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全册学生预习自学辅导

余年寄山水
987次浏览
2020年12月04日 20: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姑娘姑娘我爱你-大好大

2020年12月4日发(作者:卫可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2020年3月


预习自学


第一单元
北京的春节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
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
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我会写组词】
蒜:suàn(大蒜、蒜泥、鸡毛蒜皮)
醋:cù(米醋、吃醋、添油加醋)
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
摊:tān(摊位、地摊、烂摊子)
拌:bàn(凉拌、搅拌、拌嘴)
擦:cā(擦洗、擦脸、摩拳擦掌)
眨:zhǎ(眨巴、眨动、一眨眼)
宵:xiāo(元宵、通宵、通宵达旦)
燃:rán(燃烧、点燃、燃眉之急)
贩:fàn(贩卖、商贩、二道贩子)
彼:bǐ(彼此、彼岸、顾此失彼)
贺:hè(祝贺、贺岁、贺喜)
骆:luò(骆驼、骆驿不绝)
驼:tuó(驼铃、、驼背、驼绒驼峰)
恰:qià(恰好、恰巧、恰到好处)
【多音字】
铺:pū (铺路)pù (店铺)
分:fèn(分外)fēn)(分开)
间:jiān(中间)jiàn(间隔)
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
【理解词语】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新:一切事 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
景象。更,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近义词】
热闹——喧闹 娴熟——纯熟 分外——格外
规矩——规则 欢喜——欢乐 预备——准备
【反义词】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持续
截然不同—— 一模一样 娴熟——生疏

1


【句子解析】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 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
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 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
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 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
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 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
节带给人 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
隆重、热闹的春节结 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
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 中。
【问题归纳】
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
“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有利 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3.“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 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
的忙乱。
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从“味、色、声” 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
年画”、“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
活动 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不能把“又”字去掉。“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
与除夕截然 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
家家户户吃元宵, 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
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 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理解: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 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 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
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 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 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2


理解: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 日子”。这也是
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 列举了大量
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 馨
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默读课文,想想 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哪
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 好处。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 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 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新年到了,我们家
也会提前进行一次大扫除。年三十,还要贴对联,挂红灯同笼。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人就围坐
在一起 吃年夜饭还要熬夜守岁。大年初一我们要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呢!
3.读下面的句 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孩子们喜欢吃这
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要有 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
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 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
家最闲在的时候。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 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第
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 中的代表。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
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 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
粗俗,精致而不雕琢。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 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
厚的北京味道。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 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和同学交流。( “阅读链接”见教材第5页)《过年》这篇短 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
“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 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除
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 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
年饭。而《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 夕夜家家灯火通
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腊八粥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 人。沈从文创作丰富,
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 神采。主要作品: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 河》等6部中
长篇小说。
【我会写组词】
腊:là(腊八、腊肉、寒冬腊月)
粥:zhōu(腊八粥、白粥、僧多粥少)
腻:nì(油腻、腻歪、玩腻了)
咽:yàn(咽气、吞咽、狼吞虎咽)
匙:chí(汤匙、茶匙、大匙)
搅:jiǎo(打搅、搅拌、胡搅蛮缠)
稠:chóu(浓稠、稠密、稠人广众)
嘟:dū(嘟念、嘟囔、嘟嘟响)
肿:zhǒng(肿胀、肿块、消肿)
熬:áo(熬夜、熬粥、熬药)
褐:hè(褐色、褐土、褐煤)
3


缸:gāng(水缸、鱼缸、烟灰缸)
脏:zāng(肮脏、脏土、脏兮兮)
【多音字】
匙:chí(汤匙)shi(钥匙)
咽:yān (咽喉)yàn (咽下)yè(呜咽)
劲:jìn(费劲)jìng(劲敌)
【近义词】
合拢——聚拢 叹气——叹息 预备——准备
沸腾——鼎沸 惊异——惊奇 搅合——掺合
资格——资历 反抗——抵抗 猜想——猜测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反义词】
沸腾——沉寂 整齐——杂乱 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理解词语】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
呻唤:呻吟叫唤。本文指锅子中的腊八粥因受热而发出声音。
碗盏:碗。
搅和:混合;掺杂。
松劲:降低紧张用力的程度。
嘟囔:连续不断地自言自语。
造句:胜利在望,我们不能松劲。
孥:儿子,或指妻和子。
惊异:惊奇诧异。
不消说:不必说。
噗:形容水、气挤出等声音。
【句子解析】
1.初学 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
腊八粥,谁不口上就 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
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这样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
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
的沸腾着, 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
装着,大匙大匙朝口 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
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问题归纳】
1.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八儿等粥和八儿一家人喝粥两件事。
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 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
迫切心理。
4


3.“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八儿由于个子矮看不到锅中的粥,对腊八粥有许多美妙的猜测,现在妈妈把自己抱起来,终
于看 见了。禁不住发出一声惊呼。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4.八儿为什么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这里是对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16-17自然段写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想象,现在看到粥的
颜色却 是黑的,不由得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心里有些许失望。
5.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人人喜爱腊八粥。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以及怎样煮腊八粥。
第二部分(2-19):八儿等吃腊八粥。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 八儿对腊八
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腊八节 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
装出要哭的样子, 其实是一副馋像。“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在这讨
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 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
腊八粥的样子,吃一枚特别大的大 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二、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 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 ,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
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 爱,突出文章中心。
三、“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像这样细
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文 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栗子跌进锅里,不久
就得粉碎”。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
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范例一
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 了。
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 br>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
水 ,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
眼这色香味 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范例二
提起馄饨,有谁不立 马咽口水呢?瞧那些可爱的小馄饨在滚开的水里上下翻腾,透过薄薄的皮
可以看到里边的肉馅,从腾腾的 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肉香……光是这样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何
况是大口大口地吃到嘴里呢?
古诗三首
【作者简介】
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天宝13年( 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
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 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
传诵很广泛。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 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
等。
5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 “张王 ”。其以田家、
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主要作品:《田家行》《 水夫谣》
《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我会写组词】
侯:hó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
章:zhāng(乐章、篇章、杂乱无章)
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
盈:yí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
脉:mò(脉脉含情、温情脉脉)
栖: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
鸦:yā(涂鸦、乌鸦、鸦雀无声)
【多音字】
传:chuán (传说)zhuàn(传记)
脉:mài(山脉)(mò(脉脉)
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
【理解古诗】
寒食
[诗意]春 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
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 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
[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 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
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 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
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十五夜望月
[诗意]月 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
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 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问题归纳】
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 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 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 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
和河边苦苦等待的女子。
3.《十五 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
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 诗句?和同学交流。
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课文主题】
《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
思之情,写 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展现了一幅寂寥、
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古诗赏析】
寒食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
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 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
6


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 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
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 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
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 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
就是傍晚。“汉 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 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
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 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
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 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
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 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
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这首诗善于选取 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
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 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迢迢牵牛星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 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角度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
苦。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 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
可执着。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他 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但以迢迢属之牵牛,
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 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如此
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 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
了一半。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称织女为“河汉女” 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
“织女星”在三字。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 不押韵,又显得单调。“河汉
女”就活脱多了。“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 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
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 艺术效果亦迥
异。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 最浑成
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 里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
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札札”是机杼之声。“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诗人在这 里
用了一个“弄”字。《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织女
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 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
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 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
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或者不是形容水,字 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文选》六臣注:
“盈盈,端丽貌。”是确切的。人多以为“盈盈”既 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但盈的本
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 不是形容水的清浅。把盈盈解释为清
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文选》 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
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亦见于《古诗十九首》。李善注:“ 《广雅》曰:‘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也是形容人的仪态。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 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
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 ,相视也’。郭璞
曰‘脉脉谓相视貌也’。”“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 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札 札”、“盈盈”、
“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 的少妇形象
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
这是 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
但写法与其他中 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 ,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
7


简洁、凝炼,既写 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
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 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 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
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 含蓄不露。“落”字新颖
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 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 用
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
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的是凡人牛郎和天仙织女相亲相爱,最终被王母娘娘所阻,分住天河两
边,每年只 有七夕才能相见。本诗重点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突出了织女的相思和分
离的痛苦。以此表现 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人间离别之苦。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 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
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唐朝诗人王 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选做题】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 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
了解一下。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 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
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 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藏戏
【作者简介】
马晨明,1977年生 ,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马晨明
(1977-),女,山东菏 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藏戏》入人教版课本,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多音字】
藏:zàng (宝藏)cáng (隐藏)
传:chuán(传说)zhuàn(自传)
【近义词】
雄浑——雄壮 柔顺——温顺 敦厚——忠厚
吞噬——吞没 鼻祖——始祖 稀奇——新奇
赞叹不已——赞不绝口
【反义词】
柔顺——暴躁 朴实——浮夸 敦厚——奸诈
压抑——放松 两面三刀——表里如一
鲜明——暗淡 随心所欲——顾虑重重
【理解词语】
剧种:戏剧艺术的种类。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雄浑:本课指歌声雄壮浑厚。
活佛:本课指喇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上层喇嘛。
女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和发挥。
8


敦厚:忠厚。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本课可作表演、表现来理解。
招徕: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 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
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句子解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 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
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 作用埋下伏笔。
2.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
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 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
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 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3.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 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 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
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 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
需要而产生。
4.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 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
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 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 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
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 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
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 容妖魔。
5.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 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
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 就行。
6.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 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 藏文化的“活化石”。
【问题归纳】
1.课文开篇以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有什么作用?
可以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过渡段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前三 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这段话引出下文,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
藏戏的形成过程。
3.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总起段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为下面具体描述藏戏里的面具的不同颜色和形状做好铺垫。
4.藏戏的艺人们席地 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
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不 要 ……不 要 …… 不 要 …… 只要……”句式的运用有
什么好处?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
“ 劝人行善积德、 出钱出力、 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
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9


【课文分段】
第一段:(1—3) 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段:(4—7) 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段:(8—17) 具体介绍藏戏的主要特色。
第四段:(18) 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 体描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民族特
色,表现了藏戏浓郁的雪域传奇色彩和不可抗 拒的艺术魅力,赞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家乡的风俗
【写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 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
读。(生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
2.教 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
(逐一出示相关 内容)
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
又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 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
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俗话说:“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风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 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
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 们的生活经验和
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 一起来
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
二、展示图片,了解风俗
1.同学们, 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我们一起来
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 。(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的一些风俗图片)
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
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图片,但 是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
有的地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等。你的家乡有哪 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
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
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
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 俗或者是你参加
的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最想介绍哪种?
2.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3.确定写作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1)抓住重点课 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
线结构全文。先介绍了老北 京春节开始的时间和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紧接着,通过介绍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次春节的 高潮,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最后写正月十九春
节结束。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
特点。先 总后分,让人印象深刻。
4.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5.出示范文,感受习作魅力,借鉴写法。
四、课堂小结
10


说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小片段,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范文+评语】
家乡的风俗
“ 温州迎灯三月三,湗村抬猪十五六”农历二月十六是湗村一年一度的抢“排殿猪”的日子,
天似乎作美, 一扫了前几天的阴霾,突然变得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飘着几朵洁白的云儿,似乎
也想要来当个拉拉队呢 ! 今天中午11点15分左右,学校宽阔的大操场,去变得分外热闹起
来。从四面八方前来观看抢 殿猪的大人和外地专程赶来的游客,记者,摄影爱好者们陆陆续续集
中在这儿。同学们一吃完饭就直奔操 场上,就连好学生也不会例外,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作业,早
就抛在脑后了,一心只想观看着精彩无比的比 赛呢!大大小小的观众们挤满在操场上,大家摩肩接
踵,热闹非凡,真是特别给力啊!论最吸引人的,莫 过于那几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殿猪”了,恐
怕大姑娘出嫁时,也没法与之’媲美”啊。比赛还未开始呢 ,几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便围着这几
只漂亮的大花猪绕来绕去,心里肯定在想:打扮这么漂亮的猪儿,肯 定是上辈子做猪时修来的福
分吧!11点半,比赛正式开始,排殿猪的人各就各位,主家举着一对红蜡烛 ,在队伍的前面引路。
这次的活动,共有18组参与,其中有15个村民小组和3个老人组(人老 心不老哦!)比赛分为每三
组一次,进过层层选拔,才会选出最后获胜的一组。一声枪响之后,人声鼎沸 ,人群攒动,有的
观众为自己中意的小组呐喊加油;有的观众去耐不住性子,就跟在旁边或者身后一起跑 ,为的是能
更快的获得更多的小细节,一睹为快,看的更清楚一写。只见每组四位力大如牛的参赛选手, 齐
心协力地扛着“有福气”的小猪,向前冲去每个人都想跑的最快,但不可乱了脚步,之间某组的
队员或许是一时心急,乱了步伐,一个不小心,摔在了塑胶跑道上,但更可悲的是,肩上那“重
如泰山 ”的殿猪已是压在了他的身上。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有些胆小的同学不忍心看,便捂
上了双眼;有的 大人则发出善意的微笑,鼓励他们赶紧站起来,继续比赛。摔倒得人很快调整了一
下,又站了起来,重整 旗鼓,抱着’比赛第一,重在参与”的心态,又冲刺向了终点…… 最
后的结果,我并没有在意,只 是默默觉得,这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带个大家的并不只是传统文化
的继承,还有那一份难得的快乐。 简单评语:这篇文章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由“民风民俗”
中汲取了生活的力量,得出了微笑面对生活的 认识。文章叙述语言流畅,情感真挚,人物描写生
动,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很精彩!

火把节
我的家乡普格是凉山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是火
把节的故乡。 火把节是祈祷幸福、祝福吉祥的节日。火把节原旨是驱虫灭害、保佑庄稼获得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普格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日子。 火把节的第一天,各家各
户清 洗炊具,杀鸡宰羊,筹办丰盛的节日晚餐。吃晚饭前,大人们把饭盛进簸箕里,把菜放进盘
子里,筷子与 勺子放在菜上,然后一起摆放在门前。希望已过世的老人们回来吃顿饭,来看看儿
孙,保佑在世的家人平 平安安,健康长寿,并把家中的不吉利带走。祭完过世的老人,全家才开
始吃饭。晚饭后,老老少少都走 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来到寨口,用火把烧几堆熊熊的篝火,老的
聚在一起,小的聚在一起。女孩子们手牵 着手围绕火堆念起火把祝词。人们迎着金灿灿的火光,
跳啊,笑啊!祝词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一浪压倒一 浪,此起彼伏,在山谷中久久回荡。 火把
节的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四面八方的彝族人民都聚到 一个固定的场地。火把节的场地是一块
圆而平坦的草坪,外围是浓浓密密的树林,过节的人们坐满了草坪 四周。这天要进行斗牛、斗鸡、
赛马、摔跤等活动。普格彝民的摔跤与人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日本相扑运动 有些相似。摔在上面的
不一定赢,摔在下面的不一定输,而要看谁的双脚先离地,谁的双肩先触地。能参 加火把节摔跤
比赛的小伙子都是各村各寨的佼佼者。他们时而被这个抱起,时而被那个摔倒。战败者不气 馁,
战胜者也不骄傲。他们都冷静地迎接新的挑战,直至无敌手才算胜利。 火把节的第三天,是< br>选美活动。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把黄油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
巾 ,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跳起了优美的彝族舞,唱起了婉转的彝族歌。五彩艳丽的
裙子摆动着 ,旋转着,如彩蝶展翅,似孔雀开屏,煞是迷人。姑娘们努力展示出自己的美。记者
们可忙坏了,又是拍 照,又是录像。评委们也在精心挑选着百花丛中的“牡丹花”。瞧,他们满头
11


大汗,看来还真难选出来呢!傍晚,各家各户点燃火把,在家长的带领下,在屋内、院坎中转绕,
口中念道:“烧死瘟疫,牛羊发展。”祈求六畜兴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全寨各家各户把剩下
的火把集中堆放于村头牛羊出入的路口,燃起熊熊的篝火,在篝火的上面放一块石板,每家朝石
板上投 小石9粒、草9根,象征着数不清的牛羊来吃草,收不完的庄稼堆成山。 家乡的火把
节随着历史的 演进、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成为集民间体育、文化活动和民风民俗展示为一体的
盛大节日。近年来,每 逢火把节都有大批的外国朋友和港台同胞来普格和彝族人民共度佳节。
朋友,请来普格参加彝族的火把节,你将会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又一幕…… 简单评语:本文
的主旨昂扬,充满激情,语言优美,例如:“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金银首饰,每人撑一
把黄油 布伞,相互牵着彩色三角巾,在草坪上围成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典型的事例也为文章增色
不少。

一个独特的民族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 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
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苗族人认为万 物有灵,崇拜自然。
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 鬼神和巫术。
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 数人
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 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
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 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厄运、灾
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 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 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
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 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辣椒骨、苗
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介绍完饮食,就要 介绍服饰了。在苗族,
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 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
简评: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苗族 的民风民俗”。本文对苗族人民的人口、饮食、鬼神观念
等方面进行说明,说明顺序从说明顺序符合人的 认知规律。语言形象生动而又不失严谨。

端午节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 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
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 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 不复存在了。
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 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
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 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 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
身上的晦气。之 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
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 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
(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 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
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
龙头雕刻的 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
这个游 行队伍要 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
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 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 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
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 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
12


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简评: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过端 午节”的经历,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语言
形象生动,如“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 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富有生活气息,
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元旦
由于元旦是在民国年间才诞生的,并是由春节演化而来,所以,在中国刚刚开始庆祝元旦时,
其 庆祝的风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或者说是春节的缩小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
日,虽然沿 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
心目中却并不见的会 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元旦的庆祝
方式一: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 都知道的,很多国家都把元旦顶为法顶节日,在元旦这天放假。新
中国成立后,也规定元旦为法定节日放 假一天。元旦的庆祝方式二: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
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 、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敲锣打鼓、
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 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
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 统,在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发
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元旦祝福短信 元旦的庆祝方式三:
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 会燃放炮竹,
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一家人团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庆祝方式暂时还没见 过。
少数民族有他们独特的习俗,各国的习俗也不一样。点评:文章开头直接描写元旦节的来历和地位,然后介绍了庆祝元旦的三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元旦节的重视和喜欢,较为吸引读者。语言
优美 生动,结构完整,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

提着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 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
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 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 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
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 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
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 碾成粉末状,
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 迹出
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
晓 。
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
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
走之后, 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
地咬上一口,浓浓 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
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 ,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
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 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
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 的美好愿望有关。
点评:小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笔墨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武穴酥糖的传说和味道,让人读 后如见
其形,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全文一气呵成,开篇直奔主题,正文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巧妙,结< br>尾抒发感情,是一篇佳作。

家乡的风俗
如果,你看过了“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看过了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
看过了历史悠久的故宫;看过了浓妆淡抹的西 湖;看过了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么你来江西
13


浏览一番吧 。既然来到江西,你就应该去庐山浏览一番,才不枉此行。日出东方时,庐山像刚刚
苏醒的少女,被晨雾 笼罩着。在这时上山,你准会有一种飘飘欲仙,腾云驾雾的感觉。晨雾中的
庐山像是人间仙境,有仿若海 市蜃楼。记得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这样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的云雾以瞬息万变闻名全国。瞧,刚
刚还是仙女舞动的飘带,现在又变成了一泻 千里的九天银河。一会儿又变成巨大无比的天幕;一
会儿又变成奔驰的骏马;一会儿又变成琼枝玉树、粉 妆玉砌的天堂……江西还有很多特产。如:
庐山云雾茶、景德镇陶瓷、会昌大果金桔、玉山罗纹砚等。庐 山云雾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是深受
欢迎、供不应求的高档产品。“幸饮庐山云雾茶,更识庐山真面目”, 这诗一般的赞语,足以说明
它的地位和价值。黄山有“四绝”,而庐山云雾茶有“六绝”:条索粗壮、青 翠多毫、汤色明亮、
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还有那狗轱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此茶的特 点与其它茶
叶迥然不同,它叶片细嫩均匀,碧色中微露黛绿,表面覆盖一层柔细软嫩的白毫,茶叶五至七 片,
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江西有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有与众不同、独具一格的民风民俗;有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民间
传说 ;还有味道独特,令人回味无穷的民间小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赶快来这里亲身体验一
下吧。你不来 会终生遗憾,来了会终生难忘的哦!这篇短文描写了江西的民风民俗。作者运用拟
人的手法,将江西的美 丽富饶,轻松自在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使文章生动形象,更能表现作 者的喜爱之情。

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 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
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 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
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 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
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 。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 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
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 家因为忙而没来得
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 了一副春
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
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 ,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
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 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点评 :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
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
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 了习作的知识性。

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 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
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 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
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 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
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 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
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 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 待,都
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
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
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
14


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 的奶奶变成了小兔
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 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
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
打年糕时的情 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
一般。

语文园地一
【交流平台】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为了表现北京独特节日习俗,重 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
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它的日子则一带而过。在写腊八和初一 这几天的活动时,也做到
了有详有略。因为写重点突出。
概括起来:作者重点表达的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
【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清一 色”“都是”“通通”是近义词。“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
得头筹” 是近义词。这样写的好处语句不重复,词汇丰富。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糕”与“高”同音,所以过年吃糕有万事如意年年高的寓意。
过年吃鱼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的谐音“余”不仅仅代着盈余,也象征着降妖除鬼。
蝙蝠在中国古代来说赋予了人们福的意义。
【书写提示】
观察下面的字,再照着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给出的一段话是行楷,笔画之间有连带,笔画流畅、活泼。练字的时候 一是要练眼,即认真
读帖。二是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把示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
【日积月累】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注释】①长歌行:汉乐府曲题。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 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
曲。
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⑤布:布施,给予。
⑥德泽:恩惠。
⑦秋节:秋季。
⑧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⑨华(huā):同“花”
⑩百川:大河流。
⑪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
15


⑫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2.诗意: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 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
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 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赏析: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 整个春
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 br>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
让 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
年人要珍惜 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第二单元
鲁宾逊漂流记(节选)
【作者简介】
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 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
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 记》《辛格尔顿船长》
《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罗克查娜》等。
【我会写组词】
惧:jù(畏惧、惧怕、临危不惧)
凄:qī(凄凉、凄惨、凄风苦雨)
寞:mò(寂寞、落寞、不甘寂寞)
宴:yàn(宴会、喜宴、宴请)
霉:méi(发霉、倒霉、霉菌)
籍:jí(国籍、书籍、籍贯)
聊:liáo(无聊、聊天、闲聊)
乏:fá(缺乏、疲乏、人困马乏)
栅:zhà(栅栏、栅子、竹栅)
控:kòng(控制、自控、控告)
贷:dài(贷款、信贷、责无旁贷)
剔:tī(剔除、挑剔、晶莹剔透)
袭:xí(袭击、偷袭、侵袭)
覆:fù(覆盖、覆灭、覆水难收)
【多音字】
泊:bó (停泊)pō (湖泊)
畜:chù(畜生)xù(畜牧业)
圈quān(圆圈)juàn(圈养)
【近义词】
畏惧——恐惧 凄凉——凄惨 寂寞——落寞改善——改进
忧郁——郁闷 处境——环境 失望——绝望 救援——救助
对付——抵挡野蛮——粗野 安慰——宽慰 流落——流浪
简陋——粗陋 郑重其事——一本正经
缺乏——缺少 天涯海角一一天南地北
【反义词】
畏惧一一勇敢 危险一一安全 野蛮一一文明 倒霉一一幸运
淡忘一一回忆 寂寞一一热闹 简陋一一豪华 忧郁一一开朗
16


凄凉一一热闹安慰一一责备 麻烦一一方便 缺乏一一富余
苦闷一一愉快 天涯海角一一近在咫尺 闻所未闻一一司空见惯
【理解词语】
梗概:大略的内容。
畏惧:害怕。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木筏:用长木材结成的筏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畜养:饲养(动物)。
淡忘: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
叛乱:叛变作乱(多指武装叛变)。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介意: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在意( 多用于否定式)。
萦系:记挂;牵挂。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句子解析】
1.这是一个无 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这句话描写了无名荒岛上无人居
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预示 着鲁滨逊将要面临严酷的生存挑战。
2.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来的食 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
就得想办法。当意外来临时。鲁滨逊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也没有不切 合实际的幻想,而是
很快接受了现实。“想办法”说明鲁滨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地行动起来应对困难。
3.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
未 闻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天过下去。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
要过的生活 是人们从未听说过,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逊面对
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 窘迫外,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失望,是他在岛上住下
去的关键。采用第一人称来叙 述,写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
世界,更具真实感。
4.我 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
但是却办不到。 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
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 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
鲁滨逊的孤寂和无奈。
【问题归纳】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 梗概”写了鲁滨
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
2.鲁滨逊是怎样解决吃饭问题的?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鲁滨逊打猎、捕鱼,
畜养山羊,种麦子,使自己有奶喝,有肉吃,还有了粮食。这些描写反映出鲁滨逊是一个有着丰
富的生活 经验的人,是一个有着顽强毅力的人。
3.鲁滨逊为什么会给这个野人起了“ 星期五” 这样奇怪的 名字呢?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
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为“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 贯对时间的重视有关。从后
文可以看出,他记得自己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上岸十一二天后” ,想到用刀子在大柱子
上刻斫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4.鲁滨逊在柱子上刻上岛时间、自制日历,说明什么?说明鲁滨逊有着丰富的航海知识,能
细心地根 据自然现象推测时 间和确定自己的位置,用刀刻斫痕的方式来记录时间,并把记时间的
大柱子立在自己 上岸的地方,以便经过此处的船只能够发现。足以说明鲁滨逊是个充满智慧的人。
5.鲁滨逊“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
两种心态的对比:想到 坏处无奈,想到好处欣慰。鲁滨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智地面对
现实,能够知足安命,能够在困 难的环境中找到安慰和满足,从而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课文分段】
17


第一部分(1-9):概括介绍了《鲁宾逊漂流记》的内容。
第二部分(10-19):写鲁宾逊初到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课文主题】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 “养牧
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
的思 考。课文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梗概”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 “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 “救
‘星期五’” “回到英国”等情节。
2.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 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
鲁滨逊克服了 很多困难是缺乏本子、笔和墨水,于是他通过用刀子刻痕来记录日期;二是缺
乏铲子、鹤嘴锄、铁锨等工 具,于是他用笨拙的方法来建造房子;三是孤独,有一条狗和两只猫
陪伴他,靠找事情做来排遣寂寞。
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是忧郁而寂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逊开始思考自己目前的处
境他 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如实记录下来,通过好处与坏处的对比,找到了值得宽慰的东西。然后开
始知足安命, 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通过鲁滨逊在岛上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艰险、机 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
积极的人。
【选做】最近你遇到什么困难和烦恼了吗?像鲁滨逊一样把 坏处与好处列出来,再说说这样
做对你是否有帮助。
妈妈去外地出差十几天了,我感觉生活学习乱了套。
坏处:1.早晨没有人喊我起床。
2.中午只能在学校吃食堂。
3.家庭作业没有人帮我检查。
4.双休日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像以前一样跟妈妈去游乐园。
5.好久没有吃到妈妈包的饺子了。
好处:1.每天晚上自己定好闹钟,早晨闹钟一响赶紧起床。
2.跟同学们在一起吃饭挺热闹的。
3.写完家庭作业自己检查一遍,比以前细心多了。
4.双休日在家里阅读名著。
5.自己动手包了一次饺子,虽然包的饺子不好看,也没有妈 妈包的饺子好吃,但是心里很高
兴。
妈妈不在家的日子,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是我开始变得独立起来,收获还是很大的。

骑鹅旅行记(节选)
【作者简介】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瑞 典女文学家,19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从小就爱听
祖母讲古老的庄园故事,这对她后来的写作起 了很大作用。在一所女子学校担任历史、地理教师
时,她开始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 骑鹅旅行记》是她唯一为儿童而写的长篇童
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童话作品。
【多音字】
冠:ɡuān (鸡冠)ɡuàn (冠军)
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
挣:zhèng(挣脱)zhēng(挣扎)
【近义词】
18


估计——估量 仍然——仍旧 幸好——幸亏
障碍——阻碍 忍受——忍耐 缘故——缘由
和善——善良 后悔——懊悔 捣蛋——捣乱
示弱——认输 锋利——锐利 照样——依旧
一丝不动——纹丝不动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垂头丧气——无精打采 头晕目眩——头晕眼花
【反义词】
精心——粗心 弱小——强大 断定——怀疑
和善——凶恶 光滑——粗糙 舒服——难受
一模一样——截然不同 聚精会神——心不在焉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一清二楚——模糊不得
【理解词语】
头晕目眩:头脑发昏,眼睛发花。形容被事情繁琐弄得不知所措。
乌合之众: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乌合,像乌鸦那样聚集。
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恼怒:生气,发怒。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径直: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混乱:没条理,没秩序。
报应:佛教用语,原指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后来多指种恶因得恶果。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漫游:随意游览。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能解决问题。
九牛二虎之力:形容很大的力量。
【句子解析】
1.发现,光那样站着等待是无济 于事的,一定得想别的办法。他觉得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去找
小狐仙讲和。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承接上文站在闭目镜子前怪样子不会消失,引出下文找小狐仙过
程中发生的事。
2.院 子里的鹅和鸡立即掉过头来盯着男孩,并发出六一阵使人无法忍受的咯咯声。公鸡叫道,
“他活该,咯咯 里咕,他扯过我的鸡冠!”
立即”“盯着”写出了鸡和鹅听到尼尔斯名字时的强烈反应;从公鸡的话语 中可看出尼尔斯以
前是怎样淘气地捉弄他们,也表现出公鸡此时的幸灾乐祸。
3.男孩感觉到 猫的爪子穿过他的背心和衬衣,刺进了他的肉皮,锋利的犬牙触到了他的咽喉
上。他拼命地喊着救命。
说明男孩习惯了欺负猫,总是扯它的尾巴。愤怒使男孩早已忘记自己变成拇指大小之后是多
么弱 小无力。在被猫扑倒在地,前爪按住胸口,大嘴对准咽喉之后,又害怕猫要了他的命,所以
大喊救命。说 明男孩此时已经被吓坏了。
4.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
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头牛吼声的巨大,也表现了牛见到尼
尔斯时强烈 的愤怒之情。
5.五月玫瑰在她们中间年纪最大、最聪明,现在也最生气。“你过来,”她说,“你做 的事都应
该遭报应了。你曾多次从你母亲腿下抽走她挤奶时坐的小凳,你多次在你母亲提着奶桶走过时伸
脚绊倒她,你多次气得她站在这里流眼泪!”
五月玫瑰举出具体的事例,说明她不仅不满尼尔 斯昔日欺负自己,也为尼尔斯捉弄妈妈的荒
唐行为感到气愤。既表现了五月玫瑰的善良,也表现了尼尔斯 的顽劣。
【问题归纳】
19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尼尔斯变小后的模样的。
作者没有直 接描写男孩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的模样,而是通过间接的对比描写来表现的。如
“他还够不到锁”“快看 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尔耶松”。这样描写可以让读者对尼尔斯的小有
着具体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尼尔斯对猫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刚看到 猫时,尼尔斯亲切地称呼他“亲爱的猫咪”,因为他想从猫的嘴里问出小狐仙的住处。
当被拒绝以后,尼 尔斯对猫的态度十分粗暴,甚至还想去揪猫的尾巴。当他被猫轻松地按到地上
教训之后,他对猫感到了恐 惧。最后被猫放过时,尼尔斯对待猫的态度是羞愧的。
3.接下来,尼尔斯又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尼尔斯溜进了牛棚,三头牛也都对他不客气,这时男孩意识到过去对他们不好,现
在后 悔了,但是牛们依然对他非常凶,他担心牛会挣断缰绳,所以赶紧溜了。
4.但是牛都不听他说话。她 们吵闹得非常凶,他真担心哪头牛会挣断缰绳,所以他觉得还是
趁早溜掉为妙。这句话中的“溜”改为“ 跑、逃”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溜”是悄悄溜走的意思,一方面表明尼尔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 以前行为的错误,
并感到羞愧的心理;另一方面写出了现在牛都不理他,他只能灰溜溜离开的狼狈情态。 如果将“溜”
改为“跑、逃”,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5.从尼尔斯和动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尼尔斯没有变小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尼尔斯和 动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尼尔斯曾经扯过公鸡的鸡冠,揪过猫的尾巴,用
各种方式捉弄三头牛,把 母亲挤奶时坐的小凳藏起来,用脚故意绊倒母亲等顽劣的行为。从中可
以看出尼尔斯是一个调皮捣蛋、惹 是生非、顽劣自私的孩子。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4):尼尔斯发现自己变小以后想去找小狐仙讲和。
第二部分(5—29):尼尔斯想寻求动物们帮助找到小狐仙,可是谁都不愿帮他。
第三部分 (30—48):男孩尼尔斯在墙头上听见家鹅和大雁的对话,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扑上
了即将飞走的雄 鹅。雄鹅载着尼尔斯飞到了高空,离开了家园。
【课文主题】
课文主要写了喜欢虐待动物的 小男孩尼尔斯被小狐仙变成大拇指般大小后受尽动物们的嘲笑、
恐吓和追逐。后来,,后来,尼尔斯被雄 鹅带到了天上,开始了骑鹅旅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曾经
喜欢虐待动物、喜欢搞恶作剧的男孩的形象。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作者及作品简介】
马克•吐温(1835 -1910)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
砭时弊时一针见血,毫不 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他的作
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 br>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主要人物分析】 < br>(1)汤姆•索亚:原名托马斯•索亚,一个聪明活泼,富有正义感,而对家庭、学校和教堂却
充 满了反感的小男孩;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梦想当“海盗”,一心追
求自由和 冒险的生活。
(2)蓓姬•萨切尔:萨切尔法官的女儿,活泼可爱,汤姆的意中人,汤姆在见到她第一 眼时
就“爱”上了她。
(3)哈克贝利•芬:圣比得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父亲是个酒鬼 ,不受约束,但秉性纯良,
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最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 了道格拉斯寡妇一
命而被其收养。
(4)波莉姨妈: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对汤姆要求严格 ,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
20


教养的好孩子。
(5)锡德:汤姆的异母兄弟,一个循规蹈矩的“模范儿童”,成绩好。经常和汤姆作对,喜
欢向波莉姨 妈告汤姆的状。
(6)玛丽:波莉姨妈的女儿,汤姆的表姐,也是一个善良纯朴,天真,富有同情心, 公道的
女孩。
(7)乔埃•哈波:汤姆最好的玩伴,知己,与汤姆、哈克贝利•芬一起在杰克 逊岛上度过了一
段他们一心向往的海盗生活。
(8)莫夫•波特:一个“酒鬼”,为了挣钱买 酒喝而去帮年轻的鲁滨逊医生盗墓,结果被同伙
印第安人乔陷害,被诬陷为杀人凶手,后由于汤姆的勇敢 作证才得以洗脱罪名。
(9)印第安人乔:印第安人,阴险狡诈,在与莫夫•波特一起帮鲁滨逊医生盗 墓时杀死了医
生,并把罪名稼祸给莫夫•波特,但最终因贪财而饿死在山洞里。
(10)萨切 尔法官:蓓姬•萨切尔的父亲,圣彼得堡镇律师杰夫•萨切尔的哥哥,是圣彼得堡
镇人眼中的大人物。
(11)道格拉斯寡妇:美丽、善良而富有,因哈克贝利•芬曾经救过她一命,后来收养了他。
(12)吉姆:波莉姨妈家的小黑奴,善良、可爱。
(13)艾美•劳伦斯:汤姆的第一个订婚人,爱美。
【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
群孩子 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
种种冒险经历。 )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
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 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
了智慧、计谋、 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
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 ,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精彩情节】
1.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 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
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 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
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 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
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 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2.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 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
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 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
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 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
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 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
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 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
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 了一地”等。
【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 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
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1


第三单元
匆匆
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 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
突出时间来去匆匆 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 br>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
时间飞 逝的痕迹。“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
而无法挽留的 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作者运
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表 现出作者十
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 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
眼前过去。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 br>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
自己 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
独特,联想 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作者用
全身心去感受时光 的流逝。

那个星期天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散文、随笔
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课文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却未能如愿的经历 ,记录了“我”
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我”细腻而敏感的情感 世界,
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写 “我”从满怀希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
心等待,却终于彻底绝望的过程。
第三部分(7):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近义词】
盼望——渴望 答应——答允
想象——幻想 耽搁——耽误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消逝——消失 荒凉——冷清
【反义词】
答应——拒绝 明媚——昏暗
简单——复杂 缥缈——清晰
漫长——短暂 急遽——缓慢
【每课一题】
说说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22


答: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 继续等待时的耐
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直到最后等待结束、期盼落空的过程。
《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
哪 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情感抒发都真切、自然。
不同点 :《匆匆》运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用诗意的语言将抽象的事物表现出来,
既表达了朱自清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又能激发读者的共鸣。
《那个星期天》从孩童的视角观察世界,所描写 的行为举止均充满浓浓的孩童气息。这稚子
内心的感受通过作者看似随意而絮叨的语言表达出来后,更能 够让人深受感染。


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 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
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23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 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
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 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
上的一首 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词语解析】
含糊:指叙述的模糊,不清楚。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局势:泛指 [政治、军事等] 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
轻易:本课指十分容易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沉着:冷静,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句子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 亲,却只得到一个含
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 地回答和解
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 ,而
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24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
组织 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
离开自己的工 作岗位。这个反问句表示李大钊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
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 精神。可见,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生命重要。
③在法庭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大钊虽 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
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 ”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
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和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 br>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
着” 。“瞅了瞅”看出李大钊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
使他们 化悲痛为力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
革命事业的信 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
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 ;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
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 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
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 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
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教材解析】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 精神和面对
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 前、
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
李大 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 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
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
然 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
了父亲在法 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
心情。
( 2)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景象最深。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李大钊同志
坚强不屈,沉 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革命
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
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 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
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 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
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为人民服务
【理解词语】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 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
的事物。
鸿毛:大雁的毛,比喻事物微不足道。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联系上下文,可理解为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
25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追悼:指的是怀念死者,表示哀悼的意思。
【本文结构】
提出论点(1段)——证明论点(2—4段)——提出号召(5段)
文章开头鲜明地提出了中 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的为人
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 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
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 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
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 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作家作品】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
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等等。毛泽东的诗 词也很有名,如《沁园
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长征•七律》等。
【理解句子】
1.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 队伍完全是为
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
文章开篇就点明主题。整段话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根本
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共产党员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之一。教学时,教师可
引导学 生结合以前学过的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结合学生所知道的事例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句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结合课后的“资料袋”来理解。张思德同志1933年参加革命,经过
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地为人 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在陕北
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即将挖成的炭窑 突然塌方,他为救战友而牺牲。张思德同志牢记革命队伍
的宗旨,活着为人民的利益工作,死为人民的利 益牺牲,体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因为他为人民的利益而死,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 地的大事,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
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3.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 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
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 ,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上面这段话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讲我 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
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再抓住这段话中的关联词语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衡量批 评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就
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的目的也只有一 个,就是为人民服务。
4.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 ,才能取得全
民族的解放。
“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指的是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 中、华南等抗日根据地。
当时这些根据地的人口总和是九千一百万。这句话是说,还要扩大抗日革命根据 地,才能取得全
民族、全中国的解放。当时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
5.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是说, 革命斗争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遇到艰难困苦。但是,我们为了人民利益,
为了民族解放,就不能怕 困难,要看到成绩和光明,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
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
战士,还是战 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
现我们的目标。
【写作特色】
(1)论说观点层次清楚,说理透彻。
文章的中心是为人民服务。全文围绕这个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
26


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 改正错的;正确对
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 五方面的
问题。这五个问题都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标准,从不同侧面说明怎样才能做到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
务。每一段落集中讲述一个观点,段与段之间又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结构关系,思路十分清晰。
(2)语言准确、鲜明。
为了准确表达意思和观点,虽然是演讲,作者也很注意对词语的选 择。如“我们这个队伍完
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完全”,就是百分之 百,也就是说,除了
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 么时候,不管
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教材分析】
《为人民服务》这 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上的
讲演。文章的中心内容很突 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我们应该追悼他,学习他,真正
做到“为人民服务”。文章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语言极富表现力。

金色的鱼钩
【多音字】
宿sù(宿舍 露宿)xiǔ(一宿)xiù(星宿)
【理解词语】
严厉:严肃而厉害。文中指老班长的态度严肃认真。
收敛: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②减轻放纵的程度(指言行)。文中指老班长的笑容消
失了。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文中指老班长的手因长期劳作而不光滑。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课文结构】
这篇课文篇幅长,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 2自然段):1935年秋天,“我”和两个小同志因生病没法和大部队一起
过草地,指导员便派炊事班 长照顾我们。
第二段(第3~22自然段):青稞面吃完了,老班长想方设法钓鱼煮鲜鱼野菜汤给三个 病号
吃,而他自己没吃过一点鱼。
第三段(第23~33自然段):讲走到草地边缘,老班长牺牲了。
第四段(第34自然段):讲“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问题归纳】
1.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
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 不朽。
2.文中的老班长有什么任务?
老班长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
3.老班长接收任务后,遇到了什么困难?又如何解决的?
老班长接受任务后遇到的困难是青 稞面吃完了,面临着饥饿的威胁。解决的办法是挖野菜、
钓鱼,给战士做鲜鱼野菜汤,补充营养。
4.老班长为何不喝鲜鱼野菜汤,哪怕是在生命垂危的时刻?
老班长不喝鲜鱼野菜汤是因为找 食物非常困难,食物非常少,他把找来的食物全部给了战士
们,自己不吃是为了省下来给小战士们吃,努 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5.你觉得老班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27


老班长是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坚强乐观、关心热爱战士、尽职尽责的人。
【课文主题】
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 心尽力地照
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 人
的崇高品质。
第五单元
文言文二则
【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 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
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 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 来,想取过弓
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28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 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
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 热水里去。这
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29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 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4、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要诚实谦虚。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理解词语】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无独有偶: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
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
理的前 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
一百个问 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锲 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
发现的一般规律——“真 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
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
体裁特点。
【课后习题】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
真理。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 漩涡 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遇酸变色 发明酸碱试纸
30


三个是:奥地利医生 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字词荟萃】
1.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憎恶——憎恨厌烦——厌倦陌生——生疏惘然一—茫然
[反义词]
憎恶——喜欢陌生一一熟悉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鄙夷不屑——肃然起敬
2.词语意思(含例句)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鄙夷不屑:鄙夷:轻视,看不起;不屑:认为不值得。轻视,看不起
憎恶:憎恨,厌恶。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迷茫的样子
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
行不同的教育。
厌倦: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
【问题解答】
1.“因为它不是我们这 种类型的学校,傻瓜。那是几百年前的那种老式学校。”其中“这种类
型的学校”“那种老式学校”分别 是指什么?
答:“这种类型的学校”指学习地点在家里,有机器老师、教学视察员,用打孔文字写作业 和答
卷等。“那种老式学校指学生集中在学校的教室里上课,有老师、纸质的课本、手写作业和答卷等。
2.几百年以后,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
哪些了解?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
(1)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2)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3)老师是真人。 3.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
进行 简要说明。
答: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现在学校的老师是真人,未来“机器学校”的老师是机器人
4.阅读第10-13节,思考: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玛琪也不全
部 喜欢“未来教育”。她厌恶的是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 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同时,这种写法也能暴露出教育 中那些持续性的、本质性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
进而消失: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 的线。
5.本文以玛琪和托米的对话(语言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内容,并以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
情节的展开。思考:本文的语言描写有哪些特点?
答:(1)本文人物的语言合乎人物的年龄 、性别特征,能展现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玛琪和托米的
语言都非常符合从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的孩子的特 点,他们既急于对自己的见闻做出判断,又充满
了疑惑和未知
①年长的男孩托米比较“酷”, 他的语言衣着一种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语气,始终把握话语
的主导权,甚至有时会语带讥讽,从托米的 语言中,可见一个愿意探索未知、知识面广、颇有主见的
男孩形象。
②玛琪比托米小,她的语 言中多有疑惑、不解和好奇,她的知识面不如托米广,也不太愿意质疑
自己所处的现实,在和托米的对话 中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看起来像个比较“乖”的女孩。但她
的内心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并缺乏 主见。
(2)本文人物的语言充满日常感和真实感。文中对话很注意表现孩子的语气,如:“多浪费呀 ”
“当然聪明啦”“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我没说我不喜欢”:这些< br>31


充满孩子气的感叹、辩驳、“威胁”和“妥协”,非常真实地还 原了孩子之间的“对话现场”。
(3)本文语言对话暗示出了作者的某些思考。相比于玛琪,托米更了 解“过去的教育”,也有着
更冷静的判断。在托米身上,透露了作者的某些思考和“反讽”的态度,比如 他对纸质读完就扔掉
的评价,对真人老师“只不过给孩子讲讲课,留些作业,提提问题”的评价,虽然是 片言只语,虽不免
流于“极端”,却也在提醒读者:“过去的教育”可能也有并不完美的地方。
古诗词诵读
采薇(节选)
【释义】
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往:当初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雨(yù)雪:下雪。雨,这里作动词。
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简析】《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 代说法不一。但据它
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 狁(即后来
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 子
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
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译文】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
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路途曲折漫长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不觉伤悲起来,没有人会懂得我的痛苦的!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大意】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真诚地奉劝 我的朋友再
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老朋友了。
【作者简介】
王维, 唐代诗人。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单独代表人物,
又擅长画画,后 人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当时被谱曲 传唱,称为“阳关三叠”。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
地点,环境气氛。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 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放眼望去到处是青青
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水湿润了尘 埃,用“新”字形容柳树的翠嫩,准
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客舍的“青”与“情”谐音,柳色的 “柳”与“留”谐音,更表
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两句,诗人劝朋友多饮几 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不会有熟悉的朋友来陪伴了,
更何况这次离开,是要去比阳关还遥远 的安西呢?这两句,表面上是劝酒,实际上是忠心的祝愿
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 深沉的感情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
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注释】
元二:作者的朋友元常。
32


使:到某地出使。
渭(wèi)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
朝(zhāo)雨:清晨的雨;
浥(yì):湿润。
轻尘:浮尘。
客舍:旅店,这里指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更尽:再喝一杯。更:再;尽:同“进”。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故人:老朋友、旧友。
【知识积累】
古人送别流行“折柳”
古人分别时 会送一件纪念品给朋友,表达自己的思念与不舍,这个“纪念品”就是一支柳条。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 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
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所以在众多描写送别的诗句中,经常会出现“柳”或“折柳”。其中
最著名的,就是这句“渭城朝雨浥轻 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喜雨
【重点字词】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主要内容】
(诗的 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
人点出了春雨降 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
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 、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
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 一带发生了旱灾。
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 来临之际,杜
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写作思路】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译文】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注释】
呈:恭敬地送给。
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 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
外郎。
天街:京城街道。
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33


最是:正是。
处:时。
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 )的早春时节。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此
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大约韩 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
于是作这首诗寄赠。
【赏析】
这 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
行十八,故称张 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
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 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 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
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
的朦胧景象 。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
“山色有无中” 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 说:
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前两 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
色。刻画细 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
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 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 还
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
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
仿佛有 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人们带着 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
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 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
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 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
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
景来衬托 ,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 城处处烟柳的景色
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 分,象征着
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 罕
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
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 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
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 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
《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 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
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 清新之美感,既咏
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 笔,但他
34


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 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
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 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
情。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 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
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 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
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
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
诗,在 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 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
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 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
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 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
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 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
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 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
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 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
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35

聚仙谷-很纯很萌哒


如果我是梁山伯-水污染的原因


含饴弄孙是什么意思-鼠标左键不灵敏


怎么样学好英语-艺术节


过去的敬拜-荆轲刺秦王课件


剪彩-去的组词


机票退票扣多少钱-地球人p57


春游游戏-危险货物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