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当前热点问题
感谢朋友的话语-布娃娃歌词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
推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两个热点问题
怎样的课才算语文课?(方向)
怎样理解简简单单教语文?(策略)
困惑、盲从、急于求成 到冷静、清醒、务实求真
1.三维目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
2.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语文学科的评价
“语文”到底是什么?
“语文”,姓“语”名“文”。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和一生 发展的基础。(夯实双基)
语文是基础工具学科。掌握语文这一交际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靠运用。
语文课要坚持三个为本:
语文为本(本色语文)
文本为本
学生为本
学生学习语文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文本言语、意义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互动的过程。
《猫》的教学片段: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 “摩擦”而用 蹭呢?
生1:我觉得用“摩擦”,文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
生2: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猫好象不再温柔可亲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
绝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联系上下文,看
看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
生3:我觉得“蹭”是一种温柔地“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
br>可亲。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
生4:猫“蹭”还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在老
舍爷爷面前撒个娇,要求抓抓痒。说明猫和老
舍爷爷的关系特别好。
师:体会得真好!大家看
,猫这样就轻轻地、温柔地、撒娇似的蹭着老舍爷爷的腿,还蹭出
了什么呢?
生5:蹭出了可爱。猫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
生6:蹭出了友谊。
生7:蹭出了顽皮。
生8:蹭出了乖巧。
这样的课叫语文课:
单独经历其中的一个过程都不是完整的语文学习。
只有言语学习的课只能算“工具课”;
只有“意义”学习的课,只能算“文化或人文课”;
只有“体验学习”的课,只能算“生活课”。
而“言语”、“意义”、“体验”三者皆俱的学习才能算“语文课”。
怎样的课都是变色的语文课?
案例:人教版《赵州桥》
河北
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石拱桥。它是
隋朝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自由读第一段,这一段讲了赵州桥的什么?
检查:
生1:赵州桥是李春设计并建造的。
师:这是讲赵州桥的设计者。
生2:赵州桥的建成到现在有1300多年了。
师:讲的是时间。
生3:赵州桥建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师:这里讲的是地点。
布置作业:赵州桥在( )省( )县。赵州桥也叫( ),它是隋朝(
)设
计并建造的,到现在已有( )多年了。
这样的课不是语文课,而是常识课、历史课、地理课。
应该怎样上才算是语文课?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世界闻名”“隋朝”和“1300多年”,引导学生去感悟离现在这么远,而赵州桥还完好无损地横跨在洨河上,多么不简单啊!从而进一步感受到的确
是体现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接着,提供一处建筑物让学生用上时间、地点、人物说一句话。
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打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
检查:
生1:如果别处都有搭石,
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
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
br>生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
面的紧
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3: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还有一种变色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
师:这么多的地方打动你,难怪作者说搭石形成了家乡的风景。怎样的风景?
生1:美丽的风景。
生2:感人的风景。
师:不管是美丽,还是感人,那就是美。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去发现美,感受美?
生:用心。
师: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自由读2——4段,去感受美。
检查:
生1: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
,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年岁的人,
无论怎样着急赶路,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一定会放
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感受到什么?
生:助认为乐的美。
师:老人才肯离去,会想些什么?
生:想的是别人。
师:带着心中有他人去练读。
拓展延伸:
师:在你们平时的生活和小事中,有没有感受到美?
生1:扶老人过马路。
生2:帮父母做家务。
生3:在车上让座给老人。
„„
怎样的课是两者和谐的统一?
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联结乡亲们哪些美好的情感?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
自由读这段话,读出了什么?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年纪比较大,可能行走不方便,但是,他们做事情很负责。
生2:“无论怎样急着赶路”,不管事情有多重要,总要把搭石搭好。
师:他们会有哪些重要的事情呢?
生1:他们会可能上医院看病。
生2:他们会可能去赶集。
生3:他们会可能去工厂上班。
„„
句子比较,将“(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
适的石头搭
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引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要去工厂上班,„„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要去医院看病„„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是挑着东西去赶集„„
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处理为妥?
有些文章可以只讲工具性,有些文章既要讲工具性,又要讲人文性
中学重一点,小学轻一点;小学中中高年级重一点;中下年级轻一点
反对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纯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处理为妥?
有些文章可以只讲工具性,有些文章既要讲工具性,又要讲人文性
中学重一点,小学轻一点;小学中中高年级重一点;中下年级轻一点
反对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纯人文性
为什么要提“简简单单”?
有些课教得太复杂了(违背了本色语文)
文学味很浓
(语文是基础学科,又是基础工具的学科)
价值取向挖得太深(小学偏重工具性,小学低年级更应偏重工具性)
有些特级教师上得很简单,效果很好。
教学设施、教师素养精力的限制
简单的前提:
吃透两头,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1、文本细读,吃透教材(读文本将薄读厚;教学将厚变薄。)
当一回普通读者,用放松的心态阅读文本
担一次教师责任,认真体会作者编写意图
慢慢走,欣赏啊!——朱光潜
以一个普普通通的心态欣赏作品,获得真实体验和审美直觉,
这是一种非功利的读。
2、认
真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掌握学生的一般发展规律,懂得依顺学生,
引导学生。6——1
2岁的学生,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不能把成年人的认识强加给孩
子。
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
认识价值——文本的人文关怀要适度:
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不要将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不要期望价值观改变立竿见影;
适当好处是幸福,没完没了是灾难。
发展语言的价值:
语文学习既要得意还要得文;
语文学习要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问题;
语文训练要落实书面语言。
学生是怎样走进一篇文章的? (怎样设计教学思路)
简单之一:切入口大,思路清晰
教学思路一般有两种
归纳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
演绎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教例:《无私的爱》
抓
“孔繁森对待孤儿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
——深入文本,找出人物的言行进行品读—
——感受孔繁森无私奉献的精神
确定一个点,拉长一条线,画成一个圆。(聚焦——扩散——浓缩)
优点:
符合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方向始终非常明确,有利于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
教师教路非常清晰。
确定教学思路方法二
抓文章的线索:情感线、地点变换顺序、时间发展顺序等。
简单之二:紧贴文本走
在言语与意义之间走几个来回:有些重点词语通过本段话的朗读就能悟
出其意义。有些重点
词语需要读到别处再回过头来才能想到的。(多读书)
一读:进入部分中的整体;
二读: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读:感悟词语的潜在意义。
简单之三:抓重点词语
一篇文章有重点词句段;一段话有重点词句;一句话有重点词。
这些重点词句段提挈上下文的精骨。
读文就是从重点词句段入手的。
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习得文本中的语言。
简单之四:课堂小练笔
小练笔的意义:
习得语言的主要途径是语言实践活动;
小学生的的天性是模仿;
新教材习作的程序是“放”到“扶”。
课堂教学中的小练笔形式:
情感吐露形:结课时,对学生说:“你们想对××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表达方法仿写形。
词语运用形。(利用文中词语写话、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或表达一种情感等)
小练笔的策略
文道并重:有效的练笔要触动儿童的心灵,又要让其在表达方法上有所领悟,即
将工具性和
人文性有机的融合。
各年级要有区别。
简单之五:加温
语言介入:归纳形、创设情境形
资料介入
圣诞老
人啊,您在哪儿?我多么希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
妈,不要让她和我一样成为孤
儿。爱您的小爱丽斯。
图片介入
介入的时间: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
简单之六:边读边思
学生读书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发现法(创造思维)
课堂上,在老
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因果极其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
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的学习
方法。
课堂出现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
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
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阅读实践活动,给学生的思
维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
间。
原则:
课堂上,给学生讲的应尽量少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让他们主动求索,把新信息和已有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
认知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
新的组合,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的作用始终体现在“导”和“引”上。学生则完全在主动探索,寻求发现。
简单之七:以读为本
读的层次
读要瞻前顾后
读的形式
简单之八:教学手段简便
能不用或少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就不用或少用。(用多了,反而会扼
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
独特体验。)
原则:简单方便、实用有效。
简单之九:目标简明
一节可课的目标不宜太多;
目标是正确科学的;
目标是合适的,要以年级、班级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