘伯承做眼球摘除手术的时候,刘伯承痛得抓破了床单。当时刘伯承心里在想些什么?(不管多痛我都得咬牙坚持住,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坚持到最后)
(4)谁能读出刘伯承的这份坚定和决心?(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齐读)
4.教师小结:只有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入情入境< br>地朗读,才能读得有感情。
【设计意图】紧扣细节描写,抓住对刘伯承在手术中的动作、神态的 描写,以及沃克医生做手术时的
紧张,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板块二 分析人物,讲述故事
1.教师引导:难熬的手术终于结束了,当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从病人口中得知 自己一共割了七十二
刀时,他惊呆了,刘伯承哪是一个普通的军人啊!他分明是军神!默读课文第三部分 (第18~26自然段)
用红笔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30


(1)读了这个句子,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
(2)生质疑,师梳理小结:①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②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
板 ”?③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3)手术前,沃克医生知道了刘伯承不是一般的人,是一位军人。手 术后,沃克医生又认为他不是
一般的军人,是一位军神。他和一般的军人有哪些不同呢?请快速浏览手术 中和手术后两部分的内容,找
一找哪些事情是一般的军人做不到而他做到了的。请你一边看一边画出相关 的句子。(学生边找边画线)
(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在动手术的过程中, 即使用麻醉药也会感到疼痛,一般的军人都会叫出声来,而刘
伯承在没有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却一声不吭 。一般的军人在动手术的时候不会记得割了多少刀,而他却一
刀一刀地数,一刀都不漏。
(6 )教师引导:这就是刘伯承和一般的军人的不同,他不是一般的军人。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眼
睛里面进 沙子或有什么东西,你感到不舒服,会痛出眼泪来。因为我们眼睛里的神经是最复杂的,所以要
在眼睛里 面动手术,是非常痛的。但是在手术中,刘伯承却一声不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手术后这一部
分中的哪 些词可以体现出他忍受了剧烈的疼痛?(脸色苍白、勉强一笑)
(7)教师小结:“脸色苍白、勉强一 笑”体现了整个手术过程给他带来的剧烈的疼痛。经受了七十
二刀,虽然脸色苍白,但他勉强一笑,将这 个痛忍过去了,这证明了他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时候还能
笑得出来,不愧是军神。
(8) 你们发现了吗?第22自然段中有两个感叹号。这两个感叹号表达了沃克医生对刘伯承怎样的感
情?(敬 佩、赞美)带上这种敬佩和赞美之情,读一读沃克医生的这句话。(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齐
读) < br>2.教师小结: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表现出了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这是我们普通人,或是一个普通军人难以做到的,所以沃克医生称赞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3.假如你就是沃 克医生,请以他的口吻按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顺序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练
习讲故事,同桌互相 讲故事)
4.指名学生在班内讲故事。
【设计意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读为本,读中理 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加强读书
的指导,适当补充资料,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得更有滋有 味。注意引导学生揣摩课文有特色的表达方法,

31


如对话描写、 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既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又注重人文性,使二
者达到和谐的 统一。
板块三 扩展延伸,深化情感

1. 出示小诗,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
赞军神
英雄壮举泣鬼神,铁骨钢筋铸军魂。
七十二刀生死痛,胜似昔日刮骨人。
2.教师引导:刘伯承真是意志如钢。他的毅力超过了一 般的人,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子汉,
真正的军人,被称为——(学生接读课题)军神。
3.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他领导晋冀鲁豫野战军,
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同邓小平率部队行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与华东野战军
合作,参与指挥百万雄师下江南,之后,他主动请缨,解放西南地区。他创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被誉为“将军的摇篮”。他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不
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总结: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让人敬佩。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向他学习,磨炼自己的意志,
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内容。在 这个环节,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联系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使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受 到文中人物精神的熏陶感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32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
在简单地导入新课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 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文中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并且
有感情地读一读。要求学生再读一读让自己感 受最深的那次对话,还要和同学交流。两次自读课文的要求
都很明确,而且时间很充裕。这样,在老师授 课之前,学生自己已经大致地熟悉了课文,为下面的教师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鼓励学生自己谈体会。
课堂上多让学生自由交流。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对话 ,然后谈一谈感受。让学生充分说,
引导他们自己谈感受,在边读边说中感知课文。指导学生读刘伯承动 手术的那一部分时,先让学生自己找
一找感受最深的词语。学生边说边读,很快地就找到了相关的词语, 体会到了刘伯承的心理活动。类文链

3.拓展教学设计好。
精读课文的最后一个 环节分角色朗读课文后,学生们对刘伯承的“军神”形象已经感受很深了。然而
作为我国的老一辈革命家 ,刘伯承的光辉事迹远不止此。教师介绍刘伯承元帅取得的伟大成就,树立伟大
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受到 精神的熏陶,树立更远大的志向。

12清贫
▶教学目标
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33


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 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特别是“坞”,它读“wù”,不
读“wū”。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 ,在课文中读“hè”。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分角色朗 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
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
这篇 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
悟侧面描 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
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 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那么方志
敏究竟是一个 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
求不 同。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
那么 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板书并齐读课文题
目。 (板书:清贫)
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 宁比清贫”。这
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

34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为学习课文 打下基础。
初步理解课文题目,为深入理解课题做好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2.《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
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 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4.文章读完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
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5.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方志敏和两个国方兵士)我们既要找出描写方 志敏的动作、语言、神
态的语句,还要找出描写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6 .全班汇报交流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生交流,师相机点拨:从第2自然段对两个国方士兵的动作、
语 言、神态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两个国方士兵对钱财十分贪婪。
(1)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对两个 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你从文中的哪个词中
发现的?(热望)“热望”是什么意思?( 热切希望)
(2)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动作描写)请同学们把这句 话中的动
词圈出来。(摸、捏、搜)两个国方兵士搜遍了方志敏的全身,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只搜出了 一只时表
和一支自来水笔,这说明什么?(说明方志敏十分清贫)这句话明明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描 写,却体
现出方志敏的清贫,这是什么手法?(反衬)
7.
(1)圈出这些句子中 的动词,指名学生回答。(拿、拉、抛掷、盯、威吓、吼、说、弓、捏、搜、
低头、注目、搜寻、塞、转 、抢夺、望、命令)
(2)把两个国方兵士说的话画上横线。
(3)圈出描写他们神态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激怒、凶恶、企望、失望、怀疑而又惊异)
(4)找出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指名学生回答。(猜疑我是把钱藏在哪里,不肯拿出来)

35


(5)从对两个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中,你体会到 两个兵士当时是怎么想的?
(他们想:方志敏是共产党里当大官的人,肯定有很多钱,他一定是把钱藏起 来了,不肯拿出来。我们用
炸弹威胁他,看他是要钱还是要命。)
(6)你觉得这两个国方兵士是什么样的人?(贪婪、卑鄙无耻之徒)
(7)作者是怎样来表 现他们的贪婪的?(作者通过对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
的描写来表现他们的贪婪。 )
8.教师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们也 可
以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提前预 习课文的习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的阅读提示自
学课文,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板块三 品读重点,感悟精神
1.我们从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两个国方兵士,在整个搜身 的过程中,方志敏有
怎样的表现?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方志敏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方志敏的心 理活动。
2.根据学生自由交流的内容,老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 “哼 !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 ,淡淡地说。
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 实是一个铜
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我再次向他们解释。
(1)从对方志敏的语 言和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体会到方志敏的从容不迫和清贫,以
及他为了革命付出一切的高 尚品质)
(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廉洁奉公,被俘时表现得正义凛然)
3.本文主 要写方志敏的清贫,可是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国民党兵士,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呢?(运用侧 面描写的方法,衬托方志敏的清贫。在对比中突出方志敏的大义凛然、清贫守节)
4.我们只学习了课 文中的一桩趣事,课文中还写了其他的内容来体现方志敏的清贫。请大家朗读第1
自然段,说一说自己的 感受。(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5.教师小结:“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 奢侈过。”这句话在全文中起
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 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

36


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这 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突出共产党员矜持
不苟和舍己为公的品德。“所以 ,如果有人问我身边有没有一些积蓄,那我可以告诉你一桩趣事。”这句
话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br>了解文章特殊的表达方法。
板块四 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传世宝”指什么。(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
(1)这一段描写中作者用了怎样的语气?(讽刺)
(2)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
(3)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方志敏的清贫、朴素)
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明主题和中心)
3.学完课文后,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
(1)清贫是节俭朴素、高洁朴实、克己奉公、秉公无 私,更是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浩然正气。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需要代代相传的品质。 (2)我们现代社会也需要这种清贫的美德,现代的人奢侈浪费太严重,我们要学习方志敏甘于清贫、
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优秀品质。
(3)清贫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学了这篇课文,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朴素的人,一个有骨气的人。 < br>5.教师小结: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我们在《清贫》中体会方志敏的革命精神,结合当今社会实际加以运用,成长为有骨气的新一代的中国人。
6.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大家对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有了更为深刻 的认识。有时候,“清贫”和
“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 是指什么呢?(他们有着崇高
的精神品质)
7.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反映的不仅仅是革命先烈 为了革命事业而甘于过清贫、朴素的生活,更体现了
方志敏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气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 今天,我们不用像革命先烈那样过着清贫的生活,但
我们也要学习方志敏同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37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深入理解题目的意
思。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朴素的人。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重情趣。
所谓的“情”,就是感情。语文课讲得动情,学 生动情其中,形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导入部分就简要
介绍方志敏。了解故事主人公和故事背景,是最直接 、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
途径与手段。“趣”就是尽量将课上得富有趣味,比 如让学生表演读国方兵士与方志敏的对话,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探究热情。
2.重感悟。
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重点词句去体味、感悟。比如理解国方兵士的贪得无厌,理解 方志敏甘于清贫的精
神,老师只用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去朗读和感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领会。
3.重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生找到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读、品、 议、思,明白到将人
物写具体的方法是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学习完课文,使学生受到革命 精神的洗礼,更学到
写作的方法,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习作:他______了
▶教学目标
1.把题目补充完整。

38


2.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3.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样子。
4.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用一件事表现一个人,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2.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样子。
▶教学策略
1.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首先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通过回忆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思
路,扩大选材范围,指导学生选择 典型性材料。
2.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之自觉积极地进入习作状态,活跃思维,诱发情感,调动积 累,完成取材。
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例文,合作讨论,探究作者是怎样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的。通过 切身体验,学生
发现、总结出习作的方法,构建起自己的思路。
3.完成初稿后,组织学生展 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在比较鉴别中进一步落实习作要求。作文的修改
也要体现合作互助,将自改、他 改、互改有机结合起来,在修改中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3.从多个角度写一个人当时的样子。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补充题目,明确要求
1.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有的事让我感动,有的事让我 生气,有的事让我伤
心,有的事让我兴奋……这些事令我的生活丰富多彩。这次习作是一个半命题作文: 他______了。板书习
作题目。(板书:他______了)

39


2.首先我们要确定谁感动、生气、伤心、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课件出示熟悉的人有 哪些)


3.想一想这个人到底是谁?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谁感动、生气、伤心、兴 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
(学生自由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指导学生说)
5.把题目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他感动了”“他生气了”“他伤心了”“他兴奋了”……
6.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
课件出示
 写一件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最重要的是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事是由人做的,也要写好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
理活动。一波三折,写好事情的起伏。
 记叙的条理要清晰。通常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或时间顺序来写。
 要写出事情的深意和新意。 < br>教师引导:所谓深意,就是不能停留在事情的表面上,更需要同学们在最平凡的事情当中悟出一些人
生道理,人生的真谛。要以小见大,一滴水能折射出阳光,一件小事也要见真情。所谓新意,就是要做生
活中的有心人,从生活中选取刚出现的材料写,具有新意,要时尚。还可以从旧材料中选择新角度,让常
见的材料大放异彩。
7.写出一件事的深意和新意,选材很重要。例如,写“他感动了”这个题目, “感动”就是习作的文
眼,那么选的材料一定是他因某件事而感动的样子。因此习作题目不同,选择写的 事情也就不同。
课件出示
要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有关的就选取,与中心无关的就不采 用。要选择熟悉的、有意义的材料,
使别人读了能受教育或有收获。题材要力求新颖,能吸引人,避免落 入俗套。但也不能为“奇巧”凭空编
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根据题目选择写一件什么事情?(每小组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代表)
8.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交流自己要写的一件事情,其他同学相机提出意见或建议)

40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半命题作文,首先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 完整。打开学生回忆的闸门,开拓学生
思路,扩大选材范围,指导学生选择典型性材料。
板块二 例文引路,学习方法
1.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的关键是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2.读读下面这个片段,注意作者是怎样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的。
课件出示
他的眼睛闪着奇异的光芒,面孔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说:“太美了!真是太美了!”他
根本 没听见周围喧闹的声音,整个世界对他来说好像都消失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痴
痴地 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凝望着这座雕像……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3.作者是怎样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的?(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4.教师小结: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就要抓住这个人的动作、语言、神态。
5.怎样才 能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首先说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语言描写
有对话和独白 两种。(课件出示《清贫》相关语段)
6.语言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服务的,怎样才能让语言描 写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呢?(课件出
示《军神》第18~23自然段)
教师引导:这是刘伯 承在手术后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这段对话表现出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他是
一位令人敬佩的军神。这 样的语言描写才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7.动作描写也是为体现人物特点服务的。
课件出示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 使劲,崭新的白
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8.怎样才能通过动作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
 武松见大虫翻身回来,就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
 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 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 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

41


教师引导: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动词,字字千钧, 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
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这样的 动作描写才能体现出人物的
性格特点。
9.神态描写专门指脸部表情,是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变化。
课件出示
主席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 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
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10.怎样将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相结合呢?
课件出示
她走到我跟前, 冲我抿嘴一笑,低下头,把手伸进裤兜里。“你的种子呢?”我问。她的脸唰的红了,
撩起上眼皮看了我 一眼,惭愧地站在那儿。
教师引导:神态描写常常同语言、动作描写相结合,它的独立性很弱,但相比之下可造性很强。
11.教师小结: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就是要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例文,合作讨论,探究作者是怎样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的。通过切身体验,学生发现、总结出习作的方法,构建起自己的思路。
板块三 运用方法,练习写作
1.为了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如:
课件出示
他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眼神与平时一样吗?
他有哪些不寻常的举动?
他说了哪些话?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周围的人有什么反应?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个人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什么样的?(每个小组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代表)
2.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交流自己所写的这个人当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其他同学相机提< br>出意见或建议)
3.学生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回顾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一个人当时的 样子写具体的方法,开
始安静习作。(老师边巡视,边个别指导)

4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习作方法指导,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写的这个人当时的动作、语言、 神
态,指导学生先口头表达再习作,做到说与写的有机结合。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取长补短。
2.学习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的方法,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佳作欣赏,师生点评
1.谈话导入。
古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过:“旧句时时改,无妨悦 性情。”而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曾说过:
“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是 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无数次修改才得来的。上
节课我们写了一篇半命题作文《他了》,这节课就让我们 一起来修改习作。
2.复习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
生活中,谁感动、生气、伤心、 兴奋……的样子让你印象深刻?把题目补充完整,如“他感动了”“他
生气了”,回想一下,当时发生了 什么事?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把这件事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
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 活动。
全班齐读习作要求。
3.提出全班习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次习作主要有两大问题:
(1)选择的事例不够典型,无法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没有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无法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今天就针对如何选材和如何把人物写具体来讲评这次习作。
4.佳作欣赏。
课件出示
他生气了

43


生活中,弟弟生气的 样子特别有趣。他很小气,牛脾气一上来谁也挡不住。正因为这样,一家人都不
敢惹他,谁知道他却遇上 了一个不懂事的小表弟,这下可有好戏看啰!
有一次,伯伯买了一个玩具琴,弟弟和小表弟争先恐后地 抢。伯伯摸摸弟弟的头,笑眯眯地说:“你
就让给小表弟吧,你最听话了。”没想到弟弟把脸一沉,撇起 嘴,瞪了一眼小表弟,不情愿地走回他的房
间。我悄悄跟在他后面,透过门缝看见他拿着枕头出气。他挥 着小拳头,使劲地打枕头,然后咬着下唇,
把那被他打得扁得不像样的枕头往旁边一扔,一屁股坐在床上 ,气呼呼地喘着粗气。我捂着嘴巴,偷偷地
笑了。一直到吃午饭的时候,还不见弟弟出来。于是,我和伯 伯一起去叫弟弟来吃饭,走到弟弟的房间门
前,我敲了敲房门,说:“弟弟,吃午饭了,菜都凉了。”谁 知道弟弟的气还没消,竟然使出了“狮子吼”!
他十分大声地嚷道:“我不吃了,你们把饭菜都给小表弟 吃吧!”我被吓了一跳,差点跌倒。我说:“弟
弟,你别生气了,以大让小,这是应该的!”弟弟没有作 声,直到伯伯开口说道:“好了好了,我再给你
买个更好的吧!”弟弟这时才打开了门,虎着脸,缓缓地 走到饭桌前。他一把拿起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显然是饿坏了。忽然,他看到小表弟想夹鸡腿,马上伸 出了筷子,抢在小表弟前先夹了鸡腿。小表弟用可
怜巴巴的、委屈的目光看着弟弟,可弟弟全然不顾,又 狠狠瞪了一眼小表弟,脸上颇有得意的稚气。大家
都哈哈大笑,弟弟望望大家,眼泪吧嗒吧嗒地掉进碗里 。他站起来,头也不回地走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
房门又关上了……
虽然弟弟脾气不好,但是他的牛脾气又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这篇佳作哪里写得好?(学生自由交流)
5.教师小结:要想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 出他的内心活动,关键是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
神态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完成初稿后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利用佳作欣赏,师生共同评价,在比较鉴别中取长补
短,进一步落实习作要求。
板块二 指点习作,共评互改
1.这篇习作,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帮他修改一下。
课件出示
他伤心了
他是我的好朋友,可前一段时间我们俩发生了冲突——因为我的 自私。我一直想找机会与他和好,可
又鼓不起勇气。

44


今天放学的时候,他邀请我到他家一起拼模型。我心想:他会不会想借机来报复我?可转念一想,是
他 主动约的我,应该不会这样吧。
我来到他家,尴尬地和他打了个招呼。我们一言不发地开始拼模型。
模型有两个,我们一人一个。我对着图,仔细分辨着每一个零件,小心翼翼地拼着,生怕出错。
“呼——”我长吁一口气,终于拼好了!我准备上个卫生间再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啪——”我听见了一声脆响,随即听见了他明显压抑着的一声“啊”。
我一惊:怎么回事, 不会是模型给摔了吧?我急匆匆跑出来,看到的是散落一地的零件,他低着头,
似乎准备弯腰去捡。 < br>我愤怒极了,想都没想,冲上去把他的模型抄起来,往地上狠狠一摔。“哗啦啦”,他的模型应声落
地,粉身碎骨。
“你!我是不小心碰掉的。可你……你故意摔的模型……我还想把它当作你的生日礼物呢!”
什么?他还记着我的生日?我愣住了。
他紧咬着下唇,跑回了自己的房间,就听砰的一响,房门被关上了。
我呆立在那里,看着一地的碎片,我只能将地上的零件收拾好,放回桌子上,一步三回头地回家。
这次,他是真的伤心了。
这篇作文有什么问题?(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不够细致)
2.
课件出示
他伤心了
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也是同桌。可最近我们闹矛盾了,彼此闹别扭的感觉真难受。
今天放学 的时候,只见他收拾东西时磨磨蹭蹭的,好像有话想和我说,我也想打破僵局,可是鼓不起
勇气。
“我爸爸买了新模型……你可以和我一起玩吗?”终于,他红着脸小声说。
“好!”我不等他话音落下就赶紧大声回应。他猛地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笑了。
模型有两个,我们比赛谁先完成。我们看着图,仔细分辨着每一个零件,小心翼翼地拼着,生怕出错。
“呼——”我长吁一口气,终于拼好了!我准备上个卫生间再来欣赏自己的作品。
“啪——”隔着卫生间的门,我听见了一声脆响,随即听见了他明显压抑着的一声“啊”。
我急匆匆跑出来,刚拼好的模型摔在地上了!他低着头,似乎准备弯腰去捡。

45


“你!”我大吼一声。
“我是不小心碰掉的……”他小声争辩着,双手不知所措地搓着。
鬼才信呢,我想都没想,冲上去把他的模型抄起来,往地上狠狠一摔。
“你!”他盯着一地碎 片,眼眶瞬间通红。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这是我央求爸爸买的,原本
是想亲手拼好,送给你的生 日礼物……”他压抑着的声音听起来是那样沉重。
他缓缓转身,缓缓走进房间,缓缓关上房门,再也没有出来。
我呆立在一地碎片中,知道,这次,他是真的伤心了。
谁来说说改得怎么样?(改好的习作抓 住了细节,在故事高潮对人物进行了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
描写,具体地写出了人物伤心的样子)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如何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自由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指名学生说修改习作的方法)
5.教师小结:修改本次习作抓住两点:
(1)选择的事例要具有典型性,能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
(2)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
【设计意图】 对有普遍问题的习作进行评改,指导学生要注重细节。指导学生运用动作、语言、神态
描写来表现人物内 心,把人物当时的样子写具体。
板块三 运用方法,修改习作
1.运用学习到的方法,学生安静地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自由修改,老师个别指导)
2.四人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3.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4.全班展示修改满意的佳作,请小作者自己上台朗读习作。
5.习作改完了,说说你对改好 的习作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修改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畅
所欲言)
6.学生将修改满意后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
7.教师总结:要想写出好的习作,修改是一 个重要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后,一定要反复朗读,反
复对习作进行修改,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 能成为精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次修改习作,将自改、他改、互改有机结合起来,在修改中互相 取长补短,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6


▶教学反思

1.结合本单元课文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本单元课文要 求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体会人物的内心。学生在学课文时习得方法,在习作中可以 运用所学的方法。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尝试运
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
2.结合习作中的例文,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领悟习作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看似 不起眼的小
事中选材,多观察他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只有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细致地描绘 才能把这个
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活动。
3.培养学生赏析与评改习作的能力 。赏析作文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师生、同学之间心灵的交流,情感
的沟通。当自己的作品被同学赏识时, 学生才会真真切切体会到习作成功的快乐。评改习作,是情感的再
次体验与交流,创设学生互评互改的教 学情境,让活动中有对话,对话中有活动,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
学生通过取长补短,既增进了解,又加 强合作,使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共同提高。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4.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引 导学生自己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自己发现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自己感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
神态 ,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的方法。

47


2.词句段运用
引导学生读例句,感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3.书写提示
引导学生观察硬笔书法作品《帆》,让学生自己发现写硬笔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 题。指导学生写一幅
硬笔书法作品,并展示作品成果。
4.日积月累
指导学生运用 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
想感情,熟读 成诵,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讨论交流,回顾方法
1.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的 方法。现在我们来交
流一下这种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交流平台”的内容)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 言、神态,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学
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1)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48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2)教师引导:这段话中不仅有语言描写,还有神态描写,如“脸色苍白、 勉强一笑”,“脸色苍
白”说明刘伯承忍受着手术中的剧烈疼痛,“勉强一笑”表现了刘伯承无所畏惧、 坚强如钢的品质。
4.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以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大家以后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其他写人的文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交流本单元课文的表达方法,巩固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块二 运用方法,训练能力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件出示
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 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走吧!”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指名学生谈读后的体会。
3.教师小结:只有抓住 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才能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选择一种情景,照
样子写一写。
课件出示
···久别重逢
4.我们以“焦急地等人”这种情景为例,想一想谁在焦 急地等人,他焦急地等人时动作、语言、神态
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49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爸爸在家门外跺着 脚,一圈圈地走来走去。他眉头紧蹙着,风呼啦啦地吹着,
吹动着片片叶儿,可此时在他的心里,这并非 美景,只让他觉得心躁烦闷。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让他心烦气
躁,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怎么还没回来? 怎么还没回来……”
5.学生练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照样子写另外两种情景。(学生自由练写,老师个别指导)
6.四人小组内朗读各自写的句子,互相提出修改建议把句子改一改,选出小组内写得最好的句子。
7.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里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设计意图】运用本单元 学到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板块三 运用方法,训练表达
1.下面的句子写出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句子。
课件出示
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 护士帮他擦了一
次又一次。
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 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
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指导学生说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自由交流)交流示例:
(1)第一句话写到沃克医生做过成千上万次的手术,在手术台上,他一向从容镇定。但这次给刘伯承做右眼球摘除手术,第一次面对不用麻醉剂的病人,沃克医生紧张得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这句话把沃克医生平时的从容镇定与此时的紧张进行对比,体现出刘伯承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不愧是军神! < br>(2)第二句话写“我”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 br>实在无法忘记,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到难受。这句话把“我”平时对任何事都一笑而过与“我”对这件< br>事难以释怀的态度进行对比,体现出这件事对“我”来说太严重,太难以接受了!
3.教师小结 :这两句话运用了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我
们也来运用这种 对比法说句子,就以唐老师为例说一个句子。
课件出示
课堂上,唐老师讲课总是娓娓道来、 生动有趣,今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唐老师上语文课心不在焉,
还频频讲错了。

50


4.四人小组练习运用这种对比法说句子,选出小组内说得最好的同学。
5.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里说得最好的同学上台说句子)
6.教师总结:我们可以运用人物 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还可以运用同一个人
物前后不同的表现对比来表达人物的 内心。
【设计意图】运用本单元学到的表达方法,体会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的表达效 果,
训练学生说出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动作、语言、神态。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
2.积累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书写提示,学习书法
1.欣赏书上的硬笔书法作品《帆》,说一说看完后的发现。 (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
分明,点号不顶格书写)
2.教师引导:硬笔书法作品是用钢笔书写的书法作品。(课件出示硬笔书法的相关知识)
3.老师讲解并示范书写姿势。
(1)头正:头要端正,微微向前倾,可以俯视桌上的硬笔书法作品,静心宁神。
(2)身直:身体要坐直,双肩齐平,腰部挺起,胸部不要靠着桌子。
(3)臂开:两臂展开,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左手按纸。
(4)足安:双脚放稳,平行向前,脚可略分开,使力量集中在腰部。
4.学生根据示范练习摆正书写姿势。(老师纠正个别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5.学生根据示范练习执笔。(老师纠正个别不正确的执笔方法)
6.老师讲解并示范运笔的方法。
钢笔书法在运笔方法上,相对毛笔书法要简单得多。毛笔书 法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等等,并且要
求手臂手腕同时用力。而钢笔书法只要在起笔的时候稍微下按, 收笔稍微停顿就可以了。运笔的关键在于
运腕。在书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

51


 虚实关系。也就是用笔的轻、重、快、慢等相结合,线条的提按是表现书法笔画的重要因素。
 力度 和节奏。在钢笔书写过程中,笔画粗细的变化是由于用力大小不同。只有通过对每个字的笔
画的节奏感的 把握,写出来的字才能有力度。
 巧与捷。钢笔字笔画本身比较纤细,因而笔触变化不宜因动作过大而显得生硬。
7.学生根据示范练习书写书法作品《帆》。(老师巡视指导)
8.利用展示台展示学生写得好的书法作品。
9.在展示台上展示有问题的书法作品,全班同学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10.教师小结:钢 笔书法作品首先要以轻巧灵秀为前提。钢笔字字形较小,笔画精短,行笔过程中不
宜有过多的波折,以挺 秀、洒脱、明快为佳。因此,用笔快速、简捷也是钢笔书法作品的显著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 察硬笔书法作品《帆》,让学生自己发现写硬笔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指
导学生写一幅硬笔书法作品, 并展示作品成果,激发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兴趣。
板块二 回顾学法,积累古诗
1.谈话导入。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了
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赞美过黄 河,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
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黄河的 古诗《凉州词》。板书并
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凉州词)
2.
指名学生读古诗,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古诗。
3.
4.理解题目。
“ 凉州词”不是诗的题目,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
个曲调 ,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5.指导朗读。
(1)教师引导: 我们这个单元学习了《古诗三首》,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朗读
古诗,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美;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2)教师小结:熟 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想把诗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
要。请大家自由读古诗, 用铅笔划节奏。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相机指导“仞”和“羌”的读音。

52


(3)四人小组读古诗。(根据自己划的节奏读,你读我听,我读你听,互相评价)
(4)师范读后,全班齐读古诗。
(5)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 到的是哪个词语?(苍凉、孤独、寂寞、
思乡)
6.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指名学生读)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
里的气势? (再指名学生读)
(2)闭上眼睛想象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3)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奔腾咆哮的黄河像一条舞动的黄龙横贯大地,穿过绵亘的群山,越
过广袤的戈壁,一直迤逦飞入云端 )
(4)全班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句诗。
(5)教师引导: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 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
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
(6)“仞”是什么意思?(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孤城”指哪座城?(玉门关)
课件出示玉门关的图片或视频。
(7)“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孤)为 什么?(孤单的一座城)仅仅只是城孤
单吗?(驻守在玉门关的戍边将士也很孤单)
(8)教 师引导: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 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诗人为什么不写“一座孤城”,而用“一片
孤城”?( 为了体现孤城的单薄,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犹如一片树叶,显得单薄)
(9)滚滚黄河,巍巍高山、 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池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
单的吗?(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 的)与其说城孤,不如说人孤、心孤、情孤啊!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
读这两句诗。
(10) 教师小结过渡: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霄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
西北大地上 ,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矗立其间,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在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将士
们自然愁绪 满腹,相思满怀。
7.将士们长年驻守边关,多么想回家啊!真的有希望回家吗?
课件出示

53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 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自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埋怨朝廷)我们带着这种埋怨来读这两句诗。
9.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 何地埋怨杨柳。因此,“春风”的深层意思是朝
廷的恩惠和关心。
10.这首诗反映的主题是 什么?(战争)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
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 称之为边塞诗。
11.“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战士吹奏的是古代乐曲《折杨柳》。
课件出示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常用谐音来表达寓意。“柳”与 “留”同音,因
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 亲朋好友,爱折
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12.在这 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夜里,将士们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
波涛,汹涌而 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
凄切的羌笛上 ,吹奏起令人伤感的乐曲《折杨柳》。一起读后面两句诗。
13.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城,凄切的羌 笛。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喊——
(学生接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 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4.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凉州词》。
15. 教师小结: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
让我们反 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第9课 《古诗三首》的学法,自学古诗《凉州词》。老师指导学生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 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板块三 运用学法,积累古诗
1. 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
但此 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于是李白作诗一首,以表心中不舍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
送别 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54


指名学生读古诗,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古诗。
3.理解题目,走近诗人。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送孟浩然)
(2)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3)教师引导:古代交通 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
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 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
堪称千古一别。为什么这么有名 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
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 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
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
4.读懂古诗,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铅笔划出这首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其他同 学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
的画面?(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 乘船远去)
(2)诗中哪几句描写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描写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 景?(前
两句描写孟浩然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5.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黄 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
故人——(学生接读)西辞黄鹤楼;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 ,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学生
接读)下扬州。
(2)“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 这里指谁?(孟浩然)“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
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因为三月 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十分漂亮)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争
奇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 的三月)
(3)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 样的一
番景象?(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4)学古诗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带着愉快与向往读这两句
诗。
(5)孟浩然的船走了。 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几只船?(一
只)诗中哪里说了一只船?( 孤帆)

55


(6)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
见孟浩然的孤帆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 在孟浩然身上)
(7)教师小结: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 只有孟浩然的
孤帆。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一起读这两句诗。 < br>(8)“孤帆远影碧空尽”中“尽”指什么?(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不尽的是
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9)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 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
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 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日远去,何时再能
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10)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的?(唯见< br>长江天际流)“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舍不得)这又< br>是怎样的情啊?(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两句诗。
6.积累古诗,背诵古诗。
(1)帆远去了可情未尽,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一起读这首诗。
(2)学生自由背诵这首古诗。
(3)教师小结:“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边读古诗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在想象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目的。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
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根据语文园地的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方法,并通过词句段运用 将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语言能力,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地思考
和学习 。教学设计有梯度性,先回顾课文,再讨论交流。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

56


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发现 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确
保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与可持续发展同步进行。
3. 指导学生练习硬笔书法,激发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学古诗,教师
引导学 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记背古诗的
目的。




57

如何提高下载速度-亚太音乐榜


心脏病的饮食-草螟弄鸡公


平静的反义词是什么-还剩下什么歌词


吉他曲爱的罗曼史-北极七鳃鳗


英语论文题目-什么时候打春


天秤座男生的性格-哪种动物没有方向感


安徽2019高考分数线-关键词歌词


那次玩的真高兴-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