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绝世美人儿
943次浏览
2020年12月05日 08: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老母鸡汤的做法-祸起萧墙的典故

2020年12月5日发(作者:计珠仪)


第一课 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1、 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2、 学生交流。
3、 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 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 出示起子。
6、 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成小片。
7、 出示刀。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子、刀就1、 首先眼降低大家对机械
属于机械。 的神秘感,不要觉得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哪些是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机械?
探索和调查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械和复杂
机械。
8、你还知道哪些机械。
9、这些机械大约是在什么年代发明和使用
的。
10、讲古人的机械。(P3)

回顾和解释 1、回忆家里用过哪些机械?
2、在使用过的机械中,哪些是简单机械,
哪些是复杂机械。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念。并
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的不断
进步。
在这里主要是建立一个大致
的概念,不 可能通过一节课把
机械、简单机械、复杂机械的
概念都弄清。


第二课 怎样抬高讲台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杠杆进行省力的操作。
能够找出杠杆上的支点。
能够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杆撬起地球预言的原理。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道杠杆的构成要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杠杆的基本结构,也不知道杠杆可以省力。
层次2:知道了杠杆的基本结构,对杠杆的几种作用不了解。
层次3:知道了杠杆的基本结构,对杠杆的几种作用也了解。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设计合理实验,也不能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的作用。
层次2:能够设计合理实验,但不能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的作用。
层次3:能够设计合理实验,也能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的作用。


教学材料杠杆模型,垫片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8、 老师现在要把讲台垫高一点,在每个桌给学生出题。
脚的地方放一个木块,谁能帮帮忙,只
能一个人来帮忙。
9、 由学生来试。(一个人是可以抬起一般
教室的讲台的一角的。)
1、 老师觉得刚才**同学的办法有点累人
了,可以用更省力的办法。
2、 学生用杠杆试。
3、 刚才这位同学使用的这样的简单机械
叫名称啊?
4、 在使用杠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5、 杠杆有哪几个必要的部分组成?
6、 生活中还用过杠杆吗?(结合P5图)
7、 是不是支点越靠前就越省力呢?请同
学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8、 学生讨论实验。
9、 交流实验、做实验、记录、交流。
10、 是不是用杠杆就一定省力呢?


11、 为什么有的时候还要用费力的杠
杆呢?

1、由学生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引出杠杆。







2、学生到这里应该会提到支
点、距离的问题。




10、 通过实验就已经知
道了,要想省力,是有条
件的,并不是都省力,有
的费力,有的不省也不
费。
11、 明确杠杆不只是为
了省力,有的是为了省距
离。
应用。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1、看阿基米德的话。
2、如果让你帮阿基米德制作一个杠杆来拖
起地,你应该要注意哪些地方?

第三课 斜坡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能够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就斜面角度的大小与用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结实规律。
能够发现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能够运用斜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也是简单机械,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其组成。


知道斜面的变形及其功能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简单机械的应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斜面也是简单机械,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其组成。
知道斜面的角度影响拉力的大小,角度越小所需要的拉力越小。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斜面的构成,也不知道影响斜面的斜面的因素。
层次2: 知道斜面的构成,但不知道影响斜面的斜面的因素。
层次3: 知道斜面的构成,也知道影响斜面的斜面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1:不知道控制变量,也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变量对斜面的影响。
层次2: 知道控制变量,但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变量对斜面的影响。
层次3: 知道控制变量,也 能设计实验研究变量对斜面的影响。
教学材料小车、拉力计、书本、知尺。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1、 出示P6图,把很重的箱子搬上卡车,这里学生可能会想到几中方
有的人是用直接抬上去的方法,你能不法,比如滑轮,斜面。引导学
能想到一个更容易的方法呢? 生用最简单的。
2、 告诉学生这样的方法就叫利用斜面。
1、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斜面的呢?

2、为什么这些地方会用到斜面呢?

3、斜面这种机械能不能帮我们省力呢?要
想知道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去做?
4、设计实验。
5、交流、改善实验。
6、动手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7、出示刚才学生使用的两种不同的斜面,
问,这两种斜面哪一种更省力呢?(这里所
选择 的实验一定只能改变一个量。)
8、你觉得影响斜面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9、讨论。
10、指定实验计划。
11、交流、改善计划。
12、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首先将斜面也生活建立联
系,再进行研究,这样更符合
认知规律。
2、促使学生思考斜面可能有
哪些特性。



3、这个实验主要是证明斜面
确实省力。







探索和调查



4、这个实验主要结果有哪些
因素影响斜面。


回顾和解释 13、出示P7图,要想更省力地爬上这座山,1、再用斜面的道理解释生活
你有什么好办法? 中一些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斜
14、出示螺丝钉,问,为什么螺丝钉要设计面。
成这样?


第四课 拧螺丝钉的学问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能够寻找出与螺丝刀相同性质的轮轴用具。
知识与技能:
*知道轮轴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轮轴省力的原理。
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勇于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乐于进行探究。
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省力的原理。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轮轴的构成,也不知道影响轮轴的因素。
层次2: 知道轮轴的构成,但不知道影响轮轴的因素。 层次3:知
道轮轴的构成,也不知道影响轮轴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设计实验解释影响轮轴的因素,也不能解释复杂的轮轴。
层次2:能设计实验解释影响轮轴的因素,但不能解释复杂的轮轴。
层次3:能设计实验解释影响轮轴的因素,也能解释复杂的轮轴。

教学材料起子、螺丝、测力计、钩码、线、大小不同的圆盘。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1、 出示P9图,请问选择哪一中起子可以
更省力的将螺丝拧进木头?
2、 出示门的把手,问学 生,为什么要在所
的末端放一个比较大的把手呢?如果
没有这个大的把手,而是一个很细的把< br>手,那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呢?
3、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和起子、门把手
相类似的机械呢?
4、 讲解轮轴的概念。
从生活中引入课题
探索和调查 1、同样是起子,同样都可以省力,但不同
的起子省力的大小却不同,那么影响轮轴的
因素有哪些呢?
2、讨论、交流。
3、如果要证明我们的假设,可以怎样去做
呢?
4、设计实验。
5、交流、改善实验。
6、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观察P10图,
2、在图中哪些地方用到轮轴的?
3、这些轮轴有什么用途?
1、再用轮轴来解释生活中的
轮轴现象。
回顾和解释


第五课 国旗怎样升上去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也不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
层次2: 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但不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
层次3: 知道滑轮的基本结构,也知道动、定滑轮的区别。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不能选择研究的对象。
层次2: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但不能选择研究的对象。
层次3:能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能选择研究的对象。

教学材料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1、 有谁做过升旗手。 从学生的身边引入课题。
2、 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
是向上用力的呢?
3、 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 讲解滑轮的概念。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
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
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 哪些条件,才能比较
方便地使用滑轮?











做为选做 。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生活中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很
方便使用滑轮,所以这里再讨
论一下,在什么 样的情况下比
较适合用滑轮,比如前面讲到
的搬箱子上卡车,就不适合使
用。


第六课 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认识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知道他们的特点和用途。
能够对链条传动和车轮传动进行比较,知道他们的应该范围。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不能比较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层次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不能比较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层次3: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并能比较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 不能组装简单的链条传动
和车轮传动。
层次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 不能组装简单的链条
传动和车轮传动。
层次3: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己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 并能组装简
单的链条传动和车轮传动。

教学材料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 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 交流。
3、 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 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 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
源。
6、 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
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探索和调查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
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
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
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
于什么地方。
回顾和解释



1、 由链条传动过度到齿轮
传动。


2、将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建
立联系。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
长距离。
第二单元 形状与结构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 科学探究
1、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2、 知 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
集可以有观察、实验 等多种方法。
3、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4、 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5、 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6、 能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 科学知识
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2、 能根据特征对问题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 愿意合作与交流。
4、 认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5、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6、 乐于试用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
1、折形状
2、搭支架
3、建桥梁
4、造房子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1
2
科学内容
折形状
搭支架
试验内容
1、 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

1、 研究不同支架的稳固性
2、 搭建稳固、承受力大的高塔
1、 比较三座桥的承受力

2、 建瓜皮桥
1、造一座房子
前概念调查问卷
1、 关于形状,我知道:
2、 关于桥梁,我知道:
3、 关于房屋,我知道:
4、 关于物体的承受力,我知道:
前概念调查统计
1、折形状
课程标准: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 < br>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
以有观 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 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 科学知识
1、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3、 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物体的承受力。
4、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 体验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
3、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大小也会改变。
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学习成果评价
材料
1、 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
蛋壳

备注
1、 吸管、大头针
2、 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
细线等
1、 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
明胶、
2、 西瓜皮、水果刀、重物
1、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3 建桥梁
4

造房子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2: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层次3: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 单形状构成,认识一些简单形状。知道改变物体形状,承受力
大小也会改变。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层次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层次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大小差不多的纸、胶水、蛋壳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教师出示各种图片)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哪些形状
构成的吗?
2、讲述:物 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
柱体、立方体、板、球体5种形状构成的,请大家试一试,
由这些形状你还能变出哪些形状?
3、活动:学生探究用小刀切割橡皮泥。
4、交流:汇报自己切割出的形状,并尝试说一说这些形状
像什么物体?
1、谈话: 纸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
纸改变一下形状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2、活动:学生折纸,交流各自折的形状。
3、谈话:那么我们刚才折的这些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最大
呢?你能预测一下吗?
6、学生讨论,记录好预测结果。
教师提醒:它们能放在一起比较吗?为什么?比较的时候在
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
7、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
呢?
8、学生讲述方法。
教师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
比较结果呢?
9、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10、交流各种形状的承受力。
13、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14、教师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禁风,
猜猜多少本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先学生预测,老师演示蛋壳的承受力。
15、提问: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呢?
1、出示书上的图画
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
计?
互动目的
通过对身边事
物的观察,引
出本课的内
容,能够识别< br>复杂形状由哪
些基本形状构
成。
二次备课

探索和调


能够开展实验
探究物体形状
与承受力大小< br>之间的关系,
知道改变物体
形状,承受力
大小也会改
变。


了解一些不易
变形物体的承
受力。



回顾和解

知道改变形
状,以增大承
受力的方法应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牢固的形状?
3、提问:通过今天的 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
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
点 ?
用很广泛。
教学反思:


















2、搭支架
课程标准:
知道猜想或推测与经探究证实的结论是不同的。
知道在探究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3、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 科学知识
1、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
2、 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
层次2: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层次3:知道不同的 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并了解三角形结构
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层次3: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并能够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教学材料:吸管、大头针、剪刀、透明胶、细线等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 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吗?
2、 分组讨论,汇报想法,相互评议。
3、 揭题:(板书课题)
1、谈话:下面我们就用桌上 的塑料管来搭支架,各组同学
相互合作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支架,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
稳固。 用塑料管搭支架时我们可以用哪些连接方法呢?
2、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介绍连接方法。
3、学生动手搭支架。
4、汇报研究成果。
5、提问:你能使这些容易变形的支架也稳固吗?
6、学生活动。
7、 小结: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好。
8、谈话:同学们,艾菲尔铁塔高耸直立、非常壮观,引来
各 国游客前去参观,你们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
9、提问:搭高塔前首先要做什么工作呢?
10、学生设计、并全班展示。
11、分组进行搭建工作,师巡视帮助。
12、谈话:同学们,你们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吗?怎么测试高
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呢?
13、学生讨论、回答。
14、学生分组实验。
15、汇报实验结果,比较各组高塔的综合性能。
16、提问:为什么有些组的高塔的坚固、稳定性好?
17、学生讨论、回答。
18、提问:有办法增强高塔的强度和稳定性吗?
19、学生讨论、回答。
20、学生动手活动。
21、汇报、小结。
1、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有用吗?
互动目的
从日常生活中
的物品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二次备课
探索和调

能够分析稳固
性结构的特
点。
能够比较不同
结构的稳固
性。知道不同
的形状结构稳
固性不同,知< br>道三角形结构
不容易变形。


能够设计并制
作立体支架。
体验自主设
计、自主发现
的乐趣。
回顾和解

了解三角形结
构在生产、生


2、 出示书上的图片
提问: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支架,它们有什么特
点吗?
活中的广泛应
用。
教学反思:





















3、建桥梁
课程标准:
能将材料的特性与用途相联系。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 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 科学知识
1、 知道桥梁是由桥面、桥墩等组成。
2、 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3、 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
2、 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建设中的作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层次2: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层次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并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结实的桥梁。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层次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层次3: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并能够自主设计打搭建桥梁。
教学材料:硬纸板、粗绳、筷子、书、透明胶、西瓜皮、水果刀、重物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 出示一组有关桥的图片
谈话:它们都是什么桥?用什么材料建造的?
2、提问:桥梁的结构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3、讨论、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4、出示桥梁卡片
提问:这么多形态各异的桥梁,你们按不同标准给它们分类
吗?
5、学生讨论并分类。
6、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及分类标准。
1、出示书上的三种桥梁图
谈话: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你认为哪种形状的桥梁承重力最
大,为什么这么认为?
2、学生讨论、猜测。
3、提问:实验时要注意写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建造桥梁,并比较其承受力。
4、学生汇报结果。
5、提问:你觉得桥梁的承重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6、学生汇报。
7、组织学生分组使用瓜皮,建造承受力大的桥梁。
8、分组展示结果,比较、发现其中的秘密。
1、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有用吗?今天的桥梁比古代的桥梁如何?说明什
么呢?
2、回家后继续研究桥梁的秘密。有兴趣的可以使用其他材
料搭建承受力大的桥梁。
互动目的
通过观察、分
类、讨论活动
引发学生对桥
梁的探究兴
趣。了解常见
的桥的特点。
二次备课
探索和调

初步学会搭建
几种桥梁。
知道拱形桥、
吊桥是承受力
大而结实的桥
梁。

回顾和解

意识到科学技
术在桥梁建设
中的作用。

教学反思:


































4、造房子
课程标准:
会根据需要,从各个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 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设房子。
3、 能够搜集有关著名建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 科学知识
1、 了解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
2、 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喜欢参加创造发明活动。
2、 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3、 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设房子。
能够搜集有关著名建筑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了解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层次2:知道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了解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
层次3:知道一些 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了解古代房子和现代房子的特点以及设计在建筑中
的重要作用。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设房子。
层次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参与设计房子,建设房子。
层次3: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参与设计房子,建设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教学材料:旧报纸、胶带、剪刀、彩笔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坐火箭穿越时光隧道去
古代玩一趟好吗?
2、课件演示:古代人类居住的房子。
3、提问:你知道这些房子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吗?这些房
子有什么特点?
4、课件演示:现代的各种房屋。
5、提问:你知道这些房子是怎么建造的吗?
(让学生回忆见过的建造房子的所见所闻,了解建房子的大
致程序。)
6、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个小小设计师,动手建造
一座房子。你们有信心吗?
1、提问:建造一所房子之前首先要干什么?
2、各组讨论,画出本组要建造的房子的简图。
3、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到前面介绍本组的设计思路和制作方
法。
4、各组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设计图。
5、教师启发学生计算盖房子需要多少用料。
6、各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7、教师演示制作纸棒的方法。
8、各组分散开来,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建造房子。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
9、房子建好后还可以用彩笔或彩纸装饰,每组给自己的房
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互动目的
了解古代房子
和现代房子的
特点。对建造
房子充满兴
趣。

二次备课
探索和调

能够与小组同
学一起,参与
设计房子,会
计算房子的用
料。

能够与组内同
学密切合作,
建设房子。
体会造房子的
艰辛和快乐。


10、把各组的房子放在一起,评出最结实的、最漂亮的等等。
11、让学生谈谈建房子的体会。
回顾和解

1、 组织学生搜集古今中外房子的图片。
2、提问:建筑师用哪些方法来解决房子的承受力和稳固性
的问题呢?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有用吗?
4、 作业:写一篇建房子的小作文。
能够搜集有关
著名建筑的图
片和文字资
料。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 科学探究
1、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能提出进行某项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3、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4、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 科学知识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关注与生物繁殖相关的技术问题。
3、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参与教长期的科学探究活动。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珍爱生命。
4、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
1、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2、 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3、 我是怎样出生的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1
2

前概念调查问卷
1、 你能说说看自己是如何出世的吗?
2、 对于动物繁殖后代的过程,我知道:
3、 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吗?
科学内容
不用种子也
能繁殖吗
我是怎样出
生的
试验内容 材料


备注
1、用植物的根、茎、叶繁殖后代 2、 植物的根、茎、叶
花盆、泥土
1、体验妈妈怀孕时的感觉 3、 5、5千克的重物
绳子


4、 植物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后代吗?我认为:
前概念调查统计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课程标准: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关注与生物繁殖相关的技术问题。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
2、 能够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一些植物。
 科学知识
1、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2、 了解常见的几种营养繁殖方式。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培育植物的乐趣。
2、 能坚持观察,实事求是的做好记录。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
能够用植物的营养器官繁殖一些植物。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层次2: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后代以外,还可以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层次3:能具体了解常见的几种营养繁殖方式情况。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
层次2:能够根据需要,查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
层次3:能够根据需要,查 阅一些关于植物营养繁殖方面的资料。并能够用植物的营养器官
繁殖一些植物。
教学材料:植物的根、茎、叶 、花盆、泥土、相关图书、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1、 提问: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
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2、 揭题:(板书课题)
1、讲述: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
用其他的方式 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学生分组讨论,把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4、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根 茎叶是植
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
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 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
种现象叫营养繁殖。
(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5、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6、播放视频资料。师生共同探讨。
7、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
殖,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 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
殖?
8、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1、小组相互评价栽种情况。
2、教师小结。
3、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
通过交流讨
论获取有关
植物无性繁
殖的信息。

教师引导 补
充相关信
息,进一步
引发学生对
生活经验的
提取和对繁
殖 植物的兴
趣。

探索和调


回顾和解

总结本课所
学,激励学
生课后继续
实验活动。

教学反思: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课程标准: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列举常见的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搜集、分析、整理信息。
2、 能够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 科学知识
1、 知道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即经过雌雄两性的结合。
2、 知道两种基本的繁殖方式,即胎生和卵生。
3、 知道动物的繁殖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4、 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产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2、 加深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即经过雌雄两性的结合。
知道两种基本的繁殖方式,即胎生和卵生。
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
能够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知道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的动物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即经过雌雄两性的结
合。
层次2:知道两种基本的繁殖方式,即胎生和卵生。
层次3:还能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繁殖方式。
探究能力:


层次1:能搜集,不能分析、整理信息。
层次2:能搜集、分析、整理信息。
层次3:学会搜集、分析、整理信息,并能够根据确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材料:相关图书、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提问:小明家有一只很可爱的小狗,希望它可以生
一只更可爱的小狗,可他应该怎么做呢?
2、揭题:(板书课题)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2、提问:是不是动物的繁殖方式都和小狗一样呢?
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3、谈话:看完刚才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
4、学生思考、汇报。教师择要板书。
5、小结动物繁殖方式及其区别。
6、组织学生用彩笔将书上的动物按不同的繁殖方式进
行分类,汇报交流评议各组的想法。
7、提问:动物的繁殖过程中还有哪些特殊的例子呢?
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8、提问:看完刚才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
师相机进行板书,并补充无性繁殖的内容。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没有产
生新的问题呢?
2、课后继续研究动物繁殖的内容,办一份小报。
互动目的
由生活中的情景
引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次备课
探索和调

学会搜集、分析、
整理信息。
知道绝大多数的
动物的繁殖方式
是有性繁殖。
知道两种基本的
繁殖方式,即胎生
和卵生。
能够根据确定的
标准进行分类。
了解一些动物的
特殊繁殖方式。
总结本课所学,激
励学生课后继续
实验活动。
回顾和解

教学反思:




































3、我是怎样出生的
课程标准: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珍爱生命。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交流的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
2、 整理信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收集到的信息。
 科学知识
1、 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
2、 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 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运用交流的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
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
层次2: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
层次3: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并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运用交流的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
层次2:能运用交流的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


层次3:能够运用交流的方式获 取需要的信息,并能够整理信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收
集到的信息。
教学材料:相关图书、视频资料、5、5千克的重物、绳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互动目的

二次备课
1、谈话:前几节我们已经了解了动物和植物的繁殖过程,明确本课的教
那么人类的繁殖过程是如何的 呢? 学内容。
2、揭题:(板书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回家后向你的家人了解过自 己小时
候的事情吗?我想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下面我们就分组
交流一下。
2、学生分组交流。
3、谈话:你们有没有发现大家的成长过程有一些共同的
地方?
4、讨论交流。
5、小结:
6、谈话:大家小时候的情况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但 是
你们知道你在妈妈肚子中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吗?
观看电脑课件:胎儿的成长。
7、谈话:看完刚才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
8、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的调查中还了解 了妈妈怀
孕时的情况,你出生以后,家里的人为了你的健康成长都
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你能跟大 家介绍一两件让你特别感动
的事情吗?
9、组织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负5、5千克重物;保护一枚生鸡蛋一周。
1、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以后应该怎
么做呢?
运用交流的方式获取需要的
信息,整理信
息,用自己擅长
的方式表述收
集到的信息。

知道人类也是
通过两性结合
繁殖自己的后
代。

了解一些人出
生前后的简单
情况。意识到生
命的珍贵。

体验父母养育
的辛苦。更加珍
爱生命。
探索和调


回顾和解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一课 认识常见岩石
过程与方法:
*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耐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
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 )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和观察
实验等搜索等探索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耐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岩石的特征,也不能正确地给岩石分类。
层次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但不能正确地给岩石分类。
层次3: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能正确地给岩石分类。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模拟岩石的生成实验,不能和真实的岩石进行比较,观察特点。
层次2:能模拟岩石的生成实验,不能和真实的岩石进行比较,观察特点。
层次3:能模拟岩石的生成实验,并能和真实的岩石进行比较,观察特点。

教学材料各种岩 石、放大镜、盐酸、小锤等观察工具,模拟岩石生成的材料,如蜡烛、酒精
灯、烧杯等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探索和调查
互动性质
1、用课件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的情况,及岩
石的分布。
1、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岩石的认识。
2、交流认识。
3、出示P39图,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
石?
4、怎样才能称为岩石?
5、教师讲岩石的定义。
6、岩石有哪些特征?
7、交流。
8、为了进一步了解岩石,我们还可以怎样
来观察岩石。
9、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
10、你觉得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11、小组讨论,岩石形成的方式。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1、 了解原认知。


2、 通过比较得出岩石定义。




3、观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3、 本课内容 较多,所以不安
排学生自由分类了,岩石
的分类学生本来就比较
难理解,如果在自己分 类
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类的
讲解就更不容易理解。而
且分类并不是本册训练
重点 。
4、 在这里学生对于岩浆岩
和沉积岩可能比较容易
讲出来,变质岩比较困


1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记录下生成方式。







13、做岩石生成的模拟实验。
14、观察制作出来的各种岩石的特点。
15、教师再分发一些真实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制作出来的岩石进行比较,观察
这几种岩石的特点。
16、教师告诉学生,地 质学家就是按照岩石
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成了3大类,岩浆岩、
沉积岩、变质岩。
回顾和解释

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难,如果学生讲不出变质< br>岩,教师可以讲出来,不
一定非得学生讲出。在这
里这些岩石的名词完全
可以等 会由教师讲出来。
第二课 认识矿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矿物的基本特征,也不能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 等方面
分析矿物。
层次2: 知道矿物的基本特征,也不能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
等方面分析矿物。
层次3: 知道矿物的基本特征,也 能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
状、硬度等方面分析矿物。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仔细观察矿物,不能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 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细致
观察矿物。
层次2:能够仔细观察矿物,不能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
面细致观察矿物。
层次3:能够仔细观察矿物,并能从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
硬度等方面细致观察矿物。

教学材料矿物标本、放大镜。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 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
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
不一样的?
2、 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
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
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
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
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
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
哪些后续研究?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探索和调查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
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第三课 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过程与方法: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也不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 矿产资
源做些什么。
层次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也不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
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层次3: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也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
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转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调查身边的资源使用情况。
层次2:能转换角度思考问题,不能调查身边的资源使用情况。
层次3:能转换角度思考问题,也能调查身边的资源使用情况。

教学材料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探索和调查
互动性质
1、 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 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1、然而人们 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
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
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当这些矿物资源被开采完之后,人们的
生活、工作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4、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为了保护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做
到什么呢?
6、讨论、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
么呢?
8、讨论、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为保护
资源做什么呢?
10、讨论、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国的中央领导人,你可以为
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2、讨论、交流。
1、调查家庭一次性用品,如铝箔、奶瓶盖
等,估算一下你家、 你们班级、你们学校以
及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大约需要用掉多少这
些资源。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从生活入手、复习。



1、 让学生感到危机。







2、 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
考虑问题,也是问今后他们的
发展在小学阶段奠定这方面
的基 础。
回顾和解释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 科学探究
1、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 知道对其他探究结果提出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
3、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4、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5、 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
6、 能倾听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7、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8、 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2、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3、了解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
4、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5、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2、 珍爱生命。
3、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
1、大 脑
2、神 经
3、感 觉
4、精心保护我的大脑
单元教学概念图:
本单元试验

1
科学内容
大 脑
试验内容
2、 认识大脑的重量
3、 认识大脑的表面形态
4、 感觉大脑的触感
5、 记忆力游戏
6、 创造力游戏
4、 测试神经敏感性
5、 研究身体不同部位的反应
6、 研究个体之间反应速度
1、 猜物游戏
2、 味嗅觉关联测试
3、 视觉偏差测试
材料
3、 苹果、塑料袋、天平
4、 核桃
5、 豆腐
6、 文具
7、 七巧板
1、 大头针、橡皮
2、 橡皮、短绳

1、 不透明杯子、盐水
2、 醋、盐水、糖水、苦丁茶、吸管
3、 测试图

备注
2 神 经
3 感 觉
前概念调查问卷
1、关于大脑,你们都了解些什么?


2、大脑是靠什么指挥我们做出各种动作的呢?
3、我们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
前概念调查统计
1、大 脑
课程标准:
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2、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 科学知识
1、 知道大脑是人体活动的指挥中心。
2、 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四个功能区。
3、 了解左右大脑半球的差别。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到大脑是人体活动中的重要性。
2、 对探究大脑的活动充满兴趣。
3、 意识到人类对自身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加深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四个功能区。
体验到大脑是人体活动中的重要性。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不知道大脑的四个功能区和左右大脑半球的差别。
层次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四个功能区,不知道左右大脑半球的差别。
层次3: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四个功能区,以及左右大脑半球的差别。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层次2:能够通过查阅资 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不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
解大脑的大小,形态和结构。
层次3: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
大脑的大小 ,形态和结构。
教学材料:天平、核桃、豆腐、七巧板、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是什么吗?为什
么这么说?
2、 揭题。(板书课题)
3、 提问:你对大脑有哪些了解吗?你想了解大脑的哪些
内容吗?
1、出示大脑模型
师引导学生认识脑各部分名称及大脑的形态。
互动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引发学
生对大脑相关
问题的思考。

二次备课
探索和调

通过各种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

< p>
2、组织学生经历秤水果、握拳、观察核桃、按豆腐的活
动后,提问:你对大脑有了什么新 的认识?
3、提问:大脑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4、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记忆力测试、创造力测试
提问:刚才的游戏都需谁的指挥那?大脑还有哪些作用
呢?
5、组织学生阅读书上相关资料,整理出:我对大脑作用
的认识的文字,分组汇报交流。
回顾和解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觉得:
大脑在 身体里像什么呢?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有怎样的
发展呢?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
2、课后继续探究大脑的相关知识,与同学交流。
大脑的大小,形
态和结构等特
征。
通过查阅资料
和同伴的交流,
了解有关大脑
的知识。
总结本课学习,
引发学生课后
的探究。
教学反思:






































2、神 经
课程标准: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2、 能够开展模拟活动,认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3、 能够对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做出简单的解释。
 科学知识
1、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探索神经传递信号的秘密充满兴趣。
2、 乐意探究反应速度的差异和解释其原因。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过程。
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
层次 2: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不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
导的过程。 层次3:知道在人体活动中大脑、脊髓和神经是怎样协同工作的。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
的过程。
探究能力:
层次1: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不能进行解释。
层次2:能够开展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
层次3:能够开展 实验探究不同部位、不同人的神经反应速度并进行解释。能够开展模拟活
动,认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 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材料:人体神经图纸、相关图书、视频资料、水杯、暗袋、漫画、大头针橡皮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游戏:根据教师指令和动作,做出相反的动作。
2、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些什么 想法吗?仅靠大
脑就能完成整个过程了吗?耳、眼起了什么作用?四肢
互动目的
用游戏导入本
课的所学,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二次备课


呢?那么,耳、眼接受了刺激后如何传到大脑呢?大脑又
是靠什么指挥四肢做出反应的呢?神 经在其中起了什么
作用呢?关于神经,你还知道些什么?我们全身的神经都
与什么相连呢?
探索和调

1、 全班查找资料,完成表格,师巡视指导。
2、 汇报想法,不同的补充。
3、 提问:刚才我们的暖身游戏,从我们的耳、眼接受刺
激到四肢 作出反应,其中的信息传递过程是怎样的呢?请
你们分组用水彩笔在人体神经图上画一画,用线与箭头来
反应信息传递的过程。
4、 分组画图,汇报想法,展示结果,相互评价。
5、 提问:是不是我们所有的活动,都需要大脑去指挥控
制呢?
6、 播放搔扒反射和膝跳反射的视频资料。
7、 小结。
8、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一个这样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实际
上需要多久呢?
9、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开始的实验。
10、提问:通过刚才的游戏,你知道了什么呢?
11、提 问:每个人的反应速度不同,那么同一个人的不同
身体部位的反应速度相同吗?比如:手和脚?为什么?
12、组织学生进行丢橡皮的实验,并记录结果。
13、提问:通过刚才的游戏,你知道了什么呢?
14、组织学生进行神经敏感性实验。
15、提问:通过刚才的游戏,你知道了什么呢?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果说大脑
是人体的总指挥,那么神经是什么呢?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有没有产生什么新问题呢?课
后还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继 续研究,将结果与
你的同学交流。
引发学生对信
息传导情况的
思考和假设。
能够通过查阅
书籍和其他信
息源来解决有
关神经的问题。

知道神经在全
身的分布情况
及作用。
在对神经分布
情况了解的情
况下,自主探究
神经传导活动
的过程。

能够开展实验
探究不同部位、
不同人的神经
反应速度并进
行解释。
回顾和解

总结本课的所
学,产生新疑
惑,课后寻求答
案。

教学反思:






















3、感 觉
课程标准:
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 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
 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
层次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不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层次3: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层次2: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层次3: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并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材料:不透明的杯子、相关书籍、模型、视频资料、醋、盐水、糖水、苦丁茶、吸管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 游戏: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断内部的物体。
2、 提问:刚才的游戏里,你身体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
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 提问: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听见声音、感觉到冷
互动目的
用游戏导入
本课的所
学,激发学
生学习兴

二次备课


热、闻到气味、尝到味道呢?
探索和调

1、 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 汇报各组的发现。
3、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4、 提问:我们的感觉可以完全相信吗?
出示书上的图画,让学生进行目测判断。
出示一组液体,让学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进行判断
5、提问:从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准确进行
判断呢?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提问:有没有产生什么新问题呢?可以通过查阅书籍、
上网等方式继续研究,将结果与你的同学交流。
趣。
能够通过阅
读有关资料
和小实验了
解感觉的形
成 原理,以
及相互之间
的关系。
总结本课的
所学,激发
课后探究欲
望。

回顾和解


教学反思:











































4、精心保护我的大脑
课程标准: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
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
 过程与方法
1、 能收集资料,研究保护大脑的方法。
2、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
 科学知识
1、知道保护大脑的方法。
2、认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要注重个人保健。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在人体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意识到保护大脑的重要性。
3、珍爱生命。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收集资料,研究保护大脑的方法。
知道保护大脑的方法。
认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要注重个人保健。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保护大脑的方法。
层次2:知道保护大脑的方法。
层次3:知道保护大脑的方法,能认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要注重个人保健。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收集资料,研究保护大脑的方法。
层次2:能收集资料,研究保护大脑的方法。
层次3:能收集资料,研究保护大脑的方法。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
流。
教学材料:视频资料、相关图书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1、复习:我们的大脑有什么作用?
2、讨论:既然我们的脑有这么大的作用,那我们该怎样
保护它呢?
互动的目的
复习旧知,使学
生意识到保护
大脑的重要性

二次备课
探索和调

1、
学生分小组讨论。
分组汇报、补充、评议。
2、反思:在生活中,有没有不注意保护脑或者甚至伤害
脑的事情?今后该怎么做呢?
3、学生自由地看书。
谈话:读了刚才的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些什么?有什么感
觉或是想法?
4、活动:听一段音乐 、做脑筋急转弯的游戏。
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对于我们大脑的 智力开发是大有益处
的,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创作、一些智力题来开发我
们的大脑,使得大 脑更具有创造力。
能收集资料,研
究保护大脑的
方法。认识到个
人对自 身健康
负有责任,要注
重个人保健。能
对研究过程和
结果进行评议,
并与他人交流。
回顾和解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请各人给自己制定一个精心保护大脑的计划。
3、
交流“我的保护大脑的计划”。
4、小结:要说到做到。
认识到个人对
自身健康负有
责任,要注重个
人保健。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第一课 交流
过程与方法:
*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
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
知识与技能:
*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
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
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向科学家学习。
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
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 理解交流的含义,不会写辩论稿。
层次2: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不会写辩论稿。


层次3: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会写辩论稿。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在辩论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层次2:能够在辩论中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够充分。
层次3:能够在辩论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教学材料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1、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课前布置学生准备
辩论的资料,辩论的题目是:对于已经确诊
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 1、对于“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
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这个题目进行辩
论 。
2、让每组都选择学生做记录。
3、结束辩论,双方各自整理辩论的资料。
4、教师讲怎样写辩论稿。
5、小组完成辩论稿。
6、科学家也经常为了一些话题进行辩论。
这是他们交流自己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7、科学家为了进行想法的交流,还有其他
的交流方法。还有哪些呢?
8、阅读P66。
9、汇报。
10、讲解几种图表的注意事项。
1、让学生体验辩论。
2、让学生注意辩论时的严谨
性。资料的来源。












3、图表在前面的课中已经不
断在用,所以这里不重点讲
了。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课后尝试再利用其他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
流自己的想法。
第二课 质疑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
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质疑。
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
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
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质疑。
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
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什么是质疑,也不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层次2:知道什么是质疑,不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层次3:知道什么是质疑,也知道哪些内容值得质疑。
探究能力:
层次1:不能够对不合 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不能够尝试设计合
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层次2: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不能够尝试
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 证方法。
层次3: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 做出分析,能
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

教学材料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1、我们在以前的课中,当我们同学在进行
实验计划的汇报时,和实验结论的汇报时,都有很多同学能够对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
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质疑。
1、质疑是一种和重要的科学素质,那什么
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呢?
2、教师逐条讲解,有哪些值得质疑。


3、如果要调查我们学校6个年级一个星期
能喝多少水,应该怎样做?
4、请同学设计方案。
5、汇报方案。



6、在同学们互相质疑的基础上,完善调查
方案。


1、这里一定要教师讲,如果
只让学生自己看,可能不能达
到很好的效果。



2、在此次的汇报中,教师就
要刻意地去重视质疑,看谁的
质疑最多,最科学。
探索和调查



回顾和解释

1、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调查。

突然的自我吉他-韩妮采


学生本推荐-踊跃的拼音


熙熙攘攘的人海之中-婚庆礼仪


电视背景墙效果图2016-戴高帽子


安徽2019高考分数线-笑容可掬


ie缓存清理-初中化学化合价


我们的新老师-唐朝安禄山


海参汤的做法-高一历史复习