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中的数学
最劲爆的dj-扩大会议
语文中的数学趣题
唐长云
我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曾给一幅《百鸟归
巢图》题了这
样一首诗:“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何少鸟何多,
啄尽人间千万
名。”这也暗含了一道数学题:“一百只鸟”在哪里呢?
把诗中出现的数字写成一行,然后在这些
数字之间加上适当的运
算符号,就会发现:1+1+3×4+5×6+7×8=100。噢,这就是苏轼
的
那一百只鸟!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还找到了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的一道诗歌形
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诗歌是这样写的: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
地方。有一个
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
只吗?”
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 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
连同你这一只羊
,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
有多少只?
这道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其实,不仅成语中、古诗中有数学,在对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
学题。
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
秋。
上联中的
花甲是指六十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六十岁,三七岁
月是二十一岁,即60×2+3×7=141(
岁);下联中的“古稀”是七十岁,
“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岁,“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2
+1=141
(岁)。
小结论
这些事例,告诉我,数学就在我们的生
活中,学习中。语文课本
中隐含数学道理。数学有像语文那样的艺术美,只要细心发现,善于
动
脑,就会从中体会到数字的妙趣横生。喜欢数学的同时,也爱上语
文吧!对联中的数学趣题
对
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
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
提高了文学修养,又感受
到数学的魅力,别有一番情趣。如古代穷苦人家的一幅对联:二三四
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幅对联全部由数字组成,初看平淡无
奇,实则含蓄深刻,对联运用了谐音手
法,意为缺衣(一)少食(十),
没有东西。这也成了条内涵丰富的谜语。
而将数学演算引入对联之中,则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启迪人们的思
维智慧。例如:
“ 六尺红绫,三尺系腰三尺吊;一幅锦被,半幅遮身半幅闲。”
这是古时一对新婚夫妇花烛之
夜吟成的一幅对联,联语中运用了减法:
上联六减三还剩三,下联一减半还剩半。 <
br>“绿鸭浮水,数数一双四只;赤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这是一
幅加法联,“绿”与“赤”属颜
色相对,同时谐音“六”与“尺”。上联讲鸭
的只数:一双加四只是六只;下联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
为一尺。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下带影一双飞”。采
用倍数计算,由星
空、水底、孤雁、月影,构成一幅月夜雁飞图,充
满着诗情画意。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九溪蛮洞,经过中间五溪中。”取
其半数,对仗十分工巧。
下面再看两幅蕴含数学趣题的对联:
1、大家知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诗词
歌赋,书
法绘画,出联对句,样样精通,被誉为“全能文学家”。传说有一天,
他去金山寺为诗
僧老友佛印禅师祝寿。席间,即兴为佛印禅师写了一
幅寿联,上联是:“花甲一周,尚余半百岁月”;下
联是:“古稀双度,
犹欠三十春秋”。
实际上这幅为禅师祝寿的对联,上下联都是说的佛印禅师的岁数。
上联中的“花甲”是指60
岁,“半百”是指50岁,“尚余”就是还多
的意思。可列算式为:60+50=110(岁)
下联中的“古稀”是指70岁,杜甫诗句中不是有:“人生七十古来
稀。”吗!“双度”是指2个70
岁,“犹欠”就是还差的意思。可列算式
为:70×2-30=110 (岁)
所以佛印禅师当时的年龄是110岁。
2. 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遇到一
位老寿星,当即乾隆皇帝赠送
一幅对联的上联给老人:“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一同来的纪晓岚马上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两人说的都是这位老寿星的年龄,聪明的你能算出老寿星的年龄
吗?
教学反思:
学科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设计本节课的目
的,旨在让学生
领悟所有学科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通
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达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