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bigbang南京演唱会-6级听力
教 学 工 作 计 划 表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学科
2020年09月01日
学生知
识现状
的分析
一年级新生
在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上有一定的储
备,但概括和推理能力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加上学
生年
龄小,有意注意力较差,接受新知时干扰较大,因
此本期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本期教学
的主要任
务和要求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11~20各
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20以内的
进位加法
教材的重
点和难点
(章节)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
掌握10
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期提高
教学质量
主要措施
一、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向40分钟要质量;
二、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大力改进教学方法;
三、重视实践,提倡精讲多练;
四、布置作业要质高量少,难易适度;
五、认真批改作业,及时评讲;
六、因材施教,适时补缺补差。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数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起讫时间
8.31-9.4
9.7-9.11
9.14-9.18
9.21-9.25
9.27-9.30
10.9-10.10
10.12-10.16
10.19-10.23
10.26-10.30
11.2-11.6
11.9-11.13
11.16-11.20
11.23-11.27
11.30-12.4
12.7-12.11
12.14-12.18
12.21-12.25
12.28-12.31
1.4-1.8
1.11-1.15
1.18-1.22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
二、位置(2)
1.1-5的认识(6)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
整理和复习(1)
四、认识图形(一)(2)
备注
三、1-5的认识
和加减法(11)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7)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3)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
整理和复习(2)
五、6-10的认
识和加减法
(20)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3)
数学乐园(1)
七、认识钟表(2)
1.9加几(3)
2.8、7、6加几(2)
3.5、4、3、2加几(4)
整理和复习(1)
九、总复习(4)
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
期末监测
六、11-20各数
的认识(5)
八、20以内的
进位加法(10)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
立体图形,11-20各
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
及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等方面内容。 准备课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同时也让学生学习了用一一对
应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为今后正确学习数数和比较大小做好准备。
在数与的方面主要通过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
加法,让学生学习
认数和进行计算,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
基础和基本技能。
立体图形的认识、位置及认识钟表等内容的安排,知识点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复习则是对全期所学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整理,让学生初步感知整理
和复习的重要性。
教材编写特点: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内容。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在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
习素材。
3、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
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
4、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容,为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机会与
素材。
5、落实“四能”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
步骤。
6
、设置过程性主人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获得
学习数学的良好体验,形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
7、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
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减法
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学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实物(如动
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学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
小于号)、图形卡片。
2、数的组成练习卡片、口算练习卡。
3、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圆盘。
4、计数器、数位表。
5、钟面、方木块、小棒。
第一单元 准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鹅“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
面的内容。“数一数”中借助“美丽的校园”情
境图向学生提了丰富的计数资源,对学生进行计数和入学
教育,在计数的基础上辨认1-10
各数;“比多少”通过创设的引人入胜 “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
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爱学、乐学,并通过情境图中提供的丰富资源从两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
“同样多”、
“多”和“少”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学情分析:
校园生活对刚结束幼儿园生活学生来说还有个适应过程,有意注意较差,因此先让
学生
多观察,在观察中看清事物的数量,再去从小到大的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
br>2、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
的多少。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措施: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数、比多少。
难点:正确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能正确判断。
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一定数量的动植物图片
教学课时:2时
1、数一数 ………………………………… 1课时
2、比多少 …………………………………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一数(教材第2-5页和练习一的的第1、2题。)
教材分析
教材先
通过一幅“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向学生展示了丰富的数学资源,包含了1-10
的各种事物,让学生在
数数活动中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的含义,使学生了解了数在生活中
无处不在。接着教材又给出了1-1
0各数,并配合出现了相应的人或事物,让学生看到了知
识间的前后联系,了解了学生数数和认数的情况
。
学情分析
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对1-10各数已有了表象认识,但对各数的意义及与事
物间的联
系比较模糊,对数的认识只是表面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数数的方法,会数、会读10以内的数。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3、了解学校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
难点:按一定顺序数数。
教具准备:畅言课件、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生对话:同学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学很多的数学知识
了。数学
在生活中是很有用的,你们想学吗?
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图,现在请大家与老师一起走进校园,看看
里面都有些什么?分
别是多少?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数一数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新环境、新生活的好奇心,通过生活中“美丽的校园”情境图,
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的信心。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学习数数
(1)同桌讨论、相互交流:我们再看一看,你看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观察,发现观察到的事物。
追问:它们分别有多少个?怎么表示呢?
(2)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含义。
举例:老师看到了校园里有一面红旗,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追问:大家看看图,红
旗上方是什么呢?(大雁)有几只?(8只)可以用什么数字表
示呢?(8)
(3)自主发现,分组交流: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各有几个?用什么数字表示?
(4)想想、说说:你是怎样数数的?怎么数较快?
引导,小结:数数时,按一定顺序数较好
,可以从左往右数,也可以从右往左数,还可
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
在互动中体会合作与自主参与所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
探究的意识。
2、用点子图表示数。
(1)说明:我们除了用数字表示图中事物的个数,还可以用图形来表
示,如1面红旗
可以用一个“·”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表示,还可以…用表示。
(2)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刚才从图中发现的数字么?
自主表示,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表示,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思想,学会一一对应的方式表
示物体。
3、认读1-10各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4-5面的情境图,学生自主读这些数。
(2)同桌互读,集体交流:从1读到10,再从10读到1。
(3)教师出示数字卡片,指名认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
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数数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2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一一对应思想。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呢?你会数数了吗?
五、课堂作业。
将1-10各写5遍,并用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它。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 ··· ··· ····
····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多少(教材第6-7页和练习一的第3、4题。)
教材分析:
“比多
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材从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
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入
手,利用小兔和砖、小猪和木头数的比较,建立“同样多”、“多”
和“少”的表象,让学生初步感受用
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与少,理解三者的含义,
既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思维的灵活性。
学情分析:
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1-10各数,在按顺序数数
的过程中也初步感知了数
大小,但对“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却不甚了了,这也是教学中的难
点。
教学目标:
1、在数一数、比一比的活动中,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2、经历运用一
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多少的过程,能够用这种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
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一一对应方法的使用。
教具准备:PPT课件、实物图片、足够数量的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生对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能根据情境图画讲故事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6
面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情境图,指名说故事,教师复述:兔妈妈看
到小兔们一天天长大了,就决定盖一
间大房子,小猪也来帮忙。小兔搬砖,小猪扛木头,它
们终于盖了新房子!小河中的小鱼还为它们加油呢
!
质疑:你们是怎么知道是小兔要盖房子?(从房子上面的头像知道的)
教师:你们真棒!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也要像小猪和小兔一样互相帮助哟。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比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培养了学
生良好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学习“同样多”。
(1)看看、想想、说说:图上有几只兔子?每只兔子搬了几块砖?
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回答对应贴小兔图片、砖头图片。
追问: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呢?
(2)教师说明:像这样,一只小兔一块砖
,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
们应当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
(3)自主发现,同桌交流: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
生1:小猪和苹果同样多;
生2:小兔和胡萝卜同样多;
……
(4)动手操作:拿出苹果、梨子卡片分给学生
——你能将这些卡片摆成同样多吗?(学
生摆,老师巡视指导。)
追问:苹果卡片你摆了几个?对应了几个梨子卡片?苹果和梨子的关系怎样说呢?(苹
果和梨子
同样多,都是3或4或5个。)
2、学习“多”与“少”。
(1)观察、思考:图中有几只小猪?有几根木头?
学生回答,老师张贴小猪和木头图片。
追问:小猪和木头“同样多”吗?为什么呢?
(2)同桌讨论,小组交流,分组汇报,教师小结。
一个小猪对着一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
木头多余了一根。像这样,木头有多余的,我
们应当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3)看图寻找:图中还有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生1:胡萝卜比苹果多,苹果比胡萝卜少;
生2:凳子比桌子多,桌子比凳子少;
……
(4)动手操作:你会画△、○、⊙和
◎吗?请画一画:△比○多,⊙比◎少。(学生画,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
比较、动手操作逐步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了“同样多”、“多”与“少”
的含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
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的第1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摆放同样多的物品,培养学生一一对
应思想。
2、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的第2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多”与“少”的含义,会用实物按要求摆放多与少。
3、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的第3题。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根据一一对应思想进行正确判断。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呢?你有什么想与老师说的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4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同样多 ——没有多余
多 少 ——有多余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 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最简单的方位知识,重在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上、下、前、后、左、右,
并能够应
用这些方位词来描述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教材则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学
生在应用方位词描述物
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在学前已初步明确了
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有了一些经验,
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够用这些方位词确定物体的位置
。但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
学中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知上、下、前、
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
能正确口头描述。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
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
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感受生活与实际生活的紧
密联系,培养学数学
、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措施: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2、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辨认位置关系。
3、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交流并运用所学习的知识。
4、重视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上、下”、“前、后”、“左、右”三组位置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左、右及上、下、前、后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能正确应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1、上、下、前、后
………………………………… 1课时
2、左、右
…………………………………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上、下、前、后(教材第9页页和练习二的第1、3、4题。)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图不同物体位置的关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直观视觉
中感知了上、
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了上下、前后的相对性,感受了数学在生活中的
无处不在。
学情分析:
在学前他们对上、下、前、后的方位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够口述物体的位置,
但由
于年龄小、口语表达能力有限,在描述物体的位置时要么不全面要么不能准确运用方位词。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含义,理解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经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3、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上、下、前、后的含义,会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在理解上、下、前、后含义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它们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生对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鼻子
能闻气味、嘴能吃东西,可你们知道它们俩
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吗?(鼻子在嘴的上面,嘴在鼻子的下
面)
追问:那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是什么位置关系呢?
2、揭示课题:你们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表示位置关系的词——上、下、前、
后。 <
br>【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上、下、前、后
“的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的情境图。
(1)教师简要介绍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有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描述这幅图吗?
学生口述,教师适时点评。
(3)结合情境图,同桌讨论,选词填空:
上、下、前、后
动车在轮船的( )面,轮船在动车的( )面,小轿车在货车的(
)面,货车在小
轿车的( )面
追问:在图中你还能找到具有这样关系的两个物体吗?你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质疑:通过这几
组物体位置的描述,你发现什么没有?(引导出上下、前后具有相对性
——只作了解。)
2、动手操作:我说你做。
(1)请大家把数学书和语文书拿来,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把数学作业本放在
数学书的上面。
质疑:你知道数学书在语文书的哪面吗?数学作业本的下面有什么呢?
(2)每组指定一名同
学,先说说你前面的同学是谁,再走到后面同学的身边,让他说
出他后面同学的姓名。
(3)同桌合作:相互说说自己的上、下、前、后分别有什么。
【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上、下、前、后含义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方位的认
识,初步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上、下、前、后的含义,会正确用方位词描述物体。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1题。
通过游戏练习,进一步体验前后的含义,明确前、后的位置关系。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通过讲故事,在增强对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述能
力。
四、课堂小结。
大家好,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呢?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4题。(每人说出三件物品的摆放位置)
板书设计:
上、下、前、后
上——下 前——后
上、下和前、后具有相对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教材第10页和练习二的第2、5、6题。)
教材分析:
教材
通过人体的肢体展示初步引导学生感知了左右的位置关系,并通过日常生活中双手
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左右
的关系及相对性,感受了生活中数学离我们很近,培养了学生学习数
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
实际生活中,学生对左、右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年龄小、口语表达能力有限,在
描述物体
的位置时容易混淆。
教学目标:
1、理解“左、右”的含义,初步体验“左、右”的位置关
系,能确定物体“左、右”
的位置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2、经历“左、右”位置关系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认识物体空间位置的方法。
3、在熟悉的
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感受学
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会念拍手歌吗?喜欢玩吗?谁能来表演一下吗?
追问:同学们,大家刚才是用什么拍掌的呢?你知道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吗?
2、揭示课题:你们真棒!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表示位置的词——左、右。
【设计意图】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
学态度。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活动探究。
活动一:师生互动
(1)大家做:和老师先举起右手,放下,再举起左手。
(2)相互介绍: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助你做些什么?
活动二:找朋友
(1)我说你做:举起左手——抬起右腿——看看左边的同学。
(2)看谁指的快:举起右手——指向左眼——指向右耳朵——指向左腿…
(3)看谁找得快:左手、右手、左肩、右肩、右耳、左眼、左腿…
活动三:找位置
◆ ○ ★
(1)大家看到了哪些图形?
(2)上面三个图形中,最左边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
(3)同桌交流:在三个图形,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生说困难时,师引导。)
【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及参与的激
情,加深理解和掌握
左右的含义。
2、认识“左、右”的相对性。
活动一:
(1)请大家和我一起做拍手游戏(面对面)。
质疑:老师和同学们出的手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不同呢?
(2)现在我们都举起右手,你发现什么没有呢?(老师和同学正好相反)
质疑:谁做错了呢?(都没错)知道为什么都没错么?
(3)归结:因为老师与同学们是面对
面站着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相反。也就是说
左、右是相对的。
活动二:走楼梯
(1)想想、说说: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是怎样走的?
(2)分组一组上楼,一组下楼。
(3)明确:上下楼梯时都靠右行,但上下楼梯的同学是面对面的。
3、实际应用。
(1)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先说说左边是谁,再说说右边是谁。
(2)同桌合作:相互说说自己的左右分别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对左、右
含义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方位的认识,初步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左、右的含义,会正确区分左右。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通过游戏练习,进一步体验前、后、左、右的含义,明确它们间的位置关系。
3、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通过贴画活动,加深学生对上、下、左、右位置关系理解,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又学会了什么呢?与大家分享下好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6题。(相互口述,教师引导)
板书设计:
左、右
左——右
左、右具有相对性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5以内
数的认识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两部分知识。1—5的认识编排相对
集中,认数与加减法穿插编排,适当
结合,加强数概念的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渗透
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认
、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
几个。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
和各数的组成。.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
小于、大于、等于)
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
算5
以内的加、减法。0的学习则是通过三幅图展示了0的含义,进一步熟悉了数序。整理和复
习的安排有效地为学生串联起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复习的意识。
学情分析:
入学前,有许多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
数,但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不同,但多数是在唱数,对数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
不够,有的计
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因此教学中,要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
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方面一起进行认识,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5以内的
加减
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
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
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
,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
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措施:
1、把写数字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2、在数的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3、加强加减法含义的教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1-5、0的认识和加减法。
难点:比大小、基序数、分与合、加减法概念的建立和应用。
教具准备:PPT课件、计数器、实物图片、学具卡片、数字卡片、小棒等
教学课时:10课时
1、1-5的认识 …………………………………
5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 3课时
3、0的认识
………………………………… 1课时
4、整理与复习资料 …………………………………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5的认识(教材第14-16页和练习三的第1、2、4、5、8题。)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数“农家小院”里动植物的个数和用小棒摆成熟知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
知1-5各
数的含义;再通过计数器的演示让学生认、读、写1-5各数。学生的抽象到具体能力得到了
培养,也加深了对1-5各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1-5学生并不陌生,但大多停
留在对数的表象认识上,不知道它们的具体含义,更多是停留
在口头上,没有形成书面知识,对1-5的
运用也不是明白。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个数。
2、经历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的过程,初步掌握认、读、写1-5各数的方法。
3、在情境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5各数的含义和写法。
难点:1-5各数的书写。
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生对话: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动物,它
们分
别是多少只呢?我们怎么表示呢?
2、揭示课题:1-5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1-5
(1)课件出示教材第14-15页“农家小院”情境图。
(2)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3)你们能不能
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
件)
追问::这些数字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呢?
(4)课件出示小狗图片,在小狗图片下出现数字卡片1。
追问: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你怎么摆呢?(指名演示)
质疑:图中还有哪些人或物体可以用“1”表示呢?(一位老奶奶、一栋房子。)
(5)利用
课件同理依次教学2、3、4、5。(摆小棒时要求学生在桌子上摆出自己喜欢的图
形并指名展示)
(6)想想、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7)动手操作:用自
己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喜欢的图形,并跟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
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
br>【设计意图】通过仔细观察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知道1-5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调
动了学
习积极性。
2、教学数序
(1)示计数器,并拨上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
(2)在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此时有几颗珠子?(2颗)
(3)思考:老师如果接着再拨一颗珠子应该用几表示呢?根据回答依次板书:3、4、5。
(4)齐读1、2、3、4、5和5、4、3、2、1。
(5)想想、说说:这5个数字谁在谁的前面?谁知谁的后面?
3、教学书写
(1)课件出示1-5数字卡片:想一想,这5个数字像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自主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书写和规范书写1-5各数,增强学生动手应用能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材第16页做一做的第1、2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1-5各数的含义,会正确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的第1题。
通过涂色,进一步体验1-5各数的含义,明确数与物体间关系。
3、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的第2题。
通过连线,进一步体验1-5的顺序。
4、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的第4、5题。
通过练习,体验1-5各数与物体之间的联系和增强动手能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呢?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18页练习三的第8题。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 2 3 4 5
* ** ***
** **
**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多少(教材第17页和练习三的第3、6、7题。)
教材分析:
教材
通过小猴吃水果情境图,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感受小猴与水果数量间的不同,学会用
“〉”、“<”或
“=”表示“多”、“少”与“同样多”,并能正确比较。
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已经理解和
知晓了“同样多”、“多”与“少”的含义,也能够对实际物体做出正确
的比较,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怎
样用“〉”、“<”或“=”去表示,并能正确应用进行比较。
教学目标:
1、认识符号“
〉”、“<”和“=”,掌握它们之间的含义和读写法,会用它们来描述1=5的
大小关系。
2、借助象形图,经历比较事物数量多少的过程,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的含义,会正确比较。
难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3个桃、4个梨和2根香蕉的实物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口述:秋天到了,田野里的瓜果都成熟了,你们喜欢采摘和
吃瓜果么?老师这儿有几
只小猴也采摘了几种水果并准备吃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引导思考:
(1)我们看看有几只猴子?它们摘了什么水果,各有几多少?
(2你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够分,一种水果不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3、揭示课题:比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仔细观察,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1引导学生独
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比较大小。形成自己解决问题
的方案。
(2)小组交流比较的方法。
2、认识等号。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
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课
件出示)
(3)认识“=”。 <
br>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
什么符
号来表示呢?
出示3=3 读作:3等于3 =……等号
(4)找找教室里什么和什么同样多,可以写成几等于几?
追问: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3、认识“>”、“<”。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
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
变,”课件动画演示等号变大于
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
号。
出示3>2
读作:3大于2 >……大于号
③用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
形成一个大于号,
“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②课件动画演示:把大于号转个180度就是小于号。
出示3<4 读作:3小于4
<……小于号
③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充分让学生感知数的概念,认识“>”、“<”和“=”,理解比较1
-5各数
大小的方法。
4、区分“>”、“<”和“=”。
5、指导书写。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1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和“=”的含义,会正确进行比较。
2、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的第2题。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比较1-5各数大小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的第3题。
通过练习,强化对“>”、“<”和“=”的认识,提升比较1-5各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
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
意识与能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18页练习三的第6、7题。
板书设计:
比多少
3=3 3>2 3<4
3等于3 3大于2 3小于4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几(教材第20页和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
的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初步理解“数”
不仅可以表示物体有多
少,而且可以表示物体的顺序。
2、经历观察排队买票的情境图的过程,感知几和第几的不同,掌握区分基数与序数的方法。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序数的含义,明确数的位置影响数的秩序。
难点:正确区分基数与序数。
教具准备:PPT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听故事,想问题: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能吃,一天
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
不饱,直到他吃完第四个才觉得饱了。于是他
拍拍肚皮,叹了口气说:哎,要是知道吃第4
个能饱,先吃第四个该多好!
这个人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2、揭示课题:第几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讲解,引起学生
与已认识知识的冲突,在自主解决困惑的欲望中激
发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
(1)认真观察,思考问题:图中有哪些人?一共有几个?
(2)想想、说说:穿蓝裙子的阿姨排第几?谁排第二?小聪后面的解放军阿姨排第几?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