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amd专用内存-世界地理复习
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为扎实地推进“以学为主,当堂达标”
的课堂教学,我认真
阅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不同阶段教学的重点整理了一下,
现在与大
家分享一下。
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同学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有一个由浅入深、
由易到
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学会到会学的过程。
(一)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重点
从教材要求上讲,小学语文教材低段的教学,着
重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
写字、听说、阅读、写话的训练。从心理特征上看,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七至<
br>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
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
象。要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具体说来就是:
1.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教给
学生识字方法,如编儿歌和顺
口溜识字法,部件识字法:利用已学过的熟字部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
、
换一换”换掉字的偏旁,帮助学生识字。利用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识记字,既
利于掌握汉字的
声,又利于掌握汉字的形和理解汉字的义。教给方法,已备大
量识字,早日独立阅读。当然这些方法必须
要老师教给他。
2.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如简单笔画的运笔,描红的方法,观察字形特点的方
法等
3.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抓关键词句背诵课文。背诵课
文也要有方法指导,否则
事倍功半,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识记能力。
4.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看图
,怎么看也要有方
法指导,否则孩子年龄小,不点就不会。
5.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
6.课后能用复习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7.小组合作要有意识的培养,要有方法指导。组
内交流如何有序发言,认真倾
听都要一一引导。
8.学会简单的预习方法。先借助拼音识字,
借助工具书扩词,把课文读通,不懂
得问题能打个问号,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低年级学生要
学会“敢
问”教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克服不良心理障碍,把自己学习中
不懂或不
清楚的问题大胆提出来,也就是不懂就问。
9.拿出一篇文章,总体上怎么学,如何下手,教师要有方
法指导,总结出适合自
己班级学生特点的学法。
(二)对中年级学生的指导重点
小学语文的中段教学,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对段的理解,段的练习,
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这时的中
年级学生,已是九至十岁。从心理特征上看,
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有意注意也
随之增长,能较为
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从
语文知识上看,学生已学会汉语拼音,能认识1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有了较
为丰富
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
简单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基
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
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
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
),“时间推移观察法”(以时
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
),“移步
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
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
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
顺序分段的方法。
5.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
6.学会用“理序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
7.
从多个角度继续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从题目上问、从词语上问、从内容上问、
从矛盾处问,并尝试通过
小组合作解疑。
8.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不同文体的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归类,如遇到诗歌,童话怎么学,教师要心中有数。
在这个阶段中,要开门见山地教给学
生各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中进
行示范性指导,让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实践。
(三)对高年级学生的指导重点
小学语文的高段教学,着重是进行篇的训练,
要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
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布局谋篇的训练。这时的学生,<
br>年龄已达十一、二岁。从心理特征上看,他们已能长时间地、有效地知觉事物,
能区分事物主要和
次要的特征,思维的发展已达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观察事物、
认识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强。从学习方法上看
,他们已基本学会和掌握学习语文
知识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
的要求
是:熟练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
2.学会用“质疑法”从矛
盾处问、从语言标点运用上问、从写作上问、从中心
上问、从省略处问、从结尾处问、从联系(句、段;
课内外)上问。“阅读课文,
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这一学段还要尝试拓疑。
经
过一个阶段的训练,现在学生在预习课文后经常提的问题能把我难住,如《落
花生》孩子们问
,“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这么难请?”《难
忘的一课》问我“既然爱国,为什么“我
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后面不用感叹
号。《慈母情深》一课我没有调控好的姜敏突然冒出的“题目是慈
母,为什么文
章的字里行间却没有体现出来?” 孩子们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有
了
一定的深度。课堂上我没有很好的把握好这一生成的问题,点的不够透,课
后,他又来问我“老师我还是
不太明白,后来我才明白他的意思,他理解的慈
祥是面容和蔼。
3.学会用“连缀段意法”、
“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
“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学会用“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
结、小结
、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6.学会用“总结提高
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
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
7.拿出一篇文章,老师不讲的情况下知道以什么为抓手自主解读,在日常的教学
中要有所侧重
。如金主任出的《老人与海鸥》:补充相关资料,抓细节描写,联
系情景等赏析方法。还有《慈母情深》
读通课文,理清层次,抓住人物的动作
神态及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品析人物,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
学习方法。
这一学段针对不同文体的解读方法要比中段更为深入。
总之,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
树立全局观念,瞻前顾后,各年段的要求不同,
要抓住教学重点不放。相信有了方法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就会有法可依,在汇
报交流时就会有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