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1到6年级下册教材疑难问题解答

别妄想泡我
799次浏览
2020年12月04日 14: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感谢朋友的话语-打动女孩子的话

2020年12月4日发(作者:程徐)


统编版1到6年级下册教材疑难问题解答

【说 明】

为帮助小学语文教师解决使用统编版各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过
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现将搜集的有关资料 进行整理、补充,供各位
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教学、辅导时参考。



一、为什么语文教科书中的汉语拼音字母ɑ 、ɡ与英语字母a 、
g写法不同?
< br>◇《汉语拼音方案》是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
通话的。常见的拉丁字母字体有哥 特体和罗马体两种。这两种字体只
有两个字母的写法不同,就是哥特体的ɑ 、ɡ,罗马体写成a 、g 。
在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一般采用哥特体。哥特体线条均匀,没有粗
细之分,没有装饰线,便 于书写,适合小学生初学时用铅笔作抄写练
习。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的汉语拼音用哥特体,字典、词典等辞 书的汉
语拼音也大都用哥特体。小学语文教学也应使用哥特体,尤其要注意
罗马体和哥特体不宜 混用。


二、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字母表,教学要求是什
么?应该怎样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为: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
语拼音字母表》。为落实课程标准的 这一目标,语文园地一安排学习

1


汉语拼音字母表,具体学习要求 为:认识字母表,能有顺序地正确认
读,能将大小写字母相对应,熟记字母表。在教学时,为了降低学习
难度,其中的声母可以按照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呼读音进行教学,以
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大写字母 ,记住字母表的顺序,为第三单元开始学
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汉语拼音方案》 几个表中的字母共有三种读法:本音、呼读音
和名称音。本音,是字母的实际读音。大多数辅音字母是清 音,即读
不出声音的音,只有ɑ、o、e、i、u、ü五个元音和m、l两个辅音能
读出声音。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采用本音教学。呼读音,是
读声母表或两拼、三拼音节时的读法,是在本音 (辅音字母)后面加
上一个元音o、e、i或-i构成的。如b(bo)、p(o)、 ɡ(ge)、k (ke)、
j(ji)、z(zi)、ch(chi)等。加上元音后,读音响亮,这是一种为教
学方便而采取的变通方式。名称音,是一种为诵读和记忆的便利,为
字母表设计的一套读音。按名称音 读字母表(押ê韵),和谐动听,
发音清楚响亮,读起来比较顺口。下面是一首汉语拼音字母歌:




2



关于字母表中“v”的读 音,《汉语拼音方案》中指出字母表里
的“v”只用拼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不是ü。但是,由 于现
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中并没有“v”做声母的音节,加之随着汉字拼
音输入法的广泛使用, 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
在拼音输入法中,键盘上采用“v”代替“ü”。为了方便 小学生学习
汉字输入,有学者提出字母表中的“v”也可读为“ü”。

三、一年级下册识字2《姓氏歌》,“国”的第二笔究竟是横折
钩还是横折?

◇这一笔作为横折来处理会比较好一些。凡是左边有相接的笔划
的横折,比如像“日、国、白、回”等 ,都把它视作横折。教科书中
的横折带有明显的钩,这是现代字库字体的原因。仔细观察会发现,
它跟横折钩是不同的,横折钩的钩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钩,而这里面出
现的小钩,是手写汉字笔意相联、 自然出钩的结果,也就是说写了横
折后,要写下一笔时自然而然带出的一个小钩。


3


四、如何区分独体字和合体字?一年级下册识字3《小青蛙》,
“ 青蛙”的“青”是什么结构?

◇对于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划分,有两个不同的角度:

从汉字外部结构研究的角度区分,凡是由一个基础部件构成的
字,就是独体字。凡是由两个或两 个以上基础部件构成的字,就是合
体字。

从汉字内部结构研究的角度区分,独体字本 身就是一个整体,表
示一定的意义,不再进一步分析;合体字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
符构成 的,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
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 益,即谓之字。”清代文
字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
曰 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传统文字学
而言,独体与合体的区分是从汉字造字 的理据和方法的角度着眼的。

依据上述的介绍,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同是一个字区分的角度
不同,结构分析的结果也就不同。如“高”,从汉字外部结构研究的
角度区分,应该属于合体字 (因为“高”可以拆分为“亠”“口”“ㄇ”
“口”四个基础部件);而从汉字内部结构研究的角度区分 ,应该属
于独体字(因为“高”是象形字,甲骨文作“ ”,像楼台重叠
之形)。还有一些 字如“辛”“早”“禽”等也是如此。出现这一问
题的主要原因是汉字的古今字形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字在甲
骨文、金文、小篆中可以很容易分析出是象形字(独体字),而到了
现代字形(楷 体)则完全体现不出造字的理据,变成了合体字。


4


在小学识字写字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结构分析呢?

按照科学的分 类标准,分析汉字结构应该坚持统一的标准,即或
者按照外部的角度,不考虑字音和字义,以部件或基础 部件作为分析
的单位对汉字进行结构分析;或者按照内部的角度,严格按照造字的
理据和方法进 行分析。但是,上述两种做法都是不符合小学语文识字
写字教学实际的。因为如果只按照外部的角度,对 所有的汉字一律分
析到部件,不利于学生通过字形结构方式掌握字义;只按照内部的角
度,需要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字学甚至一定的汉字字源学
的知识,显然就目前而言这是很难做到的。< br>
因此,小学识字写字汉字结构分析要兼顾内外两个角度。具体建
议如下:

1.汉字结构分析一般要从汉字造字的理据和方法的角度考虑

(1)象形字、指事字大多为独体字。如“日、木、大”“上、
甘”等。

(2)会意字、形声字是合体字。

2.分析汉字结构时也要考虑到现代汉字的字形

(1)对于按照造字方法考虑应为象 形字、指事字,而现代字形
已具备合体字特征(构字部件有明显的分离特征,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不紧连,笔画不交叉)的字,应作为合体字进行分析。如“鱼、齿、
卵”(象形字)、“言、亦”(指事 字)等。

需要说明的是,识字写字教学中有的字可以同时用两种方法进行
分析。如教 学“鱼”,在识字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出示“鱼”字的古文

5


字字形“”(甲骨文)、“ ”(金文),告诉学生这是一个
象形字,象 鱼的形状,可以看成是独体字;在教学生书写“鱼”字时
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上、中、下三部分进行拆分“ ヶ ”“田”“一”。
在这里,按照象形字分析,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今字形的联系,帮助
学生 掌握字形和字义;按合体字拆分是为了让学生准确“鱼”字的间
架结构,掌握三个部件的书写要领,从而 把字写好。

(2)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字符),但由于笔画相交(笔
画和笔 画相交叉),使部件(字符)丧失了独立性而组成一个独立整
体的应视为独体字。如“果、串、必、肃” 等。

(3)部件(字符)与单独笔画相接(笔画和笔画相接触)的属
于独体字。如“ 韭、两、面、正”等。

(4)部件(字符)与两笔以上部件相接的属于合体字。如“支、
古、去”等。
(5)相离的单独笔画具有独立性的,属于合体字,如“旦、引、
孔”等;不具有独立性的,属于独 体字,如“义、太、主、永、犬”
等。

(6)字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之间具有明 显分离特征的、笔
画相离(笔画彼此分离)的为合体字。如“朋、赞”等。

◇因为“ 青”字的部首为“青”,有的老师就以为它是独体字,
这是不正确的判断。我们一起从字源来看“青”字 的构成。“青”为
会意字,下面表示从矿井里开采出来的矿石,而上面是一株刚从地里
生长出的 嫩苗。古人把这种矿石研磨成粉末作为颜料使用,而这种颜

6


料的 颜色为嫩绿色,所以,“青”就是指嫩绿色的矿石,也指绿色。
后来,矿井的形象演变成了月亮的“月” 。简单概括:“青”是汉字
部首之一,本义为蓝色,它本身是上下结构。


五、一年级下册《谁和谁好》中,“不吵也不闹”一句中的“不”
不是多音字,为什么前一个标注“bù ”,后一个标注“bú”?

◇在普通话中,“不”在自然语流中有音变现象。其变调规律是 :
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字的本音bù;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
ú。

(1)在一声、二声、三声之前,读本音bù。如:

不多 bù duō 不听 bù tīng

不行 bù xíng 不能 bù néng

不好 bù hǎo 不敢 bù ɡǎn

(2)在四声之前,变为二声bú。如:

不是 bú shì 不要 bú yào 不会 bú huì

小学语文教材在全文注音的情况下,标注轻声、变调等语 流音。
其中,“不”标注变调后的读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无需掌握变调规
则的前提下,直接学 习语流中的实际读音,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语感,
更好地发挥拼音帮助学习普通话的功能。


六、二年级下册《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应该读
轻声,为什么教材中 的注音是“wèi”?


7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教材不 再全文注音,而是随文给难字注音。
难字随文注音,所注读音为汉字的单字音即本音,不是实际语流中的
读音。轻声是语言层面的语流音,按照教材注音体例,在语流中读轻
声的字,教材标注汉字本音 ,如《开满鲜花的小路》中“刺猬”的“猬”,
《笋芽儿》中“唠叨”的“叨”。这两个字在语流中读轻 声,学生在
朗读的时候自然语流音变。如果学生无法借助口语经验读好这类词
语,教师可以用示 范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统编教材后续册次,
也是按照此注音体例给难字注音的。


七、二年级下册《找春天》“奔向田野”中的“奔”应该读“b
ēn”还是“bèn”?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奔”的一
声义项来看,有“奔走、急跑”之意,强调奔跑的状态;四声义项 为
“直向目的地走去”,强调不偏离目标。结合《找春天》一课上下文
来看,孩子们的状态应是 急跑,所以,“奔向田野”的“奔”应读一
声,表现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激动心情。

八 、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中,“绿油油”的“油”读
“yóu”还是“yōu”?
< br>◇关于ABB变音问题,以前的教材有的标注了变音,如沉甸甸、
绿油油、火辣辣等,而有的叠词 音不变,保持本音。变与不变,没有
规律可循,只是依照北方发音习惯。统编教材按照第七版《现代汉语
词典》标注,一般标注本音。



8



九、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的诗题为什么不是《惠崇春江
晓景》? ◇古诗在不同 版本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文字面貌。
教材依据《施注苏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坡诗集注》(四
部丛刊影宋本)、《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等目前较为
通行的版本,选用了“晚 景”。

十、三年级下册《三衢道中》一诗作者“曾几”的“几”字应该
读“jī”还 是“jǐ”?

◇古人不但有“姓”有“名”,还有“字”。“名”用来区别彼
此,“ 字”则是用于体现一个人的德行。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字和他
的名的意义是相关的,有的意义相近,有的 则相反。比如,诸葛亮,
字孔明,名与字的意义相近;韩愈,“愈”有较好、胜过、更加、越
发 的意思,而韩愈却是字“退之”,与其名正好相反,形成一种互补,
也是体现韩愈谦逊的品德。

◇“曾几”的“几”应该读作“jī”。曾几,字吉甫,其名与字
之间的关系源于《易·系辞下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9


在这里,“几”的意思 是“细微的迹象,事情的苗头或预兆”,此义
项在《汉语大字典》里收入“jī”的读音下,因此“曾几 ”的“几”
应读“jī”。


十一、四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中,为什 么是“树头新绿未
成阴”,而不是“树头花落未成阴”?

◇据考证,在杨万里《诚斋 集》(宋淳熙绍熙递修本、四部丛刊
景宋写本)、清代张豫章辑《四朝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
记载的都是“树头新绿未成阴”。

十二、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中,“溪头 卧剥莲蓬”的“剥”
应该读“bō””还是“bāo”?

◇“剥”在这里应该读“b 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bō”
和“bāo”两个读音的意义完全相同。“bō”用于合成词或 成语,如
“剥夺”;“bāo”常用于口语表达中,如“剥花生”。这种现象称
为“文白异读” ,意思是同一个字文言读音和白话读音不同,白话读
音是白话语境中特有、文言语境中没有的读音,故诵 读或写作文言作
品时,应以文言读音为准。

◇再如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中,“ 它的甲壳多为深色”中
的“壳”也属于这种情况。读“ké”,用于口语,可单用;读“qià
o”,用于书面语,不单用,如地壳、甲壳、金蝉脱壳等。



10


十三、五年级下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童
孙未解供耕织”一句 的“供”,应该读“gōng”还是“gòng”?

◇“供”应该读“gòng”。根据《汉 语大字典》,读“gōng”时,
意为“供给,供应”或“提供某种条件(给对方利用)”,还可以通< br>“恭”或用作姓氏,这几个义项显然与本诗不合。读“gòng”时,有
一个义项是“从事,担任 ”,“供耕织”所取的是这个意思。

十四、六年级下册《寒食》中,“寒食东风御柳斜”的“ 斜”应
该读“xiá”还是“xié”?

◇古汉语的语音是不断变化的。先秦的《诗 经》到了南宋朱熹的
时代,已经显得不押韵了,朱熹便以“叶音”即改读字音的方式来读《诗
经 》,即当时的“叶音说”,“斜”读作xiá实际上也是“叶音”的做
法。明清阶段,就有人意识到,这 个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语音本身是随时代 变化
而变化的。

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不应读cuī,
而读shuāi;“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斜”,不应读xiá,而读xié;
同样,“朱雀桥 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斜”,不应读xiá,而
读xié。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 处有人家”本来是押韵的,
押麻韵。后来麻韵分化,押平声韵的“斜”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现代人
读起来好像不押韵了,但在古代本来就是押韵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问 题要稍微复杂些,依据古音古义,此“衰”
读cuī不是没有根据。但需明确的是,假如“衰”改成cu ī,跟前面的

11


“回”押韵了,后面“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 ”还是不押韵。如果
只是为了押韵的话,还不如将前面的“回”读成huái呢,这样岂不全
都 押韵了?

因此,建议小学语文教学读古诗不要管古音,就按照《现代汉语
词典》的注 音来读。但是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现在不押韵是因为语言
变化的问题,在古代它本来是押韵的。我们没有 必要为了个别诗词的
押韵而给现代汉语中某些字词安上特定的读音,一味临时改读,改不
胜改, 反而会造成混乱。

十五、六年级下册《迢迢牵牛星》中,“盈盈一水间”的“间”
应 该读“jiān”还是“jiàn”?

◇本首诗押仄声韵,如:女、许、语,从音韵和谐、平 仄相间的
角度考虑,作为上句末字的“间”应读“jiān”更合适。从字义看,
“间”为平声 时,意为“之间”,为仄声时,意为“间隔”。《文选》
刘良注曰:“喻端丽之女在一水之间,而自矜持 不得交语。”“一水
间”的“间”读“jiān”符合此处的语境。




12

lol曙光女神-英语教学随笔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托福学习资料


饭的拼音-接吻的图片


网上商城毕业论文-空间关闭


牛腩炖萝卜的做法-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春雨作文400字-老花镜品牌


雾霾防治-太委屈吉他谱


无邪的意思-宠物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