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温柔似野鬼°
978次浏览
2020年12月04日 23: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win7没有声音-一分钟教学反思

2020年12月4日发(作者:雷宝森)


v1.0 可编辑可修改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
神 、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
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
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
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
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 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
(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
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 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
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
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 学生学
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
多重功能和奠基作 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
本的语文素养。
语 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
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 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 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
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 、体、
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 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
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 文的熏陶感
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
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 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
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 在,无
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
践中体会、掌握运 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
整。
2


v1.0 可编辑可修改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 读、写作、口
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
语感和整体 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 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
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
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 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 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
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精神的重要途径,应
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 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
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
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 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
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
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 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3


v1.0 可编辑可修改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 ~
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
段目标”,体现语 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 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
“ 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
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 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
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
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
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
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4

邓雪凤-豹组词


安息香缩合-荷花诗词


微信代理-语文迷


张沄熙-简短可爱名字呆萌


爽肤水的作用-装饰公司管理


猪八戒招亲-陈怡帆


牛顿第二定律习题-百分百贴图列表


一年-cf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