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亏问题的理解

绝世美人儿
772次浏览
2020年12月05日 02:0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猎狗的故事-家长会主题

2020年12月5日发(作者:瞿元镜)


.
盈亏问题的理解

解题思路:
1、 通过假设,变成可比的变量;
2、 找出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导致的结果差异;
3、 通过将一种情况假设成另外一种情况,发现差异的原因。
4、 利用除法的原理:总差每组的差=组数 的方法求解。

两个容易出错的地方:
1) 盈亏问题中有两个地方需要比较,第一个:结果差异比较。两者之间一定是可比的。
2) 第二个比较 是分配方式的比较。不同的分配方式下,分配的东西不仅仅要有可比性,而
且数量也必须是一样的,只有 这样才能用除法。

例题
1
、学生春游,每船坐
15
人, 有
10
人没船坐;每船坐
20
人,还可以坐
30
人。问多少
个同学,几条船?


解:首先,这道题里,在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下,隐含 的条件是:1)人数不变;2)船数不
变。(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题目中没有明说,但是隐 含的条件,这往往是解题
的关键)
其次,假设第一种情况下,每条船正好坐了15人,全部坐 满,人不多不少(注意:假
设的时候要不多不少正好),那么就要减少10人; 假设第二种情况下,每 条船正好坐了20
人,全部坐满,人不多不少,那么还需要增加30人。(解释给孩子听,为什么要假设 两种情
况下都坐满呢,不多不少呢? 因为只有这种,才能变成可比,才可以用除法)
第三, 我们现在就要通过比较,发现两种不同情况下出现的结果差异。现在命令第二种
情况下,每船坐20个人 的,每条船都下来5个人,变成每条船15人。需要下来几个人呢?
30+10=40人。这个怎么理解 呢?可以通过画线段的方式来理解:

10人
30人
第一种情况
A B C


第二种情况
A B C D

画图的要点: 线段的单位是人数呢,还是船数好呢?如果结果差异里是人数,那么线
段的单位也要用人数
)。
看上图,我们发现:线段AB表示的第一种情况正好全部都是每船15人,把多余的人
扔掉了。 线段AD表示,每船正好都是20人,把不够的人补齐了。线段AC表示原来的人数。
通过比较之后,我 们发现,每船从20人变成每船15人,减少的总数人就是线段BC+线段
CD=10+30=40人。 这40人是怎么来的,是所有的船,每船减少5人汇总加起来的。两种情
况下,船的数量一样,这样题目 就变得非常简单了。总的差是40,每条船的差是5,那么船
的数量就可以用除法:405=8条船。后 面算人数就很简单了。

这里是一个多了,一个少了,方向相反,结果的差异是盈+亏。如果都是人数都是多了
1 4'.


.
呢?想一想怎么画,为什么结果的差异变成了盈-盈。

总结一下:盈亏问题的核心就是通过假设,把第一种情况变成第二种情况,或者相反,
把第二种 情况变成第一种情况,都可以。然后再找出这样变过以后,差是多少。这个差是
个总差,是变的时候,每 一个的差汇总起来的,最后就可以用除法了。

例题
2
、学生春游,每船坐
15
人,有
10
人没船坐;每船坐
20
人,正好多了一条船 。
问多少个同学,几条船?


解:我们发现第一种情况是人多了,第二种情 况是船多了。这样就没法比较了。这个时候,
就需要转化成可以比较的。因为前面都是人数,所以把第二 种情况中的多了一条船,转化成
“还可以再坐20人”。
通过这么一转换,题目就很简单了 ,变成了“
学生春游,每船坐
15
人,有
10
人没船坐;
每 船坐
20
人,还可以坐
20
人。问多少个同学,几条船?”


结论:当发现分配后剩余的东西不可以比较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把它们变成可以直
接比较的。

例题
3、
学生春游,每船坐
15
人,有
10人没船坐;每船坐
20
人,有一条船还可以坐
10
人,
还有一条 船空着。问多少个同学,几条船?


想一下,可不可以用(10+10)5=4条船 的方法来做。答案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比较的话,
两种情况下,船的数量不一样了,就不能用除法了。

例题
4、
学生春游,公园里有大船和小船,如果大船每船坐
15< br>人,小船每船坐
5
人,有
10
人没船坐;如果大船每船坐
20
人,小船每船坐
5
人,还可以坐
20
人。问几条大船?


用上面同样的思路做:假设第一种情况全部坐满,正好,多了10人。第二种全部坐满,还< br>少了20人。这个差异怎么来的?是每条大船多坐了5人。大船有:(20+10)5=6条。


解:在比较的时候必须是数量相同的才可以比较。数量相同的概念可以是一个组合的数量相< br>同,也可以个单个品种的数量相同。本题中,显然,单个品种的数量不一样,一个是另外一
个的3 倍。这里有倍数关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第一种情况的一个人,跟第二种情况的
三个人进行比较。这 个时候,第一种情况一个人看成一组,第二种情况的的三个人看成一组,
那么组数就相同。这时候我们发 现第一种情况的每组需要5个羽毛球,第二种情况每组需要
6个羽毛球。那么题目就变成了“
每 组
5
个,多
10
个羽毛球;每组
6
个,少
8
个羽毛球
”。
题目就变得非常简单。


2 4'.


.

思考的步骤:如果苹果的数量和桔子的数量一样的话,就很容易 解答。这里我们可以把两个
苹果看成一个桔子,或者把桔子的数量翻倍和苹果的数量一样多。哪一个更加 方便呢?第一
种方法,要把两个苹果看成一个桔子,那么苹果的数量就要除以2, 7是单数,没法被2除。
放弃之。

现在我们假设,让桔子的数量翻倍,跟苹果的数 量一样多,这样就具有可比性了。苹果变成
了桔子,题目就变成了“苹果每人6个,多8个;苹果每人7 个,少5个”,这样题目就非
常简单。就可以用(8+5)(7-6)=13(个小朋友)来计算了。苹 果数量=13*7-5=86个。桔
子数量=13*3+4=43个。注意假设以后桔子数量变了,最后 算的时候要变回来。

如果学过小数以后,也可以这样。假设第二种分配方式中,苹果的数量 减半,这样苹果的数
量和梨的数量一样,就具有可比性了。减半以后题目就变成:“
桔子和苹果 数量一样,桔子
每人
3
个,多
4
个;苹果每人
3.5
个,少
2.5

”。

例题:王老师给
2
个班 的小朋友分苹果和桔子,
1
班的人数比
2
班的少
1
人。苹果 数是桔子
数的
2
倍,
1
班分到的是桔子,每人分
3
个,多
4
个;
2
班分到的是苹果,每人
7
个,少
5
个。问有多少小朋友?多少个苹果和桔子?


解题:结果的差异不同,分配 时的数量也不同(人数不一样)。那么第一步就是要把人数补
齐,假设两个班人数一样多,给1班增加一 个人。1班每人分3个,变成了多1个。这样题
目就变成了跟上面一样了。注意,两个班人数不同的时候 就不能用除法。

例题:讲解奥数AB卷里最后一道题。


解 :把乒乓球的数量假设成跟羽毛球的数量一样多。把乒乓球数量翻倍,这样乒乓球就变成
了羽毛球。那么 题目变成了每组分羽毛球10副,余羽毛球30副。


解题:画图。第一步,把不 同分配方式下的数量补齐,假设5分的跟2分的数量一样多,那
么5分的比2分的多40+22*5=1 50分(因为5分的还需要增加22个才能跟2分的数量一样。
一共是110分,原来已经比2分多40 分了,再加上后来增加的,就变成了150分)。1503=50
个(2分的数量)。

3 4'.


.

解题:先把两种分配方式中的人数补齐成一样。


解题:把结果差异换算成可比的。


解题:把两种分配方式转换成可比性。



解题:把两种水果的价格假设成一样。


解题:如果学过小数就非常容易解。如果没学过小数,本题忽略。


4 4'.

高中补课-有效教学论文


德玛西亚皇子加点-许茹芸图片


水的重要性-诸葛菜


限额支票-闷闷不乐的拼音


爱妹妹-田田的日记


游戏里好听的名字-过云楼


bureaucratic-人非圣贤


男柔道觉醒叫什么-访谈录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