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妖艳-西南交大分数线
1.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
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
?(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
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你们想
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
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
br>“京味儿”十足的春节。(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
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
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
束?(腊月的初旬开
始,正月十九结束)
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课件先出示空表)
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
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
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
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
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
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
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四、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
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
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
联系上下文记住
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课文,领悟特点
(一)年前准备阶段
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腊月二十
三)
2
.请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第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
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
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用文中“忙乱、
紧张”等词语描述)
3.大人会忙些什
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小孩儿会
忙些什么?(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
儿)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
里看出来的?
4.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二)过年时
1.交
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它们最大的特
点是什么?(热闹)
2
.它们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
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
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3.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总结。(除夕:热闹、喜庆、团圆;初一:
悠
闲、快乐;元宵节:红火、美丽。)
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除夕真热
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
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
(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
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
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
(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逛庙会)
(2)老北京的小
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
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
(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表现出来。
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把详写
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初一、元宵节这几
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
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
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儿”
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
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链
接)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对除夕这一天
热闹的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
初一则通过写腊月二十三人们祭灶的活动,来体现
春节的趣味和欢乐。本文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
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
九一天的忙碌,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
[教学板书]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二个高潮——初一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梳理出文章的主
要内容并完成表格。
学生们大致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春节的
热闹氛围。然后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写
作方法,体会详略结合的写法的作
用。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
是部编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
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
气息的散
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
出人们欢欢喜喜过
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
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
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学生培养语感,
进行思维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学过程中能贴
近学生生活,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
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
学生对
自己及家乡新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
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
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
趣,课堂气
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
趣,通过他们彼
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
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
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
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
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
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
实
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
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
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
课上。
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去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
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于重
点段的教学,
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
来体会老舍写
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
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
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不足之处
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
切些。
在语言训练点
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
能力较差的学
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
适、让他们乐
于进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对
于课文要着眼于
整篇课文,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
宵重在一个
“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
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
是它的主要特色,正
月初一也忙,但相对除夕却是无法比的。所以在教学“元宵”这一部
分时,
还可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
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
型特点是“灯”,如果让
学生先体会灯,再来体会观灯时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会在课堂中那
么
淡而无味了。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部
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
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
章按时
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
喜过新年的心情,文
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
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感,
对小学生语
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
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读文、读中感
悟: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
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
京人过
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初读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体会
交流,在学生与文本
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
认识,升华
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课前
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
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
br>课堂之上。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
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
课件中,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的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
学
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
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借此,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
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
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
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
br>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
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
br>3.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抓住三个重点段来品读,
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
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
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让学生在熟读
文
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成功之处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
述较多,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自
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
br>重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
活
体验。课堂上通过语言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
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
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
》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
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
到以点
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
些表达能力较差
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
生多些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
语言训练句式。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教给学生
作者
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
略得当。2.学习方法
要多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放手让学生充分
阅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
br>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
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
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
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同
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
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
之处。
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
过说话训练,进行语
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特意设
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1.你们交流的句子哪些是写灯的
数量多?哪些
是写灯的种类多的?互相归纳、练习说一说。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
灯的数量多
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
请读
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在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
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1.
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
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
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
?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
呢?
二、激发情感。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
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
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
问”
“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
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
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
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
。此时,
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
地让学生敞开心扉
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
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
本课习得的语
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语言的轻松把握,容
易忽略老舍先生“包罗
万象”“详略得当”的写作功底,将一个传统节日的所有特色融汇在
一篇
文章里谈何容易,同时学生对语文中所传达的“文化理念”不太
敏锐。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堂
课,我会这样做:利用文本材料,结合学
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多层次、有秩序、阶梯式的语言训练
点,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br>扎实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
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
风俗习惯。《北京的
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
那如椽
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
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
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
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
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
怎样能更好地教学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
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
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
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而我要
教学的为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在本<
br>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方法,通
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
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
过年的忙碌,喜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
中
的特有地位。整节课,我努力地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
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
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
下,很快地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气氛中。在本节课中,我
充分
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使之与文本产
生共鸣。
针
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
了一些遗憾。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
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
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
等
,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
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
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
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
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
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
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
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