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期中检测卷 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有一种爱叫放手-关于房产税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期中检测卷 含答案课内外阅读
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能力的真谛
①能力,就是做事的本事。什么样的人最有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善于思考的人最有
能力。
②为什么相似的工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能出类拔萃,创出骄人的业绩,有
的人则工作平平,见不到特色和浪花?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把本职工作干好,只不过有
人还没有真正把
握能力的真谛,而优秀者已经在思考的小路上踏出了闪光的足迹。
③船的力量在于帆
桨,人的力量在于思考。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思而变。一
个善于并且会正确思考的人,才真正
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
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
。
④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爱因斯坦狭
义相
对论的建立,就经过了“十年的思考”。他说:“学习知识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
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6年,不露锋芒。在这6
年中,他以
思为主,专研哲学。哲学史学家认为,这平静的6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
富有成效的思考时刻。
⑤现实生活中,仔细研究我们周围的成功者,无一不是善于思考者。但也有一些人,要<
br>么整天忙忙碌碌地干这干那,要么无所事事地去东游西逛,就是不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
时间,也
从来不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到头来,时间用上了,精力耗
费了,工作却没有多大起
色。
⑥只有努力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思考、自觉思考、终生思考的好
风气,
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提高。
(1)本文的题目是“能力的真谛”,作者
在文中告诉我们能力的真谛是什么?用波浪线在文
中画出来。
(2)本文语言生动,意义丰富深刻。请根据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
(3)第④自然段,作者列举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事例,说明了“_______
_”的观点。
(4)第⑤自然段作者结合现实生活,运用________的写法,表明了________的观点。
【答案】 (1)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2)优秀者通过思考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成就。
(3)爱因斯坦;黑格尔;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考
(4)对比;思考造就成功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
br>(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
本意义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
义。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
合前后句(或
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此题意在明白对比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对比”,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
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
或事物、或
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故答案为:(1) 善于思考的人最有能力。
(2)优秀者通过思考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成就。
(3)1、爱因斯坦 2、黑格尔
3、凡是有能力创造重大成就的人,都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
考。
(4)对比、思考造就成功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章
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
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
义。
(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考查学生对对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惟一能yán续求学的方法。
仗
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
——一个硕壮的老黑
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
在他那厚嘴唇间,我的名字成了
“我的孩子”。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
发现在那yǒu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
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
结束时,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
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个大包,中午时,大拇
指又被工具砸伤了,然而在
午后的烈日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霉
又痛苦的一
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
br>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大阳依约下山
了。
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
喃
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
们正好站在地狱边,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
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地向他道谢,
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与
人分享,才好吃吧。”从
此,我常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
他们一定
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承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
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识字。”我仔
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
么能懂那么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
望着天空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
了《圣经》,他也把真理写在天
地之间,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不了路瑟。
(1)注音或写汉字。
长________者 边缘________
yán________续 yǒu________黑
(2)从文中找出下列两个词语的同义词。
温柔——________
粗壮——________
(3)第④段中“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
4)第③段中“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霉与痛
苦的。”你是怎
样理解这句话的?
(5)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老人的性格特点。
(6)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我”为什么开始“怕他”到后来又“欣赏”他,以至“永远忘
不了”
他呢?
(7)读完全文,请谈谈为什么老人“不识字”而“我”还要称他为“老师”呢?
【答案】 (1)zhǎng;yuán;延;黝
(2)柔软(温暖);硕壮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下山了。
(4)痛苦终于过去
了。“倒霉”和“痛苦”可以充实人生,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生是
幸福、愉快的。(正确对待挫
折和失败,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温柔、包容、善良、助人为乐、幽默、睿智等。
(6)因为在无奈下接近他,
却发现在那里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更重
要的是他给我做人的道理,使我认清了真正
的世界。
(7)他虽然不识字,但却懂得许多深奥的道理,而且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
真正的
世界。
【解析】【分析】(1)①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
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
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②主要考查对
词语(汉
字)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
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
的笔画、结构。
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
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
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3)把“太阳”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
用
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4)理解句子意思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5)评价人
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
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6)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7)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zhǎng、yuán、延、黝
(2)柔软(温暖);硕壮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下山了。
(4)痛苦终于过去了。“
倒霉”和“痛苦”可以充实人生,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人生是
幸福、愉快的。(正确对待挫折和失
败,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温柔、包容、善良、助人为乐、幽默、睿智等。
(6)因为在无奈下接近他,却发现
在那里黝黑的皮肤下,有着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更
重要的是他给我做人的道理,使我认清了真正的世界
。
(7)他虽然不识字,但却懂得许多深奥的道理,而且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
的世界。
【点评】(1)①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
意纠正方言中跟
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②(本题
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
累,
增加词汇量。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6)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7)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
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因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
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
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
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千枯。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
聊天,画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
一组放大的黑白
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
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
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拉圾箱,
我每次拎
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月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
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
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
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
,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
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
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
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
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
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
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
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
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
,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英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
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
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并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
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
流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
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
①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老人的血脉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
(3)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
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因扰”?“我”找
到了什么“答案”?
(4)文章题目“爱,从来不卑微的含义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5)老
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如
果你是文中的“
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答案】
(1)老人弓腰拾起的,不仅仅是为我们丢弃的垃圾。
(2)①“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3)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
的举动
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
也会焕发出光彩。
(4)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爱,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每个人
所表现出
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爱没有贵贱,没有等级,也不是因人的权利和地位来衡量的,每个
人心中的爱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略(只要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
【解析】【分析】(1)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br>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
定
。
(2)①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②体会句意,结<
br>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题目原
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
的真正含
义。
(5)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老人弓腰拾起的,不仅仅是为我们丢弃的垃圾。
(2)①“消瘦”
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②因为老人是把帮助
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
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3)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
。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
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世界就会
充满爱,人生
也会焕发出光彩。
(4)爱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心中都有爱,只是在不
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每个人所表现出
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爱没有贵贱,没有等级,也不是因人的权利
和地位来衡量的,每个
人心中的爱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5)略
【点评】(1)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①
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②解答
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短文。
①一夜春雨。清晨,我撩开白色的帘幔,一
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
丁爆发出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新叶!”我不由眼睛唰地
一亮,惊喜地叫出声来。陡然
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啊!你好,新叶!”
②大自然里的花五彩缤纷,而“绿色的花”却十分罕见,如果说我见过的话,那就是新叶
了。
③人们总是把燕子飞来当作春天来临的预告,而我认为,新叶,才真正称得上春的使
者
。早在严酷的冬天,它就怀着自己的信念和希冀,坚定执着地等待着,积蓄着。A一旦
冰消雪化,它便急
不可耐地从干枝秃条上冒出来,轻轻抖动小小的身子,亲热地互相招呼
着,迎阳光,沐春雨,尽情舒展开
来。不几天,就星星点点地缀满一树,展示出蓬勃的生
机。
④新叶一天天长
大了,转眼间,便是满目碧绿。仰头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片片澄明
透亮,青翠欲滴,恰似一芽鲜嫩的
新茶投入沸水里。老远看来,却见一团团、一簇簇,浓
淡相间,亭亭如盖。密处浓得深邃,像汩汩流油;
稀处,淡得清亮,像一层薄薄的光晕
⑤然而,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
动之以情。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
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⑥
新叶的一生是短暂的。春天萌芽,夏日生长,秋风起后,大都飘飘去了。短暂的一
生,却洋溢着无穷的活
力和对生活的爱。首先,它从不挑剔所处环境的恶劣。可安家于深
山僻野,或置身繁街闹市,忠守在自己
的岗位上,于地不争丰瘠,于人但求有益。B它扶
持着香甜的果实
、艳丽的花朵,却从不炫耀自己。默默地专心致志地垂着绿阴,谦逊而不
卑贱,清高而不孤傲,深根自养
,忘我自献。大地的乳汁养育了它,它报以一腔忠诚。即
使凋落下来,也总是挤挤地集在树根前,不肯离
去。
⑦也许是因为“绿叶红瘦”的缘故,花朵常常比绿叶更容易博得人们欢心。可是
红花虽
好,还需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无穷碧”又哪来花朵的“别样红”?
⑧新叶青青,我忽然想起: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何
乐而不为呢。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帘幔
________的嫩芽 ________的生机
________地等待
________地冒出来 ________地缀满
(2)文章第⑤段在全文中有________作用。
(3)参照示例,选择A、B任意一句,进行赏析。
例句:清晨,我撩开白色的
帘幔,一眼瞥见小窗下那几根光秃秃的枝条上,冷不丁爆发出
些淡绿、鹅黄色的嫩芽。
赏析:第一段“光秃秃的枝条”与“淡绿,鹅黄色的嫩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嫩芽”的勃勃生
机。
表达了作者猛然间看到新叶的惊喜之情。
(4)文中赞美了新叶的诸多可贵品质,请你简要写出其中三种。
(5)仿
照第8段“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
净高尚的绿叶何乐而不
为呢”一句,另举一物,再造一句。
新叶青青,使我忽然想到:即使________,________何乐而不为呢?
【答案】 (1)白色;淡绿;蓬勃;执着;急不可耐;星星点点
(2)承上启下,过渡
(3)A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新叶
充满蓬勃的生机,表达了作者
对新叶的喜爱B句:扶持、不炫耀、默默地、垂着等词,形象的写出了新叶
默默奉献的品
质,表达了作者对新叶的赞美之情。
(4)坚定执着、热爱生活、忠于职守、忘我奉献、谦逊
(5)不能做一个甘甜可口的果实;做一片送人荫凉的绿叶又
【解析】【分析
】(1)词语搭配就是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
准确。这道题从结构上看是“
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和“修饰词语+地+动词”,细读
选文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
3)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
具有某一特色,或
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
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
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
达效果。
(4)评价人物形
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
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
式,
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白色、淡绿、蓬勃、执着、急不可耐、星星点点
(2)承上启下,过渡
(3)A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新叶充满蓬
勃的生机,表达了作
者对新叶的喜爱B句:扶持、不炫耀、默默地、垂着等词,形象的写出了新叶默默奉
献的
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新叶的赞美之情。
(4)坚定执着、热爱生活、忠于职守、忘我奉献、谦逊
(5)不能做一个甘甜可口的果实、做一片送人荫凉的绿叶又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
学生对词语的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词语积累。这些词语
都是课文中的,只要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做
起来就不难。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5.请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第十一根红布条(节选)
“拴根红布条吧!”一位大爷说。
这里的风俗,凡是在牛救活孩子以后,这个孩子家
都要在牛角上栓根红布条。是庆幸?
是认为这头牛救了孩子光荣?还是对上苍表示谢意而挂红呢?
亮仔家里的人,立即撕来一根红布条。人们都不吱声,庄重地看着这根红布条拴到了独角牛的那根长长的独角上。
独角牛“哞哞”地对着天空叫起来,并在草垛下来回走动,尾巴不停地甩着。
“噢,
麻子爷爷!”人们突然想起他来了,有人便走过来,叫他,“麻子爷
爷!”____________①
一个内行的老人突然从麻子爷爷的脸上发现了什么,连忙推开众人,走到麻子爷爷面前,把手放到鼻子底下。大家看见老爷爷的手忽然控制不住地颤抖起来。过了一会,他用发哑
的声音说:
“他死啦!”
打谷场上顿时一片寂静。
人们看着他:____________②
亮仔的妈妈抱着亮仔,第一个大声哭起来。
麻子爷爷!麻子爷爷!那个力气最大的叔叔使劲摇晃着他--他确实永远睡着了。
忽地许多人哭起来,悲痛里含着悔恨和歉疚。
独角牛先是在打谷场上乱蹦乱跳,然后
一动不动地卧在麻子爷爷的身边,它的双眼分明
汪着洁净的水——牛难道会流泪吗?它跟随麻子爷爷几十
年了。是的,麻子爷爷锯掉它的
一只角,可是,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那时,它刚被
买到这里,就碰
上一个孩子落水,它还不可能听主人的指挥,去打谷场的一路上,它不是赖着不走,就是
胡乱奔跑,好不容易牵到打谷场,它又乱蹦乱跳,用椅角顶人。那个孩子当然没有救活,
有人叹
息说:“这孩子被耽搁了。”就是那天,麻子爷爷锯掉了它的一只角。
那个气力最大的叔叔背起麻子爷爷,走向那片林子,他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默不作声
的队伍……
在给他换衣服下葬的时候,从他怀里
落下一个布包,人们打开一看,里面有十根红布
条,也就是说,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
小的性命!
麻子爷爷下葬的第二天.独角牛突然失踪了。几天后,几个孩子驾船捕鱼
去,在滩头发
现它死了,一半在滩上,一半在水中。人们一致认为,它是想游过河去的——麻子爷爷埋<
br>葬在对岸的野地里,后来游到河中心,它大概没有力气了,被水淹死了。
它的那只独角朝天竖着,拴在它角上的第十一根鲜艳的红布条,在河上吹来的风里飘动
着……
(1)我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这个片段的主要内容。(40字以内)
(2)“第十一根红布条”有什么特殊含义?请你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3
)以下三个选项是关尹麻子爷爷”的外貌描写,请仔细比较,选择最合适的两处填写在
文中画横线处,请
填序号。
A.他长得很不好看,满脸的黑麻子,个头又矮,还驼背,像背了一口沉重的铁锅。
B.他的身体因衰老而缩小了,灰白的寸发上沾着草屑,脸庞清瘦,因为太瘦,牙床外凸,
微微露岀发黄
的牙齿,整个面部还隐隐显出刚才拼搏着牵动独角牛而留下的痛苦!
C.麻子爷爷背靠草垛,
脸斜冲着天空,垂着两只软而无力的胳膊,合着眼睛。那张麻脸上
的汗水已经被吹干,留下一道白色的汗
迹。
(4)文中说:“它如果真的懂得人心,是永远不会恨他的。”你觉得独角牛会恨麻子爷
爷
吗?请从文中至少概括出两条理由加以说明。
(5)文中有一段文字补充
交代了麻子爷爷锯掉牛角的事倩,很多同学觉得这一段文字是多
余的,你觉得呢?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及理由。
【答案】
(1)麻子爷爷为救溺水的孩子而去世了,老牛为游到埋着麻子爷爷的对岸,淹
死了。
(2)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3)①—C;②—B
(4)不会,理由:老牛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麻子爷爷锯
掉牛角是因为当初老牛不听指
挥,耽搁了救孩子的最好时机。
(5)我认为不是多余
的,锯掉牛角以后老牛才学会配合麻子爷爷一起救人,才会有“十一
根红布条”的故事。这段插叙衬托了
老牛与麻子爷爷深厚的感情。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
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
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
答案。
(3)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
要注
意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麻子爷爷为救溺水的孩子而去世了,老牛为游到埋着麻子爷爷的对岸,
淹死了。
(2)加上亮仔,他用他的独角牛救活十一条小小的性命!
(3)①—C;②—B
(4)不会,理由:老牛跟随麻子爷爷几十年了;麻子爷
爷锯掉牛角是因为当初老牛不听
指挥,耽搁了救孩子的最好时机。
(5)我认为不
是多余的,锯掉牛角以后老牛才学会配合麻子爷爷一起救人,才会有“十一
根红布条”的故事。这段插叙
衬托了老牛与麻子爷爷深厚的感情。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了语句衔接,结合上下文及所给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6.读文章,回答问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7岁,进8岁了。他这些年一直跟着奶奶过。
奶奶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
接衣裳。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倒是挺干净
的。奶奶还给他做吃的: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
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
后来办了食堂。奶奶把家里的两口锅交上去,从食堂里
打饭回来吃。小米面饼子里有
糠,玉米面饼子里有渣子,拉嗓子。可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奶奶吃得不香
,掰半块饼
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有
气喘病每年冬天都犯。爸爸去年冬天回来看过奶奶,带回来
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土豆
,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或烤了,给萧胜吃
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卤。黄油,爸爸一定要给奶奶留下可是
一直没有吃。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
不行了,走到歪
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儿。萧胜知道奶奶不行了,她浑身都肿。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
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气了。萧胜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头发的气味。他哭
了。
萧胜跟奶奶过惯了,跟爸爸不熟。他们坐了汽车坐火车,后来又坐汽车。到了一个叫沽
源的县城,一辆牛车来接他们。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妈妈给
他们端来饭。真正的玉米面饼子,两大碗粥,挺稠挺香。还有一大盘卿鱼,好
大。萧胜吃得很饱。
他们家不起火,在大队食堂打饭,食堂里的饭越来越不好。萧胜有点饿怕了,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
大队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爸爸说,要开三级干部会。三级
干部会开了三天,吃了三天
饭。头一天中午,羊内蘸莜面。第二天炖肉大米饭。第三天,黄油烙饼。
社员和干部同时开饭。社员在北食堂,干部在南食堂。北食堂还是红商梁饼子甜菜叶答<
br>子汤。北食堂的人闻到南食堂里飘过来的香味,就说:“羊肉蘸莜面,好香好香!”“炖肉大
米饭,好香好香!”“黄油烙饼,好香好香!”萧胜毎天去打饭,也闻到南食堂的香味。
回家,他吃着红高梁饼子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开会干吗吃黄油烙饼?”“他们<
br>是干部。”干部为啥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
正在咽着红饼
子的萧胜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儿白面倒出来,又从柜子里取出瓶
奶奶没有动过的黄油挖了一大块
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黄油烙饼发出香味和食堂里
的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
吃吧,儿子,别问了。”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
妈妈的眼睛里都是泪。
爸爸说:“别哭了,吃吧。“
萧胜一边流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
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2期,有删节
(1)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描写有什么不同?具有怎样的作用
(2)“黄油烙饼”在文中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阅读全文说奶是一个怎样的人?
(4)小说结尾说:“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成的。”这样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案】 (1)第一处是心理描写,第二处是神态描写、语言描
写。都真实地表现出萧胜对奶奶的感情深厚,始终忘不了奶奶对自己的好。
(2)起先,是爸爸带回来的黄油,奶奶舍不得吃;之后,是大家闻到黄油烙饼的香味;最后
是妈妈做
给萧胜的黄油烙饼。这样一步步地贴近黄油烙饼,更能够体现出那个年代吃个黄
油烙饼的不易。
(3)奶奶是一个勤劳、节俭、不舍得吃穿又疼爱孙子的农村妇女形象。
(4)一是
实情描写,二是点明文题,三是融会着对妈妈的感激,对奶奶不能吃到黄油烙饼
的遗憾。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第一处,奶奶去世后,萧胜要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
了,
因为他跟奶奶住惯了,跟爸爸妈妈不熟,他在这个新家里感到很陌生,于是心里想,
奶奶要是一起来,多
好,表现了他和奶奶感情的深厚和对奶奶的想念。第二处,萧胜的妈
妈给萧胜做了好吃的黄油烙饼,萧胜
又想起来爱他的奶奶,于是就咧开嘴痛哭起来,高叫
了一声:“奶奶!” ,这里既有神态描写,也有语
言描写,真实地表现出萧胜对奶奶的感情深
厚,始终忘不了奶奶对自己的好。
(2
)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起先,爸爸回家看奶奶时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
还有两瓶黄油。土豆
,奶奶借锅来蒸了煮了或烤了,给萧胜吃了。口蘑过年时打了一次
卤。黄油,奶奶舍不得吃;奶奶去世后
,萧胜跟着爸爸妈妈一起生活,大队开三级干部会
议时的第三天,那些干部们在南食堂吃黄油烙饼,社员
在北食堂吃红高梁饼子甜菜叶答子
汤,但大家闻到黄油烙饼的香味;最后是妈妈用家里的一点白面和奶奶
舍不得吃的黄油做
给萧胜的黄油烙饼,这样一步步地贴近黄油烙饼,结合写作背景分析其作用,这样写更
能
够体现出那个年代吃个黄油烙饼的不易。
(3)结合文中奶奶为孙子做的事分析,在那样一个年代,物资非常匮乏,吃穿都非常奇
缺,但奶奶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萧胜接衣裳。奶奶还给他做吃的:小米面
饼子、玉米
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家里有吃的,奶奶都舍不得吃,都让孙子萧胜吃,可以说奶奶就是饿死的。这些都说明奶奶是一个勤劳、节俭的、不舍得吃穿又疼爱孙子的
农村妇女形
象。
(4)文章最后,妈妈用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和奶奶舍不得吃的黄油给萧胜做了黄油烙
饼,在那样的年代,黄油烙饼可以说是美味佳肴,平常人根本吃不到,这两种烙饼,蕴含
这妈妈
和奶奶对萧胜的关爱。萧胜吃着黄油烙饼,又想起去世的奶奶,可惜奶奶却吃不到
这么好吃的黄油烙饼。
另外,结尾这句话也和文章题目相呼应。因此小说结尾说:“黄油烙
饼是甜的,眼泪是成的”
一确实是实情描写。二是点明文题,三是融会着对妈妈的感激,
对奶奶不能吃到黄油烙饼的遗憾。
故答案为:⑴ 第一处是心理描写,第二处是神态描写、语言描写。都真实地表现出萧胜对<
br>奶奶的感情深厚,始终忘不了奶奶对自己的好。
⑵ 起先,是爸爸带回来的黄油,奶
奶舍不得吃;之后,是大家闻到黄油烙饼的香味;最后是
妈妈做给萧胜的黄油烙饼。这样一步步地贴近黄
油烙饼,更能够体现出那个年代吃个黄油
烙饼的不易。
⑶
奶奶是一个勤劳、节俭、不舍得吃穿又疼爱孙子的农村妇女形象。
⑷
一是实情描写,二是点明文题,三是融会着对妈妈的感激,对奶奶不能吃到黄油烙饼的
遗憾。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心
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的特点
,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
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技巧的能力。文章的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
入,先总后分,过
渡、铺垫、伏笔等。答题时要在熟悉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前后情节的
联系即可答题。
⑶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
作者
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
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艺术的能力。小说的结尾有这几种形
式:①出人意料式;②戛
然而止、留下空白式;③补叙式;④卒章显志式;⑤令人感伤式;⑥大团圆式。
词结尾
属于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
化主旨。
7.现代文阅读
山一样的屋顶
(李宣华)
①一场冰雹把山村老家的屋顶瓦片砸坏了不少。母亲心急火燎地
打来电话:“快,制止你
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
②老家木屋是两层的木瓦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
低,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山。在我心里,老屋的屋顶永远都像壮年时的父亲那样
结实。我清
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九岁,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亲,从长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眨眼间,三十多个年头过去了,木屋如同过了保修期的车
辆,需要更
多的精心呵护。就在去年春,一根屋顶瓦梁凹陷,孱弱的父亲不顾母亲劝阻,
执意爬上楼顶修补。父亲颤
颤巍巍修补的那一个多小时,是母亲如今想起来依旧后怕的度
秒如年的煎熬期。她站在一处可以清晰看见
父亲修补的地方,一动不动,仰着头,屏着气
息,瞪着双眼,唯恐一不小心就会惊扰了父亲。待父亲修补
完屋顶下了梯子,一向自诩身
体比父亲好的母亲,忽然间身体一软,晕厥了过去。
③电话里我就感觉到了母亲潮湿的眼泪在往心里滴。我要父亲接电话,执拗的父亲在屋
顶上不肯下来接电
话。老家离城太远了,开快车也得两三个小时。村里的年轻人为生计都
到外打拼去了,在家的都是些“留
守老人”,所幸我大多留有电话。于是,一个接一个地耐
心打电话,恨不得每个大叔大伯大婶都能立马放
下手中活儿往我家赶。虽然各自都有同样
的雹灾遭遇,但他们还是如我所愿,热心地到我家,劝解我那急
性子的父亲。直至,我和
我带的工人师傅赶回了村子里。
④对此,父亲根本
不领情,还喋喋不休地嗔怪母亲给大家添乱。在他看来,屋顶是自己
家的,就该由他这个一家之主自己来
修补。生性脾气好的母亲,一边一个劲地给父亲赔
笑,一边细声细气地还嘴:“还以为年轻,都不记得自
己岁数,不记得自己生病才好了多长
时间了。”我趁势劝慰两位老人,一起搬到城里居住。哪知,就这事
,两个人又和先前一
样,把心齐到了一起:“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们回来都
没个站
脚的地方。”
⑤我知道父亲对这栋木瓦房的感情。两次被奶奶送到异
乡做他人儿子的父亲,一心回
村,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
雨的温暖木
屋。随后几年,他又放眼长长远远,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房子周边盖了三个木谷仓,平整出三块晒谷坪。一切的一切皆因为他在考虑,日后我们三兄弟成家后分家,能有所依
靠,不会再
像他当年和母亲结婚时那样,眼前空空,要什么没什么。
⑥欧洲有句谚语说,每对老
父母都是我们潜在的屋顶,他们离去,我们就像被掀掉屋顶
坐在废墟中。说得多在理啊,爱在屋顶,爱如
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就像山
一样的屋顶,不会在父亲的面前动摇、崩塌。只是,岁月渐老
,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
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唯此,才能让我们
子女不那么
早尝到如坐废墟的苦楚。
(选自《智慧与思维》2018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以修屋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处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制止修屋——①________——执拗修屋——②________——回忆盖屋——③________<
br>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⑤段文字能否去掉?说说你的理由。
(4)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父亲老了,但他的爱不会老,就像山一样的屋顶,不会在父亲的面前动摇、崩塌。
(5)本文的标题“山一样的屋顶”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回忆修屋;守着老屋;感悟修屋
(2)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修屋的父亲极度担心的心理。
(3
)示例一:不能,本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父亲盖木屋的经历,内容更丰富。示例
二:能,删去后不
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也不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
(4)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父爱的伟大与厚重,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
理解。
(5)屋顶中间高两头低,
外形像山;屋顶牢固结实,可以为家人遮风挡雨;屋顶喻指父亲
高大的形象和深沉的父爱;子女在“屋顶
”的庇荫下,要学会感恩,时刻呵护亲情,让亲情
像屋顶一样牢固。(对两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分析】(1)①段“快,制止你爸,他要去屋顶修漏了!”概括:制止修屋。②<
br>段“我清晰地记得,建屋那年我只有九岁,屋顶木构落架,敏捷胆大的我,跟随矫健的父
亲,从长
长的木梯爬到屋顶帮工打下手”概括:回忆修屋。③段“执拗的父亲在屋顶上不肯
下来接电话”可概括:
执拗修屋。④段“不成,木屋没人看管霉得快,我们不在家,以后你
们回来都没个站脚的地方”可概括:
守着老屋。⑤段“白手起家,在住了几十年茅草房后,
盖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屋”
可概括:回忆盖屋。⑥段“父亲对屋顶的
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去支撑,去呵护”可概
括:感悟盖屋。(2)①方
法判断。“仰着头,屏着气息,瞪着双眼”是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②分析。
“一动不动”和
“仰着头”两个动作写出了母亲当时的紧张,一直看着父亲。“屏着气息,瞪着双眼”通
过神
态写出了当时母亲的害怕,害怕父亲受伤。③感情。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担心与关心。
(3
)①分析手法。从“两次被奶奶送到异乡做他人儿子的父亲”看出这是过去发生的事
情,不是文章原本的
时间线上,故判断是插叙。②概括段落内容。插入了父亲盖房子的过
程。③作用。内容作用:交代了盖房
子的原因,分丰富了文章内容。写出了房子对于父亲
的特殊意义,交代了父亲不愿离开家的原因。结构作
用:使文章情节更加完整,流畅。
(4)①手法判断。从“就像山一样的屋顶”看出是比喻修辞,把父亲
的爱比成屋顶。②作
用。生动形象写出父亲对孩子爱的坚定、深厚。③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
爱。
结合“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
去支撑,去呵护”看出作者对父亲选择的尊重、理解。(5)①表层含义。结合“老家木屋
是两层的木瓦
房,屋顶的外形很普通,与别人家的并没有两样,中间高两头低,远远看去
就像一座山”可知题目表层含
义是:屋顶中间高两头低,外形像山。②深层含义。结合“盖
起这幢认为可以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温暖木
屋”可知含义一;屋顶牢固结实,可以为家人遮
风挡雨。结合“爱在屋顶,爱如屋顶。父亲老了,但他的
爱不会老,就像山一样的屋顶,不
会在父亲的面前动摇、崩塌”可知含义二:屋顶喻指父亲高大的形象和
深沉的父爱。结合
“只是,岁月渐老,屋顶渐老,父亲对屋顶的爱,需要我们子女源源不断地输送养料,
去支
撑,去呵护”可知含义三:子女在“屋顶”的庇荫下,要学会感恩,时刻呵护亲情,让亲情像
屋顶一样牢固。
故答案为:⑴回忆修屋;守着老屋;感悟修屋;
⑵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修屋的父亲极度担心的心理;
⑶示例一:不能
,本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父亲盖木屋的经历,内容更丰富。示例
二:能,删去后不影响文章结构的
完整性,也不影响文章主旨的表达;
⑷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与厚重,表达了作者对父爱的尊重和理
解;
⑸屋顶中间高两头低,外形像山;屋顶牢固结实,
可以为家人遮风挡雨;屋顶喻指父亲高
大的形象和深沉的父爱;子女在“屋顶”的庇荫下,要学会感恩,
时刻呵护亲情,让亲情像
屋顶一样牢固。(对两点即可给满分。)
【点评】⑴解答
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
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
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
果如何。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
+
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⑶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
: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
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
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
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的作用包
含“含义、思想感情”,结
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说明表达效果即
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
表现
,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记忆力
申平
①这帮老人家都已年过六旬了,这日却突发奇想,要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50
年,整整半个世纪。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
见面,彼此还能
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②于是就打电话、发通知
,足足折腾了半个月,还真的把人给弄齐了。全班除4人提前
去了另一个世界聚会以外,其余41人都答
应一定来。
③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了标语和彩球,显得非常隆重。来得
最早的当然是
几个发起者。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不错:门外有侍应生开门;一进大厅,服务员<
br>就把热毛巾递了过来;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给每个人都发一包纸巾。显然,这
是为他们
流泪准备的。发起者连连赞叹: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④同学们陆续来到。每一个
人的到来,都会引发一阵激动。大家先是静静审视来人,然
后突然有个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就是一阵
欢呼,就是一阵热烈拥抱。也有一些人实在
认不出来了,但当他自己一报家门,大家立刻恍然大悟。这种
激动就更热烈,因为其中还
包含着惊喜。
⑤想想吧,50年一聚,容易吗?
人生会有第二个50年吗?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
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
……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⑥那位小老头儿发给大家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而且
有人发现,这个小老头儿竟然也
被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他也频频用篮子里的纸巾擦自己的眼睛。
⑦激动过后,发起者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已经来了40人,就差一个人没有来。大家都
在询问:他是谁呢?
⑧那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
此时突然放下了篮子,走上前来说:是我啊,你们谁都没有
把我认出来啊!“刷”地一下,众人齐齐把惊
讶的目光向他射去:你?你是谁啊,有没有搞
错啊?
⑨小老头儿在40双眼
睛的审视下有点发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声地说:我是陈大福
啊,你们再看看、再想想。
⑩发起者赶紧去查名单,果然有陈大福这个名字,可是……40双眼睛又从头到脚把他审
视了半天,有个发起者忍不住说:你不是酒店……干这个的吗?他指了指老头儿的篮子。接
着他又说:
你别开玩笑,我们可是同学聚会……
⑪小老头儿就显得有点着急:我知道是同学聚会
,这种事情谁会冒充啊。我明明就是陈
大福嘛,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认认嘛!小老头儿随后又有点委屈地嘟
哝道:这纸巾是我自己
给大家买的——酒店还管你这个!
⑫于是40双眼睛
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可结果还是失望地摇头。小老头
儿这回可真有点急了,他说:你们的
记忆力……怎么这么糟呢?你们仔细回忆一下,那时咱
班每天是谁最早来搞卫生的?你们再想想,学校开
运动会,是谁给你们看衣服,是谁给你
们打开水?班里组织劳动,又是谁干得最卖力气……众人仍然半信
半疑。突然,一个女同学
尖叫了起来:哎呀,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福,他是我们的同学啊!
⑬众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向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来。女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农民的地瓜,让人家抓住,押到学校门口来示众……
⑭噢——!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现在再看陈大
福
,怎么看怎么像他们的同学了。
⑮但是此时的陈大福却没有半点兴奋,反而像中了枪
一样痉挛了一下,他张大嘴巴,面
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我做了那么多
好事,就是想让你
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
着向
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了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
(2018年微型小说选刊第15期)
(1)结合小说内容,在横线上补充相应的故事情节和情感。
过程
情节
情感
故事开端
一群年过六旬的老人举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
大家非常激动。
故事发展
被忽视的小老头自报家门,同学们都不信
故事高潮
②________。
故事结局
陈大福离场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请赏析拟声词的妙处)
②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我做了那么多
好事,就是想让
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
句)
(3)请结合故事的结尾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众人都①________。
众人很兴奋
陈大福③________。
【答案】 (1
)愕然、惊讶;尖叫的女同学讲起了小老头的不堪往事,其他同学记忆的闸
门打开;黯然、伤感
(2)①用呼啦啦这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记忆复苏之快。②通过对陈大福“嘴巴大
张”“
面部扭曲”等神态、动作与语言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陈大福因同学牢记他的不堪往
事而感到尴尬、失
望甚至是沮丧的心理。
(3)当年陈大福在犯错后,努力地做好事进行弥补,渴望得到同学的
尊重。但是50年
后,几乎被人们淡忘的陈大福,却因女同学回忆当年陈大福的不堪往事而被大家瞬间记
起,这彻底抹去了他曾经的努力与付出,打击了他的自尊心。题目委婉地讽刺了人们善于
遗忘别
人的帮助与恩惠,只记得别人的缺点与错误的社会现象。
【解析】【分析】(1)阅读
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
答。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
答。当发纸巾的小老头自报家门时,“众人齐
齐把惊讶的目光向他射去”,众人的情感是“惊讶”;“女
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众人齐发一声
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尖叫的女同学讲了
小老头当年的丑事,帮同
学们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
走去,任凭
后面喊破了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一场50年的同学聚会,以小老头的黯然离场收尾。
(2)①拟声词“呼啦啦”形容同学们记忆闸门在尖叫女同学的提醒之下打开的速度之快。
② “他张大
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这是对陈大福的神态、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
陈大福在众人面前的尴尬
、失望和沮丧。
(3)从文章最后一段陈大福在离开前说的一段话“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
事啊!我做了那
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可以看出,同学们的
记
忆力能记住的只有当年陈大福的不堪往事,而彻底抹去了他曾经的努力与付出。因此题目
“记
忆力”委婉地批评了人们善于遗忘别人的优点,只记得别人过错的社会现象。
故答案为:⑴
愕然、惊讶;尖叫的女同学讲起了小老头的不堪往事,其他同学记忆的闸门
打开;黯然、伤感
⑵ ①用呼啦啦这个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记忆复苏之快。②通过对陈大福“嘴巴大
张”“
面部扭曲”等神态、动作与语言的描写,准确地表现出了陈大福因同学牢记他的不堪往
事而感到尴尬、失
望甚至是沮丧的心理。
⑶ 当年陈大福在犯错后,努力地做好事进行弥补,渴望得到同学的
尊重。但是50年后,
几乎被人们淡忘的陈大福,却因女同学回忆当年陈大福的不堪往事而被大家瞬间记
起,这
彻底抹去了他曾经的努力与付出,打击了他的自尊心。题目委婉地讽刺了人们善于遗忘别
人的帮助与恩惠,只记得别人的缺点与错误的社会现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
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中的提示,
找准对应的区域或关键语句、词汇,
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注意括号内的要求,按照要求作
答。注意对句子内容和情感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要
联系文章的主题、具体的语境进行理
解。
⑶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
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①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②他的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
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那父亲脾气极好,也
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着嘴不理,脸上是厌烦。列
车快停靠站时,父亲又急步
向外走去,准备下车给儿子买吃的东西。他对少年说:“你父亲真好。”
③少年看了一眼他,不说话。他忍不住继续说:“小伙子,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本
来是随口说的一句话,说完,他的心却倏地疼了起来。
④别欺负最爱你的那
个人——他忽然觉着这句话其实是对多年前的自己说的!在他过往
的青春岁月里,他曾翻来覆去地伤害最
疼爱他的人,而那人即使伤心到心碎,也停不下爱
他的脚步。
⑤他幼年丧母
,父亲在电器厂做工,每天夜里12点多才下班。但每天刚蒙蒙亮,小巷
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
亲就会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
的牛奶。每当他捧起碗把牛奶喝完,父亲总会拿
毛巾为他擦净嘴角的奶渍,喜滋滋地说:
“俺小嘉肯定能长高个儿。”
⑥那
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
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
双眼,疲累的身体和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
⑦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
蹿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他,极度叛逆,尤其是
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少了
许多。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
打过骂过也求过他,但他不为所动。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上网
。父亲找到他,拉着
他回家。他愤怒地冲父亲喊:“回家我也不学!”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
的路灯
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
⑧高考后,他毫
无悬念地落榜了。父亲送他到省城高中复读。但他的心思仍不在学习
上,常找借口向亲戚要钱上网。在穿
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
只三个小时的车程,每次也是必坐动车。一次他和同
学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手来,老师斥责
他,他和老师吵。那天下午,父亲被通知来到学校时,一脸的惶恐不
安,额头上沾满细密
的汗珠,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好话。
⑨看他
毫不在乎,父亲气得颤声问:“小嘉,如果将来你的孩子这样气你,你会怎样?
会不会像我一样难受?”
他像个胜利者,头发一甩,没心没肺地说:“我不结婚,不要孩
子,他气不着我!”父亲怒不可遏地拿起
身边的扫帚要打他,他脖子一伸:“给,你打!”父
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⑩他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在滴血。他把父亲的心伤成一片片的。
⑪他复读了两年,也让父亲失望了两年。看他不思进取,父亲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送
他到国外读大学。
父亲花了毕生的积蓄,卖了还没有住进的新房,才凑够他去韩国读书的
费用。
⑫有一天晚上,姑姑陪父亲一起回家。他在卧室睡觉没有开灯,他们以为他没有在家。
“天这么晚了,你
坐在楼下干啥?”姑姑问。“没啥,就是想静一静。”父亲说。“是不是后悔
送小嘉上学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别让这钱打了水漂。”“没后悔,兴许……出去锻炼锻
炼,
他能学好。只要他有学好的可能,我就不怕这钱打水漂。”
⑬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第一次认真思考父亲的话。
⑭异国4年,离开了父亲温暖
的怀抱,他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生活,对父亲,对
爱,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毕业后,他在北
京一家韩资企业工作,每天就像一只旋转
的陀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不知什么
时候,他变得越来越像父
亲,处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车回家。
⑮人生的经历让他成长。当他尝过生活百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爱。他们曾有过8年
的
战役,最终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他深深地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要做的就
是成
为最疼父亲的那个人,就像父亲当年爱他一样。
(1)
通读全文,父亲用哪些“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请分点作简要概括。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但每天天刚蒙蒙亮,小
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
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句
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人物心理)
(3)“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每次
也是必坐动
车”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对于本文所说的“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
体验谈谈想法。
【答案】 (1
)①中学时,疲惫的父亲一次次从网吧拉他回家;②高考落榜后,父亲送他
去省城复读;③复读时,他与
老师吵架,父亲赶到学校后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
好话;④复读失败后,父亲卖了还没住进的新
房,凑钱送他去韩国读书。
(2)①“立即”是“立刻、马上”的意思,表示速度快,体现父
亲对买牛奶给他喝这件事很上
心,表现出父亲对他深沉的爱。
②动作描写,体现父亲生气得想打孩子最终又心痛不舍得,疼惜孩子的心理。
(3)他衣着高贵,坐高价动车回家与父亲衣着简朴以及他参加工作后为节省80元路费坐
夜班车回
家形成对比,突出他当年的不懂事和对父亲的不体谅。
(4)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父母的爱总
是以为理所当然,甚至不以为然,年轻的我们不要亵
渎父母真挚的爱,不要任性,不要肆无忌惮地伤害最
爱你的人,不要漠视父母的爱,在以
后的日子里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爱父母。孩子是父母最爱的人,我们
也要成为最爱父母的
那个人。
【解析】【分析】(1)根据第⑧段可概括为:
中学时,爸爸拖着疲累的身体一次次从网
吧里把他揪出来。根据第⑨段可概括为:复读时,他与老师吵架
,爸爸赶到学校后不停地
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好话。根据第⑫段可概括为:复读失败后,爸爸卖了还
没有住进
的新房,凑钱送他去韩国读书。
(2)①“一…就…”这一组关联词表明
的前后动作连接紧密,“立即”突出速度快,说明时间
之早,爸爸对给他打牛奶很上心,打奶的速度很快
,表现父亲对他的爱。②“晃了晃,最
终又无奈地放下”是动作描写,父亲很生气,想打孩子,却又不舍
得打,表现了父亲对孩子
的爱。
(3)他衣
着昂贵、坐高价动车回家,与父亲的衣着简朴,“为节省80元路费而坐夜班车
回家”形成对比,突出他
当年的不懂事,不懂得体谅父亲的辛苦,不懂父亲的爱。
(4)本文通过回忆“他”成长过
程中伤害父亲的往事以及国外求学、参加工作后自己的转
变,表现了父爱的无私伟大,表达了感恩回报父
亲的愿望。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永远是
我们成长过程中不离不弃的守护者,就像文中的父亲,面对儿子
的叛逆和不争气,一再宽
容劝解,甚至卖房供儿子上大学。所以,成长中的我们应该多体谅父母的苦心,
少一点叛
逆,多一份理解,并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父母。可围绕对父母的感激来表述。
故答案为:⑴ ①中学时,疲惫的父亲一次次从网吧拉他回家;②高考落榜后,父亲送他
去省城
复读;③复读时,他与老师吵架,父亲赶到学校后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
好话;④复读失败后,
父亲卖了还没住进的新房,凑钱送他去韩国读书。
⑵ ①“立即”是“立刻、马上”的意思
,表示速度快,体现父亲对买牛奶给他喝这件事很上
心,表现出父亲对他深沉的爱。②动作描写,体现父
亲生气得想打孩子最终又心痛不舍
得,疼惜孩子的心理。
⑶ 他衣着高贵,坐高价
动车回家与父亲衣着简朴以及他参加工作后为节省80元路费坐夜
班车回家形成对比,突出他当年的不懂
事和对父亲的不体谅。
⑷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父母的爱总是以为理所当然,甚至不以为然
,年轻的我们不要亵渎
父母真挚的爱,不要任性,不要肆无忌惮地伤害最爱你的人,不要漠视父母的爱,
在以后
的日子里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爱父母。孩子是父母最爱的人,我们也要成为最爱父母的那
个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
知
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意找准答题范围,抓关键语句进行作
答。<
br>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要求,理解句子的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语段的位置,掌握常有的
作用,结合句子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
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在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
想情感
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
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
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
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
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
把小扇
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
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
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
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
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
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
、我的脚下,
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
br>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
过来了,
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
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
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
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
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
走近那棵树。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
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
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
,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
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立起身,甩甩头,
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
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
子:“合欢,又名……”合
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
已经遇到
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
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
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
在这里邂
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
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
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
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
,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
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
,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
亲。
⑧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
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
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
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
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
声音也没
有。
⑨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
【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
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
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
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
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
身遗憾。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情感变化。
九岁在大院看到合欢花时:________→又五年后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
》时:失望
→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时:________→“我”已是母亲的年纪在医院看到合欢花
时:
________。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
、我的手、我
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
br>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B.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
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
顾。
(3)联系全文,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4)本文以“合欢,合欢”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欢喜;茫然;悲伤或痛苦
(2)【示例1】A;①“丝丝缕缕”“
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
的喜爱。或②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
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
有韵味。
【示例2】B;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
,表达作者
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3)内容上:写出了妈妈
的香、软,还有我与妈妈在一起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结构
上: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
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情感主题上:突出
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妈妈的喜爱、依恋和不舍之情。<
br>
(4)【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文章的线索;以树衬人,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丰富母亲的形象,
突出主题,
如写想象中的合欢树,“我”已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对母爱有了更深切
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
恋。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之后结合相关情节理解“我”对合欢的情
感,然后从
原文中筛选或概括出作者的情感。文章第②段写我跟着母亲去一个小城开会,在所住的窗前看到一种从未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
满枝头。树
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从我
“雀跃而出”可以体会出我
当时欢喜的感情。第⑤⑥段写十九岁“我”在羊城遇见合欢花,那
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
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然地站
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
里不是我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我
当时的感情是茫然的。第⑦⑧段写“我”已是母亲的年纪在医院看到合
欢花时,当时母亲再
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当时的我是悲伤或痛苦的。
(2)赏析语言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
写方法、表达方
式、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
征等)、内容、情感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
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
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
A:①这句话描写的是合欢花的香气,其语言特点之一是运用了“丝丝缕缕”“翻翻覆覆
”“重
重叠叠”等叠词,这些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②这句话描写的是合欢的香气,作者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来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
感受,把香
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B:“居
高临下、不屑一顾”把合欢拟人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
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
觉,表达作者对没有母亲陪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3) 结合本段的内容分析,当时我站在
母亲病房的窗前,窗外是合欢树,恍恍惚惚像是
回到了9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合欢树的情景,那时的妈妈是
那样的年轻,那样的美,声音是
那样的香和软,带给我的无限欢喜和美好,可回过神来,却看到床上的母
亲静悄悄的,一
点声音也没有,前后的对比表现了我因为母亲的生病悲伤,害怕母亲离我而去,从而表达
了对妈妈的眷念和不舍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这是划线句在内容上的作用。在结
构上:
这部分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
(4)结合文章内
容分析,这篇文章按照分别写了几次看到合欢的情景,合欢贯穿全文内
容,是文章的线索;文章第②③段
写合欢花的外形的美和香气的独特,也写成了母亲的
年轻和声音的香和软,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
。最后一段“我”写想象中的合欢树和
母亲,可以说这时的合欢就是的合欢就是母爱的象征,当时母亲老
病在床,我怕母亲会离
我而去,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眷恋。
故答案为:⑴欢喜
茫然 悲伤或痛苦
⑵ 【示例1】A;①“丝丝缕缕”“翻翻覆覆”“重重叠叠”等叠
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花香的悠长与浓重,表达了“我”对合欢香气的喜爱。或②运用通感与丰富
的想象来写出我
对花香的独特感受,把香气的浓重说成是香气“倾泻”,富有韵味。
【示例2】B;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合欢树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表达作者
对没有母亲陪
伴的羊城的茫然感。
⑶ 内容上:写出了妈妈的香、软,还有我与妈妈在一起带给我的无限
欢喜和美好;结构
上:与前文第三段妈妈唤我走过来,我沉浸在她香软的声音中相呼应;情感主题上:突
出
了文章主题,表达了对妈妈的喜爱、依恋和不舍之情。
⑷ 【示例】营造了美好
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文章的线索;以树衬人,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
母亲的美,合欢树是母爱的象征,写出
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丰富母亲的形象,突
出主题,如写想象中的合欢树,“我”已人到中年,而
母亲老病在床,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
体会,表达了深深的眷恋。
【点评】⑴本题考查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
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
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
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
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
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理解散文结尾段作用的能力。散文结尾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归结主
旨;呼
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
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
内容两方面分析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
文章);⑦吸
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