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操切-车库装修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美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歌
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中景物的特点。
3.课件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
,在西湖边;“醉书”是指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可
见这首诗是作者于六月二十七日这天,饮酒微醉后,
在西湖湖畔所作。)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回忆学习《宿建德江》的方法。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过渡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谈感受。
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空旷的郊野、辽远的天空和天上的明月,给人
一种凄清、寂寞的感觉。现在,
让我们一洗“愁”态,去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暴
雨,去感受一种别样的自然图景。我们将要学习另一首古
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
醉书》,看看诗人苏轼笔下的这场暴雨有着怎样的奇趣。
2.解诗题,明背景。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
如何理解的?(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醉”该如
何解释?(是饮酒后醉的状态,还是陶醉于景色
之中?学完整首诗后再回到此题的
讨论。)
(3)诗人是何时写下这首诗的?(检测预习效果,对诗人及写作背景学生可
略做了解。)
①出示课件“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
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②简介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
湖,
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
预设:提醒学生易读错的音:“卷地”的“卷”为三声;“忽吹散”的“散”
为四声。
(3)指名读诗,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出示自学提示。(puXuewaNG.com)
阅读与交流:①自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画问
号。
②观察课本插图,再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找出自己最欣赏的
词句,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品读诗句。
过渡:老师在刚才的巡视中发现我们每个小组
的同学都各抒己见,认真专注,
我特别欣赏大家的学习态度。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和大
家交流
呢?大家在说的时候可运用下面这个句式。
读了______句,我仿佛看到
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想到了______。
这句诗中我最欣赏的(字)
词是_______,这个(字)词_____________。
预设一:黑云翻墨未遮山
生1: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满天的乌云翻滚而来,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打
雷声,想
到了这乌云不就像打翻的墨汁吗?我最欣赏的词是“翻墨”,这个词展现
了天上的云所呈现出来的状态,
黑压压的,蔓延很快,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我还
知道这句诗是描写下雨前天上的景象。
预设二:白雨跳珠乱入船
生2: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豆大的雨点从天上倾盆而下,它们蹦
到了船
上,跳到了岸边,落在了湖中,我仿佛听到了雨点噼里啪啦的声音,想象到它们就
像跳动
的珍珠一样。我最欣赏的词是“跳珠”,这个词写出了雨的大和猛。(生补
充)我认为“乱”字用得好。
从“乱”字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下得很杂乱。此
外,我认为“白”字用得也很好,不仅写出了雨的颜色
,还显示雨下得很大,大得
我们都看到了它的颜色。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苏轼特
别喜欢这句中的“跳珠”。十五年后,五十岁
的苏轼重返西湖,特意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
五年。一团黑云和一阵
白雨,一黑一白形成了色彩美,一翻墨一跳珠,形成了动态美。我们大家再来一起
读一读——(生齐读)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那么黑云白雨过后,天
地又会是怎样
一番景象呢?
预设三:卷地风来忽吹散
生3:读这句诗,
我仿佛看到了卷地而来的风转眼就将乌云吹散,将白雨吹
走,似乎听到了风吹的声音。我最欣赏的是“卷
地”这个词,“卷地”说明风很
大。我也喜欢“忽”这个字,说明风来得突然,也说明天地变化之快。
预设四:望湖楼下水如天
生4:读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大雨过后,望湖楼
下水天相接,一片汪洋。我
最欣赏“水如天”,说明雨很大,楼下一片汪洋,凸显景色之美。这一句写出
了静
态的美,它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有楼,有蓝天,有一片汪洋的水。
过渡:云散
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看到水天一色之景,怎
能不令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
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在课题“醉”下加
着重号)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课题,大家如何理解这里的“醉
”呢?(学生发言)
(3)朗读背诵,感悟诗韵。
过渡:醉于酒,醉于景
,苏轼禁不住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醉于景,更醉于
诗,让我们也走进了诗人描绘的奇趣世界。最后让我
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对雨
后景色的赞美,一起来读背这首诗。
(4)指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5)配乐齐诵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6.课堂回顾,总结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其中第二首诗主要由同学们自
主学习。我
们一起理解了诗题,在优美的旋律中朗读了诗文,通过合作交流明白了诗意,结合
图
画想象了诗中的情境,体悟到了诗人的心情。(出示课件:解诗题,读诗文,明
诗意,想画面,悟诗情。
)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下
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另一首名家
作品。
7.延伸拓展,作业设计。(出示课件:学生自选作业。)
(1)画:画一画本课所学两首诗所呈现出的画面,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大自
然的喜爱之情。
(2)找:另找一些描写月夜或暴雨的古诗,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和画面美。
(3)学:收集孟浩然或苏轼的故事和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体会诗人的内
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