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下册课后答案

绝世美人儿
907次浏览
2020年12月05日 07: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房产销售好做吗-三尖两刃刀

2020年12月5日发(作者:舒宗侨)


《现代汉语》第五章语法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一

一.汉语学里的和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 围.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
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 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此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 等等.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
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 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
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语法体系 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
一种语言只能有一种 客观的语法体系。但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
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 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 从而
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 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
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 异,各有所长,因此,学习是要
细心观察,拿它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客观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 系的分歧而否定学
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只
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
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
和 语法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部相同,
而语法形式和 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
语的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 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
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 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
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
< br>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
规则的 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
今都如此,主谓结构 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
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 ,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
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 ,这可以看出酒规则虽有变化,但变化很缓
慢。

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性和特点,就不能深入认识一
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规律。例如对汉语,要研究“把” 字句和“被”字句,不能只满足于说明
哪是主语、哪是谓语、哪是状语等,还要指出它的结构特点,构成 条件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还要了解把家回被他打这些说法的语用条件,这样才能研究好、掌握好汉语语 法。



五.谈谈四级语法单位的关系

四级语法单位指 的是语素、词、短语和句子。语素、词、短语是没有句调的备用单位,句子
是有句调的运用单位。说话至 少得说一句。一个语素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单纯词,也可以同别
的语素构成合成词。词是组成短语的备用单 位,短语是组成更大的短语的备用单位。某些词
和短语加上句调就可以成句,另一些词和短语不能加句调 形成句子。

六,举例说明一般的句法成分是如何配对的。

一般句 法成分有八个。每一个成分都是在同一层次上跟另一成分发生直接关系。因而配成一
对,即:
主语---------谓语(差距---很大)
动语---------宾语(学好 ---本领)
定语---------定语中心语(春节---前夕)
状语 ---------状语中心语(明显---回落)
补语中心语---------补语(调查 ---出来)


七,分析出下列句子的句法成分。
1、奥运奖牌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2、浩瀚太空首次出现中国人的身影。

3、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的崛起。


第五章语法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二

一、讲语法、分析句子的结构不使用 词类名称行不行?是举出例句说明划分词类的可能性
和必要性。

为 了认识、分析、说明语句的语法结构,有必要对结构中的各种用法不同的词加以分类,
把用法相同的许多 词用一个概括的类别名称来称说。要不然,就要把用法相同的词一个个列
举出来,这样就难于认识、说明 结构的异同及其规律了。
词类是汉语里的客观存在,各类词有不同的语法特点,表现出不同 的性质。这就为划分词
类提供了可能性。例如:“瞎子摸鱼”中“瞎子、鱼”可以受指示代词的修饰,而 动词“摸”
不行;“摸”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而名次不行。这样根据词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就可< br>以把词分出不同的类来。
划分词类不但有可能性,而且有必要性。因为各种各样的句子多数是 由词逐层组成的,不
划分词类,就没有办法说明语句各种结构规律的差异和词的不同功能,就不便于说明 句子应
该怎样组织和不应该怎样组织,不利于说明句子的正误。如“球队获得了冠军,队员们都感
到十分荣誉。”这个句子中“荣誉”是名词,这儿误用为形容词了,改为“光荣”才与动词
“感到”搭 配得拢。


如果不划分词类,怎么说明用词是否符合规律呢(汉语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
汉语词类的划分标准有三,主要标准是词的语法功能,次要标准是词的形态和词的概括意
义。语法功能包括:(1)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对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实词,应该进一步看
能够充当 哪些句子成分。(2)词和词组合的能力。指同哪些词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
后的语法关系。所谓 词的形态,既指构形形态,例如动词、形容词会有不同的重叠方式,也
指构词形态,例如加“子、头”等 词缀组成名词。所谓词的概括意义,是指一类词的类别意
义,例如名词表人、事物的名称。


二、将下面句子的词划分开,然后列一个实词简表,把其中的实词分别填在简表里。

①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 开|双|臂,热
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②你们|在|想要|攀登|科学| 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出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
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 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以后|的|事情。
③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
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 着|了。

名 词 春分 清明 科学 春天 臂 顶峰 之前 知识
前面 东西 时 以后 事情 秋天 后半夜 月亮 太阳 天
动 词 过去 到来 是 让 张开 拥抱 想要 攀登 研究 领会 要 动手 搞 下去 出 剩下 夜游 睡 着
形容词 热烈 透彻 充分 乌蓝
区别词 初步
数 词 一
量 词 双 个 片
副 词 刚刚 即将 务必 还 没有 就 决
代 词 这 我们 你们 什么


三、给下列各词分别归类。

①热爱(动词)、可爱(形容词)
②答案(名词)、答应(动词)
③战争(名词)、作战(动词)
④非常(副词)、平常(形容词)
⑤青年(名词)、年轻(形容词)
⑥坚决(形容词)、决心(名词)

四、“爱、恨、希望”等十动词,经常受程度副词修饰;“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油”
等是形容词 ,却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为什么说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

一般动词不能 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是“爱、恨、希望”等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有程度
之别,所以可以受程度副词修 饰。我们之所以判定这些是动词,是因为这些词都能做谓语中
心,又能带宾语,如“爱祖国”、“恨敌人 ”等。


一般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但是“笔直、雪亮、红彤彤、绿油 油”等不受程度副词
修饰,因为这些词本身含有程度深的意思。我们之所以判定它们为形容词,是因为它 们都可
以作定语和谓语,不能带宾语。例如:“笔直的大道”、“眼睛雪亮”等。


五、举例说明“我们”与“咱们”、“你”、“您”、“那”与“哪”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是包括式(包括听话人一方),也可以是排除式(不包括听话人一方)。例如,
“小李,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很愉快。”(包括式)“大哥,你在这儿再等一会儿,
我 们先走了。”(排除式)
“咱们”只是包括式。例如说“小李,你乘114次车,我乘109次车,咱们南京见。”
“ 你”和“您”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是一般称呼,没有尊敬色彩;“您”是敬称,表
示尊敬。例如说 “妈妈,您到哪儿去啊?”“昨天跟你说过,去上海。”
“那(nà)是指示代词,表示远 指。如“那时教室,这是寝室。”“哪(nǎ)是疑问代词,
表示疑问,如“哪是你的座位?”也可以用 于虚指,如“哪天有空,我们去看球赛。”又可
以用于任指,如“这几盆花,哪一盆都好。”

六、有人使用“他(她)们、怹(tān)”,这种用法规范吗?

“他(她)们”的使用,愿意是想表示男女兼有。但是汉语“他们”并不表示性别,它可
以 表示男性,也可以兼表男女,因此没必要写成“他(她)们”。
“怹(tān)”是北京方言第 三人称单数“他”的敬称,但是并未进入普通话。因此,这种
说法从普通话来看并不规范。

七、误用量词有时是由于没注意方言和普通话的量词跟名词的搭配规律或习惯的差异,试
举出“ 羊、鱼、树、针、桥、车”等十个名词,在它前面填上“一”和专用量词。(如“一
只(个)羊”,在括 号里填上自己方言的专用量词。)(答案略)

八、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在工厂、农村、学校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忘< br>我地工作着。
原句中名词“见闻”被误用为动词,应当改为“看到”之类的动词。
②小梅干活很卖力气,咱队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说她劳动不积极。
原句中“没有一个 不说”即“大家都说”,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不”来否定“积极”,
意思就正好和愿意相反了。应 去掉最后一个“不”字
③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一倍。
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一倍”应改为“百分之五十”、“二分之一”或“一半”。
④他家在村子的南边,面对着一幢小山。
量词“幢”常用于楼房,“山”应用“座”表示。
⑤目前,日本约有二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多用于汽车装配、炼钢、搬运、喷漆等工种。
名词“机器人”前的量词“台”应改为“个”。
⑥这个特别恶狠狠的抢劫犯,终于被刑警逮捕了。


形容词“恶狠狠”不能加程度副词,“特别”应该删掉。

九 、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见到“副+名”的组合,例如“副+一般名词”的“很学
生、很男人”, “副+抽象名词”的“很青春、特现代”,“副+专有名词”的“很雷锋、很中
国”。你对这些语法现象 是怎样看待的?请说明理由。



十、西瓜摊上写着“5斤以上每斤1元 ,5斤以下每斤9角”。顾客秤了一个5斤的,只给4
元5角,小贩硬要顾客给5元。为何出现纠纷?谁 对?
小贩写得不对。应该写“5斤以上每斤1元,不足5斤的每斤9角”。或者写“4斤以下每斤9角,超过4斤的每斤1元”。汉语“××以上”和“××以下”的“某某”是本数,
这种格式 是包含本数的。纠纷出在小贩对这两种格式不了解而造成歧义;买5斤的瓜可以给
5元也可以给4.5元 。

思考和练习三
一、划分汉语实词、虚词的依据是什么?
两 者的不同主要是:实词意义比较实在,有词汇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虚词则相反,意
义较虚,只有语法 意义,不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二、用“△”号把下面一段话里的虚词标出来,然后列一个虚词表,把 它们的大类小类分
别填在表里。(重复的可只写一个,并用数码表示重复的次数)
一个 晴朗的△早晨,天空碧蓝碧蓝的△,不沾一丝云彩,一股带着△清凉和△花香的△微
风,轻轻地△吹拂着 △。早起的△飞燕掠过小白杨树的△头顶,找食去了△。多嘴的△小麻
雀刚睁开眼睛,就吵吵嚷嚷地△讨 论早饭该吃什么。牵牛花、向日葵的△花瓣沾满了△露水,
给刚刚升起的△太阳照耀得△闪闪发光,颜色 变得△格外鲜艳了△。一只花喜鹊从△村子里
飞来,她还没站稳脚跟,就对△小白杨树们说:“喂!小白 杨树,村子里的△人们就要来修
大路啦△。”

介词 给 从 对
连词 和
助词 结构助词 的(8) 地(2) 得(2)
动态助词 着(2) 了(沾满了)
语气词 的(碧蓝碧蓝的) 了(“……去了”“……鲜艳了”) 啦

三、下面各组句子里加着重号的词在词性上、作用上有没有不同?为什么?
甲 ① 这个人不会过日子。
② 我去过上海。
例①“过”动词,在句子中作动语。例②“过”是动态助词,表示曾经有的经历。
乙 ③ 情况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④ 他是一个修房子的。
例③“的”是起强调、肯定作用的语气词。例④“的”是结构助词,放在“修房子”后边一
起组成“的” 字短语,这个“的”字不可缺少。
丙⑤ 他近来很容易闹脾气了。
⑥ 不必客气,我的确吃过了。


例⑤“了”时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肯定事情发生 了变化。例⑥“了”兼有语气词和动态
助词两种作用,既表动作完成,又表陈述语气,肯定事情已经实现 了。

四、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__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应填“地”。
②彻底__解决问题时不容易的。
主语是动词短语,动词“解决”前的附加成分是状语,应填“地”。
③ 问题解决__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是补语,应填“得”。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__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是定语,应填“的”。
⑤ 他认为应当认真__研究。
“认真”是形容词作状语,后面应当填“地”。

五、下面两组里结构相似的句子意思是否相同?
甲 ① 我在北京住了3年
② 我在北京住了3年了。
①表现现在已经不在北京住。②表示现在还在北京住着。
乙 ③ 我只同他说过这个问题。
④ 我同他只说过这个问题。
③表示“只同他说过”,没有同别人说。④表示“只说过这个问题”,没有说过别的问题。

六、“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
来, 并说明各个意思中的“跟”的词性。
① 我跟他都去过(“跟”是连词)
② 我曾经跟他去过(“跟”是介词)
③ 我跟着他去过(“跟”是动词)

七、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超过去年的12.5%。
“超过去年的12.5%”等语 说比去年粮食产量的12.5%多,实际上还没有去年生产的粮食多,
那就不时丰收年了。应将“的”去 电,使“12.5%”成为超过量。

②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
本句犯了主客颠倒的毛病。是我们理解山区的变化, 不时山区变化了解我们。应将“对于”
移到句首,或在“我们”后边加上“来说”二字,让“对于我们来 说”成为独立句。

③在改善学生生活上,我们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在 ……上”中应该是名词性短语,而“改善学生生活”是动词性短语。该法又二:一是
将“上”改为“方面 ”,一是在“生活”后边加上“的问题”。


④窗前有一个小菜园,中游苋菜、豆角、黄瓜和许多种蔬菜。
此句犯了种概念和类概念并列的毛病, “苋菜”、“豆角”和“黄瓜”各是蔬菜的一种,不能
与“蔬菜”并列。应将“和”改为“等”或在“许 多种”前加上“其他”二字。

⑤本校职工或学生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和”表示加合性并列,“或”表示选择性并列。职工只能凭工作证,学生只能凭学生证。
因此,“ 和”应改为“或”。

⑥我代表学校向新同学致以亲切的慰问。
“慰问”为宾语中心语,“亲切”是其定语,因此应将“地”改为“的”。

⑦他 深知过华人进入美国一旦触犯美国法规,除文化背景语言不通外,再加上财力不足,打
起官司来必败无疑 。
“深知”属于动作不强的动词,不能带“过”

⑧即使做超级明星的目标不到,高级的业余爱好者,也可比一般人拥有了较充实的人生。
“拥有”本身含有动作已实现的意思,不必加“了”。


思考和练习四
一、试述短语在语法中的重要地位。
短语处于词和句子这两级语法单位之间的重要位置 上。短语有词构成,短语和词一样可以
做句子的组成成分,大多数短语加上句调就可以独立成句。这样看 来,掌握了短语的结构分
析,实质上也就掌握了句子的结构分析。短语的重要结构类型和词的结构类型是 基本一致的,
掌握了短语的结构分析,也就不难掌握合成词的结构分析了。

二、试举例说明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
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有 一些短语只靠语序组成。例如主谓短语是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动宾短语是动于在前,宾语在后。有些短 语既依靠语序,也依靠虚词。例
如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里都有一部分短语不只靠语序,还要分别用上相应 的结构助词。
三、指出《不老歌》中三字短语的结构类和功能类
起得早 睡得好——中补,动词性
七分饱——偏正,形容词性
常跑跑——偏正,动词性
多笑笑——偏正,动词性
莫烦恼——偏正,形容词性
天天忙 永不老——偏正,形容词性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定语的短语结构类和功能类
攀登高峰——动宾,动词性
金色秋天——偏正,名词性
友谊园里——方位短语,名词性
理想王国——偏正,名词性
获得甜果——动宾,动词性


秉公办事——偏正,动词性
健康长寿——联合,形容词性
身体内部——偏正,名词性
时代洪流——偏正,名词性
前进路上——偏正短语,名词性
走向深渊——中补,动词性

五、指出下列短语的基本类型,用从大到小何从小到大的层次 分析法分析每个短语的层次
和结构关系。
①矿山建设者的摇篮(偏正)
②不能磨灭的深刻印象(偏正)
③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动宾)
④分析研究一下材料(动宾)
⑤谁是最可爱的人(主谓)
⑥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动宾)
⑦一种新式的炊具电磁炉(同位)
⑧世界珍贵稀有动物熊猫的故乡中国(同位)
⑨划分词类的一个目的是讲述词的用法(主谓)
⑩浓浓的长长的眉毛和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联合)


六、下列短语都是多义短语,试分析它们内部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不同
①他的哥哥和妹妹的三位朋友(偏正,联合)
②热爱人民的军队(偏正,动宾)
③三个报社的记者和编辑(偏正,偏正)
④看打乒乓球的中小学生(偏正,动宾)
⑤对售货员的意见(介词短语,偏正)
⑥照顾孩子的妈妈(偏正,动宾)
⑦反对用人唯亲的成ⅩⅩ(偏正,动宾)
⑧讨厌酗酒和赌博的女人(偏正,动宾)



思考和练习五
一。了解各种句法成分的构成材料。从教材中 归纳并加以补充,注意指出每个成分经常用
什么词语充当,有什么条件限制。
1.什么词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什么词语可以充当谓语?
名词性词语和谓词性词语都可以 充当主语。名词性主语在用法上一般不受限制,只有一些词
语,例如代词量词短语做主语时受语言环境的 限制。谓词性主语对谓语又有一定的 限制。
作主语的例子如:
名词 马列主义
代词 他
偏正短语 她的答案
联合短语 小李和老李


同位短语 他们
量词短语 五米
助词短语 他说的
以上是名词性词语 是正确的
动词 劝告
形容词 谨慎
偏正短语 努力学习
联合短语 耐心细致
主谓短语 表里一致
动宾短语 坚持实践
中补短语 继续下去}
连谓短语 下乡调查
兼语短语 让他出面
以上是谓词性词语


能做主语的词语一般都能做宾语。举例如下:
美术 名词
他 代词
老实人 偏正短语
琴棋书画 联合短语 名词性短语
他们几个 同位短语
这本 量词短语
红的 助词短语
小王喜欢

游泳 动词
清静 形容词
巧干 偏正短语
发明创造 联合短语
衣冠整洁 主谓短语 谓词性短语
爬山 动宾短语
住在三楼 中补短语
下海游泳 连谓短语
求人帮忙 兼语短语
能自由作谓语的 是谓词性词语,而名词性词语做谓语有一定的 条件的限制。举例如下:
来了 动词
厚道 形容词
怎么了 代词
不罗嗦 偏正短语
沉着果断 联合短语
胸怀宽广 主谓短语 谓词性词语
爱热闹 动宾短语
他老人家 说道 好中补短语


有兴趣做 连谓短语
请你去 兼语短语
中等身材 偏正短语
六十岁了 量词短语
2.什么词语可以充当定语,补语,状语?三者各修饰或补充什么成分?
除副词性词语外,其他实词和短语一般都可以做定语,举例如下:
名词性短语 名词 农民的
代词 他的
偏正短语 北方农村的
联合短语 法官和律师的
同位短语 他们渔民的
量词短语 一个
方位短语 菜园里面的
动词 挨打的
形容词 可爱的
偏正短语 很用功的
联合短语 天真烂漫的
主谓短语 大家喜欢的
动宾短语 放羊的
中补短语 跑得快的
连谓短语 上山放羊的
兼语短语 叫人喜爱的

定语主要是修饰后面的 名词性中心语。有时候,特别是自书面语里,中心语也会用谓词性
成分 ,例如:管理上的失策,海底的奇异。
经常做状语的词是副词,时间名词,形容词,能愿动词和谓词 性代词,短语里的介词短语可
以自由作状语,其他一些短语也会用作状语。举例如下:
副词性词语 副词 不
介词短语 通过对比

谓词性词语 动词 能够
形容词 认真
代词 怎样
偏正短语 很细心地
联合短语 小心谨慎地 分析问题
主谓短语 头脑冷静地


动宾短语 有步骤地
量词短语 一次次地
名词性词语 时间词 现在
偏正短语 这时候
状语主要是修饰后面的 谓词性中心语。名词性成分如果做谓语,也可以用状语修饰,例如:
明天又中秋了。


经常作补语的 是形容词动词疑问代词和介宾短语,一部分其他短语也可以做补语,例如:
他讲 明白了 形容词
完了 动词
得怎么样 代词
得很透彻 偏正短语
得深刻动人 联合短语
了两小时 量词短语
了两次两次 短语
得天花乱坠 主谓短语
得动人心弦 动宾短语
得好极了 中补短语
到哪儿了 介词短语


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前面的 动词或形容词中心语。

二。.指出下面句子的 主语和谓语,并说明用哪种功能类的 词语充当。
①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们群众的切身事业。 动宾||动宾
②现状和习惯||往往束缚人们的头脑. 联合||偏正
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量词短语||量词短语
④康熙皇帝||对当时西方传教士所到来的一切欧洲学术,几乎都发生兴趣。同位||偏正
⑤当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渡金沙江时总指挥贺龙写的一封信||已经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
县发现。 偏正||偏正
⑥越王勾践||独自坐在石室里。 同位||偏正
⑦用历史著作三国志去对比文学著作三国演义,||未尝不是有益的事。 偏正||偏正
⑧几乎大多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史学界的评价还莫衷一是。 偏正||主谓
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好的30年。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宾语和补语。
①阳光火一般地喷〈下来〉,我热得〈气都喘不过来〉。
②他的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③这批汉代简册的发现,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竖线右边是宾语,浪线上是宾语中心)
④这些间接道〈出〉了|古代东方学术精神和希腊科学精神的深刻差别。
⑤树上掉〈下〉|一个苹果〈来〉.
⑥老雷找〈到〉了|他的同学。
⑦我们走〈进〉了|昨天还是威风凛凛的大门。
⑧这是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⑨我们左右张望了〈一下〉,想|从左边长廊走出去。
⑩一条船可以坐|五十人。
⑾身体不好,先在家看—〈几天〉|病。
⑿考得〈上〉,是|你的福气;考〈不上〉,也省得落|你的埋怨。



四、试指出第三题的宾语所属的意义类别。
3、“极其重要的意义”是表存在事物的当事宾语。
4、“古代东方学术精神和希腊科学精神的深刻差别”是表示动作结果的受事宾语。
5、“一个苹果”是施事宾语。
6、“他的同学”是表动作对象的受事宾语。
7、“昨天还是威风凛凛的大门”是表处所的当事宾语。
8、“下午三点多钟”是表时间的当事宾语。
9、“从左边长廊走出去”是表动作结果的受事宾语。
10、“五十人”是施事宾语。
11、“病”是表动作对象的受事宾语。
12、“你的福气”是表类别的当事宾语,“你的埋怨”是表结果的受事宾语。


五、试指出第三题的不予所属的意义类别。
1“下来”时趋向补语,“气都喘不过来”是状态补语。
2“到我的心坎里”是处所补语。
4“出”是结果补语。
5“下、来”是趋向补语。
6“到”是结果补语。
7“进”是趋向补语。
9“一下”是数量补语。
11“几天”是数量补语。
12“上、不上、”是可能补语。


六、指出下面句子的定语、状语是用什么词语充当的。
1他拿来(一件)(崭新的)白色)(府绸)衬衫。(量词短语•形容词•名次•名词)
2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名词~联合短
语)
3(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代词•形容词•名词)
4这是(一件)(刚买来的)(呢子)大衣。(量词短语•偏正短语•名词)


5他〔用胳膊〕〔轻轻地〕触着我,眼睛〔却〕〔仍然〕〔在〕〔兴奋地〕望着外面(介词短语
•形容词•副词•副词•副词•形容词)
6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 〕〔同他〕〔一路〕出去。(副词•副
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副词)

七、定语 是说明性质、领属、数量等等的,是指出下面句子里每个定语所表示的意义类别
以及市描写性的还是限制 性的。
1(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事物的领有者限制性)
2(昨天的)报纸有(个)(好)消息。(时间,数量,性状限制性,限制性,描写性。)
3(西湖的)风景非常美。(处所,限制性)
4前面试(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数量•性状限制性•描写性


5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数量,性状限制性,描写性)
6(四个)展示都来了。(数量限制性)
7(铜)茶壶放在桌子上(质料限制性)
8(那件)衣服已经晒干了。(指量限制性)

八、下面句子里的状语,哪些既可 以放在主语后,又可以移到主语前?哪些只适宜于放在
主语前?哪些不能放在主语前?
1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
状语“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分别表 处所、范围、,可以移动到主语后。只是状语比
较长,而要突出状语所表示的意思,最好放在句首。

2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传播到中国。
状语“早在 十六七世纪之交”表时间,可以移动到主语后。状语“已经”也是表时间的,不
过这个副词只能用在动词 前,不能移动到主语前。

3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句中有两个状语 ,每一个都有可能移动到主语后,但是这一句的状语较长,为了句子结构的
紧凑,状语不宜移动。

4几败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状语“几百年来”表时间,不能移动 到主语后。一移动,意思就变了,变成“很多人”用几
百年的时间去做某事,而人是活不了几百年的。

5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一样飘进来。
状语“一会儿”指一件事以后,过了很短时 间又出现另一件事,它不能移动到主语后,否则
变成表主语的很短时间内作了一件事又做了一件事,意思 不同。

6今天回国的难道是三个被俘的士兵!
状语“难道”表示加强位于部分的反问语气;可以移动到主语前,这时加强整句的反问语气。

7李记饭馆的买卖相春雷滚过的青草地蓬蓬勃勃。
状语“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 是比喻,一般拥在位于中心前面,因为要出现在比喻本体的后
头,不宜移动到主语前。

8这地方本来就低洼。
状语“本来”表时间,可以用在主语前。

9你不妨对他直说。
这一句有三个状语,“不妨”表示可以怎样做,“对它”是引出动作的 对象,“直”表示动作
方式,斗只适用在动词前,不宜用在主语前。

10我从年青时就希望有个强大的祖国。
状语“从年轻时”表时间,可以放在主语前。


九、指出下面句子里的独立语表示的意义,并指出结构上是哪一类的词或短语。
1哎呀!漏水了,怎么办?(感叹语,表惊讶、突兀|叹词)

2同义词,例如“ 看”和“瞅”,大都是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插入语,用于举例|动宾
短语)
3你想想,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插入语,引起注意|组为短语)
4看来不会下雨了。(插入语,表示推测|中补短语)
5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的。(插入语,表示肯定或强调|偏正短语)
6这个礼堂,充其量只能容纳一千人。(插入语,表示推测|动宾短语)
7小张,快点来。(称呼语,引起注意|名词)
8听说你昨天来过三次。(插入语,表示话语的来源出自他人|动词)

十、用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句子的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
1他迅速地从球场东头跑到西头

2从球场东头跑到西头的学生很多

3小丽用棍子把虫子拨到水里

思考和练习六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及其小类)

1窗下一副繁华的街景。(主谓句,名词谓语句)
2他给我们以武器(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不是双宾语)
3有一头张牙舞爪的大熊隐藏在野树林里。(非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4这种野鸭子,我一次能捕获二三十只。(主谓句,主谓语句)
5你们应该把情况汇报上去。(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6大家故意不给他水喝(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7勤劳让你有钱花。(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8部长同志,请你转告师长,我是一 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的客人。(非主谓句,动词性非
主谓句,兼语句,双宾句)
9你把那杯茶端给我喝(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10从南口经居庸关到八达岭,尽是崇山峻岭。(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11他们在渺无人烟的草叶丛林间披荆斩棘种下果木。(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谓句)
12大厅里弥漫着一种森严气氛。(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存在句)
13施工之前,我就主张把图纸改一条线,加两条线。(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14多少年 来,那捆他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主谓
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
15别忘了带雨伞。(非主谓句,动词形非主谓句)
16我,你还信不过吗?(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17当心油漆!(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18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谓句)
19我在学校门口看小学生匆匆忙忙回家吃饭。(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二、试指出下列句子属哪一句类。如果是疑问句,要指出小类名;如果有语气词,还要指
出它的 意义。

1面对这一派大好形势,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疑问句,反诘问句,“吗”表示疑问语气)
2给他两块钱上街买冰棍儿吃。(祈使句)
3有什么事儿瞒着我呢?(疑问句,特指问句,“呢”表示疑问语气)
4这儿有还有一张漫画哪!(感叹句,“哪”表示感叹语气,增加感情色彩)
5你来取呢,还是我从去呢?(疑问句,选择问句,“呢”在这句里表示疑问语气)
6他的事您到底还管不管?(疑问句,正反问句)
7快往屋里搬东西吧!(祈使句,“吧”表示商量、请求)
8他难道会说这种糊涂话吗?(疑问句,反诘问句,“吗”表示疑问语气)
9他不会说这种糊涂话的(陈述句,“的”表示确定语气)
10当心上小李的当(祈使句)
三、把下列句子变换为别的格式的句子。
1小伙子们嗓子喊哑了。——小伙子们的嗓子喊哑 了——小伙子们喊哑了嗓子——小伙子们
把嗓子喊哑了。
2谁都能估价出诚实和忠厚的分量 ——谁都能把诚实和忠厚的分量估价出来——诚实和忠
厚的分量,谁都能估价出来——谁不能估价出诚实 和忠厚的分量呢?
3你认识刚才进取的那个人?——刚才进取的那个人,你认识?
4我耳边响起了一个洪亮的声音。——一个洪亮的声音子在我耳边响起。
5万绿丛中闪耀着 赭红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赭红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在万绿丛中闪耀
着——赭红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 闪耀在万绿丛中。
6墙上挂着横幅——横幅在墙上挂着——横幅挂在墙上——横幅被挂在墙上——把横幅挂
在墙上
7战火把这个村的树木烧尽了。——战火烧尽了这个村的树木——这个村的树木被战火烧尽
了。
8我把纸糊了窗户了。——纸,我糊了窗户了。——纸让我糊了窗户了。

四、分析下面各句并指出其句型:(附加成分内部可以不分析)

1鲁迅||是| (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
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 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2(风景美丽)的西双版纳,||吸引了| (成千上万)的(有志气有抱负)的知识青年||进入|
橡胶园。(主谓句,兼语句)
3( 敦煌艺术宝库)的保存,||使我们||有|可能|来|理解|(一千五六百年来)的(中国艺
术)的成 长、演变和发展。(主谓句,兼语连谓连用句)
4(康藏公路的青藏公路)的通车||(把幸福和繁 荣)带给了|(住在青藏高原)的人们。(带
宾语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5(生长 在江南)的同志们||看〈到〉|这些水墨画|高兴得〈直鼓掌〉。(主谓句,动词性谓
语句,连谓句, 用|表示前后是为此连用)(170页)
6(凡是)于小事忠实的||于大事业忠实。主谓句,形容词谓语句
7.我所遇到的||毕竟还是好人多与坏人。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8.篇章||指的||是|头句子连接成篇的语言体。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9.银行法||对中国金融界的发展意义||重大。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10.旧社会||逼得他没路可走。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11.多威风啊,仪仗队!变式主谓句,形容词谓语句
12.在战争年代,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 粗毛线衣,或者自己打的一副手套,
一双草鞋,都很有|感情。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13.为了保护羊群,英雄的 小姐妹----- 玉容和龙梅||同暴风雪搏斗了一天一夜。主谓句,动词
谓语句
14.鲁迅先生||小心地翻阅着|方志敏同志利用敌人要他写自由书的笔墨写成的 文稿:一片清
贫一片可爱的中国。动词谓语句。
15.他||被亲人送到医院把伤治好了。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谓句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是方言的句子要指出何处不合为什么不合普通话语
法规范。
1.眼看离考试没几天了,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把二十四小时都扑在学习上。
介词把介引的成分是谓语中心词扑的受事,但二十四小时不能成为扑支配关涉的对象,将
扑改用。
2.大家先把这个问题考虑,以后抽时间研究。
“把”字句的谓语中心一般不能是孤零零的 动词,“考虑”后应加补语“一下”,或者把“考
虑”重叠起来。
3我们不应该指责别人而辩护自己。
“辩护”是不及物动词,后面部带受事宾语。应该把“ 辩护自己”改成“为自己辩护”。“而”
字可以删除。
4不坚固的房子被地震倒塌了。
“被”字句的谓语中心要求是及物动词。句中“倒塌”是不及物动词,不能支配“不坚固的
房子 ”,“倒塌”应改为“震塌”
5这时,高培德心脏跳动被停止了,血液循环的总枢纽被阻断了。
“高培德心脏跳动”不是被动者,本句头一个“被”字应该删掉。
6老雷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剥夺了上学读书的权利,直到解放后才识几个字。
“剥夺”前应该添哥“被”字,构成被动句,否则就成了老雷剥夺自己上学读书的权利了。
7作者把要求改正文章中某些错误的信件,没有寄给编辑部,而寄给某同志。
在否定式“把 ”字句里,否定词应该放在“把”字前。此外,“把”字短语后头的逗号应该
删掉。还有,这一句是叙述 已经实现的事情,第二个“寄给”后头应该加助词“了”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权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观念”是观 察事物的结果,不能说“提高”,同时“文化素质”里也应该包含“法制观念”,
二者不能并列。应该删 掉“和法制观念”。要保留“法制观念”,就要把“和”改成“包括”
或者“特别是”。
9你有收到我的信吗?
“你有收到我的信吗?”时方言说法,去掉动词前的“有”字才合 普通话语法。“你有没有收
到我的信”也是方言说法,把动词前加的“有没有”去掉,或者同时在句末上 “了没有”才
是普通话说法。但是动词前加“有没有”表示疑问的格式,已见于某些书面语,有被逐渐吸
收到普通话里的趋势。
10这个人高过那个人。
“这个人高过那个人“。是方 言说法,它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个人比那个人高”。应该把形


容词后的“过那个人”改成 “比那个人”并且移动到形容词前头做状语。
11你讲少两局好不好? 或 你讲先
“ 你讲少两句好不好”和“你讲先”是方言说法,应该把“讲”字后头的“少”“先”移动
到动词前头。
12你去学校不去
“你去学校不去?”时方言的正反问句,普通话中一般应该说成“你去不 去学校?”或者“你
去学校不”
13我给一本书你
“我给一本书你”是方言的 双宾语;普通话应说成“我给你一本书”。只认得宾语“你”,应
该放在指物宾语“一本书”的前头。



思考和练习七

一、下面几组句子中的甲乙两种说法都对吗?为什么?
第一组
甲、艰苦的工作正是我们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乙、担任艰苦的工作正是我们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第二组
甲、吴哥寺在淡蓝色的烟霞中就像一座仙宫,多么美妙地引起人们的遐想。
乙、吴哥寺在淡蓝色的烟霞中,就像一座仙宫,引起人们多么美妙的遐想。

第三组
甲、他甚至连车窗外的茂密的青起伏的翠岗和遍地的野花也无意观赏。
乙、他甚至连车窗外的株株青松、道道翠岗和束束野花也无意观赏。

第一组 甲句说法不对。主语和宾语在意义上不搭配。
第二组 甲句说法不对。语序不当,定语错放于状语的位置上。
第三组 乙句说法不对。定语“束束”不对。

二、下面两句话中的动词和宾语是否能搭配?谈谈你的看法。
1、我国防止流行性出血热的 科研人员,在国内首次分离到能稳定传代的流行性出血热相关
病原体。
“分离……病原体”动宾不搭配,可改“分离到”为“查处”。
2、那就要谴责和依法严肃惩处肇事者,医治和保护受害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治和保护” (联合短语)中的“医治”与“安全和健康”(联合短语)动宾不搭配。可删
去“医治和”三字。

三、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1、张钰所以这般刻苦,是因为有一种坚强的思想在支配她。

定语“坚强”与中心语“思想”不搭配,可改为“坚定的思想”。


2、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八名男运动员和三名女运动员,均由优秀选手组成。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可把位于改作“都是优秀选手”。

3、我们不但盖出了林 立的工厂、学校、住宅,而且盖出了人们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这样宏
伟浩大的工程。
第二分句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把“盖出……工程”改作“建成了工程巨大的宏伟的人们
大会堂和 历史博物馆。”第一分句的定语“林立”应该为“许多”。

4、这次在工厂最后一天的老的,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劳动”不能是“……一天”,“是”前可改为“在工厂劳动的最
后一天”, 或把第二个“一天”删去。

5、敌人一经发现我们了,这里不能久住,今晚六点出发瓦窑堡。

“出发”是不 及物动词,不能带“瓦窑堡”做宾语,可把“出发瓦窑堡”改作“向瓦窑堡进
发”,或“去瓦窑堡”。


四、试分析比较一下下面三种说法,看看其中有没有病句,能不能都合法存在。
1、在老师的教育下,使我提高了认识。
2、在老师的教育下,我提高了认识。
3、老师的教育,使我提高了认识。

后两句都是合乎规范的。对于句1,有人认 为“使”前是个介词短语,句子的主语残缺,是
个病句;也有人认为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承前省略主语, 或看作“使”前有意会主语,这类
句子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大量存在,可视为“合法”。

五、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残缺货多余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1、5月3日,分局又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了“招认无名女尸”广告的当天,尽100万份
《解放日 报》及时发至全国各地和本市的街头巷尾。
只说主语“分局”和状语“又在……当天”,就另起一个 分句,因此第一分句谓语残缺。删
去头一个“的”字,加个逗号,第一分句就有了谓语。
2 、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命活动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群众的智慧是无 穷的,我们劳动人民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介词“通过”和方位词“中”不搭配,使句子缺主语 。可删去“通过”和“中”,让“多年……
活动”做主语;也可以把“通过”改成“在”,或者删去“中 ”,让主语承前省略。
3、贺兰县接到文件后,立即在会议上进行了传达,一致认为,文件说出了广 大农民和干部
的心里话。

第二分句缺主语,“一致”前应加“会议”做主语。


4、大热天劳动,出汗多,身体里的水分和盐分消耗得也多,不随时补充上去 ,容易发生中
暑。
“发生”多余,可删去。

5、科学工作者认为, 目前在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合于猴类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是
不多的。
“具有”后的宾语缺中心语,应在“如此独特”后加“条件”二字。
6、目前正值印度黄金季节。全国游客纷至沓来,这种盛况为“黑市”生意提供了机会。
“ 黄金季节”前缺定语“旅游”,其后的就好应该为逗号。“游客”前的定语“全国”也多余,
应删。“机 会”前也应加定语。

7、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就是我们学习的很好的榜样。
本句主语应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三字多余,有了它使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上。


六、下面句子有什么毛病?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许多”语序安排不当,课移到领属性定语“党的”之后,以免产生歧义。

2、两个感叹句,仿佛使我们看到郭老写这段文字时的那种心情舒畅、信心满怀的喜悦心情。

“郭老的心情”怎能“看到”?动宾不搭配。“心情舒畅、信心满怀”也不能做“喜悦心情”
的定语,意思重复。可把“喜悦心情”改作“神情”,“仿佛”也应移到“我们”之后。

3、不仅这样,他们还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

“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 ,是把两种结构套在了一起,可改作“把小岛建成美丽的花园”,
或改作“把小岛建设得花园一样美丽” 。

4、考试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这句也是两种 结构杂糅。可改成“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或改成“考试在一间
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

5、红萍具有繁殖快、肥效高的特点,但在生产上长期采用季节性稲底养萍,潜力没有 充分
发挥。

“采用”与“稲底养萍”搭配不当。可在“养萍”之后也以加“出来”做补语为好。

6、我们姐妹蜷缩在地板上,合盖一床薄薄的被子,冻得发抖,只好用互相的身子暖和着对
方。
“相互”是副词,不宜做“身子”的定语,可把“相互”移于“暖和”前作状语。此外,“对
方 ”应删去。



7、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 ,才能改革教育适应四个现代化
的要求。

第二分句因成分残缺而使两个结构杂糅 在一起,可改成“才能改革教育,是指适应四个现代
化的要求”。

8、他奋然而 起,挪开床,刨着泥土,汗水湿透了里外衣衫。几层用厚塑料布严密包裹着的
小铁箱终于出现了。

末句的定语“几层”语序不当,应移到“用”字后面。


思考和练习八

一、 下列各句哪句是单句,哪是一重复句,哪是多重复句,哪是紧缩 复句?为什么?并指
出复句内分句间的关系,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
1. 外面太阳很好,(并列)也没有风。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2.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写一个农民。

单句。“作者”是主语,“在这篇小说里,主要写一个农民”是谓语。

3. 只要你能工作,(条件)就应当工作。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4. 只有这样,(条件)我们才能完成任务。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5. 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

单句。“无论”用在主语“谁”前,同谓语中的“都”配合,强调所知的人毫无例外,主谓< br>中间有停顿。
6. 你跑的再快也追不上他。

紧缩句。“你跑的再快 ”和“也追不上他”都是分句,中间没有停顿,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
一分句的主语“你”省略。
7.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努力工作。

单句。介词短语“为了祖国的繁 荣昌盛”是“我们要努力工作”的状语,把它放在主语“我
们”前面是为了强调它。



8. 那两边,你瞧,绿油油的一大片,(并列)都是新法栽种的好庄稼。

一重复句。“你瞧”是插入语,“那两边绿油油的一大片”和“都是新法栽种的好庄稼”都是
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了。

9. 每个人都把准备好的锄头扛在肩膀上,(顺承)爬上山去。

一重复句。后一个分句承前省略了主语。

10. 分析能力强,是这位青年的优点。

单句。主谓短语“分析能力强”是主语,主谓之间有停顿。

11.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

单句。“在特殊情况下”是介词短语作状语 ,“只有”“才”分别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前表示
必要条件。

12. 鲁迅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并列)它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递进) 而且是伟大的
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多重复句。有三个分句组成,有两个层次 。第一分句与第二第三分句之间是第一个层次,第
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第二个层次。

13. 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书本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试验和实践;要
有勇气怀疑应且敢于批评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单句。双宾语中的远宾语是多重复句形式。


二、指出下列复句的各种类型。(关联法,意合法?联合,偏正?并列,递进,因果……)
1.老哥哥为人非常和善,孩子们都喜欢他。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2.天气暖和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檐前做网。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3.两亿人可以同时通过一条线路打电话而互不干扰,听的清清楚楚。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4.首先,激光是一种颜色最单 纯的光,而我们最常看见的光是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

关联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5.行李太多,每个人都要拿一些。

6.他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7.我们不怕死,因为我们有牺牲精神。

关联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8.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三、分析下列多重复句
1 【一】他虽然没有很用力,(转折)【二】可是因为铁烧得过了火,(因果) 【三】火
星溅得特别多。

2 【一】谁要是工作起来马马虎虎,(假设)【二】不管他说得多么好听,(条件) 【三】
人们也不会信任他。

3 【一】没有知识,(假设)【二】工人就无法做好工作;(并列) 【三】有了知识,(条
件) 【四】工人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4 【一】滚难是欺软怕硬,(解说)【二】你的 思想是硬的,(假设)【三】它就变成豆
腐,(并列)【四】你要软,(假设)【五】它就硬。

5 【一】地方那么大,(并列) 【二】 事情那么多, (因果)【三】我知道得真的太少
了,(转折)【四】虽然我生在那里, (顺承)【五】一直到27岁才离开。

6 【一】我不能说我不珍重这些荣誉,(递 进)【二】并且我承认它很有价值,(转折)
【三】不过我从来不曾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7 【一】尽管古代的一些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转折)【二】但是他们既然 是现
实主义者,(因果)【三】他们 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因果)【四】 因
而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真理。

8 【一】我们所以要 隆重纪念阿耳伯特•爱因斯坦,(因果)【二】不仅是因为他一生的科
学贡献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 的影响,(递进)【三】而且还因为他勇于探索、勇于


创新、为真理和社会二现身的精神 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并列)【四】是鼓舞我们为加速
视线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力量。

9 【一】在周副主席的号召和影响下,整个村子的部队都搓米:(解说)【二】有瓦片对瓦
片 搓的;(并列)【三】有石头对石头搓的;(并列)【四】有的干脆就用手搓,(顺承)
【五】手上磨出 了血泡,(转折)【六】但仍然愉快地搓。

10 【一】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 (并列)【二】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三】
但是不善于思索,(并列)【四】不愿意用脑筋多想 苦想,(因果)【五】结果仍然做不
成大事。


四 按照复句内各大类的关系,每类各造一个复句。(略)


五 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革新技术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缺少同启下连词“不但”相搭配的承上连词,应在“提高”前添而且”。

②犯罪分子一面不断地变换手法,一面终究逃脱不了人民的法网。

错用关联词语 。两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应将“一面……一面”改为“虽然……
但(是)”或“……但( 是)”。

③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却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应删去“虽然”;“却也”。

④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克服。

错用关联词语。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应删去“如果”、“那么”。

⑤人们只有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就可以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且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只有”改为“只要”,或将“就”改为“才”。
⑥如果分析什么文章,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能迎刃而解。

错用关联词语。第 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充足条件关系,应将“只有……才”改为“只要……
就;全句,第一层应为条件 关系,不是假设关系,应将“如果”改为“无论”。
⑦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也”。



⑧不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

“不管” 表示五条件,后面不能出现表示确定的词语。“天气如此变化多端”是确定的说法,
应改为“天气怎样变 化”。如果“天气如此变化多端”不改动,就应将“不管”改为“尽管”,
因为“尽管”后需要有表示确 定的说法。

六、七、书本P147
思考和练习九
一、简要说明句群与复句、段落的区别。
句群和复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1、构成单位 不同。句群由句子构成,复句由分句构成。
2关联词语使用情况不同。有些复句使用的成对的关联词语, 再句群中一般不能使用。

句群和段落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句群是语言使用 单位,属语言学范畴;划分的依据主要
是语义上的向心性、逻辑上的条理性和相关的关联词语。自然段是 文章的结构单位,属文章
学范畴;它的划分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文章的内容、风格、题材、流派, 作者的个性、
习惯等等、二者相比,自然段具有更大的任意性。2、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句群主要是为
了研究句群的结构规律及其表达效果;划分自然段主要是为了使文章的眉目清楚,结构显豁。

二、从某篇文章中选一个自然段,划分出句群,并分析各句群的结构和关系。
(答案略)

三、举例说明哪些复句不能直接变换成句群,哪些句群不能直接变换成复句。
一般地说,限 选关系复句常用成对联词语“不是……就是”关联,决选关系复句常用成对关
联词语“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等关联,这两类复句一般不能直接变换成句群。
例如:
1、不是小林来向他打听回话,就是两位伙伴催他拿主意。(限选关系)
2、文章与其长而空,倒不如短而精。(决选关系)
句群中的问答句式、连问句式、连叹句 式等都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因而不能直
接变换成复句。
3、什么叫做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问答句式)
4、怎么了?什么东西掉了?(连问句式)
5、真见鬼!这简直是乘人之危!(连叹句式)



四、分析下列句群的句际关系类型。
1、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并列)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2、在这些时 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绝不责备的。(递进)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
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

3、【一】”满招损,谦受益“,这两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解说)【二】
这事普遍真理,任何地区、时代都适用的真理。(转折)【三】但是,可惜得很,并不是所


有人都能从这句话受到教益。

4、【一】大豆属于豆科植物,包括我们常见的 黄豆、青豆、黑豆、褐豆等。(解说)【二】
大豆的茎有直立的,也有半蔓生货蔓生的,茎上、叶上和豆 荚上都有茸毛。(并列)【三】
话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并列)【四】种子圆形货椭圆形,有黄、青 、黑、褐等不同
颜色。

5、【一】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 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
了么?(并列)【二】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 以坐了这航船和我
一同去,(并列)【三】我高兴了。(转折)【四】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们,不可 靠;
母亲又说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们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和情理的。

例5中的第一个句子的第二分句,“他说”的宾语是个句群:“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
么?”这 类句子比较特殊,应该重视这种语法现象。


五、改正下列句群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1、在海外,我是个穷孩子,当时不必说读书,就 连日常生活都不能维持。我爸为了一家人
的生活,替资本家做苦工给折磨死了,爸死了以后,我就没有书 读了。

前后矛盾。从第一句看,“我”没有读过书;从第三句看。“我”是读过书的。要 根据实际情
况进行修改。

2、她已经完成了硕士论文的撰写。导师劝她留校执教 。她的论文答辩已经通过。她不肯,
一心要去艰苦的新疆工作。

语序不当,有的 地方啰嗦。可改为:“她已经完成了硕士论文,并通过了答辩。导师劝她留
校执教。她不肯……”

3、“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这是一部分同志摆出的一对矛盾。雷锋同志是怎么处理学习
和业务这对矛盾的呢?他说:“我们在学习问题上,也要倡导‘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
钻。 ”

前后语意不连贯。前面谈的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后面谈的是“学习和业务”的矛 盾。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今年暑假是我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假期。在 放假前夕,我正在考虑如何度过这最后一个
假期时,我收到了我在南京的老同学小李的来信,邀请我在假 期内到南京玩,因此我高兴地
接受了邀请,决定到南京去度过这最后一个假期。

语言重复啰唆。可改为:“……放假前夕,我正考虑如何度假时,收到了在南京的老同学小
李邀请我去他 那里玩儿的信,我高兴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思考和练习十(P165)
一、 简述句末点号同语气的关系
句 末点号与句子语气的关系十分密切,表示陈述语气要用句号,表示疑问语气要用问号,表
示感叹语气要用 叹号,但是,语气有四大类,句末点号只有三个,两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
句子的祈使语气与句末点号是 一对二的关系,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用叹号,语气舒缓的祈使句
可用句号。


二.解释下列各段文字中的每个标点符号的使用理由。
1、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 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她分明已经是一个乞丐了。
逗号表 示分句之间和变式句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并列的两组分句之间的
停顿。冒号表示下文 是总括语。句号表示这个陈述句的停顿。
2、我们的孩子不会了解19世纪俄罗斯小说家契诃夫的沉痛的话:“我小时候就没有童年。” 冒号表示下文是直接引语。引号表示引用的原话。句号表示陈述句后的停顿。(引用的话是
个陈述句 )
3. 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头一个逗号表示第一个分句后的停顿,破折号表示语意的转换,第二个逗号表示非主谓句后
的停顿。叹号 表示感叹句后的停顿。
4.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光辉的名字,像一颗颗美丽的宝石,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顿号表示并列人名之间的停顿。第一个逗号表示主语后的停顿,因为这个主语内有很长的定
语,需要 停顿。第二个逗号表示分句间的停顿。句号表示整个陈述句后的停顿。
5、《母与子》的作者——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

书名号表示《母与子》 是一本书,破折号表示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说明。间隔号表
示音译的名和姓之间的分界。句号表 示整个陈述句后的停顿。


三.标点下列几段文字
1、当年,焦裕禄 同志调到兰考后,经过调查研究,找张副书记交换意见。他问:“改变兰考
面貌的关键在哪?” 张说: “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
前面,加两个字:‘领导’。关键 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转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
灾的群众。”在这里,焦裕禄仅用了短短几句 话,就把如此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说的一清二楚,
内涵深刻,这才是简洁朴素的语言。
2、1 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以极其丰富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证据指出:
现在的生物界 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的最原始的祖先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发展进
化来的。各种生物之间,不 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3、A.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B.他赞成我,也赞成你,怎么样?
4、A.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慌了。
B.男人没有了女人,就慌了。

四、改正下列句中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加以说明。


①“行喽,”小陈停了一会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将句中的冒 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后两个引号中的文字是一句话,这里的冒号只有提示下
文的作用。它不能统领前一引 号里的“行喽”。





②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必修课。

“教育学”、“心理学”是课程名,不是书名,应将书名号删去,并在中间加上顿号。

③他家里的人说:“自己家里的炉子用多少煤,你从来不管,对火车烧煤却这样认真”。
他说:“国家的 事要一丝不苟”。

句中的两个句号都是表示直接引语之后的停顿,所以不能放在引号之外,应放在引号之
内。

④贵报《中外名人故事》专栏内刊登的“刻苦自学的华罗庚”一文,我们都很喜欢读。

报刊专栏名不应用书名号,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刻苦自学的华罗庚”是文章篇名,应
将 引号改为书名号。

⑤我回到家乡一看。嗬!一幢幢美丽的瓦房;一片片葱翠的农 田;一条条笔直的渠道;
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和“嗬” 后都应改用逗号。三个分号也都应改为逗号,因为这几个分号隔开的不
是并列的三个分句。

⑥国家体委领导希望全体运动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国争光”。

“水平”之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虽然它处在宾语内部,却相当于分句之间的停顿。

⑦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种植什么样的药材?老农了如指掌。













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句不是疑问句。

⑧一个时期,诗人对于季节:春夏秋冬的自然描写特别多。

应将冒号改为破折号,这儿“春夏秋冬”是对“季节”的注释说明。


《修辞》思考与练习一

一.有人说:“修辞就是咬文嚼字,修辞就是 雕琢词句。卖弄文字技巧。”这种说法对不对?
为什么?
第一种说话欠妥。它的弊病是把修 辞看作单纯的文字技巧,贬低、缩小了修辞的功用。不可
否认,修辞是要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咬文嚼字的 ,可这只不过是它的部分功用。修辞还要研
究句式的调整、修辞格的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与同义手段选用的 关系等,单单在文字上雕琢是
不够的。第二种说法虽然比第一种说法扩展了修辞的功用,然而也不尽合适 。选用同义手段
提高表达效果虽然离不开对词句的雕琢,然而修辞是语言的综合运用,要恰当地运用各种 积
极的语言手段,涉及面很广,不是“雕琢词句”所能全面概括的。在说,选择什么样的表达
方 式,达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并非只是语言形式的雕琢问题,思想内容的锤炼更为重要,
不要把修辞看作 单纯追求文字技巧的问题,更不是“卖弄”。

二.结合实例谈谈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修辞效果的检验也难以离开语境。像适应
表达 内容一样,适应语境也是修辞的重要原则。
“超常”是修辞特点之一。修辞往往借助故意违反常规表 达而取得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但
这要紧紧依靠语境的配合和制约。
双关就是故意使语句具 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不管是利用词语意义,还
是借助语音条件,总是以语境为前提 的。这不必举例。
“种”是个动词。它可以用“花草、树木、药材”等做宾语,这是正常的语法结构 ,如果以
“希望、理想、精神、意志”做它的宾语,是搭配不拢的,但是,在甲乙两件事连说的语境里,后一种用法却可“起死回生”,产生别开生面、含义深厚的表达效果。如说:“在高原的
土地上 种下一株株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在这句话里,把“种……树秧”
的“种”同“希望” 拈用到一起,不仅不是病句,而且顿生文采,含蓄、隽永、别具一格。
修辞的情境意义、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都要受制于语境。

三、修辞同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关系?明确它们的关系对学习和研究修辞有什么好处?
修辞用语音、词汇、语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既非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
修辞从 综合运用的角度、提高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和语法。修辞把语音的双声叠
韵、叠音、轻声、重 音、儿化、字调、平仄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动,使之特定题旨情境中
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较好的 修辞效果。修辞还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
意义、色彩、用法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 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语言手段。语
言的表达更多的是靠句子传达修辞感受的。一般地说,修辞要 在合乎语法的基础上进行,但
有时也可突破语法规则。修辞往往是从同义手段选择的角度研究句子和句群 的表达效果的。
语言和文章的力量、气势、情采、义理、跌宕等方面的效果是离不开句式的选择和调整的 。
总之,语言三要素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为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
合运用中扩大了语言三要素的功用。
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 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
手段,也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思考与联系二(p181)
一、 词语锤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为什么?
词语的锤炼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入手。 在意义方面,应力求用最准确妥帖的词语集中地
突出地揭示人物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通过联想,用动 态的词语去烘托、渲染静态的事物,
使之栩栩如生;用含义比较具体、色彩比较鲜明的词语描绘事物,使 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还须注意词类活用,临时改变某些词的词性,赋予新的生命力。这些都应以提高 观察、认识
事物的能力为基础。在声音方面应力求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韵脚和谐以及叠音、双声< br>叠韵的运用恰当,使词语声音协调。因为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所以,要想以声传情
达意, 只有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锤炼词语,才能收到完满的表达效果。
二、 下面这些句子在声音配合上各有些什么特色?
① 您的光辉将永远照耀者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照耀着 我们伟大祖国的河山⑻照耀着五洲四
海,照耀着我们的万里征途。
叠韵词“照耀”(zha oyao四声)多次重现形成了声音的反复美。各分句谓语结构大体一致。
又“广场”(仄仄)和“河山 ”(平平)、“四海”(仄仄)和“征途”(平平),平仄相间,声
音错落有致,悦耳动听。

② 他坚强不屈地斗争,铮铮铁骨,凛凛情操,真正表现了松鼠的风格。
“铮铮 铁骨”(平平仄仄)和“凛凛情操”(仄仄平平),音节整齐匀称、平仄相间,有节奏
感。又“铮铮”和 “凛凛”叠音相对,音调铿锵,表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崇高气节。
③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光芒万道 ,辐射寰空。艰难缔造庆成功,无星红旗遍地红。生者
众,物产丰,工农长作主人翁。
这段 文字或4个音节连用成句,或7个音节连用成句,或3个音节与7个音节连用成句,在
音节配合上比较整 齐匀称,有变化,有节奏感。押韵自然,合辙(中东辙)上口,读起来比
较有诗词的格调和韵味。

三、 比较下面各组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① 山愈聚愈多,渐渐暮霭低垂了,渐渐进入黄昏了,红绿灯渐次闪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
为一片灰色。
② 三愈聚愈多,暮霭低垂了,进入黄昏了,红绿灯闪着光,而苍翠的山峦模糊为一片灰色。
例① 用“渐渐”修饰“暮霭低垂”和“进入黄昏”,用“渐次”修饰“闪光”,描绘了夜景
的 变化和时间推移的过程,表现了人的悠闲的心情和细微的观察。
例② 虽也描写了夜景,但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出它的变化,也暗示不出人的有限心情和细
微的观察。

①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老黄风。
② 那时候,天气还很冷,潍河里还在流着冰水,平原上整天价在刮着扬天揭地的老黄风。
例① 对“老黄风”缺乏具体的描写。例②用“扬天揭地”修饰“老黄风”,写出了“老黄风”
猛烈的情状,形象而有气势。

四、 从词语锤炼的角度谈谈下面这两段文字中一些词语的修辞效果。
① 金刚山的美景,被朝鲜人民引为自豪。
她位于朝鲜中部东海岸太白山脉的北部地区,绚丽多姿,四季 有不同的雅名。春天万紫千红,
叫金刚山;夏天飞泉腾空,浓荫蔽日,又名蓬莱山;秋天谩山红叶,层林 尽染,白雪皑皑,


银装素裹,人称皆骨山。
“绚丽多姿”一语十分准确地概 括了对金刚山美好景色的总印象。“绚丽”言其美,“多姿”
言其变化,只此一语包括了下文的许多描写 。“万紫千红,飞泉腾空,浓荫蔽日,谩山红叶,
层林尽染,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等四字格词语描绘了 金刚山四季景物的变化,音节整齐匀
称,声调仰扬起伏,富于音乐美。又“飞、腾、蔽、染、装、裹”等 动词使静止的景物鲜明
而生动,随季节的变化更替的山名,更使人感到金刚山的四时之美。

② 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桥下有
河, 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些永都
来自难老泉。泉上 有亭,亭上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这么多的水长
流不息,日日夜夜出叮叮咚咚的 响声。
首句用了“多、清、静、柔”4个单音节形容词,简洁干脆,描写贴切,有容量。作为总写< br>部分,很有概括力和形象感。次句对偶十分自然,“深潭”、“小渠”点出到处是深水浅流。
第三 句的“有河”、“有井”、“有溪”除了同前一句尽写这里水多之外,还暗含无水不成景之
意。接下来的 对偶句又含蓄地写出了这里的水给人的感官之美:清亮、平静、柔和。水之源
肉就是难老泉。这段文字用 词准确形象,朴素自然,透出一股清新之气。单音节词用得平时
稳妥,全文有整句的效果。

思考与练习三
一、句式选择的总的原则是什么?
不同的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句 式来表达,一个意思可以用几种句式来表达。为什么用这种
句式表达而不用那种句式表达?
这说明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对句式是要进行调整和选择的,调整和选择句式的总的原则就是根
据具体的语言 环境和表达的目的,选择那种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这种句式应该是尽可
能准确、鲜明、生动、简练 的,尽可能连贯得体的。

二、 从《白杨礼赞》中选出适当的例子谈谈句式选择的作用。
《白杨礼赞》中有短句、有长句;有整句,有散句;有陈述句,有反问句;有的句子有比较
长的 插入语。各种句式都有它的表达作用。以反问句为例,文中第七自然段连用4个反问句:
“当你在积雪初 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
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就 不想到他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广大土地 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
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 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白
杨树,宛然向着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 种精神和意志?”这
4个用“难道”的排比句,语气激昂,极有气势和力量,启人深思,激人奋斗,有强 烈的艺
术感染力。这几句结构基本上相同,只是宾语越来越长,内容越来越丰富,热情地赞颂白杨
树,赞颂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颂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写得有变化,有层次。


三、 从句式选择的角度看,下面句子是那种类型?他们有什么修辞效果?
① 那种假统一论,不合理的统一论,形式主义的统一论,乃是亡国的同意论,乃是丧尽天良的统
一论.
这个句子是个整句,有结构相同的两个谓语,形式整齐,气势贯通,有力地揭露了??顽固派
所 宣扬的“统一论”的阴谋实质。


② 抑不住的颂歌啊,尽情地歌唱吧,止不住的喜泪 呀,甜甜地流吧,金子般的光辉题词啊,
把各族人民团结的金桥飞架!
这也是个整句,三个 分句都是结构想色的主谓句,而且主语、谓语的末了都是押韵的,形式
整齐,音韵和谐,流畅地书法了赞 颂党的真挚感情。
③ 他生得身材高大,面貌敦厚,眉目间透出股英武的俊气。
这是个散句,两个分句结构不同,但语意贯通,散而不乱,描述了一个英俊人物的特征。
④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这是书面语 句式。句中用了“……而……,……而……”的结构,揭示了真、善、美的事物
的发展规律,有严密的逻 辑性。

四、 现代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除了讲到的五组,还有哪些?举例并说明它们的特点。
从修辞角度去分, 常见的句式爱有松句和紧句、常式句和变式句,等等。现将松句和紧句加
以比较,说明其特点:
①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人民。
② 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是勇敢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
例① 是单句组成的紧句,“勤劳(的)、 “勇敢(的)、”“伟大(的)”三个定语集中在一起说,
没有语音停顿,结构较紧。语意的重点是“人 民”。
例② 是复句组成的松句,“勤劳(的)、”“勇敢(的)”、“伟大(的)”分开来说,作 三个分
句的“人民”的定语,分句间有语音停顿,结构较松,突出表明这三个定语是语意的重点。

五、 分析下面各组的原句和改句,说明它们属于哪种句式变换,再指出改句的修辞效果。
A、 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
人。 ”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改句:苏轼有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妨长做岭
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原句的第一分句是宾语有同位短语的句式 ,因同位语列举全诗成了动词“云”的宾语,虽
然形式上仍是两个分句,但诗的内容较原句明显突出,读 起来更觉顺畅。
B、 原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气太热,要多喝开水,等会来了咸菜要猛吃。告诉 他:下班
时候要把鞋里的沙土倒赶紧,要不走到家就会打泡的!还告诉他: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手脚。
改句:他告诉将军:因为天热要多喝开水,等会儿来了咸菜要猛吃;下班的时候要把鞋里的
沙土 倒干净,要不到家会打泡的;睡觉前要用热水烫烫水脚。
原句是个并列关系的句群,它由带双宾语的三个单句构成。
三个单句的谓语都有“告诉”, 句群的中心意思比较明确:通过一再告诉,强调了要提醒的
生活细节,表现了人们对将军的关照和热爱。 如此表达,既可突出提醒的内容,又显得有条
理。
改句把有三个单句的句群改成一个有双宾 语的长单句,远宾语成了复杂的复句形式,把“告
诉”的三个内容都集中在远宾语成分上,表达效果不如 单句清楚。字数少了,句式化简了,
但结构上拖沓,表意不如原句突出。

思考与练习四
一.分析下列各句中的比喻,说明各是哪种类型,它们的修辞效果如何。
1.人需要真理,就像庄稼需要阳光和雨露才能生长,开花,结果一样。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 ,喻词“像”的前后有本性和喻体。本句是想把“人需要真理”(本体)
这个比较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些 ,具体些,形象些,使人容易理解,并加深印象。


2.波浪“哗哗啦啦”有节奏地拍 打着船舷,溅起千百朵璀璨的水花,恰似撒下一把晶莹的珍
珠。
这句的比喻是明喻。“似” 是喻词。用“珍珠”比喻“水花”,使“水花”更加形象生动,给
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生命如果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
这是个比较复杂的 暗喻。首先从总体上来比,用喻词“是”把“生命”(本体)比作树(喻
体);接着根据“树”的特点, 又从四个方面比作:用四个本体和四个喻体。全句通过“树”
的各部分的特点,把一个人的“成功”过程 ,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表达效果非常突出。
4.树影再长也离不开根,
雁飞再远也忘不了故乡,
人走天边也怀念祖国。
这句用的是没有喻词的比喻。 第一二两分句是喻体,第三分句是本体。喻体和本体排列成结
构相似,互相映衬的并列句式,有突出本体 ,使人印象深刻的作用。有人称这种比喻为引喻。
5.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 看了。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
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 星。
这是明喻,“瀑布”是本体,“好像”是喻词。“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下急雨”,“千万枝银箭
直射而下”是连用的两个喻体。作者意在描写,把瀑布的奇景说成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在
下急 雨”,进而又像“银箭直射而下”,是为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二,形式上带有“像, 好像,同,如同”一类词的,有的是明喻,有的不是。是与不是的
根据是什么?举例说明。
A1.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溶化了。
2.那年轻人像他来的时候一样,匆匆忙忙地打开屋门,冒着大雨走过去了。
B1.敌人进到直罗镇,真如同钻进了口袋。
2.泥塑《收租院》,如同真人真事。
A,B两组的第一句都是明喻,把“红军”比作“火炉”,把“敌人进到直罗镇”比作“钻进
了 口袋”。“像,如同”前后的事物本质是不同的,但又有突出的相似点。又如“月光好像水
银泻地一般” 也是明喻。
A,B两组的第二句虽也有“像,如同”这类词,但它们前后的词语并不代表不同本质的 事物,
所以不是明喻。又如“他像他哥哥一样高”也不是明喻,而是比较。

三,就下面两句进行比较,说明比喻和比拟的区别在哪里。
1.满天的阳光下,一川的翡翠雕刻似的大瓜,一个个大如斗。
2.沙家店一战,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一败涂地,再也不敢恋战,只有夹着尾巴冒死南逃了。 例1.有两处比喻,例2是比拟(拟物)。比喻是取其一个相似点,通过喻体加以形象描绘,
并不涉 及本体事物其他方面属性的描写问题。如例1.以“翡翠雕刻”喻瓜的色泽与整个光洁
晶莹的外形,以“ 斗”喻瓜的大。比拟是物我不分,把拟体的特征家给本体。把本体完全当
作拟体来描述。例2.把敌人当 作狗来描述,拟体(狗)并不出现,直说本体“夹着尾巴”,
这就是比拟。
四.试就比拟的运用分析一下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修辞效果。
《卜算子•咏梅》这 首词运用了比拟修辞手法。作者用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情态的词语,
如“送,迎,俏,争,报,笑” 等来描绘大自然和梅花,把大自然的现象和梅花写得栩栩如
生。通过比拟,赞美刻傲霜斗雪的梅花,也就 赞美了不为名利,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韧刚强
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五.借代也就是“换名”,为什么要“换名”?换名的方式主要有那些?
借代就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主要是为了
引起 人们的联想,使表达富于变化,取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换名的方式通常有这样几种:
(一) 特征代本体。(如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二) 专名代泛称。(如用“诸葛亮”代替有智谋的人)
(三) 具体代抽象。(如用“头脑”代替思想)
(四) 部分代整体。(如用“柴米油盐”代替所有日常生活资料)

六.举例说明粘连和比拟的区别。
1.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秧,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2.群山肃立,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例1.是拈连。拈连的 特点主要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即甲乙两事物连起来的时候,把适用于
上文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 乙事物上。“种下”和“树秧”的搭配关系而临时运用的。
拈连的成立是依赖甲乙事物都出现。例2,是 比拟。比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在字面只出
现本体,而拟体是不出现的。“群山”“江河”“大地”都 是本体,它们有共同的拟体——人,
然而拟体并没有出现,字面上只是把人的特征¬¬¬——“肃立”“ 挥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
之中”,直接加在本体上。

七.夸张常常借助哪些词格加强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一)借助比喻来夸张。例如:
1.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2.跟随的人越来越多,霎时汇成了一条长长的河流。
(二)借助比拟来夸张。例如:
天简直热的发了狂。
(三)借助借代来夸张。例如:
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蜒水。
八.运用比喻,比拟,夸张辞格,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300~400字的短文。

思考与练习五
一、双关的修辞作用是什么?从你读过的诗文里选出两个运用栓关的例子,分析 一下他们
的修辞效果
双关有两类。
一类是谐音双关。例如:
我失骄阳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闻讯吴刚和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 < br>第二句中的“杨柳”字面上写的是轻轻飘飏直上重霄的氧化柳絮,实际上是指杨开慧和柳直
荀烈士 ,歌颂他们忠魂升天,永垂不朽。谐音双关,寓意伸长。
一类是语意双关。例如:
可是 匪徒们走上着几十里的大山脊,他们没有想到马蹄的麻袋片全踏烂掉在路上,露出了他


们 的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露出了马脚”的另一种意义是匪徒露出了破绽。一语双关。含蓄幽默,很有表现力。


二、运用反语应力求明显,切忌含混,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采用下列办法刻是反语明显,不含混。
(一)用上下文来显示某些词语是反语.
例如:
也有解散鞭子,盘的平的,初夏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 脖子扭
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行文“扭几扭”已将清国留学生留 上小姑娘似的发髻的丑态描写出来了,接着却说“实在
是标致极了”,这就是反语。
(二) 用引号表明某些词语是反语。例如:
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 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
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同上)
“正人君子”加上引号,实指它的反面。


三,举例说明婉曲和反语,双关的区别.
1.今天光明的新中国已经到来,他这个最有资格 看到它的人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巴金《忆
鲁迅先生》)
2.流氓欺乡下佬,洋人大中国人,教育厅长冲小学生,都是善于克敌的豪杰。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
例1是婉曲。它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 表达本意的。这里不说“去世了:而用“永远的闭
上了眼睛”来委婉地表达。例2是反语。它是故意使用 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
本意。这里“豪杰”的本意与句中本意恰恰相反。反语的意思一定是 与本义截然相反,或者
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的,对越鲜明,反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例3是双关。它有意 用语音和
语意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可以是实指,但更重要的意思却在于他们暗指黑暗的社会和革命的征途。双关的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御用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四、下面的诗文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朱毛会师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 打败江西两只羊。 诗中末句
用的是谐音双关。“羊”与“杨”谐音,指的是敌军师长杨池生、杨如轩。
②希望大家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工作,促进这一工作,而不是“促退’’这一工作。 (周恩来
《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促退”仿“促进”而造,是仿词。
③中 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
迅《记念刘和珍君 》 )屠戮妇婴的“伟绩”、惩创学生的“武功”,都是反语。
④要不是咱们今天搞到这口袋小米,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 (杜鹏程《保卫延
安》) “你们的行军锅就要挂起来当锣敲哩”,是婉曲。
⑤我妈呀,心里总想着别人,就是不想自己,老是说:咱是党员,是人民代表,只能奉献,
不能 索取。别人家里都现代化了,我们还是一贯制。 例⑤中末句用的是婉曲和映衬
辞格,不直说自己家还没现代化,不比别人富裕。
6.他勇敢地承认了错误-是别人的;他坦率地说出了对顶头上司的全部看法-都是优点。


思考与练习六
(217)
一、下边两句,一个是用对偶方法,一个不用。比较一下,用和不用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
不同。
(1)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应当向科学进军,不怕征途上的千难万险。
(2)向科学进军不畏征途坎坷,朝四化迈步何惧道路崎岖。
第(1)句是一般陈述句,是散句形式,有口语风格,语言简单好懂,常用于一般语境。
第 (2)句是对偶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有书面语风格,语言凝练,便于记
诵,常用于特殊 语境。
二、排比的修辞效果是什么?了解排比的结构形式对写作有什么好处?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份排列起来的一种辞
格, 它可以增强语势,突出语义加深感情,提高表达效果。构成排比的各项往往有共同的提
示语,因而节奏感 强,和谐流产。在写作中遇有内容不便于做总括叙述时,可以采用排比列
举叙述;有的虽然能作总括叙述 ,但为了加强语势,突出重点词语,也可采用排比句。排比
多用于说理、抒情。用于说理,可以把道理阐 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
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就下面两例谈谈排比和层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首都人民,全体中国人 民,在自己的歌声中,表明了自己的要求,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意
志,自己的力量„„ ②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位老教师是怎样关心青年一代,关心教育
事业,关心祖国的未来。 例①是排比,例②是层递。 两者的相同点: (一)都有三
个以上事物较整齐地排列着;例①是四个偏正短语并列,例②是三个动宾短语并列。 (二)
都有提示语,例①是“自己”,例②是“关心”。 两者的不同点: (一)从形式上看,
排比要求相同或相似,要求有共同的提示语,层递没有 这样的要求。(二)从内容上看,层
递要求有层递性(递升或递降),排比没有这样的要求。
四、就下列两列说明顶针和回环的区别 举例说明顶真和回环的区别。
①有翼的屋头仿佛靠着一个谷仓,仓前边有几口缸,缸上边有几只箱,箱上边有几只筐。
②生产促进科学,科学促进生产。
例①是顶真,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 它从甲到乙,从乙到丙,从丙
到丁等,一环扣一环,递接而下,是上萱下接的关系。
例② 是回环。它只由两个词或短语或句子构成。它是在词语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用颠倒语序
的手段,巧妙地调 遣它们,从甲到乙,又从乙回到甲,是回环往复关系。
五、试给下面的①、②、③出句(上联)按正对、反对、串对分别填出相应的对句(下联)。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正对),无粮要粮无钱要钱(反对),捕鸟得鸟捕鱼
得鱼( 串对)
②乐观者从灾难中看到希望,开拓者从挫折中看到光明(正对),悲观者从幸运 中看到失望(反
对),革命者从失败中看到成功(串对)
③江山添秀色,天地沐春晖(正对),风雨送阳春(反对),人民庆长春(串对)

六、下面的句子都用了什么辞格?
①时代变了,延安的歌就增加了新的曲调,换上了新的内容,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
产。 “歌唱革命,歌唱抗战,歌唱生产”,三项并举,都是动宾短语,这是排比。“歌
唱”一词又三次出现, 这是反复。
②村子靠着山,山脚下有个大龙潭,龙潭的水流到村前成了小溪,溪水碧清碧清的。 句
中的“„„山,„山„„”、“龙潭,„龙潭”、“溪,..溪”,这是顶真。


③走生路,生而出新;走险路,险而出奇;走难路,难而不俗
三部分句子字数、结构都相同,构成排比格式
④我的许多作品,尤其是剧本,差不多都得到周总理 的亲关怀。他在日理万机之中挤出时间
读剧本,看演出,提意 见,使我深受感动和激励。 句中的“读剧本,看演出,提意
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又有事理上的先后,这是层递。
七、自拟文题,在对偶、层递、回环、排比、双关、拈连、仿词、反语中选用四种不同辞
格写一段300 至400字的短文。

思考与练习七

一 对比和映衬有什么不同?指出下列句子里对比 映衬的表达作用。
A 我急急走前几步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
渐变冷了。
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灶前。
B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偏巧,这天风和日暖,一路上山溪婉转,鸟语花香。莲子虽
然没做上花轿,心里依然是喜气洋洋。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 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映衬是用陪
衬事物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例1中的“灶膛里火光熊熊”与“身体…渐渐变冷”是映衬手法,写出了钱班长忠于职守,
死于工作岗位的敬业精神。又以钱班长死于锅灶前与“有的死在战场上” “有的死在酷刑
下”对比,死 的环境虽然不同,但公而无私,其死重如泰山,是相同的,两者对比,可收到
相得益彰的效果。文中的映 衬和对比连用更能表现出钱班长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革命精神。
例2中的“风和日暖” “山溪婉转” “鸟语花香”用来映衬莲子的喜悦之心情。这是用陪
衬的自然景物来衬托被陪衬的人物心情,已收到“绿 叶扶花花更红”的效果。


二 举例说明反复与重复的区别。
1.红军哥呀,
我盼你,
夜里不能把眼闭,
草枕天天用泪洗!

红军哥呀,
我盼你,
大浪里破船盼人救,
旱焦的秧苗盼甘雨。 (乔林《白兰花》)

2.我们 现在学习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现在学习是为了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我们现
在学习是为了以后为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工作。
例1是反复。它为了突出语意,增强感情,特地反复使用“红军哥 呀,我盼你”,这是一种
常用的修辞表达手段,效果突出。例2是重复。字面有重复,语意也有重复,这 是一种语病,
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乏味,根本没有什么修辞效果。


三 什么是设问?设问和一般的疑问句有什么不同?试从形式和效果上加以比较说明。
设问有时是自问自答,如“是谁把天安门打扮得这么漂亮?是劳动人民巧手一双。”设问有
时是 明知故问,设问可以使语言有波澜,引导人们注意和思考问题。或激发人们的感情。一
般疑问句是有疑而 问,要求对方回答的,如“你知道明天有雨吗年?”对方回答:“我不知
道。”它的效果就是使对方明白 自己的疑问而做出回答。


四,按设问和反问连用的要求写一小段话
什么地方最值得留恋?故乡最值得留恋。谁不留恋自己的故乡呢?难道那些红瓦楼房掩映在
绿树丛中不像 一幅画吗?


五,什么是通感?它常借助于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
五官功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
通感借助于比喻。例如:
这声音将变成炽烈的火焰,永远照亮士兵的眼睛。
“声音”是听觉,“火焰”是视觉,听觉和视觉互相沟通。
通感借助于比拟。例如:
年年三月是歌节,
月儿明亮歌儿甜。
“歌儿”是听觉,“甜”是味觉,这是听觉向味觉挪移,使人在听觉中获得味觉的感受。
通感借助于夸张,例如:
看着他慢慢朝前面走,坐在礼堂最后面的黄佳英的脸刷一下红起来了。
“刷一下”是听觉,又是夸张,“红起来”是视觉,这是听觉和视觉的互相沟通。
通感利用感觉区的沟通,强化人们所得到的感受,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鲜明生动。


六.什么是警策?就你熟悉的作品举出三个例句来.
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义深刻并富有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警语或警句.
下面是三个例句:
1. 事实就是事实.
2. 实干是孕育理想之花的雨露,空喊是扼杀理想之花的屠刀.
3. 种子将整个身心献给大地,并不意味着失去了自己.

七.下列文句都用了什么辞格?
1,言简意赅,是凝炼,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对比.
2.杨嗣信艰难地翻了个身,转脸眺望着窗外.夜空阴云密布,看不见一颗行星.可他那跳跃的
心却是明亮的.
映衬.
3.苏州城里,有不少这样别致的小街小巷:长长的 ,瘦瘦的,曲曲又弯弯;石子路面,经过夜雾洒过,
阵雨洗过,光滑,闪亮.在它的旁边,往往淌着一条 小河,同样是长长的,瘦瘦的,曲曲又弯弯.
间隔反复.


4.是云?是雾?是烟?还是沙漠中常见的海市蜃楼的幻影?还是翻译同志眼尖,脱口而叫着:骆驼!
骆 驼!”
反复
5.然而,如果拿这点成绩和整个共产党事业比较起来,又到底有多大呢 ?这对于有共产主义世
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
两个反问.
6.悦华瞟了世信一眼,这一眼像香槟酒一般使世华经不住舔着嘴唇.
通感.
7.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
警策.

思考与练习八
一. 辞格的综合运用形式有哪些?它们的修辞效果是什么?试举出几个综合运用的例子,分析它们的类型和表达效果.
辞格的综合运用有连用,兼用,套用等形式.
辞格的连用是指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在一段文字中的接连使用.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
的交错使用,前 后搭配,互补互衬,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可使思想内容表达的更加丰富多彩,鲜明
有力.
例如:
杜鹃花开遍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来的那三十万毛 竹.让它们沿
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下山去了.
这是比拟辞格的两次连用.”欢送 ””毛竹”是把毛竹比作被欢送的人.这是第一次比拟.日让
毛竹”一路欢唱着飞下山了”’是把毛竹比 作又欢唱又能飞的动物,这又是一次比拟.文字写得
极其生动活泼,使读者对毛竹有深刻的印象.
辞格的兼用是指一种表达形式有多种辞格.也叫兼格.它可以使多种修辞效果相得益彰.多彩多姿,使文章的表达效果更有文采和力量.例如:
真是天大的好事!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这是拟人与夸张两种修辞兼用.扫帚在欢笑,是拟人,也 是夸张,它描绘了喜事临门,皆大欢喜的
景色.

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又包含 其它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的几个辞格互相配合,
使大辞格有所借助,小辞格有所依托,大 中有小,变化层出,从而加强了表达效果.例如:
风来花自舞,
春到鸟能言. 这是对偶套用比拟.从结构形式上看,上句和下句形成对偶.分开来看,上句的花能舞蹈,使拟人,
下句的鸟能说话,是拟人,这幅对联把春天的美景写活了,

二.从综合运用的角度分析下面的辞格.
1.那黄河和汶河又恰似两条飘舞的彩绸,正有两 只看不见的大手在耍着;那连绵不断的大小山
岭,却又像许多条龙灯一起滚舞---- 整个山河都在欢腾着阿!
分号前是明喻与拟人连用,分号后是明喻,破折号后是拟人.
2.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对偶和警策兼用.其次是暗喻,


3.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 文艺工作
者的母亲.
首先是设问,其次是暗喻.
4. 这种感情像红松那样,根深蒂固.狂风吹不动,暴雨浸不败,千秋万代永不凋谢.
首先是明喻,其次是对偶和夸张兼用.
5. 在古老的年代,.玛瑙河的对岸是一片森林, 森林边上的村落里,有一个叫米拉多黑的年轻人,
他是一个出色的猎手.
论力气,米拉多黑能和黑熊摔跤.
论人才,米拉多黑像天神一般英俊.
论性情,米拉多黑像一个温柔的少女.
“……森林到森林…..”是顶真.其次三个”论”是排比,其中套用明喻和夸张.
6.东方白,月儿落,
车轮滚动地哆嗦
长鞭摔碎空中雾,
一车肥粪一车歌.
第二行是拟人兼夸张,三行是拟物,四行是拈连.
7.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
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
九万里雷霆,八万里风暴.
劈不歪,看不动,轰不倒!
第一行是拟人,第二行是排比,后两行是夸张,其中第三行兼对偶,第四行是排比.


四.有人把连用,套用,兼用的综合形式叫做”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辞格 的综合运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连用,套用,兼
用的三种基本 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
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 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叫”汇用’,不管是哪种形式,
统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 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也很明确。“混用”的说
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


思考与练习九
一.下列句子在声音配合上有不和谐的地方,请改正过来,并说明理由
1,动人的事数说不尽,丰收的喜讯到处传。
把“事”改为“事迹”,把“数说”改为“说 ”,再改“尽”为“完”,前后音节相称,配合
得当,声音和谐。

2,我是一名清洁工,
为人民服务记心怀。
挥舞革命铁扫帚,
扫除一切旧传统。
这是一首诗歌,诗歌一般讲究押韵,要将第二句末尾的“怀”改为 “中”,韵脚才和谐,读
起来上口,好听,也比较好记。


二.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音节方面谈谈为什么修改。
1.原文: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
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 着,看鸟巢下来啄食,走到筛下时,将绳一拉,便罩住了。(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改文: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只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
一条 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巢下来啄食,走到筛子底下的时候,将绳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

原文中的“筛下时”,是三个书面色彩的单音字节,读时音节短促,语 气急速,不很适应上
下文的要求。改文为“筛子底下的时候”,是三个口语色彩的双音节词,读时音节和 谐匀称,
自然顺口,语气舒缓,适应语言环境的需要。
2.原诗:他要和你算账,
不要你的银洋;
要交的朋友,
也不是朱桂棠。
改诗: 他来和你算账,
不是要你银洋;
他要交的朋友,
不是你这条狼。
这首诗改了几个地方,就音节而言,改诗比原诗整齐匀称,第三句增加了一个音节,使每
句都 是六个音节。

三.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词语的意义上说说为什么修改。
1.原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蜜蜂都愿意用采蜜来的花精来供养它。
改文:蜂王是黑褐色的......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蜜来的花精来供养它。
原文中的“蜜蜂” 是个大概念,它包括工蜂、蜂王(母蜂)和雄蜂,用“花精”供养蜂王
的只是工蜂。改“蜜蜂”为“工蜂 ”,
表意准确贴切,符合实际。
2.原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 灯底下,他又在爬,爬,爬了,他要寻找
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改文:白天在图书馆的小书库一角,夜晚在煤油灯底下,他又在攀登,攀登,攀登了,他
要寻 找一条一步也不错的最近的登山之途,又是最好走的路程。
原文中的“爬”,是比喻陈景润攻关所 做的努力。“爬”是手脚同时着地向前移动的意思,
它的方向可以是向上、向下,向水平方向,表意不很 确切,人物形象也不够高大。改:“爬”
为“攀登”,是特指抓住东西向上爬,用手“攀”,生动形象, 既从正面写出陈景润攻关时坚
韧不拔的神情,又从侧面烘托了科研山路之险阻,高峰之巍峨。
四、比较下面两例的原文和改文,从句式上说说改文的好处。
1.原文:正说着,门就被推开 了。一个须眉花白、手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扛着一袋米的瑶
族老人站在门前。
改文:正说着,门就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提着一杆明火枪,肩
上扛着一袋米。
原文第二句是一个定语过多、结构过于复杂的单句,文学作品不宜多用,因句子显得冗长,
不 便阅读。改文是结构的复句,它由三个短分句组成,内容突出,能更好的表达语意,语气
也比较舒缓,便 于阅读和理解。



2.原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 的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的
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
原文中 的“人的视神经被刺的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对象是“人的视神经”,其中是我
“视神经是专用语, 不通俗;从上下来看,语体色彩也很不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
花缭乱”是主动句,用语简练明确, 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面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么改文好。
1.原文:几只水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水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船上挂在桅杆的布篷叫 帆,也叫篷,把“帆”和“蓬”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
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
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的词语格调不一致了。

2.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发避,想要蹲下来,“,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的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
可是办不到。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的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
地描绘出人多得情态。原文用 “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
统 ;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的多。

3.原文:武震一到桥 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的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
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的从桥南头滚过来......
原文中 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
改用中性词语:连哭 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正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1.这歌声似一盏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 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
歌声将变成一盏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2.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 )手法,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
“登山远望,对岸的一方块一方 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3.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 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
别割我,别割我!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
气氛很不协调。
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
齐 唱:“来吧!来吧!快收获!”


4.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 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
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地也微 笑。”

5.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 联系上下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
霜,晚披红霞

6.一个南瓜如地球,
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到大西洋,
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的不合情理,没有实际的基础。既然南瓜如 地球那么
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 br>(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
应根据 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7.大家决心学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 扬光大。”这里用的是排比
的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学雷锋式的人物,走 雷锋成长的道路,
接雷锋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思考和练习十

一。什么是语体?
语体使为了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二 公文语体和政论语体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公文语体的特点是明确性 简要性和规格性。
明确性是指公文语体所要求的时间 地点 数量 范围等方面必须写得明确,避免发生歧义和误
解。例如《中华人名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名共和国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 种
族 性别 职业 家庭出身 宗教信仰 教育程度 财产状况 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简要性是指公文语体的内容必须扼要 清楚 通顺,指出问题和争论之所在;不能废话连篇,
离题万里。 例如《征兵工作条例》规定:“部队应该派思想好 政治观念强并有一定组织能力
的干部和医务人员,组成精干的临时接兵机构,做好接兵工作。”
规格性是指公文语体有固定的格式,不能有随意性。例如命令 通报 决议之类的标题 编号 发
文日期有一定的规格。(关于政治语体的特点,可参考课本自答)

三 文艺语体有几种类型?
文艺语体可分为散文体 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类。散文体指小说 散文和特写等。韵文体指诗
歌 词曲和快板等。戏剧体指话剧 歌剧和地方戏等。

四 比较下面两个例子,说明文艺语体 科技语体的主要特点。
A三株名松都在这里。“ 卧龙松”与“抱塔松”同是偃仆的姿势,身躯奇伟,鳞甲苍然,有
飞动之意。“九龙松”老干槎丫,如张 牙舞爪一般。若在月光底下,森森然的松影当更有可


看。此地最宜低回流连,不是匆匆一 览所可领略。(朱自清《谭栝寺戒坛寺》)
B细菌有三种主要形态:球形(球菌) 杆形(杆菌) 及螺旋形(螺旋菌)。但在这三类之间,
还有许多不显著的过渡形态。细菌的形体虽然如此之小,但各类 细菌间,其体积的差别很大。
最小的杆菌,长约0.5微米,宽约0.2微米;一般杆菌的体积为2乘以 0.5微米。

例1是文艺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的描绘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努力追求艺 术化。例2是科
技语体。它的特征是语言表达具有精确的
性和严密性,不追求艺术化。

重重叠叠上瑶台-qq空间免费音乐


节日高速免费-取消qq空间


电脑安全模式进不去-秋天的花


胧-感恩节是多少号


生日蛋糕图片-青霉素v钾片


为爱而活-蓝色生死恋钢琴曲


如何做网络营销推广-微信怎么登不上去


怀念过去的歌-冰淇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