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天
血压低压高的原因-足球赛
6、北京的春节
一、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
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
有序,脉络清晰,衔
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
br>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
的心愿。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品
读句子、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地感受
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
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
叹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教法: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感悟文章表达方法。
五、学法:
讨论交流,品读语句。
六、课前准备:收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七、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写了哪些时候北京春节的传统内容。
2、文中详细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那几个重要节日?(除夕、元宵节)
(二)、深入阅读,感受气氛
师:详写的三个节日,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交流)
1、品读“除夕”
(1)、作者抓住了除夕的什么特点写? (热闹)
从哪些地
方体现出来?(抓住“家家”、“到处”、“男女老少”、“各色”、“不许间断”、
“日夜不绝”展开
想象,感受除夕的传统习俗)
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除夕的热闹。
(2)、本段围绕那句话写?(除夕真热闹)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2、品读“大年初一”
(1)、初一这天人们都做了什么?
(2)、总结:作者通过写不同人的活动展现节日特点。
3、品读“元宵节”
(1)、引导学生抓住排比句体会元宵灯的多,气氛的热闹与喜庆。
(2)、引导想象元宵热闹的场面。
(三)、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1、体会语言,联系实际
师:刚刚过了春节,哪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吃团圆饭,全家包饺子,元宵节看烟花、看花灯,初一、初二拜年,
赶庙会等)。在学生交流时,教师注意就某个场面进行引导。
八、作业布置:
1、 生字组词。
2、 拓展阅读,阅读各地春节习俗。
3、 完成综合性练习。
九、 板书: 6、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
文。文章用
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
味
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
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鸡年的习俗还
记
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
们争先恐后
、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
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
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
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
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
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
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
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
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
的人物心理。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
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
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
。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