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回忆往事》优质教案
高中三角函数公式-五羊城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回忆往事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体会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感情,感受他们对
小学生活的怀念。
2.通过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一实践活动,回顾小学六年的校园生活,抒写
惜别之情并立下美
好志向。
3.在回顾过去的时光里,既充分肯定个人的成长,又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
学校润
物细无声的培育、老师辛勤的耕耘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
[教学重难点]
回顾小学生活,制作《成长纪念册》。
[教学课时]5课时
教学流程环节
提示第一板块——回忆往事
一、认真阅读“阅读材料”中的两篇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
母校、
老师和同学的难舍之情。
二、回忆往事。
1.唤起回忆,想想六年的小学生活,填写时间轴,记录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
动人场景。 2.分享难忘的回忆。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同学,难忘的
一节课,难忘的一次活动,或者是关于成长的关键词,如“我
懂得”“感动”“后悔”等。
三、制作成长纪念册。
1.明确制作成长纪念册的目的。
2.讨论制作成长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
3.收集、筛选成长资料。你选取了哪些照片或资料
?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4.根据需要将收集的资料分好类,讨论后确定自己所采用的形式。
5.制作成长纪念册。互
相学习,互相探讨,制作出能表现自己个性的纪念册
来。阅读材料,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对成长足迹的
回忆之情。学习根据需要整
理收集资料,并制作独一无二的成长纪念册。
第一课时 告别校园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提示,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
们,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你们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
并且即将离开这熟悉的校园,开
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小
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也浸透着学校、老师
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很多令人激动、喜悦的事,也有过很多令人伤心、难<
br>过的事。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
的时候,让我们开
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
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变成美好的
回忆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
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
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
回忆一下,
我们在制订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订活动计划。
(4)确定活动细则。(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人员分工等)
(5)活动结束后成果展示。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地为
我们提出了一
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
4.学生自由读“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
建议中了解到哪些是有用的信
息?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5.学生讨论哪些活动有可行性,还可以补充什么活动。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
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提示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
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1.学生汇报活动内容。(教师相机提示,围绕“回忆往事和依
依惜别”可以
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
2.教师进行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哪些:
板块一“回忆往事”要做的事:
(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填写时间轴,借助时间轴来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记录值得我们细细
回味的点点滴滴。
(3)分享难忘回忆,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写一写。
(4)制作成长纪念册。
第二课时 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爱米兰》: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小
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
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啊,米兰!啊,米兰!像我<
br>们敬爱的老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我爱老师,就像爱米兰。小小的黄花朴素又
明朗,它不是为了
赞扬才开花,悄悄地用青春把祖国装点。啊,米兰!啊,米兰!
像我们敬爱的老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
我爱老师,就像爱米兰。
2.听完歌曲,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默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出作者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明确:重点写了
田老师如何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出一段故事。娓
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
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
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2.你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
的启蒙教育。
3.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1.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方法。
2.这篇课文主要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对“我”的文学之路有什么影
响?
明确
:作者的文学之路是从98个“红双圈”开始的。有一次学校举办征文
比赛,作者的一篇习作《补考》被
放在报栏里,那时老师改作文习惯把好的句子
用红双圈圈起来,作者很孩子气地隔着玻璃一个个地数老师
圈的红双圈,一共是
98个,正是这98个红双圈成为她写作的起点。
3.从这98个红双圈你想到了什么?(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
励。)
4.你的小学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鼓励呢?
5.师小结:两篇阅读材料是回忆老师的文章
。《老师领进门》回忆了老师的
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表达了作者“插柳之恩,终身难忘”的思
想感情。
《作文上的红双圈》写了老师在自己作文上的红双圈对自己的促进和激励,颂扬
了老师
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引领作用。
第三课时 填写时间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欢笑,也有眼泪。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让我们借助时间轴来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记录值得我们
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
。
二、小组交流
1.学生收集六年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或自己成长的故事写下来
或口头准备好。
2.组内交流自己的成长故事,学校发生的,同学知情的可相互补充,增进友
谊,点燃激情。(师提示:可出示照片、奖状、玩具、纪念品、荣誉证书等实物
进行交流。)
三、填写时间轴
1.绘制时间轴框架。
2.借助时间轴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将自己的成长故事以最精练的语言整理
出来。
四、全班交流
1.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分享,如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
br>得的人,有特别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关键词。
2.完善时间轴。
第四课时 分享难忘回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岁月带不走光阴的故
事,时间轴上记载着我们成长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重
温那过去的时光,唤起那美好的回忆。你有开心的
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你
有委屈的事情吗?让我们今天在这里释放!你有感动的回忆吗?让我们也来
接受
洗礼!你有从某件事、某个人、某句话中受到教益吗?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成长!
二、深入交流,激发情感
1.先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根据时间轴上的提示,回忆难
忘的往事。
2.集体交流后,各小组推荐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上台倾情讲述。
三、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1.导入:六年了,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
,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
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情景,
让我们一起
分享那一个个令你印象最深的老师、同学,一件件令你难以忘怀的往事吧。
2.审清题意:明确活动要求,分享难忘回忆。
3.指导思路:结合口头交流中的分享,选取
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与同学
分享,如令人难忘的活动,舍不得的老师或同学,有特别意义的物品,或
者一两
个关于成长的关键词:温暖、感动、后悔、哭泣……
4.指导写法:
(1)回忆本组“阅读材料”中的两篇课文的写法。
(2)回忆以前还学到哪些写人记事的写法。
(3)翻看自己的日记、习作等再次进行整理。
5.教师点拨:
(1)写人文章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记事文章一定要把事情写具体、写
生动。
(
2)本次习作要体现一个“真”字,突出一个“新”字。“真”:材料要
真实,情感要真切;“新”:选
材角度要新,构思立意要新,写出文章的个性来。
6.范文引路:
难忘的小学生活
六年前,作为一年级的学生,我走进了崭新的小学。时光如梭,岁月如流,
转眼间,六年的小学学习生
活就如同白驹过隙般飞逝了,而今,我即将毕业。在
离开母校的时刻,我心中充满了深深的留恋之情。
忘不了,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忘不了你们那和蔼可亲的目光,忘不了你们
的谆谆教诲。是你们
用汗水哺育我们快乐成长,是你们用知识的甘霖滋润我们那
渴求知识的心田……在这六年中,经过了老师
们的辛勤培育,我们不仅学到了书
本上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功底,而且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忘不了我们之间的情谊,更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
时光。回首以往,是
一个多姿多彩的昨天。昨天,有我们在考场上的奋斗;昨天,
有我们在球场上的竞争;昨天,有我们在课
堂上的争论;昨天,有我们在合唱中
的歌声……是啊,多么值得回忆的昨天,我忘不了。
7.学生激情抒写。
第五课时 制作成长纪念册
教学过程
一、阐释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意义
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
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
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
激励。从
那每一个成长的足印中,我们都能读出师长恩,同学情。这份恩情会化成我们未
来人生
的滚滚源泉,伴随我们迈得更高,走得更远。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
大成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
时候,成长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
的情谊。
二、讨论制作成长纪念册的内容
1.成长纪念册的基本格式是什么?
2.分几个方面的内容?
3.编年体的小标题?栏目式的几个板块?
4.照片、习作、书法、美术作品的分类整理,获奖证书的复印,奖牌照片的
准备等。
先分组讨论,后集中每个小组的建议,争取做到整洁、美观,既有个性化的
设计,又有统一的规范。先
做成书刊式的范本,有条件有能力的再自行制作网页
式多媒体纪念册。
三、成长纪念册
书刊式成长纪念册一般分为封面、扉页、正文几个部分。
1.封面
。给“成长纪念册”取一个贴切的名字,如:幸福童年、快乐记忆、
难忘时光、成长足迹等,然后根据名
字设计个性化的封面。
2.扉页。扉页上写“卷首语”或“成长感言”,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请家长
或老师写。
3.目录。目录部分将你的分类展示出来,便于查看。
4.正文。
正文内容按照先前排好的类别进行编排,如:个人资料卡——发展
足迹——多彩生活——才艺集萃——班
级之最等,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每
张照片配以简短、有趣的文字介绍,可以对现有的资料进行修改
和剪裁,选取最
有价值、最能展现自己个性的内容,让观者能看到编者的用心和创意,为自己留
下一份珍贵的回忆。正文部分板块不宜过多,最好分五六个方面。
制作成长纪念册力求图文并茂,全面
细致,不能急于求成。标准和样式定出
来,可延续到课后完成。
《难忘的小学生活》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综合性学习:根据课本提供的活动建议,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在
回忆的基
础上,用各种语文形式,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
激之情表达出来,并永久珍藏。“回忆往事”
板块可以以制作“成长
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成长纪念册”,我们做以下
几件
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
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
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成长纪念册。“依
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
别赠言。(2)为母校做
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成功之处:
一、情谊升华。《依依惜别》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
章,孩子
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
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 班主任老
师,
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
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
心里的话读出来的时候,有
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二
、手法应用。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
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
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
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
孩
子最有话可说的。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
强化
认识,深化感情。然后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
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
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
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
同学。最
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希望能给孩子们能受用一辈子的东西——
一种积极的生活状
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虽情感真挚,但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语言
质朴单调。个性化不够突出。
改进措施:在课前应有大量的时间收集素材做好准备,活动开始
之初进行情境铺垫,给予较长的
时间来组织和参与活动效果更好。尤
其,可以进行分组合作、扬长避短,可以事半功倍。
《老师领进门》教学反思
《老师领进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
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
染,在心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说明
“师恩难忘”,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
老师,对老师怀有深深的感
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
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
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
“师恩难忘”的认识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回忆老师关心教育自己
的一则则小故事,
拨动了学生心中那根尊师爱师的心弦,也在上课一开始奠定课堂的情
感基调。
学生带着自己的亲身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就能引起他们的共
鸣,使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对刘绍棠尊师、
爱师的深情油然而生敬
意,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也有了自己新的思考。
“文章不是无情
物”,历来的文章都是有感而发的。剖析作者的
内心感受会使学生受到人文的触动。本课的教学中,在课
堂即将进入
尾声时,我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揣摩是什么原因促使作
者写下这么一篇
感人至深的文章。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对作者情感的深层把握,学生就不难体会到这是作者
心中那份浓浓的
尊师爱师之情的再现。
二、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运
用情感熏陶引领学生走近作者。情
感是一种熏陶力量。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要做到声情<
br>并茂。教师满怀深情地说,娓娓动听的话语,就能在学生心里产生共
鸣
。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一吐为快的情趣,并且在这一潜移默化的
过程中又得到了启发和教育。如教学中
,我先讲了一些古今中外关于
“恩师”的感人故事,再深有感触地叙述了我班学生和老师的故事,
慢慢地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去感受师爱。在这种情境的熏陶感染下,
学生的心灵之门渐渐被打开,回
忆起日常生活的一幕幕情景,学生说
得感人肺腑。
三、不足之处
反思本次教学也有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原因课上未留给学生充足
的朗读时间,朗读是打开语文的一把钥匙,没有高质量的朗
读,理解
感悟文本就无从谈起。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让我重新来上这节课,我会调
整教学设计,给学生充足的
朗读交流时间。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作者用“我在田老师门
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来赞美老师,培养
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以后的文学
创作奠定了基础。启发学生也用
上这种句子说一句赞美老师的话。
《老师领进门》教学反思
《老师领进门》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小时候教他国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
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
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
创作的道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感悟。如在教学
第二部分时,我让
学生默读3-9自然段,思考:文章用一件什么事例写出了田老师把我
领进了
文学创作之门?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读课文
4——8自然段,静心思考:你从哪些词句
中感受到我深深被田老师
讲的故事吸引了?学生找到了重点句子:“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
其
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
惊醒。”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入迷”、
“身临其境”、“发呆”、“惊醒”
等词语,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理解得很准确。
2.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学习9,10自然段时,我
重点引导学生从我行动中感受我对田老师的尊敬,从田老师的语言中
感受他的谦虚。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
上进行语言训练。我再一次介绍
了刘绍棠的成就,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作者,40年后,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了白发苍苍的田老师,你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你会对
田老师说些什么?
二、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
言语形
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规范
的语言表达。如教学《老师领进门》这篇课
文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理解了作者用“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
雨点点入地。”来赞美老师,培养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以后的文
学创作奠
定了基础。我就启发学生也用上这种句子说一句赞美老师的
话。有的学生说:“我在老师门下学习五年,
老师的话语有如细雨滋
润心田。”有的学生说:“老师教育我们,有如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
里
遨游。”有的说:“老师辛苦地工作,有如春蚕默默吐丝。”还有的
学生说:“老师默默耕耘,有如红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说得
有板有眼,有条有理。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
些欠缺:提问题过细,对学生评价时语言显得很苍白,
对学困生缺少耐心等。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做
到声情并茂,才更
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
不断努力
进取,使课堂更高效。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默读
课文,自
己解决字词和课文内容。然后抓住重点问题“从哪些事例中,表达了
作者对老师深深的
感激之情”,交流感悟。最后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
的句段,并进行仿写。
《老师领进门》教学反思
《老师领进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br>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感至深的阅读课文。文中讲述了小时候教他国
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
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
故事,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领
进
门”不仅仅是将学生领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更是为学生缔造一个广阔
的学习空间。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悟。如在教学第二部分
时,学生默读
3-9自然段,思考:文章用一件什么事例写出了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
学创作之门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读课文4——8
自然段,静心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我深
深被田老师讲的故事
吸引了?学生找到了重点句子:“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能
抓住关
键字“入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词语,运用理
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
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得很准确。在
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表情朗读,<
br>有的学生把“我”陶醉的样子演得非常逼真。
二、创设情境,进行语言训练。这种方法应努力选
择贴近生活的
话题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活动,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
和语言修养。
学生学习语言是从模仿开始的,起初的学习是听别人说
再自己说,后来是从读书中学说。为使“源头活水
来”,教师要创造条
件打开信息源。信息一般来自两个管道,一是生活,二是学习。这两种
管道
可以分别引流,最终让他们汇集合流,此间定会碰撞出激情的浪
花。在学习9、10自然段时,重点引导
学生从中感受我对田老师的尊
敬,从田老师的语言中感受他的谦虚。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
言训练。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作者,40年后,走在乡间小路上,看
到了白发苍苍的田老师,你心情怎
样,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田老师说
些什么?从学生说、演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他们已经理解了“我”对
田老师的深深感谢之情,理解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
终
身难忘”这句话的含义。
不足之处: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文章的言语形式,但未
能
充分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未能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规范
的语言表达,还需一定时间的训练积累
。
如果这节课我再重新来上,我会这样做:力求体现语文课所特有
的体会语言、感悟语言、鉴
赏语言的特点。试图抓住课文关键的语句
自主探究,以反复朗读为主要手段,在读中感知课文,读中想象
感悟,
读中探究思考,读中习得语感,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让学生的学习走
向充分的个性化…
…
《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反思
《作文上的红双圈》是六年制小学部
编版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阅
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
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
默渐渐回到热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
的是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br>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
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这篇文章,因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近,学
生容易理解,也
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更能打动学生,并从中悟出道理。学
生更加理解
文章,懂得生活。我的课堂结构是:质疑导向——探究体
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由于
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
入手质疑,确定好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
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
理解和探究做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
——
再读课文,体会情感。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
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
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没
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
,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人生的路上
有无数条轨道可走,之所以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当堂训练时,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在
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是否也
得到过老师、同学、父母的鼓励?”
进行过渡,随机进行当堂训练。请同学交流类似经历,并拿起笔把它
写下来。使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
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
化学生知道回报老师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的
目的。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
的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我致力于构
建一种探究、合作的“先学后教”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主线,
基于问题情境,在多元对话中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达到语文能力的提升。
三、不足之处
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是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
的教学
朗读指导不够,对朗读的技巧课上未做指导,在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
候,老师应该范读,
课上我却忽略了这一点。
四、改进措施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
但要从朗读
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
生探究的过程中
,我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指名
学生读、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评价、女生齐读男
生评价、师生接
读等反方式进行朗读体验。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
自然段,并
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当堂训练阶段。
《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反思
《作文上的红双圈》一文是作家黄培佳写的一篇记录征文比赛的
一件事,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
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
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
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
老师
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
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
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情感价值。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预习课文
的基础上,通
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通过自读
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积累课文中的优美
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
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新课程
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
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
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采
取
引导法,以课文题目”红双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
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
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
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
相结合的特点。
二、比较阅读。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学生会提出:“为什么
会有红双圈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
蔡林一份“差生档案”,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
学生的关爱。不同的
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
位老师
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导入课题。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
架后,学生进行
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
定了方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
基本明朗化。学
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
篇作文,首
先被贴在(报栏)上,然后又发表在(县办刊物)、(地区
刊物)上,最后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给了
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
成为(作家)的事。
不足之处:文章中“以小见大”的手法学生可以理
解,但未能及
时应用到相关主题的作文训练中去。
改进措施:在当堂训练时,用“有时候,成
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
的鼓励。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是否也得到过老师、同学、父母
的鼓励
?”进行过渡,随机进行当堂训练。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
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
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
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反思 <
br>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
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
,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
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本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阅读体验。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
是在对每一
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刚开始初
读课文时,学生
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在文中寻找与之相应的内容,
进一步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
此循序渐进,逐
渐达到教学目标。
二、语言风格。本篇课文从风格
上,语言质朴随性、恬淡自然,
从中情感清新隽永,很容易引起学生毕业前夕的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品评、赏析并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更易指导自己的写作水
平。
三、习作指导。
只有引导孩子们把习作当作自己的一种学习生活,
一种情感抒发,一种思想与语言的倾吐,全身心地、自
然地投入习作
中去,习作教学才能成功,习作才能够说是习作,才会从根本上具有
勃勃的生机。
那么,如何呈现“一个情感的、生活的、语言的整体”,
一是辨析语言,发现语言在不同语境的运用上有
什么不同。有了对文
章的初步感知,和对作用、意义的认识,习作便有了依托。
不足
之处:如何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使这篇课文焕发出新的
活力,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在教学时,我抓住
阅读体验的特征——情
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使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所以在理
解文
中的句子时,我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先说说自己对文中事
件的情感体会,然后将自己和作者进行比
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
在作者心目中那神圣的地位,但是在朗读感悟中这一环节做得不是很
到位,学生不是很积极。
改进措施:学生完成习作,可将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可
在文章中汲取更多的反思,以促进自己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的升
华。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依
依惜
别话题)。六年的小学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当阅读完《给老师的一封信》这篇阅读材
料后,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六
年学习生活,心中似乎也涌动着无限感动。当让大家说说心里话时,
学生又不知从何说起。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中,将活动分为 “师恩难忘——书信传情”“告别母校——
激情演讲”“情感表达——激
情歌唱”“真诚祝福——临别书情”“毕
业联欢会”五个环节。
“师恩难忘——书信传情”可
以是写给母校,也可以写给老师,
通过回忆这六年的小学生活,自由朗读《给老师一封信》,按提示自<
br>主学习,小组交流领悟,老师总结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布置习作作
业让学生倾诉心声,表达情意
。
“告别母校——激情演讲”,课前组织学生自读《把握自己,把
握美好未来》指导学生朗读
课文,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明确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
基本
特点。指导演讲稿的撰写方法,小组交流后完成演讲稿。
“情感表达——激情歌唱”朗读
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明确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师示范读,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读出作者渴望年轻的心情,以及对新生力量由衷的赞美。
“真诚祝福——临别书情”明确板块任务,通过布置学生制作班
级《
同学录》激发兴趣,小组诵读《毕业赠言》,初步了解写法,体
会文本中情感。小组交流赠言写法,赠言
分两组,一组是学生写给老
师的,一组是学生写给学生的。酝酿构思,撰写赠言。
“毕业联欢
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做好联欢会活动策划,
写好策划书。根据分工认真准备,创编节目,通过
文艺表演的形式,
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
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写赠言环节最后,
为全班同学送上我的临别赠言“愿大家友谊长存”升华了
学生的情感。
三、不足之处
这次综合性学习,虽收获满满,但也有不足:这个单元是综合性
学习,有很多的实践内容,绝大多数同学都做了班级纪念册,有的做
的很精致,但有的还需要更
加完善,比如说照片部分,许多同学没有;
奖励部分,有些同学的奖状已经丢失,无法收集,是遗憾。写
毕业赠
言的同学不太多,大家要写下发自内心的毕业赠言,给朝夕相处的同
学和无私奉献的老师
留下最珍贵的留念。
四、改进措施
如果在让我重新来上这节课,我设想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做
纪念册
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
感情。然后我展示了
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
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
的语言,写
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
互赠留言的活动。
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
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
校之
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
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
年头的 班主任老师,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
滴。其中
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读出来的时候,
有的同学激昂、有
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孩
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
运用到写话练
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
的运用恰到好
处。 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
成功之处:
一、情感认识。设想先以
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
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然后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
讨,
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
生动、得体的语言,写
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
好的同学。小升初是学生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毕业和离别,
从经历中
增加了情感体验,对今后的文学作品的精神可以更接近自己的精神共
鸣。学生临近毕业
,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
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
展示个性、展现
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
念意义,
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
启迪。教学中要引
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
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
的语言表达自
己的祝愿。
二.写作手法。“毕业赠言”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记录和证明,更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习作,表达的是儿童生活、情感、思维、语
言的整体,不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句子、段落的表达训练。只有引导孩
子们把习作当作自己的一种学习生活,一种情感抒发,一种思想与语
言的倾吐,全身心地、自然地投入习作中去,习作教学才能成功,习
作才能够说是生本习作,才
会从根本上具有勃勃的生机。那么,如何
呈现“一个情感的、生活的、语言的整体”,一是辨析赠言,学
生需
要明确两点,一是要理解赠言的情感、内容和形式,二是需要明白赠
言的意义和作用。有了
对赠言的初步感知,和对作用、意义的认识,
习作便有了依托。
不足之处:预设时间较短,在写作手法方面指导不到位。
改进措施:如何让“理解、运用、思
维、初步审美”在教学中得
以体现呢?打通习作方法和情感体验的通道,实现习作课堂的内外共
鸣。通过辨析、发现赠言的写作特点,辅以生活情境的营造,关注学
生校园生活的真实细节,从“情感”
“内容”“表达”三个层面写下毕
业分别之际的依依惜别之情。
《毕业赠言》教学反思
本文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
学生
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
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
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
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
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
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
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
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
达自己的祝愿。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情感体悟。由学生
六年来学习、生活的照片引出本次口语交
际的内容,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为酝酿赠言、交流赠言作了
很好
的铺垫。随后,讨论写赠言时的注意点:语言优美、针对性格特点、
有激励作用等。有了情
感的宣泄,学生所写、所交流的赠言内容做到
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课堂上师生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
、倾吐,
得到了情感的共鸣,尤其是交流赠言、互赠贺卡时,依依惜别之情更
是喷涌而出,达到
了极至。“毕业赠言”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组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组活动“依依惜别
”的实践内容,
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习作。从内容上看,毕业是学生成长中一次
重要的仪式
,而赠言是这个重要时刻的一种特别的分别方式。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习作更重要的是一种真实
情感的抒发,然后才
是思想的传递和语言的倾吐。所谓“情动而辞发”,便是此次习作教
学的内
在逻辑。跟以往的实用性文体习作一样,本次习作不仅需要学
习实用性文体的基本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表达出强烈的情感价值追
求。
二、书写范
式。课前学生按常规背诵古诗时,可预设选择一些送
别的古诗,来烘托离愁别绪,创设情境,更是一种有
效的迁移。提供
临别赠言范例时,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与话别的作文比较,点明赠言的
语言要简洁
得体,表达明确的意思。评点时可增加学生互相评点的时
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感交流的机会
,让语文课更有语文
味。
不足之处:学生展示成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过于平实。
改进措施: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对赠言的理解、习作的实践运
用、内容汲取中的思维导向、对语言的
评价与审美,在教学中有了比
较充分的体现,能够相互渗透、有机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