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4大自然的文字
儿童心理-散的多音字组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4大自然的文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大自然的文字——星座可以
辨别方向,
看云识别天气,脚下的石头告诉我们地质变迁。
2.学会“熊、耸、兆” 三个生字,并能书写美
观;理解“预兆、耸立、迷失、汪洋、铁砧”
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平舌音“耸”和翘舌音“兆”、“砧”
,会用“苔”、“岗”、“壳”不同的拼音组
词。
3.反复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
用心体会第六段中的动词“搬、爬、带、走”的巧妙,
理解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的写出了地质
的变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解读和破译大自然的文字,并能利用大自然的文字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5.领会“总是坐在
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明白走进自然,
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才能懂得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
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中思
考、发现、体会,了解课文中什么是大自
然的文字以及它们的意义。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
石子也是一个字”等句子;
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品读大自然的文字,并学会解读大自然文字的方
法,运用到实际中去,
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
学生预习环节中,通过查看预习单、检查朗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
掌握,正确、流利读
书的情况等,以便课堂学习时,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侧重指导一下。
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
通过圈画,理解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第二段,紧扣关
联词“即使„„也„„”,体会看星
星辨别方向的巨大作用,第六段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动词“搬、
穿、爬、带、走”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
会动词使用的准确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仅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还能推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朗读
妙趣横生。
3.借助拓展小练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搜集相关资料,仿照课文的拟人写法,用
生动有趣
的语言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大自然外在的科学知识,感悟大自然内在的神奇意蕴,并把
自
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
四、教与学的准备:
1.学生:收集《大自然的文字》相关的资料,完成预习单
1
2.教师:教学课件PPT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导入,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1.谈话导入。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
情是什么?教师做各种表情——微笑、紧张、
生气。(学生一一回答教师的表情)。你们真是我的知音。
这些就是我脸上蕴含的“文字”!我们班
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认识许多文字,文字可以帮助我们阅读,
了解各
方面的信息,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你们知
道吗?在自然
界里,还有另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
领略大自然的无穷
奥秘,它就是——(师板书:大自然的文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学习前
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
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设计意图:从教师的表情,脸上的“文字”入手,提示学生
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写在纸上,
“文字”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所蕴含的信息,为这节课《大自然的文字》
做铺垫,增加了课堂的趣味
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步入学习环境。】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伊林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伊林:生于1895年,
逝于1953年。前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生于乌克兰。
他一生写下了许多科普作品,
如《十万个为什么》、《几点钟》、《黑白》、《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
等,对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
贡献,而且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4.齐读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
么?(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
这上面写了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问
题: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什么上面的?
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我们要从课
文中寻找答案,那么咱们先来做
一下准备工作。
【设计意图:质疑课题,明确学习方向
和重点,学贵有疑,学习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
展和运用的一个过程,而且通过提问也可以提高学
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交流写字这一部分,是否美观,正确。“熊”笔顺较多,应写紧凑一些,
2
“耸”上下结构,上面的“从”应写小一些。
(2)学生在课本上描红生字“熊、耸、兆”。在本子上练写自己不满意或是认为难写的字。
2.检查词语。
(1)课件出示:认读词语。指名读,发现错误,纠正练习,再齐读。
小熊星 耸立 预兆 青苔 花岗石 贝壳
铁砧(zhēn) 迷失 汪洋 毁掉 观察
提示:“耸”是平舌音,“兆”、“砧”是翘
舌音,学生多练读几遍。“青苔”的“苔”应读“tá
i”。
(2)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例如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近义词或反义词理解等。“预兆”就可以通过
近义词“先兆”来了解,“铁砧”通过图片来理解,也可以通过查词典来 (铁砧图片)
理解: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单,引导学生多种渠道理解词语,阅读上下文,查词典或字典,也可以上网搜索,请教别人等,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3)交流预习单上的多音字组词。同桌互相检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
苔tāi(
)tái( ) 岗gāng( )gǎng( ) 壳ké( )qiào( )
3.检查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利的阅读课文。
把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和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做好标记。
(2)指名读,每人读一段
,做到正确、流利,其他学生认真听,检查对错,提出建议。着重阅
读2——6段,读准“砧状云、预兆
、青苔”等词语。哪一段读得不好,可以多让几个人来试读一
下。
【设计意图:读书
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明确课文重点2——
6段,引导学生多读多练,教
师相机指正难读的词语,为学下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贵
有疑,聚焦课题,围绕质疑的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什么上面?大自然这本书上
的文字指什么?学生
边读书边思考。
(1)学生快速朗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哪地方不理解,不好读,自己做个记号。
(2)学生思考并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什么?
3
(3)教师总结:大自然的文字写在大自然上面,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石等物。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结构。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简
要的说一说。(课文先总讲了“大
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然后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
,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
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
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2)学生思考交流课文的写法。(提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大自然这本
书的内容,哪些不
是。)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来写的。
(3)分组每人一段读二至六段,并思考每一段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学生交流介绍。
【
设计意图:从整体了解课文的结构,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学习课文的写
作结构,为以
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初识大自然的“文字”
1.现在咱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文字。同位合作,品读第一自然段。
2.仔细观察,出现了几
个“文字”,用笔圈画出来,“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
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和“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这两句话中的“文字”一样吗?有什
么不同?(不一样,我们认识的文字,指
的是书上的汉字,而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自然界的物体。)
【设计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
维发展。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文字”的异同,体会大自
然的文字虽不是写在纸上的汉字,却和汉字
一样,能够给我们信息。】
3.教师出示“大自然
也有自己的文字。”学生默读思考,找到衔接的词语,说一说有什么作用?
(“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
用,而且可以使文章自然过渡。)
4.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1)学生朗读这句话,并细细品味。
(2)同桌互相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一说自己
的看法。“天上”与“地下”是一对反义
词,,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与两个“每”字共同说明大
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
5.指导朗读:要注意停顿和重音。两个“每”字,还有“可以、也有、就
是、也是”这几个
词语,速度要慢,要重读,更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指名读,师生评价比较
读得怎么样?
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
6.教师小结: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正所谓“
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
阅读文字的眼睛”。
4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两个“文字”的比较,突出大自然文字的特
殊
;通过两个“每”字,体现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引导有感情的阅读,加深领悟文章的内容。】
(四)精读感悟——品悟大自然的“文字”
1.学生自由阅读2——6自然段,并用笔圈画出
描写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互相交流说一
说。教师小结:我们知道大自然就是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
指书中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2.指名读2——6自然段,找出过渡段。
(
1)学生认真,找出过渡段,在前面画上“☆”。(第四段: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
人看来也
是一本有趣的书。)
(2)交流讨论这句话中全文的作用?(过渡),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
也)前面的2、3段写
的是天上的星星、云,后面的5、6段写的是地上的石灰石、花岗石,一个“也”
字把它们巧妙地
连了起来。
(3)指导有感情阅读第四段,感受“也”字的巧妙,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
过朗读过渡段,体会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
段稍有不同。初步了解课文
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分为天上和脚下这两部分,也为下文的“天书”、
“地书”的出现做好铺垫。】
3.思考,根据课文2——6段编辑书名。
(1)大自然就是一本书,它的“文字”就
是天上的星星、云,还有地上的石灰石、花岗石,那
么我们可以把大自然这本书分成上下两册,请同学们
依据课文内容给上、下册分别取书名。
(2)学生自由读第2—6节,想好后和同桌商量书名。
教师引导归纳可分为天书和地书两类。
(板书:天书 地书)学生再依据课文内容填取:(
)的天书和( )的地书。(师板书:神奇
有趣)。
【设计意图:采用取书名的方
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使得《大自然
的文字》更加形象直观的出现在学生面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探究交流的驱动力。】
4.教师总结:作者把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文
字,然后分“天书”和“地书”,列举我们周围的
自然现象加以说明,真是趣味盎然。
板书设计: 24 大自然的文字
天 地
书 书
(神奇) (有趣)
5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解读大自然的“文字”
1.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
经知道,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它也有自己的文字,读懂它的
文字,我们就可以认识和了解自然,领略大自
然的无穷奥秘。
(2)学生交流并回答:大自然的文字这本书可以分为上下两册——天书和地书
,分别介绍了大
自然的那些文字呢?(神奇的天书上有有星、云,有趣的地书上有石灰石、花岗石。板书
“天书
地书”)
2.解读大自然的“天书”。
(1)大自然中的每一颗星
,每一颗小石子,都是文字。就让我们一起到天上去看一看天上的文
字,我们能读懂什么。学生默读2、
3小节,思考水手、飞行员是怎样读“天书”上的文字的?读
懂“天书”上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先画出相关语句,再同位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本课将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
的现象,我先放手让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自
已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分享自己获
得的信息资源。】
(2)解读天上的文字——星星。学生自由阅读第2段,并交流。认识天上的星星,有什么意义?
哪
一句话肯定了星星给水手们指明了方向?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师
相机出示:“即
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板书:星星 辨别方向)教师评价并总结:
罗盘是古代人们辨
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
指导朗读这句话。“
即使、也”表明了星星的重大作用,读的时候要强调这对关联词语,应
该重读。先指名读,师生评价,然
后分组赛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谁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品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即使、也”,深入体会星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累
词语,并运用词语,做到学
以致用。】
④水手们是怎样看星星辨别方向的?学生交流“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
中,
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课件出示这段话)
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齐读这一段,加深学生的印象。
⑤水手
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学生交流探讨,水手为
什么能够知道星星可
以辨别方向。依据水手的职业特点,学生进行猜测。师启发:他们游历了五湖
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
总结出了经验的!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
6
识大自然的文字!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事物上面,教师应该引导
学生探寻认识事物
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实践。】
(3)解读天上的文字——云
过渡:刚才我们破译了天上的文字——星星可以辨别方向,那么
飞行员又是怎样认识“天上的
文字”——云的呢?
学生分组交流,解读天上的文字——云,
有什么意义?“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认识
砧状云可以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把飞机毁掉。我们读懂
了天上的文字——云,就可以观察气象,避
免灾难的发生。(板书:云 辨别天气)
②“砧状
云”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句子。“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
白色的云山,从这座
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教师出示铁砧的图片,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砧
状云”。
③同位互相朗读,感悟天上的文字——云可以观察气象。 雷雨的预兆 砧状云
思考练习:大自然是一本书, 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写在
,我们知道 。
④勤劳的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
”早已是他们的习惯了。发
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根据老师出示的农谚说一说你的理解。
农谚: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
半夜无星,大雨快临。
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搜集的农谚,学生参考一下,可以选择其
中的一两条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农谚说一说看法和理解,激起孩子们观察大自然、
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3.解读大自然的“地书”。
(1)通过解读“天书”,我们
知道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真是一本神奇的书。
其实,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
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2)自主探究。请大家试着用学习2、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5、6自然段。 归纳学习要点,
自由朗
读5、6自然段,围绕“大自然的地书有哪些文字?”“地书上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
它们?”这
几个问题同位展开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地上的文字——石灰石
石灰石
谁能到前面给大家介绍石灰石,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意义?
介绍完之后,其他同学补充介绍。教师相机出示石灰石的图片。
7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看到(
),普通人认为( ),而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 ) 。是由(
)
造成的。据此可以推断( )。
真是沧海桑田!解读这块石头文
字,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出示地质变化的对照图(学生
齐读第五自然段)。(板书:石灰石
地质之变)
④欣赏图片,学生总结。
大自然是一本书, 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写在 ,告诉我们 。
【
设计意图:汇报交流石灰石这一部分设计了两个小练习,第一部分浓缩了第五段的精华,通
过所填内容,
感悟地质的变化,第二个小练习在欣赏对比两幅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
(4)汇报交流地上的文字——花岗石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
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
毛皮一般。普通人的疑问是:(
)?学生回答原文句子“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出示花岗石的图片,教师质疑“它是怎么到
这儿来的呢?” 花岗石
指名朗读这一段 ,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交流花岗石的来历。教师出示: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
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
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
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④学
生自由阅读这一部分,并找出里面的动词,圈画出来。体会地壳运动的动词“搬、穿、爬、
带、走”的准
确和巧妙。思考“爬”为什么用引号?作者运用的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地质搬迁,而
且还体现了速度之慢
。(板书:花岗岩 地质之迁)
⑤指导朗读第6段,重点指导疑问句“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和动
词“搬、穿、爬、带、
走”,加深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设计意图:在汇报交流花岗石这一部
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
受语言的魅力。指导读中,抓几个动词的描写,尤
其是一个“爬”字,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为指
导朗读做好铺垫。】
⑥练习总结:大自然是一本书, 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 ,告诉我们
。
4.寻找破译大自然文字的“密码”
8
(1)大家懂了那么多大自然的文字,你们真棒呀!怎样才能认识更多
的大自然的文字呢?请大
家自由阅读第7段,把想到的内容写在书的右侧。
(2)学生
分组交流,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要学会认识
大自然的文字,从小
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
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
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自主探究
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中最大限度的获得更多
的信息,达到信息共享,拓展了知识。】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归纳:(板书:方法:观察 读书 请教)
接近、观察大自然
到书里去寻找解释(查资料、读科普作品)
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
(4)齐读第7小节。认真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
远不会懂得大自然
的文字。”(多出去走走,多观察,多思考,多请教,才会认识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
(5)思考交流:识别大自然文字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识别了这些文字,可以考证出
很多未知的东西,可以避免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季节
的更替,及时进行农事活动,避免飞机事故的发生等
。
【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向生活。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不
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还能学会利用自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紧扣练习,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有趣神秘。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练习填空,并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
(1)如果在海上迷失方向,就去看
因为 ;
(2)砧状云像
,如果飞机在空中飞行,遇到它应该 ;
(3)如果在城市里挖出一块灰色的石头,就知道这里曾经是 ,
因为 。
(4)如果在森林里看到一块披着青苔的花岗石,就知道它不是
,而是
,因为
。
【设计意图:把全文的知识点都集中在练习内,学生以练习的方式,总结全文,并分组交
流,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使知识点更加明确,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9
(六)感悟描写“文字”方法
1.同学们,在
我们刚才做练习时,更加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课文为了解说这四种文字
,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请同学找一找相关句子,做个记号,分别说出使用
了哪些修辞手法?
2.同座位讨论。课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师生交流修辞方法,打比方和拟人的句
子。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把云山比作铁砧;第六段
运用了拟人,描写冰“搬、穿、爬、带、走””,把冰
当成人来写,特别品味“爬”字,这样可以使
句子生动、形象、有趣,我们以后也要多运用这些写法,让
自己的习作也生动起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读
一读,感悟一下,体会
作者写法的巧妙之处,向作者学习写作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习作语言,达到拓展
与运用。】
(七)拓展延伸,续写“文字”
1.你还认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2.课件出示:考考你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 。
(2)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年轮也是大自然的
文字,它告
诉我们 。
(3)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 。
【设计意图:从课文中的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延伸到课外年轮、蚂蚁搬家,蜻蜓低飞等这些大
自然的文
字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我们不仅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还有许多启示:例如看到蚂蚁搬虫
子,我们还要学
习它们合作互助的精神。】
3.根据平时的观察,积累,认真思考,完成小练笔.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绍一种你所认识的“大自然的文字”。
(提示:先写是
哪种大自然的“文字”,再写清楚这种“文字”的形态,最后再解说“文字”,它
有什么意义?读懂它有
什么益处?注意多运用修辞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
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教学中
将书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动
手动脑等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
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教师小结: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让我们
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并不
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会有一个
温馨安宁的家园。
(八)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10
星星 辨别方向
天书 方法:
云 观察气象 观察
石灰石 地质之“变” 读书
地书
请教
花岗石
地质之“迁”
附《大自然的文字》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搜集
1.有关作者伊林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象农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读
1.把课文读文2-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后面的()打上“√”
自我评价:真棒( ) 不错( ) 还要加油( )
2.认读生词.
小熊星 耸立 预兆 青苔 花岗石 贝壳 铁砧 迷失
汪洋 毁灭
三、我会写
1.描红临写,先写下三个生字“熊、耸、兆”,另外你认为课文中哪个字不好写,就把它写
下来。
2.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tāi( )
ké( ) gāng( )
苔
壳 岗
tái(
) qiào ( ) gǎng(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寻觅——( ) 求教——(
) 预兆——( )
11
反义词:寒冷——(
) 稀疏——( ) 奇特——( )
四、我会填
1.关联词语填空。
( )他们没有罗盘,( )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它( )人搬来的,( )冰搬来的。
2.仿写:飞行员知道
,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我们知道,蚂蚁搬家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这堂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而展开,先是引出“文字
”,初识“文字”,然后是解读“文
字”,破译“文字”,最后是续写“文字”。紧扣“文字”,每一个
环节为了加深记忆,都设置了巩固
练习:(大自然是一本书, 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
,告诉我们 。)学
生手脑结合,有利于学生思考总结,巩固新知。
2.把大自然
是当成一本书,课文设计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分成了天书和地
书两册,增加了学生学
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热情,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使学习
内容很好的连贯起来,有一个
连续的学习情境。
3.《大自然的语言》采用多种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品
味语言,从字
词做起。例如第六段描写冰川移动的动词,引导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尤其是“爬”字,
体会冰
川速度之慢。感知作者运用拟人的写作方法,既能积累写作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br>不足之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第二课时,小练习比较多,有个别学生反应比较慢,耽误时间。
除
了积累拓展环节之外,其余的小练习,我采用的口头表达为主。另外,有小部分学生课前没有认
真准备预
习,平时没有认真观察,课外阅读量也不多,家里没有电脑,因此搜集的内容较少。
教学建议:这篇课
文解读“文字”是重点,课内学生仅仅能认识大自然文字是不多的,如何让
学生去破译这种“文字”也非
常重要的,教师要给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大自然的“文
字”是无处不在的,如果要了解更
多的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多观察、多读书、多请教,只有掌握了
方法,学生才能学到源源不断的知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